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220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28 MB   上传时间:2023-11-16 17:43:26

  “大帅应是动了吞并鄜坊、延丹二镇的心思了。”张彦球心中暗想:“东方逵、李孝昌应还能继续做个几年节帅,但背叛了本地军人,估计人憎鬼厌,接下来几年只能进一步投向大帅,加速掏空两镇的家底。待到瓜熟蒂落,两镇四州之地,也就落入大帅怀中了。”

  “不知道以后凤翔镇会如何处理。这几年凤翔军换了两茬了,折宗本带去的麟州、邠宁两镇兵慢慢开始在当地扎根,若是时间拖长了,多半会尾大不掉啊。”

  “嘿,这是大帅的家事,我操心个什么劲。说了还得罪折家,大帅是明白人,心中应有数。”

  

第006章 收拾整顿(二)

  邵树德赶在新年前返回了灵州。

  他先去了回乐、灵武、保静三县。新招募的羌胡军士家属总计两万户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县,他想看看目前都是个什么状况。

  灵州,已经是朔方镇的财赋重地。

  今年的秋税从八月份开始征收,目前已经统计完毕。朔方镇十州三十五县,文德二年夏秋分两次共收得粮豆约454万斛、绢约51万匹、钱10万余缗,此为户税和地税。

  此外,榷税也增至1.4万余缗,盐利仍维持在20万缗左右,卖马钱增至约35万匹绢。

  灵州贡献了其中的四成出头,这八个县,是邵大帅手里下金蛋的母鸡。

  九年的和平时光、九年的疯狂移民、九年的励精图治以及九年的战争红利,终于换来了这个令人欣慰的结果。

  代价也是有的。从明年开始,阵亡、伤残军士的抚恤将增至213600余斛。正是他们的奋勇拼杀,才使得朔方十州、陇右十州、河西三州、邠宁三州维持了长久的和平,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这是必要的代价。

  新来的羌胡军士家属,足足两万户,一半是吐蕃,四分之一是回鹘,四分之一是龙家(含少量鞑靼、粟特、党项、羌人)。算上军士本人,超过了十万。

  这些人的到来,也使得朔方镇十州的编户人口增至832900余人,约16.8万户,算上约六十万蕃民,已经接近后世西夏时河套地区的人口总量。

  这十个州,除了丰、胜二州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外,基本已到阶段性的极限。剩下的就是苦练内功,整理农、工、商等各项产业,细致发展,精细化建设。

  毋庸置疑,征战多年,无论是朔方镇还是其他三个方镇,在地方民生建设上都缺课太多,如今到了需要补上的时候了。

  邵树德现在最关心的是民众教化问题。

  多了整整十四万羌胡之众啊,大部分还都挤在灵州一地,这胡风简直浓郁得令人窒息。

  “这便是青唐都军士的家属吧?”邵树德指着回乐县某乡的一处村落,问道。

  会州大雪山一带日夜不停地伐木,大量木排顺流而下,集中于灵州各县码头。新村落的建设,光房屋一项,就需要太多的木料。

  现在灵州诸县也发展了一些砖窑产业,满足一些人的建房消费需求。

  毕竟粮食有富余了,可以养活更多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使得砖窑、酿酒、纺织、木材、皮革等产业有所发展。

  不解决农业问题,工商业就是无源之水,很难得到进步。

  毕竟这两大行业的从业人员是不种地的,粮价过高的话,靠打工收入难以维持生活,相关产业自然就会萎缩。

  穿越者,第一个要解决的始终是吃饭问题,而不是发明蒸汽机。

  吃不饱饭,谁给你去造蒸汽机?相关的采矿、运输、冶炼、加工、制造、销售、维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哪招募从业人员?

  工业体系需要的脱离农业生产的工人数量是极为庞大的,很难想象其会建立在一个粮食产量相当有限的社会基础之上。

  “回大帅,青唐都五千户,本县分得913户,计4656人,分到了各乡。此村非新设,原本有汉民44户、编户党项12户,现又迁来吐蕃军士家眷21户、回鹘10户、龙家9户,总计96户,五百零一口。”县令很显然提前做了工作,因此能够立刻答上。

  “此大村也。”邵树德赞道:“百户人家,半为羌胡,如何教化,可有方略?”

