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210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28 MB   上传时间:2023-11-16 17:43:26

  但那么零散的部落,联合起来又谈何容易?唯一的机会,只有实在民不聊生的时候,才会出现诸如前唐黄巢起义那种事情,才会有野心家的舞台。

  杨干贞暂时还不敢当这个出头鸟。不是真的怕了郑氏,而是担心为王前驱,当他与郑氏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被别人捡了便宜。

  “十万大军北伐,耗费何其之多!”见众人都不说话了,郑仁旻有些满意,继续说道:“嶲州残破,夺了区区三个县,所获极少。黎、雅二州也不是很富裕,诸位想想,跟着咱们一起来的部落,黎、雅间响应咱们的洞主、首领,他们愿不愿意现在就退兵?如果什么都没得到就走了,下次再出兵的时候,还能那么容易使唤他们吗?”

  这话说得也是正理,段义宗听了又是长叹。

  洞主首领们提着脑袋跟你上阵,是来抢钱抢粮抢人口的。如今才得了多少钱粮人口?自己都不够分的,又怎么可能给洞主们?你现在退了,下次就别想使唤他们了,大家都不是小孩子,要算账的!

  “杨昶!”郑仁旻看向杨干贞,道:“拿着元的铎鞘,带上你的兵马,夺下雅州城。若夏人攻来,你就与他战。用郁刀斩下他们的头颅,用浪剑刺穿他们的心脏,用马蹄践踏他们的躯体,用鲜血祭祀这柄铎鞘。不要怜悯他们,他们既然敢于抵抗,就要做好死的觉悟。去吧,一路打到成都,元就在你的身后,十万大军就在你的身后。剑南是大长和国的福地,攻下来之后,可以让你当真正的东川节度使。”

  “末将遵命。”杨干贞稍稍犹豫了一下,应道。

  ※※※※※※

  从黎州到雅州接近三百里,杨干贞将部队交给子侄辈统带,自己轻车简从,数日即到。

  “雅州是铜墙铁壁吗?打了十天了,居然拿不下来。”甫一见到弟弟杨诏,杨干贞便拿着马鞭劈头盖脸打了下去,丝毫不顾忌有外人在场。

  杨诏硬挺着不说话,等兄长打完后,才说道:“地势如此,我能有什么办法?”

  杨干贞冷哼一声,看向西边。

  今天起了大雾,对进攻是有利的。事实上这几天一直有雾,不然的话,他们也不可能在两天前攻破山腰处的夏军营垒,进抵城下。

  此时浓雾之中鼓声阵阵,厮杀之声不绝于耳,显然惨烈的攻城战仍在继续。

  “死多少人了?”杨干贞问道。

  “六千七百多。”杨诏说道:“咱们自己的人只有两千。”

  听起来似乎不多,但这只是死的人,伤的人呢?

  杨干贞目光一扫,前方浓雾之中,已经有排着长龙的夫子抬着伤兵下来了。

  伤者或哀嚎,或咒骂,或哭喊,让杨干贞直皱眉头,太影响士气了。

  伤兵营地边缘,还有许多人在唉声叹气。

  他们身披毡皮,头发撮在一起,总为一髻,用头囊包裹在一起。

  这发饰其实与南诏差不多。

  唐代很多人去过南诏,回来后介绍了当地的风俗。

  就衣服而言,“丈夫一切披毡,其余衣服略与汉同”。因为南诏畜牧业的比重很大,养殖牲畜较多,因此盛产皮毛,自然要物尽其用,毡皮是他们重要的衣物原料。

  就发髻而言,与唐人戴幞头一样,他们也会把头发包起来,但又有不同,差异主要在发髻样式上。

  他们很可能继承了古滇国人的椎髻风格,头发整体撮在一起。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在发髻边缘还会撮出角来,用红色绫缎制成的头囊包裹。如果是下级官员或普通百姓,不许撮角,头囊也是白色绫绢。

  女人的发式则又有不同。她们的头发不是直接盘在一起,而是分编后再盘绕。

  髻上多缀饰品。如果是贵妇人,则以珍珠、琥珀、金贝为发髻饰品,耳金环,象牙缠臂,衣裙衫。

  蛮地无桑,但正如辽东有柞蚕一样,南诏有柘蚕,同样可以织锦,纺织技术相当不错。发展到现在,又大量种植棉花,贵族早就不披毡皮了,改穿棉布衣服。

  杨干贞见到的这些人头上有囊角,显然不是普通人,但又身披毡皮,那就不是大长和国的贵族了,至少不是两京贵族。

  事实上他们是沿途征召的部落首领,杨干贞早看出来了。

  “骠信发怒了,不能继续拖延。”杨干贞理了理思绪,道:“过几日援军便可大至,骠信也会亲自北上,督促各部奋战。雅州是必须要夺下来的,无论付出什么代价。否则,便只有退兵一途。”

  “退兵,怕是不甘心啊。”杨诏叹道。

  “你知道就好。”杨干贞瞟了他一眼,问道:“雅州城里还有多少夏兵?弄清楚了吗?”

