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_分节阅读_第35节
小说作者:易中天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9 KB   上传时间:2015-04-04 14:36:59

  董昭又帮了曹操一把。他建议曹操将皇上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今河南许昌),借口则是洛阳无粮,要就食于鲁阳。鲁阳(今河南鲁山)距许县不过咫尺,离杨奉所在的梁县(今河南汝州)也不算远,暗度陈仓并不难,杨奉也不会怀疑。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就把皇帝弄到了许县。

  这下子杨奉才发现上当受骗。他想跟曹操算账,曹操却抄了他的老窝。被历史抛弃的杨奉走投无路,只好跟他的同伙去投奔袁术,后来被刘备谋杀。8

  暂时住进曹操行辕的皇帝却非常满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他在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竟是“归还公物”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现在陛下起居不便,理应归还。9

  曹操的这份细心不能不让皇帝感动。感动之余,皇帝也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忠臣,甚至庆幸上天赐给他这样一个救星。他不用再流离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货在军阀们的手上被倒卖,不用担心害怕随时会被废黜,被杀害。他有了一个保护神,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了。

  于是天子下诏,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侯是县侯,比原来那个只是亭侯的费亭侯高了两级。更重要的是,大将军是武帝以来大汉王朝的最高实权职务,从卫青到王莽,再到后来的梁冀、何进,都是大将军。10

  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的全部程序,获得了从前没有的崇高地位,他可以号令天下了吗?

  不能,因为袁绍不愿意。

  曹袁之别

  袁绍怒不可遏。

  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袁绍被任命为太尉。袁绍马上就跳了起来,因为太尉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气哼哼地说,曹操早就死过好几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这家伙如此忘恩负义,难道还想“挟天子以令我”吗?11

  这大约就是所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起因,也是证据:献帝便是他挟持的天子,袁绍则是他企图号令的诸侯。可惜曹操并不承认。无论他或他的谋士,都没有说过这句话,也没有使用过“挟天子”的提法。

  曹操方面的说法是什么?

  奉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12

  挟天子与奉天子,有区别吗?

  当然有,而且是本质区别。奉是尊奉和维护,挟是挟持和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从中央,“令诸侯”是要别人服从自己。前者是纲领,后者是策略;前者要实现国家统一,后者要实现个人野心,岂可同日而语?

  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说的?

  别人说曹操的。比如诸葛亮,就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集团的人,也说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作为政治对手,他们都知道“挟天子”是不道德的,因此毫不犹豫地给曹操戴上了这顶帽子。13

  其实此话的最早版本,来自袁绍的谋士沮授(沮读如居)和田丰。沮授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田丰的说法,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这是他们对袁绍的建议。14

  两人使用的词,也都是“挟”。

  看来,袁绍集团几乎从一开始就境界不高。相反,曹操这边则不但有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荀彧的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荀彧说,有此大顺、大略和大德,就堂堂正正,气壮山河,无往而不胜。15

  显然,荀彧着眼于义,沮授着眼于利。荀彧始终紧扣一个主题:捍卫现任皇帝就是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大义”。沮授则反复强调一个策略:掌握现任皇帝就能拥有政治资本,这是“大利”。

  格调和品位,高下立判。

  谋士的格调就是东家的品位。沮授晓之以利,说明袁绍重利;荀彧晓之以义,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那时,曹操是重义的,或装作重义的样子。

  不过,任何说法和决策都是双刃剑。毛玠和荀彧设定的政治正确和正义旗帜,给曹操戴上了高帽子,也套上了紧箍咒,使他终其一生都不敢悍然称帝。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曹操在野心膨胀时对他们产生了怨恨。荀彧被逼自杀,毛玠也下了大狱,差一点死掉。

  这当然是后话,现在再看沮授。

  沮授是袁绍从韩馥手里骗得冀州之后,顺便接收的谋士之一。他投靠袁绍后,两人有过一次谈话。正如毛玠的谈话是“曹操版”的《隆中对》,沮授的谈话也可以算作“袁绍版”的,而且说得文采飞扬──

  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这席话说得袁绍热血沸腾,当即表示“此吾心也”。可惜袁绍大约只听进去了那些溢美之词,沮授最希望的迎奉天子和恢复社稷却并未实行。16

  于是,在曹操迎奉天子之前不久,沮授再次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的策略,然而遭到其他人反对。他们认为,东汉王朝眼看就要完蛋,大家都在问鼎中原。与其把皇帝弄到身边,不如先得手为王。17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袁绍犹豫,曹操就抢了先。

