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海寇_分节阅读_第445节
小说作者:寒风拂剑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4 MB   上传时间:2015-03-11 13:01:05

有的人不相信,于是为了这件事漕船之间的漕丁们还发生过冲突,打的头破血流的都有。

果不其然没两天工夫,于家军的人马便到了运河,开始封锁运河,强征运河上的漕船,并且发布公告,说要在这里堵住建奴大军,和建奴大军决一死战,令漕船上的船夫和漕丁,协助于家军助战。

而且这个消息发出去的相当快,很快便传出了很远,所有人都对于家军的这套说辞将信将疑。

正在这个时候,天津卫那边忽然间传出了隆隆的炮声,还有密集如同爆豆一般的火铳声。

奉命攻打天津卫的孔大山这个时候动了手。

孔大山得令之后,立即便点了兵马,拖着大炮直抵天津卫卫城的南门,再一次给城中的守军下达了最后通牒,告知他们要征用卫城,在这里阻截建奴大军,令城中守军立即出城撤离这里,于家军保证对他们不加以伤害。

可是守军岂敢轻易弃防逃走,那样的话即便是逃出去,回头被朝廷追究,也是死罪,所以守将下令绝不答应于孝天提出的要求,并且调集守军登城御守,摆出一副要死战到底的架势。

孔大山一看最后通牒没用,也不再跟他们客气,立即便率军开始对南门发动了进攻。

于家军的战术没啥可说的,大炮猛轰,步兵猛冲,抵近城墙,排枪射击进行压制,其余的兵将则开始在炮火掩护之下攻城。

天津卫的守军哪儿经过这种阵仗呀,刚发了几炮他们城头上的几门烂炮便被于家军的大炮轰飞到了城墙下面。

守军在城墙上刚要拼命,低下便打上来了一排排的铳弹,结果百多名守军,连带着在这边督战的守将,瞬间便被割翻了一地。

原来孔大山还做好了大战一场的准备,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天津卫这边的官军居然如此不堪,他刚刚发动攻势不多会儿工夫,才打死打伤了一二百守军,守城的官军便已经开始崩溃,他们的云梯刚架在城墙上,从另一边北门便传出消息,说大批守军打开了北门,蜂拥而出弃城而逃。

原本孔大山以为,怎么也要到下午,能攻入城中就算是不错了,可是没想到中午不到,城内的守军便已经弃城而逃,把整个卫城丢给了于家军。

于是于家军在基本上没有付出什么代价的情况下,便轻松攻克了卫城,打开了南门,蜂拥而入。

一个下午的时间,孔大山便彻底肃清了整个天津卫卫城之中抵抗的官军,把整个天津卫卫城给控制了起来。

天没黑的时候,于家军便在城中张贴出了安民告示,告知城中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居民,不必害怕,他们于家军可不是建奴,更不像是其它官军那样,只要服从于家军的管理,于家军对城中居民将会秋毫无犯。

甚至于他们俘获了一批城中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兵将的家眷,也都在甄别之后,就地放他们归家,全城戒严之后,于家军没有冲入任何人家进行抢掠,而是在街头设置岗哨,派出了巡街的巡逻队,在城中四处巡逻,还抓捕斩杀了几十个趁机在城中作乱的地皮无赖,彻底稳住了天津卫城的局势。

城中百姓们一看于家军军纪森严,确实如同他们宣讲的那样,对于老百姓基本上做到了秋毫无犯,这才稍稍放心了下来。

于家军也在入城之后,也仅仅是把城中一些库房、兵营、署衙、马圈等地给控制了起来,其余的地方基本上仅仅是派驻了一些哨岗,根本就没有让城中大乱起来。

但是那些逃出卫城的官军,却没落得好上,他们溃出天津卫之后,试图逃往通州方向,但是刚刚逃出成不久,便被一支于家军的骑兵堵住,嘁哩喀喳的砍了一批溃兵之后,把这伙溃兵圈住,又都驱赶回了天津卫,全部被解除武装,临时打乱将其分派给了各部充当了临时苦力,至于其中总旗以上的军官,全部临时被关押了起来,等待战后另行处置。

