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后娘娘早上好_分节阅读_第34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09 KB   上传时间:2018-07-17 20:16:09

  她只能安慰自己,至少赵太后走得很安详,虽然是病体,但显然没有受太多折磨。

  在她这个年纪,又是睡梦中安详逝去,已经可算得上是喜丧了。

  只是这话,却是不能跟李定宸说的。

  更衣之后入殓,赵太后是嫡母,是要诸子皆在场的,几位早就已经分封出宫的亲王、王妃都被请了过来。而李定宸自从看到他们之后,就一直沉着脸,看上去随时都处在爆发的边缘。

  虽说赵太后缠绵病榻已久,此时崩逝与刘姑姑的事关系不大,但多少还是有些关联的。李定宸此刻正在哀毁之中,情感大过理智,知道这些人中必有一个是刘姑姑之事的幕后主使,焉能不恨?

  若不是怕闹起来扰了赵太后英灵,让她死后也不得安宁,他只怕一时一刻都忍不下去。

  越罗跪在她身边,借着宽阔袍袖的遮挡,紧紧抓着他的手。李定宸几乎是立刻就反过来抓紧了她,越罗觉得手腕被他掐得生疼,但面上并没有露出来。

  她还记得李定宸跟自己说过,江太后虽是生母,但因为他先是太子,后是皇帝,江太后对他寄予厚望,反而一直管得十分严格,反倒是赵太后更像是温柔的慈母,会关心他是不是饿着冻着累着,还亲手给他做过衣裳和吃食。

  可以说李定宸十几年来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温暖,都是从她身上得到的。

  这几年来李定宸性情越发跳脱,让江太后和王霄都头疼得很,也只在赵太后面前才肯乖顺些。

  偏偏他年纪渐长,出于少年人的自尊心和帝王身份的限制,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跟赵太后好好说过话了,所有的依恋之情都只能封存在心底,不及表达,便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所以很快,李定宸又下诏,命在京官员命妇具丧服入临,二十七日方止。外官及命妇闻讣日成服,与在京者同。至于大行皇太后谥号,礼部拟了好几次,送上来他都不满意,命再议。

  谥号也就罢了,无非就是挑各种美字,总能选到合适的。但要求在京官员哭临二十七日,这不单是逾礼,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这一个月之内荒废了朝事,非但罢了早朝,连批阅奏折的时间都没有了。

  于是这份奏折一下,立刻有无数人上书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其实通常来说,因为是丧事,朝臣们一般都会通情达理,便是丧仪略有逾礼之处,也只是表明皇帝对大行皇太后的重视及心中的哀痛,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要不是不能忍,他们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上折子。

  僵持一日,第二日王霄入宫,与李定宸密谈了半个时辰,而后百官哭临二十七日改成了七日。但李定宸自己却是坚定的要服丧二十七日,丧服不朝,剩下二十天的早朝,群臣们只能在王霄的带领下对着空空的御座行礼。

  虽然仍旧比之大秦朝所有的后妃都隆重,但既然是讨价还价的结果,朝臣们也只能勉强接受了。

  而后是设灵堂哭奠,大殓,装椁,封棺。

  李定宸诸事不管,每日作为孝子跪在灵前,偶尔分心,也是跟礼部的官员争各种仪制。越罗虽然有许多事要安排,但也同样尽量抽出时间过去。这样一来,几位亲王和王妃也不敢懈怠,每日起早贪黑,从王府赶过来守丧。

  而有了他们,其余宗室和官员及命妇更不敢懈怠,膝盖跪肿了眼睛哭红了也只能熬着。

  在这样一群人之中,某几个人虽然穿着素服,每日也跟着跪在灵前,但看起来精神很好,眼睛更是不见半点红肿,自然看起来就打眼了。其他人即便哭不出来,但掐大腿也好,帕子上浸姜汤辣椒水也好,总归做出了样子,他们却是样子都不愿意做。

  李定宸也不客气,当着所有人的面,便将这几个人拎出来骂了个狗血淋头。

  然后一纸诏书把人贬成了庶民。

  顺便还给对方定了性,不忠不孝不义,不配立身朝堂,三代之内不许科举出仕!