  这一回轮到袁绍大跌眼镜了:曹操迎奉献帝迁都许县以后,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关中地区的人民也纷纷归附。更重要的是,曹操成了匡扶汉室的英雄,反对派则被置于不仁不义的不利地位。从此,曹操无论任命官吏扩大地盘,还是讨伐异己打击政敌,都可以借用或动用皇帝的名义,再不义也是正义的。对手们则很被动。他们要反对曹操,先得担反对皇帝的风险。18

  曹操捷足先登,占了大便宜。

  袁绍则吃了个大亏。曹操刚把天子迎到许县,就一本正经地以皇帝的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备他“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没见他出师勤王,只见他不停地攻击别人。袁绍接诏,浑身气不打一处来,却也只好忍气吞声上书为自己辩解一番。

  后悔之余,袁绍又想出一个补救办法。他以许都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把皇帝迁到离自己较近的鄄城(鄄读如倦,今山东鄄城),试图和曹操共享这张王牌。曹操肚子里好笑,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19

  当然,曹操也做出了让步。他知道这个时候不可跟袁绍翻脸,便上表辞去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

  袁绍这才不闹了。其实袁绍不在朝中,号令也出不了辖区的范围,当大将军并没有实质性意义。何况这职位是曹操让出来的,并没有面子,只能徒然让人耻笑。

  更何况,曹操可以给他面子,却不会给他实权,也不会听他指挥。袁绍因为与杨彪和孔融有过节,便要求曹操胡乱找个茬子把这两人杀了。曹操却知道现在不是杀人的时候,更不能乱杀名士。何况就算要杀,那也是曹操自己的事,岂能由袁绍来指挥?

  于是曹操又一本正经给袁绍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当今天下土崩瓦解,英雄豪杰相继并起,君臣将相既不同心也不同德,正所谓“上下相疑之秋”。这时,作为帝国的执政者,即便抱以最坦诚的心态,恐怕也难取信于人。如果还要杀他一个两个,岂不弄得人人自危?

  接着,曹操引经据典教训袁绍:想当年,高皇帝册封跟他有过节的雍齿为侯,就安定了整个朝廷和天下,这故事大将军难道忘了吗?

  袁绍得信,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20

  曹操当然清楚袁绍的心思,也清楚他跟袁绍总有一天会公开翻脸。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要以为你掌握了小皇帝,当了个大将军,天下就是你的了。没有的事!事实上,袁绍不听他的,袁术不听他的,吕布、张绣这些小军阀也不听他的,更不用说远在天边的刘表和孙策。

  皇帝的旗号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军阀的天下只能靠铁马金戈打出来。

  此刻还不是魏武的曹操,便又扬起了马鞭。

  降张绣

  在与袁绍刀兵相见一决雌雄之前,曹操取得了三个阶段性成果:擒吕布,败袁术,降张绣。

  张绣是盘踞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小军阀,也是曹操第一个要捏的软柿子。事情开始时出奇地顺利。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大军刚到宛城,张绣立即投降。实施“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不到半年,就兵不血刃大获全胜,曹操不免飘飘然。

  结果是什么呢?

  张绣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打得落荒而逃。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长子曹昂,最贴心的亲兵队长猛将典韦,还有侄子曹安民,都在战斗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伤,差一点就死于非命。21

  策划这次反叛行动的,是贾诩。22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据说有满腹奇谋,还喜欢多管闲事。李傕和郭汜之乱,就是他造的孽。董卓被刺后,这两人准备解散队伍逃回老家。贾诩却把他们拦住,说你们弃军单行,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捉拿归案。不如杀回长安,以求一逞。成了固然好,不成再走不迟呀!

  李傕和郭汜一听有理,便杀了回去,结果是国家、皇帝和人民再次遭灾。贾诩大约也觉得罪孽深重,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地遏制李傕和郭汜,制止了他们不少罪行,保护了不少大臣,算是将功补过。

  献帝离开长安以后,贾诩便辞去官职,辗转来到张绣军中,张绣对他则言听计从。这次反叛曹操,用的就是贾诩的设计。后来再次投降曹操,也是贾诩主谋。

  不过投降之前,贾诩也教训了曹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第三次南征。此前张绣已被曹操打败,南奔穰城(穰读如瓤,今河南邓州),并在贾诩的撮合下与刘表结成联盟。结果,曹操出师不利,刘表则如约出兵,曹操只好撤退。

  张绣立马派兵去追。

  贾诩说,追不得,追则必败。

  张绣哪里肯听,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说,现在可以追了。赶快去,必胜无疑。

  张绣听得目瞪口呆。他说:刚才不听先生的话,才落得如此败局。现在败都败了,还追什么追?

  贾诩说,情况变了,你追就是。快去!

