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京华子午_分节阅读_第98节
小说作者:樱桃糕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3 KB   上传时间:2020-06-29 12:41:18

第134章 见杨先生

  周祈迁葬祭祀其父母、外祖等亲人时, 不只礼部官员带着皇帝的追封和奠仪到了, 李相这些当年故旧也到了,还有崔熠等周祈的朋友们。

  过后,周祈去一一致谢。

  李相家,是谢庸陪着她一同去的。

  李相仔细端详周祈:“这样看,你像令外祖更多些。”

  周祈微笑一下:“可见家外祖年轻时候是个美男子。”

  李相笑起来,又叹一口气:“要说好看,还是令尊, 真正风华无双,谪仙一样的人物。”

  周祈点点头。

  李相拿过案旁一个木匣来,打开, 都是有些发黄的旧信:“安平这样洒脱的人,当年知道有了你, 也喜形于色,专门写信与我等显摆。怀仁, 便是方尚书, 亦写信说起此事,说令尊有子心喜,拉着他和高至之一同去吃酒。令尊爱饮却不擅饮,喝醉了,便高歌起来。至之平时那样稳妥的人,竟然给他击节。怀仁疑心,若不是他们穿了官服,怕是会被酒家打出去。”

  周祈莞尔:“作诗祈不行, 喝酒估摸比阿耶好一些。”

  李相再笑,捡出几封信来递给周祈:“这些令尊的手迹,你自家收着吧。”周祈忙称谢接过。

  看着面前又英气又灵动的女郎,李相叹道:“真好……真好啊……”语气中无尽的唏嘘感慨。

  周祈微垂下头。

  谢庸看一眼周祈,插言问李相:“不知杨侍郎可还有什么旁的亲人?”当年杨侍郎是因讽谏皇帝崇佛信道获罪的,并非后来兵围紫云台诸臣的“谋逆”大罪,按说祸不及其兄弟族人。

  “有,他有一侄,叫杨延。”

  周祈与谢庸互视一眼。

  “安平幼失祜恃,依兄嫂长大,其兄嫂亦寿数不永,安平早年与其侄相依为命。我返乡守制时,杨家大郎才刚科考及第。紫云案发后,我返回京城,未见到他,不知道他飘零何所了。”

  谢庸道:“他去了关内汧阳,在县学当诗文先生。”

  李相看他:“你——”

  “是,庸年少时,得杨先生指点颇多。”

  李相过了半晌才唏嘘点头,又扭头看周祈:“你们兄妹能相见,真是老天垂怜。有你阿兄在,你与子正成亲时,就更像样儿了。”

  谢庸看向李相,又垂下眼,老人家果然什么都知道。

  周祈咬着唇点点头。

  紫云台案经过这阵子突审,眉目已清,谢庸以归乡扫墓为由,请假陪周祈去汧阳。

  他们临行,皇帝还专门见了见他们,送给他们每人一柄马鞭。

  皇帝笑道:“珍惜着些用,以后再想得也没有了。做这些的家伙什儿都已经给将作监了。”说完,叹息一声,语气中无尽的遗憾。

  谢庸和周祈都笑。

  今上或许成不了什么英明神武的帝王,但却是个懂事儿的皇帝,这就很好。

  谢庸与周祈在半路馆驿中遇到了杨延,他看到先帝罪己诏,又收到谢庸书信,等不及,亲身赶往京里。

  见到这位阿兄,周祈才知李相说父亲“风华无双”并非溢美之词,阿兄羸马旧袍,风尘满面,却难掩卓然风姿。周祈看他举手抬足还有说话时的神情,又觉得有些熟悉——哦,是阿庸……

  面对周祈,落拓潇洒的杨延却有些无措。他看了周祈半晌,终于把面前的女郎与想象中的小婴孩儿合为一体:“眉眼像婶母,鼻子嘴像阿叔,这么神采飞扬……你比我们想的还要好。”杨延眼圈微红。

