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到明朝考科举_分节阅读_第88节
小说作者:五色龙章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18-02-21 14:45:42

第139章

  翰林院那边是要赶着给太子进卷子的, 几位出卷官接到国学送来的考卷便紧着阅卷, 一天后就出了成绩。

  因大明没有分题计分的习惯,这群人阅卷时也还是按着圈、点、尖、竖四档划分成绩。国学优选出的这几个学生没有能答出尖、竖两档的, 大多数都是画的圈, 少有几个点, 评判的翰林们便数出每张卷子上的圈点数量,排了名次。

  九个人中有四个都是画满圈的, 剩下五位中多的也只在后面大题里略有答得不周全的, 满满一篇红圈里至多有三四个点。

  几位考官看着这些卷子,都颇觉欣慰:“咱们的题目出得也算细密, 能做到这样, 可见北监的学生们学力亦颇不弱。太子看了也自当见贤思齐, 愈发发奋读书了。”

  这时代也不讲究什么学生心理,太子身边讲读的、陪侍的,理当是最好的人才,差些的都没资格入他的眼。

  至于他自己考得怎么样倒不要紧……考得好了是他天质聪明;考得不好了, 是他虽然天资明敏, 但也需常听讲筵, 广博学识。至于学得不好要挨训什么的,或许普通王府里有这样的事,在太子身上绝没有的。

  早年经筵讲师们给皇帝侍书时能从跪着讲争成站着讲就是上好待遇了,侍奉国之储贰读书时顶多能多规劝几句,还想跟教普通学生一样摆先生谱儿么?

  天地君亲师,君臣二字才是重重压在上头的。

  讲官们将几人的墨卷批改好, 日讲后进呈东宫,请太子阅看。

  太子看着卷子,先问了一句:“哪份是崔卿的?”

  徐溥指着最上头一份说:“这是崔燮的。除他之外都是国学里经过考试挑选出的年轻秀才、举人,底下还有一份十六岁解元的卷子,都答得不差。”

  太子先拿起崔燮卷子看了看,见他字迹工工整整,也和人一样漂亮,不禁点了点头。再翻看卷子上的答案,也是简约精当,答案边画满了红圈。底下的卷子也大体相似,都用馆阁体书写,答得工工整整,满卷红圈,只后面几分里略夹着几个点。

  他自己做的便略有错处,看到这些几近全对的卷子,不禁感叹:“孤原以为自己学得不差了,看了这些才子的考卷才知,孤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黎学士劝道:“东宫治学贵乎增广见闻、宽阔胸襟,察古今之变,明圣贤之道,与寻常读书人怎么相同。这些学子皆是以辅佐圣明为志向,若不能精研经术,又如何能为朝廷办事,为圣上解忧?太子见得这些人才,当为陛下、为大明欢喜才是。”

  太子尊重讲官,当即改容谢道:“先生说得对,这些学子做得好,孤当有赏赐。”

  东宫能赐出的,无非是些笔墨、新书,若是讲官,还当赐银两、新钞。不过这伴考的也是新增的职位,之前没有定例,又不好和讲官比肩,便赐了几锭新钞,几枝堆锦的宫花下去。

  崔燮是在考得最好的那档里,跟费宏、王宸、屈伸四人各得了十枝宫花,略差些五位便只得了五枝。丘祭酒亲自把他们的奖赏赐下去,鼓励众人往后还要尽心读书做题,不负圣上与太子的厚恩。

  九人当场便把花插到方巾上,夸耀恩荣。他们都年纪轻轻,人生得也不大丑,戴个花儿倒还好看。

  祭酒、监丞等管着他们的教官都离开后,众人便互相看着头上的宫花取笑,夸对方簪了宫花果然漂亮,像新科进士似的。几人说笑着往门外走,路过的见他们这一排高高插着时新锦花,怀抱赏赐,人人露着气宇轩昂的神情,也不禁羡慕起了们的际遇来。

  可惜他们不是年纪太大,就是学识不够,也羡慕不来这荣耀。

  九人出了辟雍后,又各自往学斋走去。临分别时,费宏却叫住了崔燮,叫他到廊下站了站,踌躇了一会儿才说:“之前一直没什么机会和你说话,又因你嘱咐人托我办的事不算办成,也就没跟你说……”

  什么“嘱咐人托他办的事”?崔燮眨了眨眼,不明所以地看着他。

  费宏朝辟雍看了一眼,低声说:“前阵子你同窗们来找我,叫我问问司业大人能不能许居安斋刊出他的讲纲么……”

  哦……是这个事!因为他肯定得是抄笔记的那个,就是印出来也是造福别人的,他后来就给忘了!

