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家子的为官路_分节阅读_第248节
小说作者:瑞纱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1.03 MB   上传时间:2018-06-22 19:53:41

  这份聪明才智,普天之下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

  起码在叶君书说出这些办法之前,恐怕没人能想得到。

  不是他们想不出来,而是不会往这个方面去想。

  李玙觉得,如果没有叶君书提出的最后一个方法,恐怕那些官员的态度就是要么拖要么互相推诿,实在没办法了就只能耍赖,反正就是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最多要多少人就给多少人。

  最后的方法无非就是强制增加部分地区的税,最终剥削的还是老百姓。

  叶君书的这个办法就很好,虽然让商人白白拿出东西有些不地道,但是对他们来说不伤筋动骨,甚至还是互惠互利的好事,对商人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其实叶君书想的是,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让泰安帝给予前几个贡献最多的商贾家族一个予以科举的名额,让商人出身的孩子有个机会考取功名。

  但是考虑到同僚们的文人清高,如果他当时提出这个奖励来,恐怕会更让同僚们有意见,便没说这个,而是说让泰安帝予以名誉奖励,这样对商人们在商界的地位,无形中会更高。

  毕竟是在泰安帝面前挂了名,这无形的利益,是巨大的,谁不想让泰安帝脸熟自己?

  往后如果有什么人想惦记自己的那份财产,也得先掂量掂量。

  但是叶君书觉得,他还可以为商人们再争取争取。

  士农工商的阶层鲜明,要不叶君书怎么会拼了命的想出人头地,就是去考取功名入官途,而不是去做商人赚钱呢?

  商籍是末流,哪怕是穷困老百姓也是看不起的,哪怕他们再有钱。

  商人出身的人及后代,都是没资格考取功名的,他们再有钱,也很难得到权。

  其实这也是形势所需。

  叶君书不会傻到说改变商人的地位。

  因为他知道根本行不通。

  要不说朝廷不提倡官员本身进行买卖呢?就算是叶君书自己,在朝阳商队里,也只是有分红而已,并不直接参与进去。

  哪怕是他大舅兄李长川,他们都清楚大舅兄是去做生意给泰安帝赚钱去了,但是实际明面上,他出走的名义可不是这个。

  这些都是私底下的,没有人那么明目张胆。

  就算大家心知肚明,也是法不责众。

  而且这是他们士级阶层的人的想法做法,他们自上而下去参与,有些自视清高的人最多就是看不惯,不屑与之为伍。

  但若是直接自下而上改变在大部分士族阶层眼中的低贱之人的地位,在他们看来,无疑是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和利益。

  这两者的事看似差不多,实际性质完全不一样。

  叶君书觉得,如果将来真的打破阶层对立,那基本是到了解放思想运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了。

  但是大夏,还远远未到这个时机,强行改变历史进程,恐怕会引起反弹。

  但是叶君书觉得,如果到时候真的贡献很大的话,只是松口给出几个参与科举的名额,百官们到时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也算是那些商人大出血的回报了。

  叶君书这么想,就和李玙说了。

  经他前后这么一分析,李玙也觉得叶君书说得很有道理。

  叶君书提出主意将目光放在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身上,尽管出发点是好的,最终于两方也是各取所需,但毕竟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如果能争取到几个名额,也算是对那些商人的一点补偿,那商人们对叶君书只有感激的份儿,绝不会有任何抱怨,而且为了这几个名额,恐怕会争得头破血流。

  不过这个事不宜一开始提出来,而是在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如果真有商人慷慨,到时他们再向泰安帝提议,这件事起码有七成把握能成。

  李玙的想法也是待事情解决后再说,两人想法一致,便暂且揭过不提。

  叶君书琢磨了下,又对李玙道:“阿玙,你暂时别去军营了,这两天有时间的话就进一下宫,可以向皇后娘娘提议,让他带头和后宫内眷一起,尽自己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

  这样一来,皇后娘娘可以在泰安帝和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面前刷一波名望,皇后娘娘的地位会更稳固。

  这对李家对七皇子来说也是好处多多。

  叶君书说了好一会儿话,没听到李玙的回应,疑惑的扭头看过去,不由失笑,原来李玙已经睡着了。

  叶君书伸手轻轻掖了下被角,不再说话,闭眼睡觉。

  他心想,明天再跟阿玙说吧。

 

第218章 第二百一十八章

  叶君书花了两天的时间忙碌, 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处理好。

  三个月不在上京,没有上差,大大小小的杂事堆积起来,还是需要时间来处理。

  何况大夏境内还发生了洪灾, 部分地区水运受到影响, 更是让人忙得团团转, 叶君书即使将自己的工作做完,也依然忙个不停。

  尽管忧心水患,但是他的层级还未达到上朝的级别,很多事也只能从吴尚书或者李玙那边透出来。

  他们在议堂商议出来的意见, 经整理后由吴尚书传达给了泰安帝,看吴尚书的心情, 似乎很不错,显然已经被采纳,并着手开始准备实施。

  李玙自昨日带着孩子们入宫一趟,没多久就传出皇后娘娘心忧受难百姓, 想尽微薄之力,号召后宫嫔妃及世家百官内眷捐赠。

  还别说,众官家夫人为了给上面留下好印象,对于这事十分积极。

  不过两天,前前后后的捐款加起来, 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而且为了更好的帮助受难百姓,他们不仅仅捐赠的是银子,还包括粮食布匹。