  周祈上前攥住兄长的手,含泪一笑。

  杨延回握住那只纤瘦的手,心头涌上无限的遗憾,原本以为可以牵着她到长大的……

  “那时候,我和阿叔给你做了许多玩的物什儿,堆在东边屋里的大榻上,小鼓,小轺车,木偶……婶母也领着婢子们给你做了许多衣裳,周公那边也送过来许多婴孩用的东西。咱们家与你外祖家子嗣都少,多少年才盼来你。周公给你卜了一卦,说是上吉的命数,”杨延停住,“哪想到你会受这么多苦……”

  杨延看着周祈,抬手轻轻放在她的头上。

  “阿兄——”周祈叫他,眼角的泪滚下来。

  杨延略拙笨地拍拍她的头脸,“都好了,啊,都好了……”

  谢庸在旁边看他们兄妹相认,也不由得有些恻然。

  三人都去堂上坐下,奴仆捧上茶来,饮了茶,初见的感伤也便慢慢压了下来。

  谢庸与杨延详细说了紫云案,又说了诸家平反之事,杨延点点头,却只是长叹一声。

  于杨延,这场大案,不仅让他失去了挚爱的家人,也使他远走他乡,江湖飘零,从春风得意前程大好的青年官员变成偏远小县的教书先生,悠悠二十载,转眼华发将生。平生万事,不堪回首。①

  过了片刻,杨延脸上又带了微笑,却又马上板起来:“阿庸你要娶舍妹,可是真心的?”

  谢庸忙端正了神色,站起来行礼:“庸真心求娶阿祈,请先生成全。”

  杨延看他半晌,依旧板着脸道:“要对阿祈好,敬她疼她,莫要欺负她。”

  谢庸再行礼:“是。”

  周祈咧嘴一笑:“阿兄,要欺负,也是我欺负他。他打不过我。”

  杨延笑起来:“那我不管。”可见杨家人的不讲理是一脉相承的。

  谢庸只是笑。

  杨延看看妹妹和未来的妹夫,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你们也着实有缘分。当年两家大人戏言,差点便给你们定了亲。”

  周祈瞪大眼睛,谢庸虽也惊讶,却不似周祈那般。

  “你是高大将军之少子。大将军与家兄亲睦,你小时候,我见过你许多回。你的护身玉还在吗?”

  “前阵子碎了。”

  杨延点头:“那块高山岫云玉佩原先是令尊常常佩戴的,后来不知为何给了你。估摸是小儿易受惊吓,令尊是将军,他的随身物可以压邪。”

  杨延说起当年事:“开始只是我们家出了事,方尚书、令尊等都上书帮着陈情,但不多时日,紫云事发,他们亦被下了北司狱,很快……北衙军中人与三司行事不同,以致他们身后事都无法料理。皇帝宛若疯狂,京中人心惶惶,我只得出了京,走走停停,四处乱撞。有一年走到汧阳,见到街头孩童打架,只觉其中一个有些面熟,拉开后,一眼看见你撕裂的衣口中露出的护身玉。”

  谢庸小时候打架打得实在不少,并不记得这是哪一场。

  “我找人打听,甚至还去你家门首看过,令堂却并非故人。后来,日子不很多,令堂便出了事……至于你如何到得汧阳,我却是不知道了。”

  谢庸看着杨延,想站起来对他行礼,但一揖未免太轻了。杨先生虽不说,但想也知道,他留在汧阳,去县学教书,有很大缘故是为了自己。谢庸原先只知道杨先生待自己格外好,却不知道他这般深情厚义。

  谢庸微舔嘴唇,沉默片刻道:“救出我,并带我到汧阳的或许是先父军中人,也或许是家中侍从义仆,我后来还能想起他的黑衣服还有他身上的汗味儿。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事,或许是本就受了伤,到汧阳便不支了,先母捡到了我。”

  杨延点头,过了一会儿道:“你是少子,大将军尤其爱怜,时常将你带在身边。许是见你乖巧可爱,家叔几次逗你,说家中若有女,便抢了你做女婿。家婶有孕后,家叔还说过这话呢。”

  ……

  虽是在半路遇上,谢庸、周祈到底还是去了一趟汧阳,谢庸要去祭扫,周祈要去见一见阿嫂和侄子侄女——杨延在汧阳成了家,有一子一女。

  傍晚,谢庸带周祈去自家旧宅。

  那宅子已经残破得不像样了,屋顶墙壁坍塌,只后山墙还有一段立着,院子里都是枯黄的荒草,这夕阳西下的时候,看着说不出的荒凉。

  两人站了一会子,周祈拍拍谢庸的胳膊,谢庸对她微微一笑。

  不远处传来孩童的尖叫:“你捡的两文钱是我的!”

