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明朝考科举_分节阅读_第48节
小说作者:五色龙章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18-02-21 14:45:42

  张妈妈“唉唉”地应着,一双眼却只看着崔燮,等他拿主意。崔燮笑了笑说:“他要就给他做,把他份例里的直身换成曳撒,孩子穿这个也容易活动来。还有衡哥……他怕是得半年后才回来,到时候天也该凉了,就先别做他的夏衣,等秋天再说吧。”

  张妈妈这回是得了准主意,定下心来回去服侍老夫人了。

  吃饭时老太爷也不能下床,只能叫下人扶坐起来,背后垫了厚厚的靠垫,倚着垫子在床上吃。他是身子左侧偏瘫,说话也呜呜呀呀地不清楚,但右手倒还能动,偶尔抬起手指着身前的菜色,含糊地哼着叫人喂他。

  宋老夫人伺候他多年,哪怕他说得再含糊也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吃饭时都是一直在床边伺候他,等他吃好了自己再动筷。

  崔燮看着这对老夫妻沉默又充满温情的相处,微觉心酸,也盼着能找到个好大夫让老太爷好起来。可是他略懂现代医学,知道这种脑血管病不是吃吃药、扎扎针灸就能治好的,别人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帮他翻翻身,推他出去……

  推他出去?

  若就在这院子里转转也是可以的啊。这院子四边都是抄手游廊,也不怕一定要下楼梯,做个轮椅不就能推着在游廊里转圈了吗?要是老太爷坐不住,也可以做个医院平车那样能活动的床……实在不行用板儿车拉,也省得做新床了,每天有让他过过风、晒晒太阳也是好的。

  老人在屋子里躺了这么多年,没有阳光、不能补充VD,身体只能越躺越脆。而且老太爷睡的卧房里也散发着一种久未通风的沉朽气味,和为了掩饰味道熏的香掺在一起,反而更加浓烈刺鼻。

  他这么年轻的人都觉得屋子闷气,两个老人住着,身体自然更不舒服了。

  崔燮皱着眉考虑了一阵,晚上弟妹和两个姨娘回去之后,便说起了要给祖父做轮椅、板床,推他到院子里转转的事。

  老夫人朝床上看了一眼,见丈夫眼神有些期盼似的,迟疑了一下,还是摇了头:“他这个样子,万一在外面过了风怎么办?大夫不许他轻易出去,就怕朝了风,病情加重。若到夏天,又怕太阳晒着容易头晕……”

  崔老太爷病在床上多年,又是一年重似一年的架势,老夫人动都不敢动他,只盼他平平安安地活着,自己就有主心骨。

  崔燮不能拿五百多年后的医学知识劝她,只好自己回去琢磨怎么个又不让老爷子吹着风,又能让他出门的法子——不管怎么说,还是先找人做个轮椅,让他能到厅里转转也是好的。

  回到房里后,他就叫了大管事崔良栋,让他赶紧找个肯做新样式家具的木匠来。崔良栋以为他要给自己置新家什,叹着气说:“小的已经吩咐下去叫他们找人了,只是找了几家都不成。北直隶的匠人手粗心拙,哪儿打得出那种精雕细刻的苏样儿家具?只得叫崔大会店里从南边儿运来罢。公子正好换个拔步床……”

  崔燮撂下茶杯,杯底接触到茶几时发出轻轻一声,打断了他的话头:“我说要苏样儿的了么?我是说找个肯做新式样的匠人,我画出样式来,叫他照做。也不要雕花的,简简单单能用的就行。”

  崔良栋充满优越感地说:“那怎么行,咱们老爷是从四品参议,公子你是大家子弟,这院子就是咱们崔府的脸面,岂得用那样简陋的东西!”

  崔燮眯起眼看着他。

  他这才意识到崔燮不是跟他商量,只是吩咐他一声。而后他才想起来,崔燮并不是原先那个不知世事的大公子,而是眼下崔家身份最高的,有功名的监生老爷。

  他那股倚老卖老的架势顿时歇下去了,老老实实地说:“我明日就叫他们找匠人来。”

  崔燮这才点了点头,又问他:“之前我一直忙着,忘了问你,三哥开蒙念书了没有?”

  崔良栋垂手说:“已开蒙了,也是跟着陆先生念书的。这几天二公子去了南边儿,陆先生就单教三公子一个人了……”

  陆先生还在他们家呢?

  他有些错愕,险些直接问出来了。崔良栋也把眼珠儿翻上来,偷眼看着他,揣摩心思,问道:“陆先生说想叫大公子你去见他一面,我看今日公子事忙,就没过来叫你。左右他也是前头徐氏请的,你若嫌他教的不好,小的便替你去辞了他?”