  崔燮拍了拍脑门,力道之重险些把方巾按下来。费宏见他像是想起来了,就接着说:“我问过司业了,他倒没说不许。只是他讲学这么多年,早就不用讲纲了,都是当堂挥洒,自己一时也总结不出来。就是总结出来,也得静心修改过才好印刻成书,恐怕你要印也得等上几年。”

  只要答应就行,等就等呗!崔燮精神顿时振奋,围笑着跟费宏商量:“我这一年听司业讲《孟子》,已经整理了不少笔记,若以此为本增补,可省去不少工夫,能否请费兄代我递与司业?”

  费宏也听说过他笔记记得好,只是一直没机会见着,也有点心动,便说:“和衷诚是个热心人。那我先把你的笔记拿去给家叔看,用不用只得由他做主了。”

  崔燮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明日我就把前头的笔记寻来给你!这本将来印出来,就叫《乡会两试必读笔记系列之四——国子监名师费司业讲孟子》,如何?”

  必读笔记之四……这么说还要出《大学》《中庸》《论语》吗?可《大学》《中庸》是祭酒讲的,还没正式开《论语》,这笔记空着前面的不出,先出《孟子》不合适吧?

  不过为什么叫“乡会两试必读笔记”,不是该叫“国子监学生必读”吗?

  费解元怀着疑惑回了学堂,崔燮倒是精神满满满的,又规划出了一幅事业蓝图——

  正好《三国演义》再有五卷就出完了,计掌柜跟崔启都问他出什么新书呢。他原本计划着先出陆举人和他们扶贫助学小组的《石墨吟集》;再出一套《西游记》杂剧戏本;再往后就得接着花钱买稿子,搞营销,自推IP了……而费宏这一来,却给他带来了新的经营方向!

  居安斋跟当初的致荣书斋路线不一样,不能光为了赚钱搞那些言情小说,就该出这种清贵的、高档的、赚死读书人钱的科考复习资料!

  不仅要出《乡会两试必读笔记》,还要出《乡试必做新型试卷XX套》《会试必做新型试卷XX套》《国子监学习经验宝典》《江西解元解读乡试试题》……

  要不也出个《永平府小三元复习笔记》《永平府小三元国子监文集》?

  他怀着服务天下考生的抱负,把自己之前整理的《孟子》笔记交给了费宏。到得国学放假的那天,又抱着见家长的志愿,当面跟谢瑛提出了要请他去自己家,给老太爷庆寿之事。

  想不到谢瑛竟一口答应了。

  崔燮备了一肚子劝解,叫他这一声“好”全给堵在嗓子里了,噎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谢瑛笑道:“早就说要去你家一趟了,一直没找着机会。你祖翁寿诞日,定是遍请亲友乡邻上门,我混在其中也不打眼。到时候我也不备帖儿,就自己带着礼物过去,你跟门上说一声,别叫他们拦着我。”

  “哪能那样……”崔燮看着他,不知怎么竟笑了起来:“你长成这样,到哪里也打眼儿啊,我就是请再多人来,你一过来,肯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谢瑛摸了摸脸颊,也叫他逗得笑了笑,摇头道:“你们国子监不就有许多年轻俊秀的书生吗,还有那些官宦家的恩生,我跟他们比也不算出色的。总之,只不提我是锦衣卫就是了。”

  崔燮眯了眯眼,直盯着他说:“晚了。我请客时就跟人家说过了,我有个救命恩人是锦衣卫千户,人又正派又和气,当我是个白身的时候就肯折节下交。我还说了祖父过寿辰时,我一定要请他过去……”

  “那些人都知道你,都想看看这位忠直正义的锦衣卫好汉什么模样呢。”

  谢瑛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笑,眉目间像叫光照到了似的,显出一种明朗的神彩:“我若再拘于身份,倒叫人看低了。也罢,看来往后我得多做些忠直正义之举,好配得上你对外替我说出来的名声了。”

  他整理了一下心思,又问起正事:“令祖的寿辰总要热闹一下,可叫戏班子了?既叫人到家里,少不得叫些戏乐佐酒,不然总觉着平淡无趣。若是你家订不着,我替你找高百户问问,他如今在教坊俨然是个小祖师爷的模样,外头那些戏班子也认他,宁可推了别人的也得奉承他。”