  一开始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只以为他是心中不痛快,再者这些人的确对太后不敬,被发作也不奇怪。谁知这一套连消带打,尽显身为帝王的雷霆之威,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就将这件事给落定了。

  让所有原本对此不甚重视的臣子们都是心头一凛。

  皇帝虽然年轻,但已经不能小看了。

  虽然陆续有人上书劝谏,认为正值丧期,如此处置不太妥当,请皇帝开恩,但这些奏折李定宸连翻都没翻,一律留中。

  通常而言,上折子的流程是:大臣们写完奏折,送到通政司,由通政司抄送内阁,内阁票拟出初步的答复,将重点挑出来写成条陈夹在奏折之中,再送往御前。而李定宸用朱笔批复,成不成总要给个态度,然后发还到各个上书的大臣手中,让他们知道上面的态度。有些奏折虽然不能通过,但批示并不少。

  而留中不发,就是耍流氓,假装不知道这些奏折的存在。

  反正每天送上来的奏折那么多,也不是每一份皇帝都能看到的。一般都是挑着重要的看,不重要的暂时搁着,有空再说。

  之所以殿中省的太监受人追捧,盖因内阁送来的奏折都由他们整理。交好这些太监,把你的奏折放在最上面,皇帝自然一眼就看见了。而得罪了他们,给你塞进不重要的那一堆里,几年都不见得能看到,最后也就是往库房里一锁完事。

  而似如今这般,李定宸尚未亲政,中常侍代为批复奏折,那几乎可以说是代行皇权了。

  来宝被换下去,张德上位之后,一开始还是在殿中省办公,每天过来给李定宸问安,“不经意”的将军国大事给禀报了,偶尔也会询问一下李定宸的意思。

  之前李定宸搬到太平宫去住,他索性也把办公地点给搬了过去。就在皇帝跟前,究竟是他在批折子还是李定宸自己上,谁知道呢?

  也正是失去了来宝这个臂助,让王霄失去了对宫中的掌控,不能再内外一心,李定宸才能逐渐开始插手朝堂。

  而现在他摆出这种不配合的态度,朝臣们自然不会满意。被贬的人除了两个宗室之外,其他的都是文臣。虽说官位不怎么要紧吧,但毕竟士林之间彼此互相声援,有一个基本点更是不容动摇:十年寒窗科举入仕,可不是那些幸臣,能任由皇帝一道旨意就贬下去。

  至于是非对错,谁在乎呢?

  皇帝今日能随意处置了这几个人,将来就能随意处置他们。涉及到文人集团的根本利益,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以往如果出了这种事,往往是王霄出面。就像之前皇帝要求官员哭临二十七日时那样,王霄去找皇帝,关起门来密谈(在许多人看来多半是王相把小皇帝数落训斥一顿),然后小皇帝就会主动后退一步。

  哪怕只是夺官,保留功名呢?或者自己贬为庶人,但子孙辈还能科举也成。

  须知一个举人就能撑起一个家族,若是一个进士,家族立刻就能显贵起来。子侄辈再考出一两个,俨然便是当地豪族。而三代不得科举,豪族也会没落,被磋磨成平民甚至贫民,再没有复起的时候。

  在王霄这个位置上,他代表了整个文臣集团,不管自己心里怎么想,这个头都不得不出。

  然而这一次,王霄开口也未能劝动因为太后新丧而满心悲痛的皇帝,反倒让君臣之间的气氛越发紧张起来。孝期还没过,就已经有年轻的官员们——尤其是那些清贵无事的词臣们互相串联起来,预备上书劝谏。

