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明朝考科举_分节阅读_第79节
小说作者:五色龙章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18-02-21 14:45:42

  他快手快脚地从怀里掏出厚厚一包信,直愣愣地搁到崔参议手边:“这里是咱们三位公子的书信和平常的课业文章,等着老爷批改训示的。”

  吴玘看着那厚的跟砖头似的家书,不由得有些羡慕:“崔大人家中的令郎倒是孝顺,却不像我那个不成器的小子,一年也不得他几个字。”

  他也是进士出身,比崔参议年轻十来岁,官途却要顺得多,从都察院出来就放了云南按察使,熬了两任又转升右布政,儿子如今才八、九岁,会写信就不错,说这话自是纯粹出于客套。

  崔参议自也明白,打发了那不知事的仆人下去,拿着信说:“下官家里也是几个孩子胡闹,没有个大人管束,终究不像样。也是当初我一时糊涂,娶了不慈不贤的妇人回家……”他摇了摇头,露出一片遗憾之色:“也是我忙于公事,鲜少管到家里,若得一个贤明大义之人主持家事,又如何能叫这样一个无知庸仆出来丢丑。”

  吴玘微微一笑,不接他的话。

  他多年没回过京,但在京里却也有不少相好的同年师长,消息并不闭塞。从崔榷来的头一天他就知道这个左参议内纵妻子犯法,外恶了内阁首、次辅,在京里丢了大人,就当是流放一样流到云南的。他还能左迁云南参议,而不是落个冠带闲住的下场,亏得就是生了个好儿子。

  原先他看这个参议是户部出来的,到云南就理了当地鱼鳞册,文书上的事做的又好,还觉的他有些可取之处。今日这几句话听下来,却真是……

  什么小儿糊涂无知,家里无人主持的话,背后什么意思就不必再说了。

  他们这云南省上到左布政何经,下到各府县的首领官、经历、通判、学政之流,倒真有不少官员是携了全家上任的。虽不知这位参议打的是谁家的主意,他可都不想掺进这种事,当什么媒人说客。

  他摇头笑道:“崔参议不必自谦,你那小三元案首的令郎若还算无知,我家犬子就该活活羞死了。你才离京师,毕竟是最想家的时候,赶快看家书吧,我还有公务,就先走了。”

  崔榷还欲再留他一留,只说“小儿书信无甚正事”,却仍是苦留不住。吴玘也没拿崔家那带着四川气息的节礼,转身就走,他勉强不得,只得叫人分了礼物,给各处上官送去,自己憋着一股气看家书。

  即便以他挑毛病的眼光来看,崔燮的家书写得也算不错了。

  虽然内容不过些家常事,文句也简要直白,却字字见真情。远到他离家后徐家上门讨要嫁妆,崔燮把家里的东西都抵给人家;近到二子从流放地归家后关门读书;小到家里没钱做新衣、打家具;大到因为卖南货铺后捐资养济院受了当地县令册封……

  写得清楚直白,总归一个字——穷。穷到没钱送节礼,穷到只能向崔参议伸手要钱,好度过这个年节。

  崔榷原先看他文章里虽写的清贫,却处处透露出一股安贫乐道的君子气,还觉得这文章不错。看到后头图穷匕现,明晃晃地写出了“要钱”二字,就觉着头晕目眩。

  他孤身宦游,哪里不要钱?两个妾见在身边服侍难道不花银子?他家里没人正经主持中馈的人,想求娶上官家里亲戚,难道不要备聘礼,不要谢媒的银子?

  他在云南不能置产,全只靠京里送钱,如今京里反倒找他要起来了,那些铺子、庄子的人都是做什么吃的!

  他把送信的人叫来,细问家里的收益。那伙计根本不知家里的事,也不肯跟他说铺子上的实情,只哭诉着当初崔参议把银子带走之后的艰难,又说帐面上有多少银子是叫徐夫人拿去高利贷了,后来大公子仁心免了,店里一堆帐窟窿还没填上呢。

  崔参议从前在家也不管这些,只听得“没钱”两个字就觉着烦燥。他自忖着对家事还多几分了解,提笔给崔燮写了封信:信上指点他好生管束弟妹,节约用度,再就是用心调教家人掌柜,将那些愚笨的都撤下去,换上伶俐的,好教家里产业多些收益。

  今年他从家里带来的银子还够,亲事又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谈成的,倒不急着要钱,明年可不能这样了。

  他倒是用心写了一封家书,连着附上二百两一封银子,叫人收拾了点儿家里见有的腊肉、火腿、干货,又从女儿新送的礼品里捡出几样不用的,叹着气叫人捎回去。

  那不抬眼的伙计又问:“小的回程还要从四川走,老爷有什么书信、东西要捎给大姑娘家的?”

