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皇后娘娘早上好_分节阅读_第53节
小说作者:衣青箬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09 KB   上传时间:2018-07-17 20:16:09

  第一部分是王霄为首,认为应该压制武将的官员。本来因为王霄的地位,以及他这么多年来有意识的梳理,朝堂上持有这种观点的官员是最多的,但后来李定宸展露出不同想法,很多人便纷纷倒戈,势力大不如前。而上一回的争论以他们为首,最后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士气也随之大降。

  与之相反的是站在李定宸这边的官员,其中以年青一代居多,锐意进取,对建功立业还有着强烈的野心。因为有皇帝撑腰,风头正健。

  第三部分则是如苏烨那等得过且过,并不希望朝廷乱起来,在其中和稀泥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有用心,想浑水摸鱼的人,同样混在其中,摇旗呐喊,希望局势越乱越好。

  现在因为又一场争论紧随而来,且同样涉及兵事,这些官员们自然大都留在了原本的阵营之中,继续彼此针对。

  不过,这一回,李定宸不打算拖时间,让他们旷日持久的争下去了。

  毕竟这种事情,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就会酿成党争。无论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一旦有了朋党,就会变成相互攻讦讨伐乃至构陷迫害,偏离原本的目标。时间一长,朝堂必乱。

  所以经过几日的酝酿之后,李定宸便在朝会时将此事提了出来,让这些朝臣们当庭讨论。当然,为免人太多而造成杂乱,他选择的并不是大朝会,而是只有几百官员参加的常朝。

  即便如此,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还是显得十分杂乱。

  但李定宸并没有喝止,而是兴致勃勃的看着他们将个朝堂几乎弄成闹市,心下颇觉有趣。皇后说得不错,就算这里站着的全都是国之栋梁,举国之力挑选供养出来的精英人物,但吵起架来,与泼妇骂街也并无不同,最多引经据典,骂得含蓄些。

  不……也许还是有些不同的。

  在最初的杂乱过后,李定宸敏锐的意识到,各个阵营的领头人物,已经开始不着痕迹的收拢自己这边的人员,没让他们继续陷入毫无意义的争执之中。

  毕竟都是聪明人,而且并非没有组织。有人居中调度,堂上的辩论逐渐从混乱转向有序,但针锋相对的氛围却更浓了。

  九层丹陛之上,真是个好位置。只要用心,下面发生的一切都尽在眼底。谁与谁有关,谁与谁有仇,行止间多少都会露出一点来。没在这个位置上待过的人,恐怕根本想不到。

  李定宸有些明白为什么古时那些不乏才能的君王最后为何总是会变得狂妄自大、英睿不再。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既能令人上瘾,也可蒙蔽人的感官,以为自己当真无所不能。

  但也许是因为他孩提时就在这个位置上长久的坐过,那时心中没有志得意满,只有满心惶恐,所以即使现在已经可以掌控局势,那种诚惶诚恐之感,却还是萦绕在李定宸心头挥之不去。

  也让他明白,帝王的身份的确无比尊贵,但也只有尊贵了。

  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能自己去争取。所谓尽在掌控,不过是自欺欺人。

  比如现在站出来的这位,就在李定宸的预料之外。

  兵部侍郎段林,他站在队列之外,正慷慨陈词,认为军中将士多桀骜不驯,必须要有所节制,还特意列举了晚唐时一个又一个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自立为王的事例来作为旁证,而后大力赞成王霄提议的监军制度,认为可以最大限度消弭祸患。

  他在兵部任职,对这些事情自然十分了解,一番话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打动了不少人。

  好在旋即户部侍郎陈渊便站了出来,说了不少前朝因为文官监军而导致战败的例子,而后笑着道,“若非有人扯后腿,这些战事本能取胜。若是取胜,能震慑住异族,使边疆安稳,前朝也不至于会被战事生生拖得亡了国!”