第55章 太白星出

  外间种种纷纷扰扰,宫中自然不是半点消息都没听见。但李定宸都只听过就算,并不当真放在心上。

  反正自从他即位以来,这些文臣们隔三差五就要闹一阵,早就已经习惯了。只是这一回挑的时机着实可恨,若只小打小闹也就罢了,真要是将此事弄得沸沸扬扬,少不得也要处置一番。

  但至少不会在孝期。

  之前贬斥了那几人,已经足够表明自己的态度,如今孝期之中,不宜再大动干戈,且留待日后。

  二十七日哭临结束,大行皇太后梓宫发引,李定宸又下诏,命梓宫行中道,且他要亲自送葬出城。

  这道诏书一出,就连越罗也觉得哀荣过重了。

  当然,她也可以理解。李定宸上一次经历的生死相隔,是宣宗皇帝驾崩时。当时他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能像个提线木偶一般由着其他人摆弄,然后再被推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一个八岁的孩子,哪怕从小接受的就是帝王教育,也算聪明早慧,但骤然面对这些,想来也是难以应对的。那种惶恐和无措会留在他的身体骨血之中,难以除去。所以再次经历这种事时,他才要竭尽所能的隆重,好像这样就能弥补心中那个八岁时的自己。

  可是她能理解,不代表别人也能理解。

  在这道旨意下发之后,没等朝臣们上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果然是越罗预料之中的人——江太后。

  赵太后的丧仪之中,好几处都是逾礼的,不但超过皇太后、皇后丧仪,好几处甚至赶上了帝王丧仪,可以说是备极哀荣。由此便可看出赵太后在李定宸这个皇帝心目中的位置。

  可赵太后毕竟只是嫡母,这一切看在江太后这个亲生母亲的眼中,就有点儿不是滋味了。

  便是她自己将来死了,仪制只怕也越不过赵太后去吧?

  在很久很久之前,江太后还不是江太后,只是宣宗一个普通的嫔妃,而赵太后还是皇后时,虽然后宫纷争不多,但她们的关系毕竟是妻与妾,要说多和谐,也不见得。一个有正宫的身份,一个有皇子可傍身,彼此之间,多少都有些较量的心思。

  要是宣宗跟大秦历代帝王那样长寿,或者哪怕只活到五十岁,等李定宸长大了再死,这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都未必是现在这样。

  就因为宣宗英年早逝,幼主登基,她们才不得不联合在一起。但即便那时,两人的相处之中也是江太后这圣母皇太后占主导地位,压了赵太后一头的。

  江太后自己也很清楚,她一向对皇帝严格,不比赵太后温柔和软令人喜欢。可为了皇帝,为了大秦,她不得不如此。

  都说国赖长君,当年八岁的李定宸能登上那个位置,固然是因为他本就是宣宗看好的继承人,但江太后也着实费了不少力气。她靠拢赵太后,又拉拢了来宝这个帮手,跟王霄取得联系达成一致,最后才有这朝堂平平稳稳的八年。

  这会儿李定宸如此抬高赵太后的身份,显得跟嫡母十分亲近,江太后这个生母又怎么可能不多想?

  女人的心思是很奇怪的,有时候装着天下,有时候又只看得见眼前的方寸间。

  从前江太后能为了李定宸的前程而忍耐,现在却不能了。

  虽然江太后拿出来的理由也很站得住脚,“你赵娘娘一生不与人相争,最是和软的性子。你这般大张旗鼓,未必是她所愿。陛下如今大了,行事不该只图一时之快,也须得考虑别人的难处。”

  因为给赵太后守孝,江太后整个人也显得很憔悴,消瘦了许多。但这会儿站在李定宸面前,她的脊背却是挺直的,眼神明亮如刀锋,有种咄咄逼人之感。

  但李定宸只抓住一点,反问她,“难道母后不同意给赵娘娘这样的哀荣?”

  这“不同意”三个字,江太后自然是说不出来的,便是真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说。在儿子面前被堵得下不来台,她有些羞恼,冷声道,“哀家自知管不住你。但你这般兴师动众,闹得朝野不宁,你赵娘娘泉下有知,难道就会高兴么?”