  崔燮挑了挑眉,半是吃惊地说:“这些日子不曾听见高百户的消息,他竟已经这么出名了?不过我家计掌柜也能寻来人,我倒没想过找他……”

  居安斋也是捧红过许多戏班子和伎女,计掌柜出马就没有叫不来的人,倒不烦费事。不过谢瑛又劝他,得郑重地给高肃下个帖子,他来不来是一回来,既有交情,这等大事就不能落下他。

  “他叫高公公从小养在身边的,也惯出一副老公们通有的猫儿性子,须得顺着毛撸。你待他好,他就呼噜呼噜地亲近你;若是照管的不够殷勤,逆了他的意,就说不定要亮爪子了。”

  噫……高公公跟高百户竟然也是这性子,明朝的傲娇超标了啊!

  还是谢瑛脾气好,不愧是他一眼看中的人!

  因为科试在即,谢瑛怕耽搁他复习,便不留他吃午饭,早早叫人把他送回家。崔燮到家里便拿新印出来的美人笺写了满满一张纸的邀请信,还洒了几滴刚出窖的花露,叫计掌柜送到高家。

  高百户这些日子正蒙圣宠,身上担着好几出戏的舞台布置任务,果然没工夫给他一个小小的四品参议家贺寿去。但因惦着崔燮的本事人品,也叫人包了四色表礼,让自家管事提前送到了崔家。

  一来二去的,就到了科考的日子。

  三月间正是穿夹衣的时候,考试的秀才们却只能穿单缝衣裳、单缝薄底儿鞋,早上三鼓时分就在考场外面候着。到检查夹带时,更是要脱得全身只剩一件儿深衣,拎着鞋袜、赤着脚站在寒冻的地上先吃一遭罪。

  更遭罪的是,考棚还是考府试时建起来的旧物。当时就是拼凑敷衍出来的,采办的桌椅也不知经过多少手贪污,前面府、道两试的考生连坐带用,桌椅都是咣当咣当的,屁股挨在椅面上就是颤微微的,坐实了只怕就得坐地下了。

  唯一算得上好消息的,就是这场科试只用考一场,题目也少。

  因这一千多考生的卷子都是提学官自己判卷,出五经题反而麻烦,陈御史就省些工夫,只出了两道四书题:一道是《论语》的“大哉尧之为君也”一章;一道是《孟子·滕文公上》的“诗云周虽旧邦”四句。

  两京乡试生员儒士是按着解士名额一比二十五取的,顺天府成万数的儒生,只许二千三百余人通过科考,应明年顺天乡试。顺天府几县上千人凑在这考棚里,大部分都是陪考的,能考进一二等的不过是十之一二。便是大兴县这样的大县,科试能通过的也只许有七八人。

  陈提学负手站在考棚上首,目光如炬地巡过满场生员儒士,重重地说:“本官与从前的学政不同,不是你们这些学生哭一哭、求一求就肯抬手的。考得好便是好,不好的,便按着规矩扫到后三档里,该打的打、该黜的黜,你们平日不好生温书的,也休想本官为了经历好看,便把你们都胡乱塞到第三档里!”

  作者有话要说: 科考反正也不是正经考试,就简写一下,不会写太多

第140章

  陈御史新官上任三把火, 正是要干大事不畏牺牲的时候, 抱着一腔从严刷起的意志,在场中盯着应考的诸生。

  凡有故意欠伸作怪的、打眉眼官司的、伸脖子朝别人案上看的、喝水时多看了吏员几眼的……通都不客气地用朱钤钤了, 降等评分。场内诸生叫他抓了几个例子杀鸡儆猴, 都老实的跟经了瘟的鸡一样, 瑟缩在自己椅子上,动都不敢动。

  因着这一排排桌椅都是拿毛竹串起来的, 邻座有人稍动动, 崔燮屁股底下的椅子就跟着颤,都稳当下来, 他坐得也安生点儿, 才能好好地审题。

  前一题是《泰伯·尧之为君也》一章, 原句是孔子夸赞尧的,前面还有“子曰”二字,赞其“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之句。

  《道德经》里就有“太上, 民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之语。虽然经学不承认跟道德经有什么关系, 但“民无能名焉”一句,在章句里释为“唯尧则天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和“民不知有之”略有相似;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一句也隐隐与“故道大,天大, 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相合。

  道德经中四大并称,以王为大,论语这一章里称诵的是尧为君之德,重点也在于大。其德广大如天,人民无以形容,故而只能称颂其所建的巍巍功业、其所著的焕然文章。

  脉络即是如此,故当以这个“大”统摄全篇,前四比正反论“其德无能名焉”,后四比则分论其功业文章,以其末见其本,最后统论其大……

  就用“无以加”结句!