  崔燮摇头说:“不,不必……”陆先生好不好也是个举人,辞了他,可再上哪儿请个举人来家里坐馆呢?再说他又会画画儿,再添几两银子叫捧砚跟他学也挺合算的。

  不过在那之前他得见见这位举人,看他是不是真有心教学,还是单纯糊弄钱来的。

  他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叹道:“这个时候想必陆先生已经歇下了。明天我下学回来再去拜会他吧。”

  四月中的日头已经长了,这时候天色也还不大黑。可他就是懒得动弹,宁可趁着还有几分天光,先把电视版柴桑口吊孝那集里,何晴穿着白披风出场的美图赶出来。

  ====================

  转过天来是国子监背书的日子。

  这背书和崔燮想的不一样,竟不是像在林先生那个县小学时似的,先生在上面点名,学生挨个儿上去背,而是公开处刑!

  早上祭酒邱濬与司业费訚就在彝伦堂正堂就坐,十几个博士、助教两边站着,叫学生按学堂、班次在下面排队。两位上官当堂抽签选出上去背诵的学生,命其各背《四书》、本《经》、《御制大诰》一百字,还要详加讲解。

  凡有站错班次、言语喧哗的,上台之后背诵讲解有错谬、不详尽的,监丞和斋夫就在旁边儿拿着板子等“痛决十下”呢。

  难怪他上学这两天觉得同学们都这么认真好学,感情是不好学就要当众挨打,换他他也得玩儿命学习啊!

  崔燮踮着脚尖儿看那些被叫上去背书的同学。其中也有学习好的,也有不好的:有三四十岁的人连章句都背不准,直接叫监丞斥下去打的;也有像费宏那样,十几岁就背书背得像流水一样顺畅,得了祭酒、司业夸赞的;还有点名不到的——

  那一般就是皇上塞进监里念书学礼的勋贵和驸马了。

  他踮脚踮得有点儿久,腿微微发颤,身后的斋长张峦在他肩上按了一下,凑近他耳边低声安慰:“你们刚来的,还没怎么正式习诵功课,不至于就抽到你们。”而且祭酒邱大人还兼着礼部右侍郎,公务繁忙,也腾不出多少工夫听学生背功课。

  崔燮忙把脚踩实了,悄悄回了他个感激的眼神。

  果然没过多久,这场抽背就结束了。真正被抽上去的只有二十来人,相对于国子监六百于人的在校生人口,只有百分之三多点儿。但抽人时那种叫人心跳加速的窒息感,简直比前世上中学时,上着好好儿的课,老师忽然叫收起书来做个摸底考更刺激。

  幸好没抽着他。

  两位上官离开后,教官们也跟着散去,吩咐他们各自回学堂等着听课。

  崔燮摸了摸心口,小小出了口气,跟在斋长们身后排队回去。中途回去时却听到张斋长低笑着说:“等会儿上课时和衷可得好好听记了。今天祭酒可是嫌人背得不好,特地点了费解元上去背书的;万一明天抽签时又嫌谁背得不好,想起还有个跟费解元年纪差不多的学生,再点了你上去怎么办?”

  不对吧……崔燮回忆着当时的情形,疑惑地问:“我分明看见,祭酒是抽着了费解元的名字才把他叫上去的吧?”

  张斋长别过脸笑了笑:“你看见了?哦……我以为你那时候还没踮起脚来呢。”

第82章

  国子监的五经博士共五人, 助教则有十五人, 分管六堂,诚意堂这一日则是由今年中试后新分入监的进士助教谢经授课。

  诚义堂不似正义、崇志、广义三堂那样, 还有几岁的小勋贵在里面读书习礼, 进来的就都是熟习四书五经、会作文章的监生。所以谢助教也没特地照顾分进来的六位新生, 只按着他自己的进度讲着《大学》。

  他正讲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

  然而讲书时他就不按章句讲,而是从“先谨乎德, 承上文不可不谨而言”讲起。这句崔燮听着却甚熟, 正是刘师爷给他的那本《御制四书大全》里的文句。

  国子监是天子立的学舍, 里面用的教材自然也是太祖昔年叫人编撰的《大全》,这倒也合情合理。

  崔燮捏着炭笔的手悬在纸面上方,大段《大全》内文就都略过去,只简单记几个字给自己提醒。唯有助教征引《书》《易》等经中“德二三, 动罔不凶”“不恒其德”内容, 阐发他自己总结的“明德之功, 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已”的道理时才奋笔疾书,飞快地将这些记下来。

  讲过大学又讲《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都是他背过的。这一堂课他总算不必急着记笔记,可以跟别的同学一样坐得直直地听讲了。

  谢助教散堂后也走到他桌前,拿起那本折面笔记,托着记有自己课堂内容的那几折, 跟前天两位司业、博士的对比着看,琥珀色的眼珠抬起来,淡笑着问他:“怎么之前两位大人的课就记得这么详细,到我这里就只记了几句?‘玉溪卢氏’之后这几句解析你都记下来了么?”