所以仅仅一天时间,天津卫的三千多守军,便宣告被于家军解除武装,天津卫也就此落入到了于孝天手中,成为了于孝天在京畿一带的第一座桥头堡。

于家军的情况大明朝廷那边也始终都紧张的在关注着,每天都派人前往天津卫一带打探消息,夜不收来来往往跟走马灯一般,每天都把在天津卫一带打探到的消息送回京师,呈给兵部,兵部方面一刻不停,赶紧送入宫中。

崇祯这几天时间,头发便又白了不少,时刻担心着于孝天率领叛军突然间出现在京师城下,这几天他几乎日夜不眠,盯着诸军的动向,强令诸军立即赶到指定位置,连追究高起潜所在位置的事情都暂时被他搁置了下来。

杨嗣昌也闻到了危险的气息,生怕这次事情再办不好,会被崇祯新帐老账一起算,所以这些天也是日夜不休的天天盯着各路官军的动静,不断的下令调动兵马,挡在天津卫通往京师的地方。

宣旨太监跑回京师,把于孝天的话给崇祯说了一遍,但是崇祯丝毫不相信于孝天所说的话,什么狗屁来这里抗击建奴,这厮根本就是要来谋反的。

至于于孝天请饷的话,他更是当成放屁,连考虑都不予考虑,只是天天拉着一帮大臣,商议该怎么将于孝天剿灭。

接下来几天,诸军不断排出夜不收前往天津卫一带查探于家军的动向,可是传回的消息,却让崇祯和一众大臣更是糊涂了。

于家军在大沽口登陆之后,先是立即进兵天津卫,接着传来消息,说于孝天兵马将天津卫攻了下来,这时候朝野对于孝天顿时更是一片骂声,更加笃信于孝天这是要起兵造反了,要不然怎么他一到天津卫,就把天津卫给打了下来呢?

于是京师各种骂声不绝于耳,要求朝廷发兵将其剿灭的声音更是甚嚣尘上,一时间在京师闹得是沸沸扬扬。

但是接下来从天津卫一带送回的消息,却让所有人有点意外,按照常理来说,既然于孝天率兵长驱直入,走海路直入天津,那么他的目的应该很明显了,那就是直取京师,以最快的速度攻下京城,直接将大明朝廷端掉。

(继续求月票!)

第十二章 诡异

可是接下来于家军在攻占了天津卫之后,却突然间停止了行动,据夜不收和探马细作们反馈回来的消息,却发现于家军并未这么做,而是在攻下了天津卫之后,便停驻了下来,并且沿着运河两岸,开始构筑工事,拉出了一副要防御的架势。

而且据夜不收等探查,于家军设防的方向,居然并不是对着京师一带,也没有把防御方向放在运河北部,而是把主力放在了运河两岸,对准了运河的南面方向。

这时候德州以及河间府也都送入京师了急报,说建奴大军这个时候已经裹挟了数十万民众还有大批财货牲畜,正在沿着运河朝着天津卫方向缓缓挺进。

有心人于是赶紧趴地图上观察,特别是一些对于河间府以及京畿一带地形比较熟悉的官员,有条件弄到地图的人,或者是可以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副平面图的人,很快便发现了问题所在。

于孝天的这种行为,相当相当的古怪,如果说他是来造反的话,于孝天大可不管建奴大军,直接率军以最快速度攻向京师,这时候京师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通州沿线的布防还没有完成,于孝天有很大的机会,能攻到京师城下。

而建奴现在已经是饱掠而归,肯定没兴趣管这事儿,他们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就是入关大掠一番,现在他们捞的盆满钵满,正在护送着所获人口财货,撤出关外,肯定没精力也没兵力分兵来掺一脚。