  前朝是个非常特别的朝代,因为国力衰弱,无力收回更多国土,导致只能偏安一方,将国境线拉得非常长。从从北到西南一线,几乎可以说是处处有战事,局面比如今的大秦艰难百倍。

  因为打仗,人口不断减少,土地无人更重,粮食自然不够吃。而朝廷年年加税,也仍旧不够支出军费所需,却逼迫得百姓无法度日。

  陈渊所它是被战事拖垮,真是一点儿都不夸张。

  不过这话放在此刻来说,牵扯到了又是是否要派遣文官监军之事,这番话就显得十分诛心了。

  不懂兵事的文官非要跑到军中去,又要压制武将又想抢夺军功,究竟是真的为了朝廷好,还是想要拖着大秦亡国?

  这样的指控,谁也承受不起。

  所以段林面色大变,然后索性也不再辩论,转过脸朝着李定宸就是一跪,“请陛下明鉴,臣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二意!正因为前朝被战争所累,因此臣才更认为应当派遣官员前往监军。毕竟武将驻守边关,若要晋升,只能从军功来,他们只盼着打仗,自然不会考虑朝廷是否能承担得起。倒是陈大人危言耸听,其心可诛!”

  言下之意,却是认为将士们都毫无远见,不懂得顾全大局,所以需要有人压制着。

  这话果然惹怒了几位前来上朝的武将。

  当武将的说功劳大到一定程度时,朝廷也不放心他们在外征战,只能召回京城,给个闲散虚职荣养。不能镇守一方、手里没有兵权的武将,可以说就是个笑话。所以这些人留在京中,日子自然不甚顺遂。如今听到段林的贬低致辞,更是勃然大怒,险些直接在朝堂上动起手来。

  见局势不对,自然有人站出来和稀泥,暂且将矛盾按了下去。

  这只是早朝,各个官署之中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大家去办。所以李定宸虽然觉得这场戏十分热闹,也从中看出了许多东西,但眼看时候不早,还是宣布今日暂时就到这里,明日再议。

  然后赶着回了长安宫,陪老婆孩子用早膳。

  席间说起今日早朝上的事,李定宸将陈渊好生夸了一番,然后才道,“兵部如今就交在赵荣远和段林这种人手中,难怪军中会出那么多事,也该整治一番了!”

  王霄想挑乱子,给李定宸施压,但李定宸何尝不想借着这个机会,将一部分人给清理出去?

  越罗小道,“这几日朝上只怕十分热闹。”

  李定宸看了她一眼,忽然道,“阿罗想去看热闹么?”

  “嗯?”越罗有些惊讶的看向他,“怎么看?”

  李定宸本来想说,但眼珠一转,到嘴边的话就变成了,“你好生求求朕,朕就替你想法子,如何?”他凑在越罗耳畔,声音压得十分低沉,同时还轻轻捏了捏她的耳垂,暗示意味十分明显。

  越罗不防他忽然凑过来,连忙捂住儿子的眼睛,瞪了他一眼,“孩子还在呢。”

  为免教坏小孩子,冬生在这里的时候,她是不会跟李定宸太过亲近的。

  李定宸从善如流的点头,“那咱们晚上再说。”

  “陛下还是快去前头批折子吧。”越罗板着脸道。

  话虽如此,但对李定宸的提议,她心下其实是十分意动的。于是这一晚不免曲意婉就,让李定宸狠狠折腾了一通,遂了他的意。

  于是第二日早朝时,李定宸身后就多了一扇屏风,屏风后面摆了一张软榻,也不知道他怎么弄进来的。还没怎么睡醒的越罗打着哈欠靠在软榻上,体会了一把“垂帘听政”的感觉。

  今日的早朝同样十分热闹,各方争论越发激烈,火气十足,一个不慎就会偏题,变成对对手的攻讦和揭短,最后更是直接发展成了争吵。

  直到李定宸拍了桌子,众人才陡然安静下来,意识到这是在朝堂上,重新恢复了“朝廷重臣”的礼仪风度。

  李定宸不着痕迹的揉了揉手掌。这桌子木料质量太好,拍起来手疼。但不得不说,震慑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听说下面州县官员审案时,桌上会摆放惊堂木,十分好用,回头就让李元去踅摸一块来。