  基本上每个世家官家都有私人山庄出产粮食蔬菜, 捐个百来担几十担还是可以的。

  叶君书家也出了不少。

  虽然他自己的家底薄,但是李玙自己名下的私人山庄,也给出一大部分来了。

  捐赠的金额也是很有讲究,基本上根据身份地位,层层递减。

  李皇后是捐款银粮最多的那位。

  与此同时,京城里的富商也是积极奉献。

  被氛围带动,京城上下一心,一时之间就连京城百姓亦是尽自己能力有钱的捐钱,有粮的捐粮,众志成城,积少成多。

  效果极其喜人。

  最终仅仅是收到的捐款,就远超朝廷商议的运往怀河的物资。

  由此可见,大夏大部分人,日子过得是极好的。

  毕竟这是太平盛世,即使国库亏空,老百姓的日子也是没有什么影响,这得得益于有个开明的君王。

  只是一有天灾人祸,日子就不大好过。

  但如果上下团结一心,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去的,就比如现在,他们的收到的捐赠物资,已经远远足够渡过这次的难关。

  问叶君书是怎么知道的?

  自然是因为最终所有的捐款都运往户部,由户部的人接收统计。

  短短几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户部,堆满几个仓位。

  户部上下所有人忙得团团转,连续几天吃住都在户部解决。

  但即使很辛苦,所有人看着那些满满的物资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们不剥削老百姓,朝廷也不用付出很大代价,就解决的物资短缺的问题,这都是他们户部的功劳。

  他日论功行赏,他们户部必得头筹。

  户部上下对出了这个主意的叶君书更是和颜悦色。

  甚至还有人觉得,还可以多来几次,这样说不定连年亏空的国库可以充盈一点。

  叶君书一听有人这么半认真半玩笑的说出来,连忙打消那些人的念头。

  这个方法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但不能常用。

  多来几次,对这些人来说,就是剥削,而不是主动做善事了。

  别的不提,就拿叶君书这边来说。

  叶君书本来家底就不丰,叶府还养着一群人,他们要吃食,也要月薪。

  叶君书的那点俸禄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所以他自己名下能给出来的,并不多,偶尔一次两次咬咬牙挤挤可以捐个几百两,长期下去肯定不行,恐怕他自己都养不活家人。

  而李玙名下,他虽然庄子铺子多,但是他要养的人更多,如果单看纯利润,李玙的能动用的不多,实际上朝廷给的军需只能勉强保证兵将们的基本生活,李玙的银两……或者说是还有李家的银两,很大一部分用来养威武军了。

  也不算是再养,他们主要补给的银子是给士兵们的抚慰金。

  前几年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还有因上退伍的士兵们,李家都会另外再给一笔银子,以保证为保卫大夏疆土而伤亡的士兵们下半辈子或是其家人无忧。

  所以实际他们能动用的银子并不多,这次捐款是大众的,李玙不方便将所有能动用的都捐出去,毕竟如果自己给太多,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没给那么多,这不是打别人的脸吗?

  这点为人处世李玙还是懂的,所以他没有率性而为。

  统计好的物资报上去,泰安帝也是吃惊,不过泰安帝亦说了,这次就将所有捐赠的物资都运往怀河地区。

  其中大夏富商王德财捐赠了最多,足足有八百石粮食,他是大夏最大的粮商,名下各地有多家粮行。

  王德财能做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富商,亦是的极为聪明的人。

  如今大夏部分地区受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又拿不出救济粮,说不定哪天就拿他们这些商人开刀,尤其他这个粮商首当其冲。

  为此他还担惊受怕很多天,即使全国各地粮价上涨,他也是吩咐不能涨得太过厉害,压住了快要飞起的涨势。

  幸好现任帝王不是个残暴之人,也不是个爱抄家的,不然,只要上面一缺钱,就抄个贪官或是富商的家,多抄几个就解决自己问题了。

  这个时代,不讲究人权。

  王德财和某官员有些关系,探到一点口风,就好几天睡不安稳觉,生怕哪天官兵就闯进来,以某些罪名将他们抓起来。

  失财事小,就怕一家老小哪天连命都没有了。

  后面听说后宫嫔妃和官家夫人为受灾地区捐款一事,王德财灵机一动,拉上亲近的商业伙伴,就积极联系熟识的官员,露出他们也想要捐款的念头。

  本来朝廷就有这个想法,只是还没来得及透露出来,这些商人就这么识趣的主动说捐款,两方一拍即合。

  王德财为破财消灾,亦是下了血本,将自己能调动出来的粮食,一咬牙全捐赠了出去。

  为此他还心痛了好多天,后来听到关系好的官员透了点风声,上面会给贡献最多的人进行嘉奖,虽然没说是什么,但是毕竟还有好处!

  王德财瞬间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痛了,全身松快,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上面会给什么奖励。

  他捐赠了那么多,肯定是名列前茅,看其他商人还私底下笑他傻,意思意思捐点出去就行了,何必这么实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6页  当前第2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8/34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家子的为官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