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_分节阅读_第36节
小说作者:孺人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82 KB   上传时间:2024-02-25 12:58:59

  使得饶是已经见识过藕粉和蚝油售卖时的火爆场面的乡民们,也着实被他们这般疯狂又惊人的往外掏大把大把的银钱举动而震惊住了。

  没多久,大家今日带来集市的糖便全都售卖完毕。揣着许多银钱的乡民兴奋又紧张的集合到一起,方才敢出城归家。

  几日后,安南县内有棉白如雪的白砂糖和晶莹剔透如玉石一般的棉冰糖可售卖的消息,便如龙卷风一般的速度传播开了。

  在亲眼瞧见实物后,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大商队朝着安南县快速赶来。

  接下来,安南县城内一日塞过一日的热闹。因着往来的商贾客流实在是太多,衙门也跟着变得越来越忙碌。

  衙门的这份忙碌,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点相隔太近的后院。

  不过柳氏和三娘四娘都未觉得被打扰,反而为这份忙碌而感到十分的高兴。作为韩彻亲眷,她们便一直都懂得,安南县百姓越是富足,才能增长韩彻的政绩。

  别的且不说,单每日成交下来的蔗糖银钱所需缴纳的三十取一的税收,便能使得今年衙门府库大大充实。

  所制作出来的那几种糖,家中人这几日也都品尝过了,甚为喜欢。

  尤其是四娘,年纪最小,又最为喜欢甜食。如今家中倒也不缺自家食用的那点糖,但为着身体和牙齿着想,韩彻还是控制了四娘的吃糖。

  不过今日的四娘很是高兴,因为韩彻一早起来便去了厨房,言道要指导厨房用糖来制作一些好些的糕点。

  四娘一心惦记这个,跟随夫子学习时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结果不出意外被夫子察觉,罚她抄录诗文。

  “你如今都这般大了,怎还能为一点吃食就馋成那样!”待到散学后,三娘气得直教训。

  还差两个月才满十岁的四娘,此刻便低垂着脑袋,老老实实受训。

  “你若再这般不懂克制,我便要告知阿兄,让他往后都莫要再给你做什么好的吃食了!”三娘放出杀手锏。

  “阿姐,我知错了,下次定不会了。”四娘一听,忙撒娇求饶。

  然别看这会三娘训四娘特别凶,待到厨娘按照韩彻的教授,将做好的糕点端出来来时,她却一句告状的话也没说。

  反倒是柳氏听闻了些,问道:“四娘,今日上学可是因未用心听课,被夫子罚了?”

  “阿娘,此事我已训诫过她了。”三娘忙说道:“下次我也会盯着她的。”

  “我下次一定认真听课。”四娘也这般保证道。

  “好吧。”柳氏便不再多说什么。

  接着,一家人很快便沉浸到各种甜味糕点的食用当中去了。

  韩彻今日让厨娘一共制作了三种吃食,一种是黑糖米香糖,跟后世的米花糖差不多的做法,吃起来酥脆香甜。

  一种是麻粩米粩,也叫麻枣糖,吃起来外层的糖皮香甜,中间部分酥脆却入口即化,层次感分明。

  至于第三种,相对比前面两种休闲食用的零食来说,它则是一款能做平时主食食用的米发糕。

  用糖量比前两者少了许多,但吃起来口感松软,甜而不腻。

  柳氏夸赞道:“我觉着这米发糕最为味美。”

  “我觉着三种都非常味美,我都很喜欢!”吃得正欢的四娘闻言,忙抬起脑袋,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娘这次并未说教四娘,反而也认同的附议道:“确实都非常味美。”

  实在是因为时下糖还过于珍贵,因此糖类的甜食并不多见。平日里,一碗甜粥对于一些上层阶级的人而言,都能被夸一句味美。

  也正是因为这份珍贵,当府城裕州刺史府,唐刺史在收到了韩彻命人送至而来的三种糖的成品,以及书写好的呈送给朝廷的制糖方子时,震惊到忙唤来心腹商议。

  心腹瞧完,边赞叹也边叹息道:“这位韩状元郎确实有大才!只是这事,怕是不好办啊!”