而且于孝天起兵造反,对建奴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不管谁打死谁,对建奴来说都是很乐观其成的事情,所以他们更不会在这个时候掺一脚了。

于孝天总归是大明的人,他造反肯定要和大明打破头,成也罢败也罢,对于关内的大明都是极为严重的削弱,他们肯定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情况,这为他们以后入关,只能制造更好的条件。

故此建奴没理由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

同样于孝天如果是谋叛的话,也应该看得出这一点,他在天津卫登陆,如果是谋叛的话,应该不管不顾,趁着建奴在关内大掠尚未出关之际,还牵制了不少明军的兵力,这对他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且他只要是来谋叛的,就应该想得明白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到了天津卫之后,打下天津卫,却裹足不前,就地在天津卫转为防御状态,堵住了建奴北还的去路。

他现在这么做,完全不合乎情理,等于是他完全放弃了突然袭击的优势,要在天津卫一带先堵住建奴大干一场。

这么做就完全不合乎情理了,于孝天虽说据报这次带来了三四万大军,可是这些兵马数量看似可观,但是实际上却并不充足,不管是对上大明官军一方,还是对上建奴大军一方,都在兵力上处于完全的劣势,没有一点优势可言。

如果说于家军战力很强,那么他单独对付守卫京畿的大明官军的话,大概还有一点优势,可是一旦他要是准备同时对付建奴和大明官军的话,这点兵力尚不足这两方兵力的十分之一。

所以说于孝天如果是想要谋叛的话,这么做完全就是不智之举,他选择了一个自取灭亡的道路。

建奴现在要出关,看眼下他们的行军路线,已经可以看出建奴大军是打算通过天津卫,然后进入蓟州府境内,走香河或者是宝坻,从密云或者是走遵化择地冲出关外,归返关外。

天津卫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他们必经之地,于孝天在这个时候攻占天津卫,并且陈兵于天津卫运河两岸,等于是死死的卡在了建奴撤出关外的去路上。

建奴大军走到这里,便只剩下了两个选择,要么避战,不走天津卫,像来的时候,选择绕过京师,另外择地退出关外,但是这么做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建奴现在跟来的时候不一样。

他们经过为期将近半年时间的大掠之后,已经抢掠了非常多的财货,虏获了非常多的人口、牲畜。

单单是他们虏获的人口,据传现在已经高达数十万人,带着这么多的奴隶还有牲畜,想要像入关时候那样,进行长距离机动,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做会有很大的风险,而且要消耗非常多的时间。

所以建奴选择这个办法的可能性基本上为零,如果他们不选择绕道而行的话,那么接下来就唯一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直接从天津卫冲过去。

天津卫现在被于孝天所控,建奴想要冲过天津卫,便唯有先将于家军击破,两方接下来将无可避免的会在天津卫一带,展开一场激战,这对于他们两方来说,都是只能胜不能败,谁吃了败仗,那么就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建奴被于家军击败,那么他们便无法退回关外,者十余万大军,便会被堵在关内,迟早都会被消耗掉。

建奴的实力谁都清楚,虽然经过野猪皮和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现在已经实力很强,但是他们实力再强,实际兵力也不会非常多,这次他们入关,一下子带入关内满蒙八旗加上投敌的汉军,总兵力超出了十万人,差不多算是倾巢而出了。

一旦这十多万建奴大军,被堵在关内的话,那么建奴估计就彻底悲催了,他们绝对无法在十年中,恢复到眼下这样的实力,甚至于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永不翻身。

所以建奴一定不能败,也一定不敢败,但是于家军就败得起吗?他同样也败不起!