  崔榷冷哼一声,满心想着“一个举人家有什么可来往的”……可想归想,但因儿子先送了信给女儿,人家又叫捎了节礼来,他也不得不忍痛破费了一笔,又写了封信教女儿柔善贤淑,孝顺公婆。

  伙计捎了银子、吃食乘船回去,陆路上就雇头健壮的青驴,紧赶慢赶地,十一月间就回了京,也把崔参议那封信和银子,还有些少吃食带给了崔燮。

  崔燮拿着这封信,就犹如巡按御史拿了尚方宝剑——虽说从前他在这家里也是想怎么管就怎么管,现在多了个名份,到底更理直气壮些。

  那盼着父亲回来给他的撑腰的,见了这封信也该彻底老实了。

第126章

  九月上旬崔燮就打发了刘庄头给小崔燮的外家送礼, 又随便收拾了些纸墨寄给云南的崔参议, 剩下要费心的就是修水车了。

  他这边能支银子,却去不到庄子里盯着, 只好叫两边庄子上隔五天发一个修造进度报告, 精确到木料数量、修建比例。每份都由庄头、管事和匠人签名画押, 交到家里存档,再着小凉哥、小申哥和居安斋老店可靠的伙计没事过去抽查, 双管其下, 倒也不怕做活的拖延敷衍。

  昌平庄上的稻田临着河,建的是座筒车, 以水力激发转轮日夜舀水灌溉。嘉祥屯那边是个旱田, 虽也临着水, 却不能叫它直接引进田里,便弄了个牛力转盘水车。要用水时便叫牛拉动转盘,转盘边有类似尺轮的木杆与水车轴轮上的木杆相驳,便能引水灌入田间水渠里了。

  这些总归都有人盯着, 他只是看看报告, 剩下的时间没什么大事要看顾, 就调着花样教弟弟背书。

  其实崔衡回到家里后,本该立刻移交给陆先生管教的,可他在外头沾染了太多坏毛病——又或是家长教的,骂兄长跟吃饭似的。崔燮嫌他丢人,又怕他教坏了和哥,索性就在房里一关, 只当家里没这么个人。

  若搁在从前,陆先生就得要找他要过人来教育,可自从见识了铅笔的妙处,陆举人的心思就搁在了铅笔上,想不起他来了。

  读书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他自知是立不上了;立言么……虽说东家家里见住着一个开刻书局的学生,出书不难,但也不一定能流传后世;唯有这铅笔事关教化,弄好了就是泽被天下、流芳百世的善举,岂容的他不用心?

  他借了崔燮的笔记本,苦练了好一阵子铅笔字,以熟悉铅笔的特性。连给和哥上课时都不只捧着书摇头晃脑地练,而是拿个木板子边讲边写,讲完了让他拿回去抄写。

  崔燮见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黑板、粉笔教学大法,特地叫人拿墨汁涂了块黑板,又备下做衣裳用的滑石粉块给他,问他要不要改用这个。

  陆举人试了试划粉笔,觉得不如烧造成的铅芯好,摇了摇头:“虽然白的不污衣裳,可粉面掉的厉害,质地太软,不如石涅硬可可的顺手。再就是黑底白字也不好看,还是看墨字舒服。人家抄经文是有用磁青纸、金粉书写的,爱的却是它贵重,看着却不如咱们惯用的白纸黑字入眼。”

  崔燮从小学就看老师用粉笔教学,大学里倒多用白板黑笔,两样都挺习惯,便不管陆举人爱用什么,只说:“都听先生的,那先生再看看新烧的石墨笔合不合手,要粗些细些只管与我说,或是叫崔大管事给小申哥说一声就行。”

  陆先生刚练出一手铅笔字来,正新鲜着,摆了摆手说:“不用你费那个心思。我要教人家用这笔,自己若不用一样的,还怎么教人家呢。”他还没发展到下乡支教的地步,却是常常到居安斋视察,偶尔看到衣着寒素的书生,便跟他们推介铅笔的好处。

  说着说着,他忽然想起来:“上回给你留的作业做了没,拗体诗不讲平仄声律,应当是容易作的,怎么还没见你交?”