  “州中曾召集诸曹司官佐商议,诸人一致认为,先得让他们定下心来,万万不能再游牧了。”县令答道。

  “如何让他们不再游牧呢?”邵树德问道。

  此番西征,大概获得了八十余万头大牲畜,其中牛占了七成以上。曾经因为三茬轮作制大力推广而担忧的肉牛数量不足的问题,大大得到了缓解。

  前年的时候,还因为需要一百万头牛而愁眉不展。最后拉拢草原诸部酋豪,成立牛庄,但只弄到了约二十万头牛。到了今年,牛庄贷出去的牛的数量达到了34万头,灵州民间私人也购买了至少十万头,缺口仍然很大。

  但如果算上西征缴获,一百万头牛将不是问题。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现在朔方镇有16.8万户了,去掉非农户口,如果全面执行三茬轮作制农业生产模式,对牛等大牲畜的需求量将达到约三百万头,缺口居然越来越大了,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邵树德粗粗算了算,目前养在诸牧监的官牛数量约在十多万头的样子,今后每年,朔方、陇右、河西、邠宁四镇的蕃部将进贡超过二百万头大小牲畜,其中大牲畜有四十余万头。

  要想达到三百万的数量,至少需要四年时间,可能要五年。

  还好三茬轮作制的推广也需要时间,慢慢来吧。先集中力量搞定灵州,让灵州“大治”,接下来的话,可以在朔方镇其余州县推广,一步步夯实根基。

  至于其他三镇,邵树德原则上是鼓励他们搞的,但不会给予太多的援助,只能由他们自己想办法了。

  “大帅,三圃制农牧并举,可让这些蕃人定下心来。”县令答道:“本县刚募了名县农学博士,从长安来的。此人翻阅州中档籍,又去龙兴寺庄户查访,认为纯放牧,六亩草地养活的牲畜,种苜蓿、芜菁等高产牧草的话,只需一亩即可。新来蕃人与汉民杂居,只需学习如何种粟麦、豆子、牧草,便可定居下来。”

  “蕃人擅长照料牲畜,然不会种地,怎么保证他们学会?”邵树德又问道。

  “或可将此事付于乡老、里正。”县令胸有成竹地说道:“县里派人骑着马,沿着各村走一圈,如果田里牧草、粟麦长势良好,便赏赐绢帛;如果多有荒废,便抓人责罚。”

  “抓人不太好。”邵树德笑道:“罚他粮食、牲畜好了。”

  “大帅说得是。”

  这个方法,其实还有点可行之处。

  再者,吐蕃人里面,会种地的很多,他们并不是什么游牧民族,而是农牧并举。

  龙家、回鹘也不是个个游牧。安史之乱以前,国朝对河陇之地的开拓,已经改变了部分蕃人的生活方式。河陇陷蕃之后,因为吐蕃人的统治,蕃人里面会种地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与阴山一带大草原上的风俗还是不一样的——阴山以北的草原,几乎就是纯游牧了,鲜有种地的。

  “成功定居下来之后,如何继续教化?”邵树德继续问道。

  他并不觉得只要蕃人一定居就万事大吉,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是会产生涵化现象的。粟特人那么少,大唐人口那么多,依然摄取了不少粟特人的东西,从服装、食物、音乐到宗教,各方面都有。

  粟特人固然变得与汉人无异了,但大唐的汉人,也变得与汉代的汉人不一样了。

  唐人喜食胡饼,喜欢坐胡床,有了许多西域传来的乐器,服饰也不太一样……

  邵大帅治下的西北民众,即便是汉人,现在也喜食奶制品了,“胡化”得比较严重,虽然在他看来这就不是什么事,但关东地区的汉人,确实不怎么食奶,也很难见到奶制品。

  邵树德上午经过了一个村子,发现迁移过来的回鹘人带来了很多回鹘豆(鹰嘴豆)种子。可以想象,这种原产自西亚的农作物会在朔方镇慢慢流行起来。

  鹰嘴豆产自西亚,自然非常耐旱了,而且应该还耐贫瘠,什么土都能种,适应能力强。对西北地区来说,应该还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就是不知道营养如何,产量高不高。现在三茬轮作制里面种的黄豆产量太低了,一亩只有六十斤左右,虽然对百姓而言是杂粮,但这也实在太低了。如果鹰嘴豆产量能稍高一些,改种这个也不错啊。

  而鹰嘴豆如果大面积铺开,那么西北民众的饮食习惯肯定也会有改变。你看,又与关东汉人多了一处不同,饮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涵化,说的就是这回事。

  “蕃人住下来后……”县令一时间有些卡壳,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说。

  邵树德摆了摆手。他理解对方的尴尬,下一步,可不就要读书受教育了么?但这又怎么可能!