  “可能有一万人之多。”谈及此事,方才被打时都没露出丝毫情绪的杨诏,眼神之中竟然满是愤恨乃至恐惧。

  杨干贞皱眉。

  一万人守城,如果一触即溃便罢了,但看起来意志坚定,物资不缺,这就很难打了。

  杨诏也注意着他的表情。

  如此攻城,继续耗费自家本钱,显然是不合适的。真把人打光了,以后还不是任郑氏揉捏?兄长当不至于这么傻。

  “先驱使那些洞主们进攻,如果他们不愿,就杀几个人立威。”杨干贞说道:“等到骠信北来,我再想办法让其他人也来攻城。这种苦活,总不能一直让我们来。”

  “好。”杨诏放下了心,说道:“我这就让人加紧攻势。我们疲累,夏人也累,如今就是争一口气的时候。”

  “别一味强攻,有时候可以适当诈败一下,将夏人骗出城来,那样就容易多了。”杨干贞听着浓雾中渐渐偃旗息鼓的动静,说道:“也可以派人绕道,趁着这股子雾气,想办法奇袭一下。”

  “试过了,夏人在后山有伏兵,没得手。”杨诏叹道:“夏国的那位燕王挺小心的,守得滴水不漏。”

  “没成功就算了,但不要放弃,多试几次总无妨的。”杨干贞又道:“注意河北岸。夏人不可能没援军过来,别让人摸到眼前都不自知。”

  “我晓得,早安排了人。”杨诏说道:“夏人大军一来,咱们立刻就退后结阵,等待骠信的主力部队抵达,再做计较。”

  二人商议一毕,自然开始调兵遣将。残酷的攻城战,竟然一刻没有停歇。

  

第045章 不约而同

  “南蛮有点虚应故事的意思啊。”张武扒在城头,看着一队退回去的敌军。

  简单来说,没那么拼命了,稍微遇到点强有力的抵抗就退走,这是典型的滑头仗。

  其实最近的天气很适合南蛮进攻,因为早晚经常起大雾,这让攻城部队的隐蔽性强了很多,伤亡减少了很多。

  其次,太阳升起来后,山林间水汽蒸腾,岚瘴让人分外难受。燕王带过来的北地劲兵病恹恹的,完全提不起劲。前几天还出城追杀溃敌呢,最近就有气无力,士气低落。

  张武就曾经想过,如果这时让胜捷军和他们打一打,或许有取胜的机会?当然也就是想一想罢了。

  北人不适应气候,南蛮其实也不是很适应,但终究要强上不少。张武易地而处,觉得这会就该加紧攻势,争取一战破城。要么就退兵好了,承认拔不掉雅州这颗钉在他们身旁的钉子,早早撤退算了。

  但南蛮现在的操作就很迷惑。进攻看似声势浩大,但其实有所保留,照这么打下去,是不可能攻破雅州的。但他们也没有丝毫退兵的意思,至少现在没有。

  这种情况其实就有点危险了,属于战略战术不明确,一不留神就会酿成大败。

  “张将军,别管南蛮怎么想的了,咱们做好自己的事。”燕王亲将契苾易抹了把额头的汗水,道:“雅州不失,咱们这仗稳如泰山,雅州若失,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被围攻了这么久,城墙多有破损,赶快组织人手修缮吧。”

  “一会就有民夫过来。”张武说道:“我所担心的是贼人不知道打的什么主意,一直在这黏黏糊糊的。进攻成效不显,却又不愿退兵。与其这般,不如组织一批兵马,下山夜袭算了,说不定有斩获。”

  “其实没什么阴谋。”契苾易说道;“听闻南蛮主持围攻的大将是杨干贞、杨诏兄弟二人,他们的兵是南蛮兵,但却不一定是蛮酋郑仁旻的兵。我说你以前也是李茂贞手下大将,就不懂这里面的道道?”

  “我是衙将。”张武尴尬地说道。

  衙将没有兵权,打卡上班,只有出征时才有机会统率军队,且这军队也不是你自己的,而是节度使的。

  “不过,没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张武又道:“听契苾将军这么一说,杨干贞兄弟确实有保存实力的嫌疑。这几日上来送死的,多为蛮獠部落兵。话说这么打下去,他快压制不住那些蛮獠洞主了吧?”