  ……

  这不是家里事多,一时忙忘了吗。

  好在陆举人要的不是极严的律诗,不需推敲也能作出来。崔燮略作思索,当场接过铅笔题了一首:“京郊产石涅,闺阁用画眉。时人重螺黛,奚知此物奇?入窑经百炼,临纸作万言。贫家得此笔,不复忧学资。”

  反正不管平仄格律,对仗要求也不严,临时现编也不费劲儿。

  陆先生看着这诗笑道:“叫你作拗律,你就作成文章了,倒真是古朴直白。不过颈联能对仗,整首诗一韵到底,还在律诗的品格之内。若真作古风还能再活泼些,譬如你用这个‘支韵’,也可在诗中用邻韵‘微齐韵’,不过只能平声相通,上去相通,入声却是万不可与其他韵部相通的。”

  他手边就有白板、铅笔,拿起来在上面写了平上去三部归类而成,可以邻韵相通的十五大类,而入声则单独归了八类,不可与平上去相通。

  古风押韵,越到后世实际上是越宽的,唯独入声卡得严苛,倒是和《中原音韵》中入声摊入“平上去”三声,南戏中入声可与平声押韵的作法正相反。

  崔燮也要拿笔记本记一下,陆先生捋了捋胡子,得意地朝他摆手:“你就好好听着,回头拿我这板子去抄,不要在我讲时分心。”

  不用记笔记当然轻松,崔燮也满心欢喜地收起纸笔,盯着他的板子听课。

  讲罢了邻韵相通,又讲换韵。作古诗不必似律绝般一韵到底,两句便可一换韵,只是换韵的那两句,第一句最好押韵。若想多作几句再换韵,也可四句、六句、八句……倒没什么特别的限制。

  可没有限制,也就意味着要写的长,不长就连换韵都不够。

  崔燮背过不少汉唐乐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三吏》《三别》之类,特点通一个字,就是长。前世上学时背着都觉得费力,考完试就恨不能都还给老师,如今虽然背古文背的多了,显不出它们的长和难了,但要自己学着写起来……

  往好处想想,万一他能写出一首流传后世的古诗,让那些小学生们痛苦的背诵,也算不负此生了。

  他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围笑,搓了搓手,倒有些期待今天的家庭作业了。

  陆先生刚在木板上写了“三平调”,回头看到他眼冒精光,一脸兴奋的模样,不禁皱了皱眉:“我方才就讲了讲拗句如何收尾,你笑什么?莫不是心跑到别处了?”

  崔燮连忙摇头,解释道:“学生只是从前写律诗时深以押韵、对仗为苦,如今随先生学了古诗,觉得思路开阔,不禁为之高兴。”

  陆先生轻微地白了他一眼:“学了古风也不能放纵,你要科举进士的人,应制诗才是本业!何况古风也不全是不入律的,自然也有入律的古诗,照样讲究平仄粘对,只不过有仄声韵与平声韵交替,不如律诗那般一韵到底罢了。”

  古诗到底不全是古人写的,自律诗格律定下来后,就有诗人依律写古诗,如高适、王维等人就是入律派。不过崔燮听过之后还是觉得那种不入律的古诗最好,简单朴实又好写,不像律诗的格律、对仗那么反人类。

  陆举人既肯叫他写拗句,自然也不是那派写古风也要严格入律的诗人,留作业时照样从宽留了不入律的古风,让他把铅笔吟扩写成长篇。

  崔燮可看出他推行铅笔的意志了,转头就叫小申哥烧了些粉笔粗细的结实铅芯,又寻人打了一把钢刃的削笔刀,叫小松烟送去给陆先生用。

  陆先生忙着设计新式教学法,一时也顾不上找他要作业,崔燮自己偷了偷懒,又把学习压力转移到了崔衡这倒霉孩子身上。

  自己学习再忙再累,出题时只要想到崔衡做题时的惨状,他心里就平衡多了。

  《御制大诰》七十三篇,续编八十五篇,三编四十二篇,再搭《大诰武臣》三十二篇,出个几丈高的卷子不成问题。都不用上《大明律》,就考得崔衡半步也出不了屋门,人也一天比一天老实。

  他老实了,崔燮就有工夫干自己的事了。

  第一批花水的包装做好,临上市前,他先把高肃系了红绳的那一瓶拿出来,用垫了软绢的盒子盛着,包得整整齐齐,连同五瓶量产型的一并叫人送到他家开的酒楼。

  高肃这些日子正因为捧红了秋喜班风光无限,到处去贵人家喝酒,帮人指点怎么布置舞台,连义父为了眼线训斥他的事都不记得了。

  乍收到这几瓶花水,他才想起自己跟崔家还有这段儿旧因缘,喜得合不拢嘴:“我都险些忘了还有这桩事,崔监生果然是个至诚君子,还记着我呢!诶,这盒子上画的还是个三国第一绝色,可不正衬咱这英雄浪子。”

  送东西进来的小厮半躬着身子,笑着说:“可不是老公和爷会看人。崔家送香露的人说,那胭脂铺里还不曾卖这货,专等大人品鉴完了才敢往外卖的。”

  还没卖过?

  好好好!终于轮到他引领当今风潮,叫人歆羡嫉妒的这天了!