  丢下这句话,便径直离开了。

  越罗叹了一口气,上前扶住李定宸的胳膊,轻轻拍了拍。等他放松下来,才低声道,“母后所言也有道理,你又何必……”

  “赵娘娘从前总说她‘得理不饶人’,说话做事总要占据大义,然后就不容反驳。”李定宸苦笑,“她的脸面要紧,朕难道就不要脸面吗?明明可以心平气和的说话,何故非要如此?”

  因为她是你娘啊……越罗叹气。

  但她心里已经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怕是无解的。江太后想要保持住身为母亲的威严与掌控力,这与李定宸手中的皇权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相悖的。他要做一个合格的君王,就不能受任何人掣肘。

  ——至少这种简单粗暴的辖制不能。

  越罗忽然发现,从前总以为是透明人的赵太后,其实在宫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和关键。江太后如此强势铁腕,李定宸又从来不是乖乖听话的性子,若不是她在这母子间周旋调和,只怕早就已经成仇。

  这不,她的孝期还没过,第一次摩擦就产生了。

  这样的细节看似不要紧,可再深的感情,都经不起这样的磋磨。

  但要越罗担起这个调和剂的作用,她的重要性又还没有到那个地步。李定宸这里倒是有些把握,但江太后不会停她一个小辈的话,只怕时间长了反而连她一并怨恨上。

  如今朝中的局势已经足够令人头疼的了,不能再让李定宸内忧外患。越罗暂且将此事按在心底,预备将来有空,便设法解决,然后才又温声劝了李定宸几句,将他的气消下去。

  太后和皇帝的这一番争执,在场的只有他们三个人,自然不会被别人知晓。

  所以李定宸这道旨意到底没有撤销,送葬时大行皇太后梓宫走帝王专用的中道,李定宸本人亲自送葬出城。

  其实这种时候,更合适的办法是遣太子送葬,既没有天子亲自送葬的隆重,又能彰显皇帝的重视。可惜李定宸太年轻了,根本没有孩子。他跟其他几位亲王关系又不亲密,当下这个情形,更不想给他们这样的脸面,索性自己亲自去。

  皇帝亲自去了,朝臣们自然也免不了要跟上。

  大秦的皇陵就在西京城外,一日便可来回,因此送葬与迎神主还宫,基本上是放在一起的。又因为朝臣都跟着皇帝去了皇陵,宫中这边主事的,就只剩下越罗一个人了。

  因此他这边率人出城,越罗和江太后在宫中便开始准备迎神主之事,同样十分忙碌。

  她忙得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空闲,才刚坐下来,便听得外间一阵吵嚷喧哗之声。越罗揉了揉额头,扬声道,“小福,去瞧瞧怎么回事?”

  小福应声去了,不一时便慌慌张张跑了回来,“娘娘,是天上多了一颗星星!”

  “什么?”越罗嚯的一下站了起来。

  小福见她如临大敌的模样,有些摸不着头脑,忙道,“今儿天气好,天上也没什么云,好打一颗星子就挂在太阳旁边儿,人人都能看见。”

  越罗根本顾不得她在说什么,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门口,掀了帘子往天上一看,果然青天白日里,一颗明星高挂在天上,与日同辉,看得明明白白。

  她只觉得一阵心悸,手指几乎掐进门框之中,竟也不觉疼痛。

  太白星于白昼显现,是……皇位更迭之兆。

  ……

  看到这颗星星的不光是宫里的人,皇陵中的李定宸及他身边一干大臣,也同样看见了这一不祥天象。

  正常情况下,普通人没事不会抬头去看天上,尤其是有太阳的时候,因为很容易伤眼。可是今日不同,不论是下葬还是迎神主,都是要看好时辰才能开始的。所以这一路上,都有钦天监的官员随行,观测天象时辰变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1页  当前第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后娘娘早上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