  崔燮站在桌后,不假思索地答道:“是,学生在家时得一位前辈刘先生赠得《大全》书,通背过本章。玉溪卢氏曰:德即明德,谨德,即谓明明德。先谨乎德,以平天下之大本……”

  谢经微有些吃惊,又流露出几分理所当然般的神情,叹道:“一般生员都是进学之后才看《大全》,如今科场不尊大全,读的人也少了,想不到你在家就背过了。也难怪,毕竟你是能出了《四书对句》,让本兵大人竖作武学生向学典范之人……”

  他把笔记本撂回桌上,直起身扫视讲堂里的众生,提高声音说:“你们新生来得晚,前面没听到的地方下课来找我,我从头讲给你们。若是别的书有读不懂的地方也可来找我,我本经治的虽是《尚书》,但五经也都通学过些,还教得了你们。”

  众生皆答应了。谢助教拿着一叠教案转身离开课堂,崔燮便收拾小书包,午饭也不顾得吃,匆忙跑出去追助教。

  他是学过武的人,身轻步健,谢助教走得又不甚快,追出诚义堂学舍,没跑多远就赶到了谢经身后。他们走的方向一和般去膳堂或号房的学生正是相反的,路上极清静,他还没凑上去谢经就先回了头。

  崔燮与他目光相对,立住脚说:“方才先生说,我等可以过来补课……”

  谢助教先看了看彝伦堂外立的漏壶,见时间还早,便点了头,把他带回助教休息的隔间里。屋里其时还有两位助教在,也没什么正经事,都闲着看书,见来了个小学生,倒都新鲜的看了两眼。

  谢助教跟他们说了学生的名字,又把两位助教介绍给他,待他行过礼,便把他扯到自己位上问道:“你想把前几天的课业补上?”

  崔燮恭恭敬敬地拱手应道:“正是……若是还想向助教请教《书》经也可以么?学生读《大学》时,常见文中引用《尚书》中的句子。虽然先生当时教了如何解读,但学生翻及原经时,却常有看不懂的,学生业师又是治《诗》的,有些地方不能详解。望请助教教我读《书》……”

  谢助教道:“你本业是治《诗》的,真要从我读《书》么?这可是于你本经无益,于你的举业也不见得有好处的。”

  崔燮疑惑地看着他。

  谢助教瞥了他一眼,解释道:“你若能专心读好你的《诗》,依你入监时的文章,后年的解试便有机会搏上一搏,十九岁可望下场会试。若是多治一经,耗的可都是你课本经、作文章的工夫。三年后若不中第,世间人才辈出,谁还记得你这个小三元案首?”

  崔燮愣了愣,倒有些担心时间拖长了,中间崔榷从云南回来,再给他找什么麻烦。

  可是五经之中如今他只正式学了诗经,剩下的都是自己囫囵背的,作文章时只能恪守章句传注,加些通鉴里的史料。引用别的经义时,总怕有哪句用典或解释写错了。照这么写下去,他怕现代的积淀用尽后,自己的思路被束缚得越来越窄,写到后头就只能一篇抄一篇地重复自己了。

  在县里时还能糊弄着,京里到处都是真正的治学、文章大师,他还糊弄得过去吗?

  他咬了咬牙,抬头望着谢助教,恳切地说:“学生只是恨自己从前读的书太少,如今得入国学读书,就想尽力多学一些。望先生教我。”

  旁边两位助教也劝道:“咱们在国学里就是教书的,难得遇上学生爱学,多教他一些又能怎么?”

  谢经道:“他这么个年纪、学识,就要撇下本经再治别的,岂不如才娶妻就纳妾,两边只有都受冷落的,哪儿有都治得好的?”

