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帝师_分节阅读_第43节
小说作者:来自远方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868 KB   上传时间:2015-12-14 13:22:50

  打探消息的各府家人不敢靠近,只能凭猜测上报。内容自然是五花八门,听着就不可信。

  除了入值文渊阁的三位相公,隐约猜出些门道的马尚书,多数京官都蒙在鼓里,压根不晓得牟斌抽了什么风,锦衣卫和东厂又要做些什么。

  囚室内,杨瓒对外界之事半点不知。

  朱厚照坐在椅上,手边一盏温水,没有半点不自在。

  “顾卿小气,竟连茶水都没有。”

  “殿下,非是顾千户慢待,实因臣不能饮茶。”

  “为何?”朱厚照瞪圆了眼睛,酒不能喝,连茶也不能饮了?

  “殿下,臣不小心受了伤,正用药,不宜饮茶。”

  朱厚照的表情忽然沉了下去。

  “杨编修因何受伤?”

  “此事一言难尽。”杨瓒道,“究其根本,还是臣大意,怪不得旁人。”

  隐瞒实情,是出于什么原因,杨瓒不愿多想。

  “父皇也不能饮茶。”朱厚照蹙紧眉头,担忧之情尽显,“自正月起,父皇染恙,药用了许多,断断续续一直不见好。孤想帮忙,却是帮不上。”

  听着朱厚照的话,能感觉到他是真的心焦。

  “殿下纯孝,定省温清,陛下每有所见,定然畅慰。”

  朱厚照不傻,反而聪明绝顶。

  知晓杨瓒只能听,不能多言,便不再多说弘治帝的病情,转而道:“孤此行,一为讲习《孝经》,二则是向杨编修问策。”

  问策?

  “太子有何事不能解?”

  太子有问题,三位阁老,六部尚书,翰林院的两位学士,都能为太子解惑。何须找上一个小小编修?

  “究其源头,实是同杨编修有关。”

  “同臣有关?”

  杨瓒更觉诧异。

  仔细回想,除了弘文馆讲习,他同太子间丝毫没有联系。为何太子会向他问策,更言同他有关?

  “谷伴伴。”

  “奴婢在。”

  谷大用做了半天门柱,终于有了表现机会。得朱厚照吩咐,当即捧出一篇抄录的文章,正是杨瓒交予谢丕,先后得谢阁老和李阁老赞誉的农商策论。

  “此文可是杨编修所写?”

  “回殿下,是臣拙笔。”

  “孤在内阁观政,看到这篇文章。”朱厚照翻到第二页,指着上面一段道,“于此,孤有些许疑问。”

  “殿下要问开中法?”这更说不通。

  “是,也不是。”

  朱厚照点头,旋即摇头。

  “开中法乃高皇帝之法,孤听李相公讲过,父皇也常提起。孤想问的,乃是杨编修文中所言。”顿了顿,朱厚照道,“法虽好,可行。然行之不易。此为何解?”

  没有立即回答,杨瓒反问道:“殿下可有解?”

  “孤仔细想过,实是无解。”朱厚照老实承认,“问过李阁老,李阁老却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欲知其中端的,还需著文之人。”

  写文的是谁?杨瓒。

  杨瓒在哪?诏狱。

  于是乎,一国的太子殿下换上麒麟服,假扮锦衣卫,跑到诏狱问策。自以为天衣无缝,实际已让锦衣卫和东厂绷紧神经,齐齐跳脚。

  杨瓒忽感头疼。

  发现朱厚照此行有李阁老推动,更是连牙一起疼。

  “孤诚心求教,还请杨编修教我。”

  “殿下万勿如此!”

  见朱厚照站起身就要弯腰,杨瓒吓了一跳。

  一个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何德何能,让太子弯腰?

  事情传出去,他甭想再踏出诏狱一步,必将牢底坐穿,面铁壁终老。

  “殿下相问,臣必实言。然臣才智有限,能言的不过是皮毛。殿下欲要详解,仍需请教三位阁老。”

  不管有用没用,预防针必须打好。

  朱厚照点头,端正做好。

  杨瓒深吸一口,站直,扫一眼纸上所言,道:“臣言法可行,实因陛下圣德,政治清明。于国有利之法定能施行。”

  “既能实行,为何又言难?”