  “既然争执不下,那就廷推一样,由在场所有官员投票表决。”李定宸一摆手,自然有内侍上前,送上桌案纸笔,“同意派遣监军就写是,不同意就写否。”

  “陛下!”杜卓华连忙站出来,“国之大事,怎可如此……如此仓促?”

  这种事情,从前向来都是部阁重臣们跟皇帝开小会的时候决定的,哪有就这么让所有朝参的臣子投票表决的道理?

  部阁重臣之所以重要,也正是因为可以参加决议这种军国重事,而普通朝臣根本摸不到边。若按照皇帝这样的做法……杜卓华内心隐隐升起一股十分不安的预感。

  作者有话要说:  李定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了解一下!【不

第87章 唇枪舌战

  在部阁重臣看来,李定宸的这种做法,简直如同儿戏,十分荒唐。

  然而内侍已经抬着小桌子挨个送过来,根本没有给他们太多思考的机会。杜卓华转头看了王霄一眼,又看向其他人,见有人还在踟蹰,有人却已经开始提笔,微一犹豫,到底稳住了没有动。

  然而个人的力量,在这样的场合显得十分微小。虽然也有他们这一系的官员看到他没动手,便也不去碰纸笔,但大多数官员还是选择了随大流动笔。

  反正陛下身边的张总管着重强调过,只写是或否,不必留名,写完之后折叠起来交给内侍,谁也不会知道你究竟写了什么。

  虽说还能比对字迹,但对这些官员而言,只是写一个字,稍微改变一下并不难,实在不行,就写最端正不过的馆阁体。何况皇帝既这么说了,交上去的字条事后想必会销毁,就更不用担心了。

  何况,按照很多人想来,提了笔也可以选择写是或否,一样能够将自己的态度展现出来,不是吗?反倒是不动笔,必然会被皇帝看在眼里。

  但这就是李定宸要的。

  当他们拿起笔,的注意力放在“是”与“否”上,就不会在意这种投票表决的方式是否合理了。这只是个简单的置换,也有很多人并没有被忽悠进去,但……已经足够了。

  很快内侍就将所有的字条收起,用托盘盛了送上来。

  李定宸却没有碰,而是对御史中丞刘诚道,“就请刘卿过来唱票。”又转头看向张德,“你带两个人在一旁,分别用正字记录票数。”

  虽然刘诚从来没有当面表明过自己已经站在了李定宸这边,但种种痕迹都能看出来这一点,李定宸自己也心知肚明。至少最近他做的这几件事都有些离经叛道,却没有像从前那样被弹劾劝谏的奏章淹没。

  而此刻李定宸挑了他出来,也算是表了态。刘诚恭敬的拱手应了,便快步上前,接过了这个差事。

  唱票的结果非常出乎预料。

  近四百位常朝官,有五十三人弃权,余下三百多人中,竟有超过二百写了否。就算把那五十三人加进去,是的票数也根本追不上。

  按照如今朝堂上的局势来推算,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这个结果,所以不少官员都有些愣怔,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站在李定宸那边。

  但李定宸其实只是占了个便宜。

  一向新的政策提出来,本来就有人会同意有人会反对,还有一部分人会犹豫不定。而且李定宸身为皇帝,又旗帜鲜明的摆出了反对的意见,那些拿不定主意的,自然就会保守一些,站在他这边。

  再加上态度强硬要派遣监军的王系官员很多弃了权,这才导致了最后这个结果。

  但不管结果是怎么来的,李定宸可不会允许有人来质疑。反正字条收上来只有刘诚和他叫上来的两位都御史,而这三个人又能互相证明彼此没有胡乱更改字条上的内容,承认不承认,都只有这个结果了。