于家军此次北上,于孝天一举带来了三四万大军,还不包括他的水师,这三四万大军,都是陆师,所有人都认为,这应该是于孝天倾巢而出了,就算是他还留了一些兵力在福建,但是肯定也不会太多,一旦他败的话,恐怕连逃回福建的机会都没有,这一下就等于把他打回了原形。

所以于家军也不能败,否则的话后果很严重。

这一下所有人又都看不懂了,于孝天完全有机会不和建奴大军硬碰硬来这么一仗,可是为什么他却还是选择,要打这一仗呢?

就在这个时候,于孝天放走了几个天津卫的官兵,持了他的一封亲笔信,令这几个官兵赶到京师,把这封信呈给当今圣上。

这封信很快便被转到了崇祯手中,于孝天在信中对崇祯陈明,他之所以要拿下天津卫,是因为他必须要用天津卫,在这里挡住建奴出关,并且誓要将建奴大军击败在天津卫一带,而这里原来的守军,完全无法配合他的行动,所以他只能出此下策,使用武力将天津卫拿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天津卫挡住建奴大军出关。

而且于孝天给崇祯了一份相当详细的情报,陈述了此次建奴入关大掠的财货数量和人口数量,虽然不能说非常精确,但是却大致上也差不多。

于孝天通过他的途径,搜集到的信息之中,总结出此次建奴入关,一共劫掠白银超过一百五十万两,黄金也超过数万两,各种大牲畜比如骡马牛等,就三万多头,猪羊更是多达数万只之多。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绢帛细软珠宝古玩不计其数,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次建奴从河北、山东等地掳走人口超出了六十万人之多。

于孝天在信中力陈,如果这么多财物还有人口被建奴掳出关的话,建奴肯定会实力大增,从此大明将再无机会剿灭建奴,所以这一次他在抵达北上途中,得到这个消息,探知建奴将会走天津卫出关。

故此他才会贸然率兵,走海路日夜兼程,直接赶到天津卫,并且贸然将天津卫夺占,作为御守建奴之用。

他在信中自陈有罪,也知道这么做乃是大罪,肯定会招致圣上不安,但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这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领兵直入天津,只为了能一战击败建奴,一劳永逸的解决建奴这个大明的心腹之患。

于孝天还在信中提出要求,要崇祯调集官军,堵住其它几处建奴有可能逃出关外的去路,不能让建奴趁机溜走。

另外他仓促动身,随行携带粮食军饷不足,希望朝廷能从通州拨发部分兵粮和部分饷金用船走运河运往他的军中,否则的话他的兵粮仅够半个月的使用。

崇祯看了于孝天的信之后,满腹狐疑的同时,也对于孝天的这套说辞嗤之以鼻,他想不通于孝天为何不远万里从福建一路杀到天津,夺占了天津卫之后,要在这里跟建奴决一死战,这一点好像于孝天确实是在为大明着想,算是大明的大大的忠臣。

可是说于孝天这次北上,全是为了和建奴决一死战,崇祯打死都不会相信,他到现在依旧笃信,于孝天此次北上绝对是有不轨之心,这次他在天津卫布防,要阻止建奴出关,根本就是一个幌子。

(感谢1627666105的打赏!继续求月票!)

第十三章 人心所向

另外至于于孝天信中所陈,什么粮饷不济,更是屁话,于孝天能短时间突然间带数万大军出现在天津卫,绝对不是一时半会的临时起意,绝对是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就算是他真真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作为大将,也绝对不会把自己辛苦打造出来的这么多精兵,在粮秣不足的情况下投入到死地之中。

所以崇祯根本不相信于孝天的话,也没有几个大臣会相信于孝天的话,当然不可能从通州,给于孝天拨发任何粮饷了,反倒是崇祯立即召集重臣开始密议,到底该如何处置这个于孝天。

这时候杨嗣昌终于提出了一个恶毒到了极点的计划,立即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持,那就是杨嗣昌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趁着于孝天要在天津卫死战建奴之际,大明官军从侧后两方,夹击于孝天所部,趁此机会,将于孝天彻底覆灭在天津卫。

杨嗣昌的这个提议不可谓不恶毒,而且可以说是恶毒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朝廷上下,早已不将建奴大军视作最大的敌人,而是转而将于孝天视作了最大的敌人。

建奴终归是要出关的,被于家军阻在天津卫,算是什么事情,建奴在关内一天,朝廷就要提心吊胆一天,于孝天在天津卫阻住建奴,使得其迟迟不得出关,那么岂不让大明朝廷如坐针毡了吗?