  穿的好有什么用,腰细有什么用,书上也不曾写个腰细的美男子。三国里最出名的美男子不是那个留香的荀令吗?他在这大冬天里要是留一座茉莉香,不知得叫多少人羡慕煞?

  小厮又问:“林掌柜送香露来时说,锦荣堂这香露也能调水喝,爷要不要尝尝?”

  罢了,茉莉花水谁没喝过,外国来的玫瑰香露他也喝了不少,喝了又不能遍体生香,到底不如搽抹到身上好。

  高肃拿起自己拴了红线的那瓶纯露,低头嗅了嗅,花香纯正,只是偏淡,得多擦点儿才能达到满座留香的效果。不过这香抹上了,是先去人家听戏好,还是先去北镇抚司和卫所转转好?

  思来想去,到底觉着先前谢瑛穿新衣裳出了风头,自己要是得了新香就往卫所跑,有点儿刻意炫耀的意思。倒不如在别的地方多坐坐,等那锦荣堂的花露正式开卖,外头的人买了搽上,叫那认得他的人闻出来,说一声“这不是高百户最先用的香么”……

  这岂不比带着一身香亲自去跟人家说自己得了新花露的强?

  他打定了念头,立刻叫人把请他听戏的那些请柬拿来,也不再挑挑拣拣,凡是时间不相冲突的都肯参加。特别是那些也有子弟荫了锦衣卫的人家,就更肯着意亲近。不只看戏时点评,正戏上台前,还要亲自到舞台上转转,指点他们怎么装纱幕,放香烟,造出烟云笼罩的效果。

  查看香烟时,却偏要扭捏作态,嫌人家的炉香太俗,不如合个百花香、杏花香、栀子香……茉莉香的清远。

  他在京里多少戏台间打转,到处传播他那花香清高雅致,胜过一切俗香的理论。他身上又总是淡淡的茉莉香,人家便都顺着这口气赞他懂香,会用香,这一身清气比什么沉檀苏合都高雅得多了。

  他又要矜持,不能动不动就“不经意间”说出自己用的是花露,更不能随便就掏出瓶子来给人看,只能等着人家问到他用的是什么香时才拿出瓶子炫耀。

  这样炫耀真不如穿衣裳痛快啊,可是还得忍着点儿,等到锦荣堂的花水上市就好了!

  他忍了好几天,急的都要派人催他们家卖水了,才盼到他的小乔香露正式出售。

  上市那天,小半个京师都飘着香露味,锦荣堂茉莉纯露的名字没打出去,就被买的人嫌弃拗口,私下改了——

  三国第一美人代言的香露,自然就是三国第一香,简称简称,还能把“三国”俩字也去了,直接叫作“第一香”。

  高肃总算等到了这一天,挑日子包了秋喜班,让她们扮上三国戏,请自己搽着一身香水指导过的熟人、朋友都来家里捧场,“顺便”也请了朱佥事、新上任的李佥事,两位镇抚和十四所的千户等人……虽没全到,但也来了七八个。

  众人大都听说过他好茉莉香,进门时除了少数几个年长的还熏着合香,剩下的都搽了一身的茉莉花水,大初冬的日子,熏得他家院子里跟回了夏天似的。

  各人闻着香气,不禁都得夸夸主人走在时尚最尖端,是第一个涂上反季节花水的,引领的他们也赶上了这波潮流。

  高百户听着他们的推崇之语,美得不能自已,挨个儿招呼客人,走到谢瑛面前,特地拱手拱高了些个,叫袖子里的香气散得更浓。

  谢瑛也拱手回礼,夸他洒的花露好闻,用得又是最早的,引领了一京风尚。他穿的是窄袖曳撒,回礼时却不知怎地也有一股香气幽幽,却不是这满院都是的茉莉香,而是一种清浅却极独特的花香。

  是栀子香。

  夏天佩栀子倒不奇怪,这大冬天的,别人洒的都是茉莉香,他是怎么存的栀子香?

  该不会是那崔相公家给他特制的香露吧?

  他不禁拉过谢瑛低声问:“谢大人身上是洒的香露,还是佩了香囊?这天气里可是难得闻到栀子香啊。”

  谢瑛平和地笑了笑:“我倒不爱熏香,只是平常用锦荣堂的香肥皂洗沐。他家原先蒸栀子花水时蒸的不大成,剩了许多干花没处使,就做过一回栀子味的香肥皂。数量不多,我当时就都收了。”

  ……

  失算了!

  他还在为着自己是第一个用香露的人沾沾自喜时,谢瑛就已经用了几个月没处买的栀子香肥皂了!早知道那时他就把他家香露都包下来,那么早四处显摆什么!叫别人都知道有这“第一香”的花露干什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6页  当前第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9/19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明朝考科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