  “既然表决的结果为‘否’,那此事就暂且搁下,容后再议。”李定宸扫了一眼写着结果的纸张,又看了一眼站在地上陷入沉默的官员们,一锤定音。

  杜卓华连忙上前道,“陛下,此乃军国重事,怎么如此轻忽?还是……”

  “在座的都是可与闻国事之重臣,朝廷之肱骨,众人决议出来的结果,又岂能说是轻忽?还请杜卿慎言!”李定宸打断他的话。

  杜卓华面色不由微微一变,尤其是注意到很多官员都朝他这里看来的时候。

  在李定宸坚持的情况下,他如果当众宣称没有经过部阁重臣商议,这个结果不算数,就等于是得罪满朝文武了。尤其是那些本来的确没资格参与这种事的。虽说只是投票,但李定宸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自然想抓住。这个时候,谁反对,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已经到嘴边的话哽住,再说不出来。

  杜卓华看了王霄一眼,见他没有开口,不由皱了皱眉,但还是道,“陛下恕罪,老臣也是太过忧急的缘故。这监军之事一时难以决定,然而九边爆发出来的隐患却也不能不管。”

  反正王霄提出这个建议,本意是要给原本有漏洞的地方补窟窿,皇帝将他的建议打回来,那他们就索性再将这烫手山芋给他塞回去,让他自己想办法来解决。

  “两位卿家所担忧的事,也不是没有道理。”李定宸颔首,“九边都是军镇,许多将士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眼中只有战事,别的事自然很难顾及,的确须得有人监督引导才是。”

  杜卓华见他视线往下看,本来以为李定宸要故技重施,令所有朝参官员上折子提建议。

  然而这一次,李定宸却没有按照这个套路来,而是托着下巴若有所思道,“既然是武将思路不够广,眼光不够长,何妨给他们个机会,让他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朕倒是有个想法,莫如从九边调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入京,参谋军事,如宋时枢密院一般。”

  “陛下,万万不可!”兵部尚书赵荣远第一个站出来,厉声喝道。

  “有何不可?”李定宸神色淡淡,眼中迅速掠过一抹不快。

  赵荣远这样积极,第一个站出来,当然不是忧心国事,而是怕这枢密院一成,自己的兵部就成了摆设,权柄会大为削弱。

  人人都知道赵荣远的心思,但他当然不会这么说。只不过老生常谈,又将太-祖定制四个字搬出来说话。

  立国之初,商议朝廷制度时,这方面自然也是讨论过的。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但却还有档案。赵荣远本人在兵事上未必有建树,却很会做官。这些档案他都细细看过记下,如今搬出来也理直气壮。

  “国初是国初,如今是如今。”李定宸淡淡道,“国初时连九边都没有呢!”

  国初时大秦的国土远没有那么大,还是世宗时几番征战,夺下不少土地,然后才定下了九边。都按照太-祖定制,以后的皇帝就不用做事了。

  赵荣远之后,又有几个人站了出来,除了之前跟陈渊贞丰县对的兵部侍郎段林之外,还有不少力主打压武将的官员,其中多为王系。不过能说出来的道理,也无非就是武将掌握了这么大的权力不妥,国朝没有这样的先例,显得十分苍白。

  即使宋朝时有枢密院,但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的官员,也都是知兵事的文官而非武将。当然其中也有例外,功劳太大的武将朝廷不敢放出去,索性就用一个官职把人栓在京城。

  不过,说到这一点,也有机灵的官员灵光一闪,觉得这或许同样是皇帝为了制衡武将才想出来的办法。

  这参谋军事听起来很厉害,但作为武将,手里没有兵,在朝堂上跟文臣一起玩弄权术政治,又怎么可能会是对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倒也不必这么急着否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1页  当前第5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皇后娘娘早上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