  圣上年事已高,身体更是大不如从前。这些时日来,圣上对太子的不满也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可对于圣上和朝廷来讲,这制糖方子却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么对于给出这方子的韩彻,必然要论功嘉赏。

  韩彻又作为太子门下旧人,此时献上这么一张能利国利民的制糖方子,若顺利回归朝廷的话,必然会给太子一党增加些筹码。

  届时,唐刺史作为韩彻现在的直系上属,又是帮他把这方子呈上去的人,免不得就会被牵连其中。

  偏安南县售卖糖的名声如今又被那些商户传播了出去,使得唐刺史又不能不将这份方子呈上去。

  “你再看看这个!”唐刺史笑着拿出另外一封韩彻要一并呈上去的文书,递给心腹。

  说是文书,通篇表达的思想却是在忏悔。

  韩彻在文书中写到,他来到安南后,亲眼瞧见了此地百姓生活的艰辛,方才真正懂得了圣上之意和为官之道。

  往后他也必将痛改前非,更勤恳的在安南县内做出业绩,替百姓谋得更多的福利。

  可别小瞧这份忏悔文书,若圣上只是些许不满太子,依然还坚定的要把太子任命为下一任继承者的话,接下来的圣旨便是将韩彻从安南调离。

  若圣上已经起意真要废弃太子,有韩彻这封忏悔文书,圣上便能以“顺韩彻本人意愿”的名头,让他继续安稳的待在安南。

  至于以后,在唐刺史看来,韩彻既有这般大才,离开安南不过时间早晚的事。倒还真不必在这时刻,非要搅和进朝堂那波风云里去。

  第二更完成!

  今晚没有了,咱们明天见哈。

  爱你们,么么哒!

第43章

  修路

  文书和制糖方子呈去府州后,韩彻便将这事暂时抛开。

  安南如今不过才刚进入发展期,韩彻并不想在这时候撒手离去的,但他也确实是想过要回京城。哪怕不为自己想,韩彻也得替柳氏,尤其是三娘四娘着想。

  要知道再等上几年,三娘四娘的年纪再大些,便要开始面临成家的问题。

  韩彻并没有一定要逼着她们嫁人结婚,也并不是瞧不上安南。实在是对于这种关系到俩人一辈子的大事,他想让三娘四娘能多点选择自由,而不是一辈子只能留在安南。

  好在这事暂时不用着急,便是三娘,今年也才刚满十二岁。

  这一次的制糖,安南县的农户们真称得上一句暴富。衙门每日征收回来的税收也极为的可观,府库得到很大的充实,韩彻也终于能着手办其他事情。

  目前最要紧的还是在教化和兴建基础建设上。

  学校修建花费不了多少银钱和时间,难的还是在找寻合适的夫子这事。不过眼下银钱到位,只做前期开蒙要求的话,还是比较好找的。

  韩彻便一面命人去各乡村测量合适地方,修建乡村学校。一面又命人发出招聘告示,广招教书先生。

  同时进行的,还有道路的修建。

  自古修路皆是一个大工程,安南县面积还不小。因此,早在之前劫匪被抓那次,衙门后面所张贴出来的那张舆图所标红的道路,便是韩彻和钱县丞还有刘县尉一同商议过的,后续预计要修建的。

  人类从远古时代便已经开始修建道路,在经历数千年修路的历史至今,时人已经掌握了好几种修路的办法。

  如最早期的夯土筑路,便是利用随处可得的低成本,又能持续发展的土壤,将它们夯实压制再混合石灰稳定。

  到汉代时期人类又学会用黄土烧制成地板砖,坚硬程度是没法和现代的水泥路相比较。不过在没有各种重型车辆的古代,已经足够坚实耐用。

  再到后来,人类学会烧制石灰。并且把石灰跟河沙,还有黏性黄土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后得到的材料,便更为坚固。

  这也是时下最主要的修路方式。

  恰好,安南在修路上还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安南缺什么都不会缺沙子,因为它不仅靠海,也靠江河,其中有一处河道的河沙还经多年自然沉淀。