  一共三百字的小作文,前面论证了尧之德至大,结尾更得简短、有力、点题!

  有了结句和大纲,再倒推破题一句,反而简单了。原题的中心思想是孔子盛赞尧之大德难以描述,破题便将其提炼出来,也专注这个“大”字——

  “圣人赞古帝君德之大,历形之而难尽也!”

  破题写了“历形之难尽”,承题时便要承破题未明之意,详尽阐述其为何“形之难尽”。孔子赞尧时先说了“民无能名”,又赞“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也”,而其功业文章究竟是尧之行形诸于外的末政,不能完整地体现其“德之大”。

  这句承题,他便顺承着写“尧德一天,德故不可名也,而成功、文章,究竟何足以尽尧哉?”

  斯真赞诵难穷,而拟议独绝也!

  陈御史监场监得严,旁边的考生们坐得老实,崔燮作题时的思路简直顺滑如丝,文字就和墨汁一样自然地从笔下淌出来。即按着立德、立功、立言三条线下来,最后一比写完后,大结还要反归到其德之大——“天至是忘其尊,民至是忘其德”。

  写到这里,只差一个收尾。

  他写下早已预备下的“大矣,无以加矣”作结句,安心地吐出一口浊气。

  这吐气的声音却比他平常呼气重得多,还带回音的。崔燮忽觉着不对,抬头四下看看,却见一道青衣身影正倚在桌前,手提一方小印,垂着眼认真地看着他的卷子,神色微舒,仿佛也才刚松了口气似的。

  原来是学政巡场。

  他刚才好像就只在低头写卷子,没干别的吧?莫非是旁边的学生不老实,把学政引过来了?

  他盯着那袭青袍和学政手里的朱印多看了几眼,陈提学微有查觉,伸手在他桌面上重生一按,低声训斥道:“做你的题目,看本官做什么!”

  陈大人挥挥袖子,转身走了,那只朱红的小印却没往他卷子上印,弄得那些喝口水都要印上一印,将卷子降一档评分的考生们好生失落。

  崔燮低着头,只当看不见他们的幽怨,接着做那道“诗云周虽旧邦”。

  大学上也有“诗云周虽旧邦”一句,但引用此句是为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阐释大学三大纲领之一,“新民”的道理。而《孟子》用这句,却是孟子借周文王之事劝滕文公设庠序以教化百姓,取用井田法以富厚民生。

  周文王不因周为旧邦而受古制束缚,取用新法,滕文公如能以文王为师,立学校、改税法,自新其国,足以使国富民安。而后世若有王者兴起,也会以滕王为师,效法滕国今日治理内政之道。

  孟子劝滕文公时,是希冀其听自己的劝导改善国家,以成“王者师”。而在千数年后的大明,他们这些儒生读《孟子》却是为了辅万乘之主治天下的。

  读了孟子治国方略之后,他们要写的不能仅仅是小国富强之道,而是将孟子“自新”的治化思路用于当今天下,以荐圣明天子。

  我大明不为王者之师,就要当天下之王!

  他提起笔来,先就着题面写了“旧事不足以限人,其事”——也就是文王用新政而使周代商王天下之事——“已在前矣”。简单照应一句前半题,便重重写下了这一篇的题眼“夫为王者师,固不如自王也!”

  大明朝与大天朝一样,设学校、减税赋、用新政……为的真是叫后来某个统治天下的国家读史书时效法其政么?当然是为自己的国家朝廷能一统天下!

  没当过天下王者,只能偏安一隅,过着富足却无力自守的日子的国家,也不足以作王者之师,叫后世效法!

  崔燮也是当着社会主义接班人长大的,这辈子虽然身在地主阶级,键盘兴邦的志气还没改。叫胸中那股激扬之气托着,处处扣着文王旧事,以文王不为自己家国弱小而自限,能用新政,使国家振兴为例,逼问着一位看不见的上位者——

  别人行王政而能王天下,你为什么不能令国家“力行之”!

  他写得痛快了,誊抄得也顺畅,一上午还没过去,就要交卷出场……赶紧去厕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6页  当前第8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8/19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到明朝考科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