  “上面有你名儿吗就说是你的?”

  “就是我的!”

  “不是!”

  “是!”

  “不是!”

  “是!”

  两个孩子扭在一起。

  谢庸抿一下嘴,正要走过去分开他们,一户人家的门打开,传来女子吼骂声:“五郎!又打架!滚回来吃饭!”

  其中一个孩子悻悻地松开另一个的衣服,抹一下鼻涕,走回家去。

  “再让我看见你打架,看我不揪掉你耳朵!快去吃,今日做得菜饼……”

  看着这对母子,谢庸又扭头看向自家院子。

  “若我在,就可以帮你打架了。省得你每次都挨揍。”周祈有些遗憾地道。

  谢庸看她一眼,轻声道:“没床榻高的小崽儿。”用的是汧阳口音。

  作者有话要说:  ①原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顾贞观《金缕曲》

第135章 正文完结

  又是一年杏花吐蕊时。

  杨延之妻陶氏正在理周祈的嫁妆单子, 周祈则坐在旁边捧着小碗吃阿嫂给她做的姜糖糯米圆子。

  阿嫂是药铺子坐堂先生的女儿, 高挑身材凤眼厚唇,人很爽利,走路带风,家里家外一把抓。阿兄那样疏狂的性子,只要阿嫂横起眼来,阿兄立刻就笑了,弯起眉眼喊“大郎他娘”——自然那是当着自己和侄子侄女这些“外人”, 周祈耳朵好,很听到过几次他叫“阿芩”。呵,阿兄……

  周祈自认比阿兄上道得多, 在家里坚决惟阿嫂马首是瞻,阿嫂说什么就是什么!周祈的嘴脸很是让侄子阿贞侄女阿念开了眼界, 姑母果然是做官的人啊……

  陶氏通医理,知道周祈月事不准, 又听她说寒冬腊月趴在屋顶逮强盗, 当日便开始煮起了药膳,什么坤草鸡汤,什么当归羊肉汤,什么姜糖糯米圆子……鸡肉、羊肉、糖都是周祈爱的,但是加了药,味道就不那么美妙了。周祈实在喝得舌头发木,觑一眼阿嫂,阿嫂从嫁妆单子上抬起眼来, 周祈立刻乖巧起来,老老实实把圆子吃了,又喝姜糖水。

  陶氏与周祈说嫁妆里的东西,说过日子经,说谢家聘礼、皇帝赐与的财物、她做官的腊赐、年俸等等如何归置,她说什么,周祈都道好。

  自阿兄阿嫂上京,周祈只在一件事上拿过主意,她想把皇帝赐还补偿的田宅交与兄长一半,但杨延夫妇死活不受。周祈无法,想起谢庸原来戏言的祖业田来,便把那一半给家里置办了祭田,阿兄叹息一声,到底没有再说什么。

  窗外传来萧声。

  周祈嘴角儿带笑,嗯,《杏园春》……我们谢少卿又在花前月下吹箫呢。想到“花前月下”,周祈嘴角儿的笑越发深了。

  陶氏抬头看她,周祈马上正经了神色。

  陶氏忍笑瞪她一眼,周祈讪讪的,讨好一笑。

  “行了,今日天晚了,你明日还要上值,早点去歇着吧。”陶氏道。

  周祈弯着眉眼笑起来,陶氏忍不住也笑了,赶她,“快去吧,快去吧。” 却又嘱咐,“可早点回房睡觉。”

  周祈两口把碗里的姜糖水喝净,抹一抹嘴,笑应着,轻快地走出去。

  陶氏看看手里的嫁妆单子,微笑着叹一口气,阿祈是真不过日子,大约他们老杨家人都这个德行,好在隔壁妹夫倒像个体统人……

  周祈跳过院墙,负着手走过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1页  当前第9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8/10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京华子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