  张绣将信将疑,收拾残兵败将追了过去,果然大胜。

  这下子张绣百思不得其解了。

  张绣说,刚才我们以精兵追退军,先生说必败;现在以败兵追胜军,先生又说必胜。结果每次都像先生预料的那样,张绣实在想不通。

  贾诩说,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曹操撤退,必定亲自断后,所以将军必败。然而曹操攻打穰城,既无失策又未尽力,不战而退必是后方出了问题,打退追兵后也必定放心赶路。留在后面的不是将军对手,所以必胜。

  事实证明,曹操匆忙撤退,确实是后院起火:袁绍的谋士田丰提出建议,趁曹操南征张绣之机突袭许都,劫持天子。这当然是天大的事,曹操不能不放弃张绣。23

  贾诩果然料事如神。

  不过,曹操和张绣都没想到贾诩还有大动作。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集结十万兵力,准备攻打许都。曹操则在八月军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九月分兵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战争一触即发。

  这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死战,因此双方都要争取中间力量。袁绍先派人来招降张绣,贾诩却自作主张对使者说:麻烦足下向袁本初致歉,就说他和公路将军(袁术)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容得下天下国士吗?

  张绣当场吓得面如土色。他悄悄问贾诩:先生一点面子都不讲,就把袁绍的使者打发了,我们怎么办?

  贾诩说:好办得很,投靠曹操。

  张绣说:袁绍强大,曹操弱小,跟我们又有前嫌,怎么还要去投靠他?

  贾诩说:唯其如此,才应该投靠曹操。

  接下来,贾诩讲了三条理由。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投靠曹操名正言顺,此为有理。第二,我们这点人马在袁绍那里微不足道,对于曹操却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此为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业者,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反倒会拿我们做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为有安全。

  因此贾诩说:将军尽管放心。

  贾诩的估计一点不差。张绣一到,曹操就亲亲热热握手言欢设宴洗尘,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封列侯,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跟当年刘邦在鸿门宴之前对待项伯一模一样。

  过去的恩恩怨怨,当然也只字不提。从此,张绣成为曹操麾下一员勇武的战将,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一个重要的谋臣。他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去世,谥曰肃侯。24

  吕布和袁术,就没那么好运气。

  袁术是自己找死。他从孙坚手里得到了大汉王朝的传国玉玺,便自认为天命在身,竟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25

  这当然犯了众怒。

  结果,关系最好的孙策与之绝交,吕布则把他派来的使节押送许都,曹操更是亲自带兵征讨。袁术闻讯,掉头就跑,军粮也被他的“丞相”全部分给了灾民。这位伪丞相说,反正我们死路一条,何不积点阴德呢?26

  如此这般地苦撑了两年,走投无路的袁术终于发现他这个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决定把传国玉玺让给袁绍。然而就连这个想法也不能如愿,因为曹操早已派人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截击,单等他来送死。

  袁术没有办法,只好又掉头返回淮南。逃到离寿春(今安徽寿县)八十里的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其时正当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袁术想喝一口蜂蜜水,也不能够,厨房回答说只有麦屑可吃。

  真正成为孤家寡人的袁术坐在床上叹息良久,然后突然惨叫一声:我袁术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啊!喊完,倒伏床下,吐血一斗多死去。27

  袁术死后五个月,张绣投降曹操;死前半年,吕布被曹操俘虏。当时吕布已众叛亲离,却倒驴不倒架。他大大咧咧地对曹操说:捆那么紧干什么?不能松松绑吗?

  曹操笑了:捆绑老虎,能不紧吗?

  吕布说:明公顾忌的,不就是吕布吗?现在吕布心甘情愿投降,明公可以放心了吧?今后,明公将步兵,吕布将骑兵,还怕天下搞不掂吗?

  曹操犹豫了。

  是啊,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也是人才。

  这时,曹操旁边的一个人说话了。他冷冷地说:明公难道忘了吕布是怎样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

  曹操恍然大悟,吕布身首异处。28

  一言而杀吕布的这个人,我们也很熟悉。

  没错,他就是刘备。

  放刘备

  最赏识和看重刘备的人,是曹操。

  曹操是在擒杀吕布那年跟刘备结为盟友的。当时刘备被吕布打败,一文不名地前来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为豫州牧。共同打败吕布后,又表荐刘备为左将军。29

  这是很高的待遇。汉代的将军有两等,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叫“名号将军”,是第一等。曹操代理过的奋武将军,刘备担任过的镇东将军,叫“杂号将军”,是第二等。刘备封左将军,可见曹操的看重。

  给予刘备的礼遇也很高: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此外还有信任。袁术北上联合袁绍时,被曹操派到下邳截击的人就是刘备。然而刘备到了下邳却翻脸不认人。他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反叛曹操,而且作对到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页  当前第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