  “迟早的事。”契苾易说道:“而且,杨氏兄弟自己的兵也有死伤。就算死伤不大,各部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在场的都是老武夫了,对武夫之间的事情怎么可能不懂?大夏刚刚离开节度使时代不过十年,而大长和国还处于标准的军头、部落首领、世家大族与国君共治的时代。杨干贞兄弟作为主政一方的诸侯,若没有保存实力的心思,说出去鬼都不信。

  “如此看来,战机已慢慢出现了啊。现在就是不知道郑仁旻的大军到何处了,若他也能北上凑热闹,咱们再利用坚城耗一耗他们的士气,把握会更大。”张武现在的信心是越来越足了,已经开始幻想接下来会取得怎样一番大胜。

  “我料郑仁旻会来的。”契苾易看着南方连绵不绝的大山,说道。

  ※※※※※※

  郑仁旻确实已经北上了。

  他是在二十五日启程的,两日至山口城,二十八日夜至邛崃关。

  吃过晚饭后,他登临山巅,注视着山谷间一条条北上的长龙,豪迈感油然而生。

  一声令下,十万将士为你效力,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厮杀。

  君命传至各处,各部落首领、洞主们纷纷前来拜见,然后提兵北上,又是数万雄师。

  十几万大军,在川南这片,谁人能挡?

  到河南去厮杀,我不如你邵树德。

  在剑南用兵,你不如我。

  宰相段义宗跟在郑仁旻身后。他年纪不小了,没有青年天子郑仁旻那般热血。

  在郑仁旻眼中气势逼人的长龙大军,却让段义宗心惊肉跳。

  大长和国的老底子部队,被破碎的地形分割成了一块又一块。

  一条长龙遇敌的话,其他长龙能来救援吗?这可不一定。或者即便能来,战斗怕是也打完了。

  人多势众,本来是他们这一方的优势,如今被地形一切割,优势似乎没那么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重蹈当年被五千幽州兵一路急追,溃不成军的惨状?

  人家管你几路来?他只要挑选一条道,死命咬着追下去就行了。其他各路人马稀里糊涂,听到消息时指不定以为对方来了十多万人马,己方全军大溃呢,那还有什么斗志?要知道,大长和国可不是铁板一块,段义宗觉得——他们段家的人一看形势不对,保不齐就要先跑。

  “陛下,雅州城打了十多天了,损兵折将,却一无所获。诸部洞主、首领手下的丁壮死伤惨重,皆有怨言,我看不如——”段义宗建议道。

  “不!”郑仁旻转过身来,指着山峰下的关城,道:“邛崃关,隋大业十年置,唐代则为开元十三中关之一。附近的大相公岭上还有诸葛庙,传诸葛亮南征时经此。此关又为黎、雅二州分界线,如此一座要隘,我雄师花了多久打下来的?”

  “半日。”段义宗说道。

  “其实还不到半日。”郑仁旻意气风发地大笑不以为意:“夏人连战连败,溃不成军,很多雄关险隘都放弃了,令我轻易收取。元不是觉得夏人不行,而是觉得他们在蜀地的兵马很差,和前唐僖宗那会差不多。”

  “那雅州……”段义宗问道。

  郑仁旻摆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道:“定是嶲、黎、雅三州的残兵败将皆聚集于彼处,仗着山势苦苦坚守罢了。而今已是油尽灯枯,再打一打,说不定就打下来了。”

  段义宗却没这么乐观,只听他说道:“骠信,杨干贞、杨诏兄弟俩未必会真打。他们也舍不得消耗从会川都督府带出去的本部精兵,而黎、雅部落兵,此时可能已经怨声载道了。我听前方奏闻,已经有人带着丁壮偷偷离去了。好处没捞到多少,却要不断死人,洞主们是不会做这种亏本买卖的。”

  郑仁旻一听,脸色阴晴不定,道:“杨干贞、杨诏若敢阳奉阴违,元必然加以惩治,想必大伙也无话可说。元也不是一定想要他的地盘,但出师大败,损兵折将,有什么资格继续统领会川都督府?”

  段义宗沉默。

  话说到这份上,已经没法继续了。谁去攻下雅州?段家?高家?赵家?还是某个突然崛起的部落首领?

  没有人是傻子。

  雅州的夏兵明显还没力竭,让大伙拿着自家的兵马去拼,可能吗?

  段义宗突然觉得有些心累。

  他是段家人没错,但对国中几个大家族斗来斗去的情形也很不满。整一副汉人南北朝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模样,以前是蒙氏,现在是郑氏,接下来又是哪个家族?

  郑氏不信任杨氏、赵氏、高氏、段氏,这几家也不信任郑氏,互相猜忌之下,国势能好就怪了。

  这世道!

  五月最后一天,郑仁旻亲统大军五万余人,经汉昌城、石门戍,抵达了雅州荣经县——后世名荥经,源于洪武十三年一场大火,以木字过盛为由,改“荣”为“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40页  当前第12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10/14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晚唐浮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