  两位同僚笑起来,直称他促狭。谢经跟同僚说笑两句,便指着旁边的椅子说:“过来坐下,我先给你补上前几章的功课。你原先的先生恐怕自己也半通不通的,弄得你这么大胆子,开口就要学经……其实你们学生也不用遍治五经,只把《四书》吃透,五经也就通了。”

  崔燮应了喏,搬着椅子过去,打开笔记本,听他从“大学之道”讲起。

  午饭前就那么几刻钟的工夫,谢助教匆匆讲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句,看看外头日色,便叫他先去膳堂吃饭,下午散学再过来。崔燮也看出天色不早,怕自己打搅了先生们吃饭,连忙起身道歉。

  谢经摆了摆手:“不用说这些,我自带了饭菜来,只是看你这体格……怕你饿坏了。念书也要徐徐来才好,你年纪还小,不要赶着念那么些书。过几天我教你西山先生的《大学衍义》,给你补些经史,尚书经传向后再说——”

  崔燮连忙把《大学衍义》四个字记下,谢过助教教导,起身收拾书包。

  他自己也带了饭盒,收拾纸笔时就拿出来准备去膳堂吃。谢助教见了便说:“你带了饭菜来?那我叫斋夫替你热热,比你去膳堂方便。”

  崔燮笑道:“学生从家带的炊饼夹酱肉,能凉着吃,到膳堂正好边吃边誊笔记,更方便些。”

  间壁的刘助教笑道:“笔记记在书页眉上最好,往下看看就能与文章参详,单记一个本子上反而不方便看了。”

  谢助教摇着头道:“来归兄是没看见,他那笔记记得多哩,足有半本……你拿出来再给刘助教看看。”

  这不就是班主任跟别班老师炫耀自己班里的学生么。崔燮略感怀念,特别痛快地拿出笔记本——却不是平常随堂记的那本,而是回家后重新誊抄的,以后专门用记录会讲的新笔记本。

  笔记是用台阁体抄的,端正清晰,仍是一格双行的大小。其字迹分为三色:普通内容用墨笔,重要的用靛蓝,最重要的用朱墨。引用自其他经籍的内容上涂了薄薄一层黄檗水,将整条格子染成淡黄色,在雪白的桑皮纸上更为显眼。

  一眼看上去,就能分出重要等级,哪部分最该背。

  刘、王两位助教一起翻看着,越看越觉得整齐爽眼,不禁叹道:“这简直比《六才子批注版三国》里的页边批注印得还清爽,好认真的学生。”

  惭愧,《三国》那个版式也是他设计的。

  两位助教说着说着就说到三国许久没出新书了,居安斋也不知是真有画稿还是假有画稿,他们的精装本都白买了。崔燮这个老板越听越不好意思,托着笔记回到谢助教桌边,跟这位不看闲书的高洁助教告辞。

  谢助教看着他真正做好的笔记,也不由得赞了声用心,也不提让他回去,问道:“你真个是回到迁安县里才开始治经的?就如本兵大人说的,学了两年就能考成案首?《大全》是在京里看的,还是到乡里才看的?”

  崔燮不知他怎么想起问自己一个普通学生的求学经历,但还是老老实实答道:“学生在家时年少懵懂,还不晓得读书重要,是到了家乡之后才开始发奋的。”

  谢经追问道:“可是因为乡下清苦,除了读书无事可干,才能立志向学的?”

  崔燮在迁安的生活简直丰富到了极点,天天光画画就能画到手酸,绝对谈不上“无事可干”。且又要习弓马、又要管店铺、还要跟秀才们参加诗会,推介他的书和画笺……

  他想起那段辛苦却也常能找到乐趣日子,也想起那些朋友,略有些走神。

  直到谢助教在他身边“嗯”了一声2,崔燮才回过神来,垂头答道:“家父当日送学生回乡,本就是为了今年这场岁试。有考试在前头吊着,再加上学生回乡途中被贼人所伤,养伤时感悟人生无常,觉得眼下时光尤为可贵,自然就要拼命读书了。”

  他受伤的事还得过皇上旌奖,也只需要瞒瞒祖母,对别人倒没什么不能说的。

  “嗯……生死之间有大恐怖,勘破生死自然有所顿悟。”谢助教撂下笔记,慢慢咀嚼着他这段话,就和喝了心灵鸡汤似的,眼神游移,不知想到了什么。

  崔燮又要和他道别,谢助教回过神来,也不叫他走了,把桌案清理出一块,说道:“膳堂离得远,一来一回又要浪费工夫,你就在这儿吃了吧,顺便就抄了笔记。这里也清静,省得你回学斋里有人打搅。”

  他也就不客气地在办公室混了一中午,誊抄了上午的笔记,认了几位助教,到下午经学课才和一位讲《诗》的杜助教回去。

  下课之后,上回抄了他笔记的几位同窗还是围过来问他:“崔贤弟的笔记可记全了?愚兄想再对一下……”

  崔燮上午的笔记都誊抄好了的,脑海里印下了PDF,便把两份都借给众人传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6页  当前第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19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明朝考科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