  韩彻动早在动心思想要修路时,便曾派人去查验,发现那处河道的河沙含泥量少,非常的干净,便是拿来修建房屋建筑都是极好的材料。

  像之前被抓的那两个巫医还有那群劫匪,便被韩彻分配到那处河道,这些时日也挖采出一批不少的河沙。

  黄土便更好办,安南到处都是,甚至可以依据修路时的进程,随取随用。

  也就是说,在修路主要材料这一块,韩彻需要花钱的地方便只有购置石灰,和使得三者黏合时需要施入的灰浆技术所需的材料,糯米浆汁和杨桃藤汁。(1)

  这里的杨桃藤并不是韩彻穿越前食用的那种杨桃树,而是猕猴桃的藤枝。在古代,猕猴桃作为水果食用的功能并不被重视,但是对它藤蔓汁液的使用却是时下一些匠人们的拿手本事。

  比如顶顶有名的宣纸组成时的重要辅料之一,便是杨桃藤汁。

  最后等到韩彻将修路的全部预算做出来,最为耗钱的一部分反倒是人工费。

  安南县人口实在是少,哪怕马上进入一年一度的服徭役,韩彻还是需得从其他城镇引不少人前来做工。

  时下交通不便,信息传播又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彻韩彻便找寻一部分距离安南县较近地区的商人,让他们帮忙放出消息。

  忙并不让人白帮,这些商人们只需回去传递消息一趟,韩彻答应他们下次过来,允许他们优先购买一批糖。

  如今白砂糖和棉冰糖名声越传越广,每日早上刚出摊,集市上那些草棚摊位的糖便被商人们很快哄抢完。

  去得晚一点,当天便是白跑一趟。

  也不是没有商人动心思直接去乡下采购,但说实话,能买到手的糖并不多。糖作价本来就昂贵,眼下的价格在各地赶来的商人们哄抢下,更是比之前还高。

  在售卖农产品上,乡民们一直又都不用缴纳各种税收,韩彻还提供县城免费住宿等各种帮扶政策。对于这种牵扯到银钱较大的交易,自己在乡下直接售卖给商户又多挣不来太多的银钱,乡民们显然便更信任在集市上去做。

  于是为了能抢购到更多的糖,这些商队便分成了两批。一批人数多的拿着抢到手的糖赶紧返回,将其售卖换回银钱。再留下少部分的人,每日赶早去集市抢糖。

  此刻,有那商人一听,积极性一下子便上来了:“不知韩大人总共需要多少人手?”

  “我预备将几条主要道路尽快修建好,人手这块,千八百人也不多。”韩彻回答道。

  “要这么多人啊!”商人吃惊道。

  太远地方的人肯定不方便过来做工,所以能来的也就是离安南最近的杞县和渠县这两个地方。

  渠县之前遭受过一次大水灾,不少乡民还逃到安南做流民。休养生息才刚两年,眼下人口数量比安南多不到哪里去。

  至于杞县,虽是情况要好些,但总人口数也才刚过万。扣除掉老弱病幼和留家的,还有马上要参加服徭役的,最后能过来的人怕是也不多。

  再者眼下的农户是不可能丢下地里劳作不管,所以他们即便是过来做工,也只能做年前的这点时间。

  进入深秋后,随着地里的作物逐渐收割,杞县不少乡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就变得缓慢悠闲了起来。

  日子贫苦是真,事实上这两年除了安南县除外,每年一到这个季节,其他地方的农户需要做的活越来越少才是普遍现象。

  直到这天,村中有一家牛姓汉子跑回来与家人商议,说隔壁村村中一户人家的儿子是在杞县县城内一大商铺做工的,前几日回来告知大家,言道安南县如今需要大量的人手修路,工钱给的很足,而且做工期间管吃管住,吃食上更是一日两顿主食餐,餐餐管饱的标准!

  隔壁村现在已经有不少村民报名,正准备集合一起前去安南县做工挣银钱。

  “安南县我知晓!听说他们现在可富裕着呢!”妻子满脸羡慕道。

  牛母也说道:“你去吧!那安南的韩县令是个爱民的好官,去给他做事,没什么可不放心的。”

  时下寻常百姓鲜少出远门,好些人甚至一辈子连自己村所归属管辖的县城都未能去过。就更别说提起胆气,去到别的县城做工。

  但安南县不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0页  当前第3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1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