  普及教育,是最耗费钱的东西!后世工业化社会,教育支出从来都是财政支出第一大项。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国家明明需要大量受教育的工人,但财政就是支持不住啊!教育普及搞得痛苦无比,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邵树德不知道别的穿越者怎么那么容易就能办学校,普及教育,避开这个财政黑洞的。新中国那么强大的执行力,建国后全国开展扫盲,花了十年时间,也只让文盲率降低了七八个百分点。朔方镇现在几乎全是文盲,靠教育来同化是不可能了。

  “这样吧。”邵树德想了想后,说道:“先让蕃人学官话,这是最基本的。灵州现在有六万五千户了,本来不想继续往这边送汉民。如今看来,还是得让更多的人过来。”

  “今年,某会发至少一千户关中百姓、两千户蜀中百姓至灵州八县。以后尽量避免迁入新的蕃人,至少十年内不会了。”

  “鄜坊四州叛乱军士家属,本来要发配河陇的,便宜他们了,这里是一千五百户。”

  “兴元府派往河源军的三千军士,将其家人迁来灵州。”

  “总计七千五百户唐人,差不多四万人,稍稍抵消一点胡风吧。这灵州再不收拾整顿一番,几与安史之乱前的幽州差不多了。”

  灵州如此,朔方镇其余九州,如果有条件的话,自然同样照此办理。

  民风的收拾整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第007章 收拾整顿(三)

  文德三年正月,怀远新城迎来了新年。

  城市已经有不少人气了,基本都是幕府军将僚佐家眷。在城外,还有数万口军士家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各项建筑也建起了大半。再有一年时间,应该就可以收尾了,后面就是由私人投资慢慢完善。

  韦庄踏在怀远新城最主要的一条南北大道上。

  他不觉得这座城市有什么特殊的,毕竟在长安住了那么久,再看别的城市,怎么都觉得差些意思。

  怀远新旧两城加起来,可能在州城里面算是顶级的,但州城就是州城,上升不到国都的程度。也就西北偏僻,连统万城、灵州都觉得是大城、雄城了。怀远新城的规模远超灵州、夏州,自然让人觉得稀奇。

  但怀远新城还是有一样东西吸引了韦庄的兴趣,那就是此地令人惊叹的活力。

  商路的汇聚,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坊市之内,谷麦行、米面行、帛练行、菜子行等等,已经有了四十多个行市店铺大类。

  武夫还真是有钱!家人甚至不用干活,都能混个温饱。若是不太懒,再种点地,简直可以很富足地生活下去。

  韦庄刚刚被任命为朔方幕府支度司孔目官,这与他在周宝幕府的职务差不多,中层僚佐。

  到了支度司衙门后,先拜见了上官封渭。

  封渭的两个从妹很早就服侍大帅了,共生了一子二女,非常受宠。河中封氏的名望虽然没有京兆韦氏强,但人家是封氏嫡脉,与自己这个韦氏破落户相比,呵呵,孰尊孰贵还不好说呢。

  “大郎来得正好,随我出门一趟。”封渭一边遣人收拾东西,一边说道。

  “判官欲往何处?”韦庄奇道。

  正月里上直第一天,不是都留来给大伙闲谈叙旧的么?怎生如此匆忙?

  封渭看出了韦庄的疑惑,便解释道:“出朝京门,到了便知道了。”

  韦庄入职没多久,听得一头雾水,不过还是让驱使官带好了账册、笔墨等物事,准备出门。

  “王将军,有劳了。”出了大门,韦庄赫然发现门口站了整整两队军士,皆着甲持械。特别是弓都已经上了弦,一副随时准备厮杀的模样。不过封渭看起来很是淡然,还向领兵前来的将领行礼。

  “都点验过了,没问题。走吧,站在这里太扎眼了。”手里拿着一张弓的王建及催促道。

  “也好,是得快点,大帅很看重此事。”封渭答道。

  寒暄完毕,一行人动身了。

  随行的还有一辆马车,车上装了几个木箱子,上贴封条,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但特意调了百名天柱军精兵前来护送,一定是十分紧要的物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40页  当前第2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0/14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晚唐浮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