  “殿下且听臣言。”

  杨瓒定了定心神,知道今天这番话传出去,怕要得罪不少人,但他没有选择。李阁老推动太子来诏狱问策,谁知不是为考验他?假如背后还有天子之意,更不能轻忽。

  宁可得罪人,也要讲“实话”。

  “殿下应知,开中法本以粮换盐引,初五石可换一引。”

  “孤知。”

  “后因水路不畅,陆运耗费甚巨,海运风险愈大,朝廷下令以粮折银,可于户部以银换取盐引。”

  朱厚照没有出声,这些事他比杨瓒记得还牢。

  “自此,盐商内迁,商屯荒废。内迁商人多聚江浙两淮,金陵繁华远盛国朝开立。然户部库银未见丰盈,边军粮秣更是一年少似一年。殿下可知何故?”

  朱厚照皱眉,显然想不通其中的关窍。

  盐商聚集,金陵繁华,证明以银换盐引之法可行。然库银不丰,边军少粮却是不争的事实。

  “朝廷下发的盐引都有定数,换取的银粮亦有定数。”杨瓒肃然表情,“户部造册,不敢轻易做假,这少去的银两粮秣都去了哪里?”

  “可是有朝官贪墨?”

  “贪墨倒在其次。”

  杨瓒摇头,火耗踢斗,地方文武京中大员皆心知肚明。然地方官的手再长,也轻易伸不到盐引上去。能在其中得利之人,不是宗室外戚也是勋贵功臣。

  “殿下,臣不才,以一引作比。”杨瓒以指蘸水,在桌上划过,“行开中法,盐商需出五石粮方可换取一引。然有人可只出一石,乃至一石不出,便可向朝廷奏讨盐引,其后转售于盐商,获取巨利。”

  “什么?!”

  “再有一种,换盐引的米粮皆为陈粮,虫蛀鼠咬,同糟粕无异。以陈粮换盐引,再以盐引换新粮,获利亦是极丰。”

  “好大胆!”

  朱厚照猛的握拳,重重捶在桌上。

  他是真怒了。

  心宽不假,于政治上的敏锐度不及亲爹,也不假。但杨瓒将事情掰开揉碎,一通大白话讲出来,再心宽也受不了。

  “国之蠹虫!”

  朝廷一年粮税,满打满算不及四百万两。

  自弘治元年,不是北方地动,就是南方大水,隔三差五还有几场蝗灾,有些遭灾的州府,弘治十六年的粮税仍在积欠。

  户部和光禄寺的库银多用于赈灾,朝廷不至寅吃卯粮,边军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

  国库不丰,边军告急。

  朝廷能等,犯境的鞑靼不会等。弘治帝被逼得没办法,只得从内库往外掏钱。为补缺额,连太宗皇帝留下的库银都动了不少。

  内库独立于国库,属于天家私产。

  弘治帝宠儿子,内库有多少钱,皇后不知道,朱厚照却是十分清楚。之前多次看到过弘治帝为库银发愁,只是不知内中详情。

  此番杨瓒举出盐引之例,虽只涉及表面,相当肤浅,也彻底引出了朱厚照的怒火。

  “如何除掉这些蠹虫,杨编修可有办法?”

  “殿下恕罪,臣并无办法。”

  “无法?”

  “殿下问文章所言,臣能予以解答。如何革除鄙陋,除患兴利,非臣所能,还需朝廷诸公。”

  “杨编修莫要谦虚。”

  “非是臣谦虚。”杨瓒摇头道,“一人之力,不可及天下事。《庄子》有载,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臣以浅知拙见,言高皇帝之法,已有狂妄之嫌。于殿下所言,实是无能为力。”

  看着杨瓒,朱厚照仍是不信。

  杨瓒微笑道,“朝堂之上,三公九卿皆为举世大才,骨鲠之臣。臣才蔽识浅,度德量力而行,方不负殿下信任。勉强为之,不能兴利,反而贻害。”

  “在其位,谋其政?”

  “诚然。”

  朱厚照没有继续追问,站起身,正色道:“同杨编修问策,孤受益匪浅。”

  “殿下厚赞,臣不敢当。”

  “当得。”

  经谷大用提醒,知时辰不早,朱厚照又道:“孤观此处不错,清净。杨编修且安心住着,孤三日后再来。”

  “臣……谢殿下赏识。”

  安心住着?

  还有比这更打击人的吗?

  可太子殿下出言,再牙疼也得受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39页  当前第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33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帝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