所以建奴在这些人眼中,现在倒是已经不算什么事情了,反正他们也已经饱掠,成了一头已经喂熟了的狼,已经没有了威胁,反倒是于孝天,早已成为了朝廷上下忌惮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成了崇祯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便无法安枕。

现如今于孝天僭越,擅自起兵从福建直接杀奔天津卫,大军直接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留其在京畿一带,就如同一把悬在大明头上的刀一般,让人无法安心。

崇祯下旨令其返回福建,但是他却抗旨不尊,仅此一条就说明于孝天已经失去了控制,不再听命于朝廷的旨意,这么一个人,控制着数万精锐兵马,在京畿一带,岂能不速速除之。

所以杨嗣昌这时候想出了这么一个阴毒缺德到了极点的主意,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立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很快他们便拟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陈新甲率领驻保定的三万精兵,在建奴军和于家军开展之际,从西路绕过战场,趁机攻击于家军侧翼,另外令关宁军方面,从山海关、永平府一带抽调关宁军两万人,快马加鞭赶往天津卫,趁建奴和于家军交战之际,从背后对于家军发动猛击。

这么一来,于孝天腹背受敌,在建奴军和明军三路大军猛攻之下,绝对只能兵败,到时候不管是谁,都能把于孝天置于死地,就算是于孝天靠着海上有船,能逃回海上,他这几万大军,也要丢在天津卫,从此便无法再对大明构成威胁。

崇祯一听杨嗣昌提出的这个计策,心中暗自合计了一下,立即便答应了下来,于是杨嗣昌赶紧便安排了下去,派人一边前往保定找陈新甲传旨,令陈新甲速速准备,另一边传旨山海关,令山海关以及永平府方面调集兵马入关。

这次杨嗣昌想到了现如今正驻守在山海关的密云总兵唐通,还有祖大寿,祖大寿这个时候在关外的锦州,肯定无法入关,也不会率兵入关,但是他却可以派人入关领兵作战。

于是杨嗣昌紧锣密鼓的开始安排了起来。

可是就在朝廷忙活着里应外合,要配合建奴大军进击于家军的时候,不知为何,坊间却传出了于孝天的那封给崇祯的信,这封信几乎原封不动的被坊间传递,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城。

当官的视于孝天为寇敌,但是老百姓却并不这么看,前几天于孝天领兵进抵天津卫的时候,不少人还认为于孝天要作乱谋叛,可是现如今听闻了于孝天的这封给圣上的奏疏之后,老百姓却立即改变了对于孝天的看法。

而且有人有鼻子有眼的给老百姓解释当下的形势,说明了天津卫的重要性,现如今天津卫乃是建奴出关北还的必经之路,于孝天领兵驻守这里,并未朝京师攻进,摆明车马是要在天津卫跟建奴大军大战一场的。

这么一来老百姓对于孝天的看法立即便转变了过来,不少人当即便不再大骂于孝天为反贼,反而开始称颂起于孝天为义士,在大明为难之下,居然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抗旨不尊领兵不远万里的从福建起兵,来京畿抵御建奴大军。

这得是多高的情怀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呀!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想想看镇守京畿一带的大明官军,上上下下不下几十万人,可是建奴入关之后,除了卢象升之外,又有几个人正儿八经的抵御建奴大军呢?

可是这于将军居然愿意不远万里,从福建赶来征讨建奴大军,还要冒着抗旨掉脑袋的风险,这要多高风亮节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03页  当前第44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5/50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海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