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655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但大明现在军事重心要北移,肯定不可能天天在这里帮陈天平弹压地方打治安战的,因此明军在陆续回国,能帮陈天平坐稳王位的,也就是通过清化港输送物资,以及留下一支精干兵马,并且整编和培训陈天平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件事,是交给在征安南过程中表现不错的张辅来处理的,等到李景隆和柳升等人都回国了,驻扎在安南的明军,就由张辅来指挥。

  念及到张玉在燕军中的地位,张辅现在虽然只是伯爵,但以后肯定是慢慢会升侯爵,继而名正言顺地继承张玉的公爵爵位的。

  其实如果张辅想,他完全可以按照徐景昌的例子,直接求皇帝让他荫袭公爵,朱棣之前也有这个想法,反而是张辅自己拒绝的,他想凭自己的本事拼个出人头地。

  “等柳升回来,就让他把神机营两个卫的架子都搭起来。”

  来到棱堡上,看着火炮的身管,丘福问出了一个灵魂疑问。

  “火炮是怎么瞄准的?”

  姜星火这次亲自上手给他演示了一下。

  不过跟以前在军校里不屑一顾不同,这次老将军跟着蹲下来认真看了。

  远在安南的五星上将李景隆如是评价道:“以前的我对此嗤之以鼻,现在的我恨不得逐帧学习,不是投石车用不起,而是火炮更有性价比。”

  火炮发射,肯定不是靠炮手感觉来的。

  事实上,现在经过姜星火那几本炮兵书籍的指导,再加上柳升等人的摸索,已经给明军的炮兵弄出了比较规范的操作准则,也有配套的炮瞄设备。

  “这个是炮规,用来测仰角的。”

  这玩意有点像钓鱼竿,得先把竿放到火炮炮口里,然后根据悬挂的重物线与铳规重合的区域,判断获得炮身的仰角,姜星火记得火炮好像是能从后方测数据的,但他没想明白怎么弄,所以暂时只能用这种比较原始的测量方法。

  “这个是炮尺,用来给火药袋测量装填量的。”

  炮尺的功能便是测量火炮应该填充的火药量,这个跟火炮的口径以及弹丸的大小都有关系,最佳选择肯定是要填充的火药完全燃烧殆尽,就能将炮弹推出炮管,但实际上一般都是装多不装少,因为装多了也不会马上炸膛,但是装少了,炮弹打不出去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实心炮弹打不出去还能倒出来,开花弹那不直接就炸里面了?

  因此,为了有个具体的标准,炮手们装填火药的时候,就会参考这个刻度尺,也就是炮尺。

  但实际上就跟只有新手厨师才会按克放调料一样,老手都是“适量”、“少许”,随手一抓就知道大概多少,通常也是不看这玩意的。

  “这个是矩度板,是用来计量长度和角度的用具,咱们华夏一直都有,以前主要用于天文观星,这个简化版的,就是用来指导火炮射击的,先算出来仰角,然后在火药装药量和炮弹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射程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就可以通过调节火炮的上下左右,来达到较为精准地命中目标的效果。”

  “若是在河西走廊星罗棋布的修上一串,帖木儿那老瘸子挨个啃过来,怕是牙口都得给他崩碎。”

  “哈哈哈哈!”

  随着朱棣畅快的笑声,这一刻,在场的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个看似简陋,却充满了科技感的棱堡,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发明!

  要知道,帖木儿帝国的远征,始终是让朱棣感到芒刺在背的事情,即便说不上阴影,也让人不舒服,而朱棣仅仅亲眼见证了一次,就能说出这种话,无疑是对于棱堡的防御能力很有信心。

  “等混凝土弄出来以后,在甘肃河西走廊,咱就修他十几二十个!”

  “好,不过这造价”徐景昌小心翼翼道。

  修一百个都能修,问题是钱咋算?

  “走五军都督府的帐。”

  “但是棱堡是必须要储备充足补给且配置好足够火器的,要做好长期坚守的打算,如果没有火器,那么棱堡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在设计棱堡的时候,姜星火可没有打算将棱堡作为大明国土防御的主力,因为一个完整的棱堡或者说棱堡群,它的造价实在是不算便宜,除此以外,棱堡不但需要精良的火器,而且需要配备足够精锐的士卒,毕竟火器和棱堡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没有能够熟练操作大炮的炮手们,棱堡就发挥不出这种威力。

  不过即便是这样,朱棣依旧打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花费巨额钱财在河西走廊打造出一条棱堡群,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这也是整个大明的安全。

  毕竟,谁也不知道战争何时会爆发,虽然帖木儿的远征军需要走很远,可路总是有尽头的,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出现在西北了,能早做防御,肯定要提前打算。

  因此,既然决定要打造棱堡群,朱棣可没有吝惜银钱的意思。

  “各项费用全都报备到五军都督府,河西走廊棱堡群的事情,要优先投入人力物力,需要的钢筋混凝土、火炮、火铳、弹药,一概按最高的标准去安排。”

  “还有一点。”

  姜星火补充道:“棱堡的修筑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所以事先培养好工程师,也得有个过程。”

  事实上,根据每座棱堡不同的地形要求,建造的规格也都是有着严格限制的,其中包括射界和三角墙、半月墙的灵活搭配,都要求工程师必须先学习,掌握各种技术性的知识。

  总而言之,要想建造一座棱堡,首先需要其实是一支顶尖的工程团队,并且这个团队里得有足以胜任,足够精通数学几何与建筑的优秀工程师,而这些恰巧就是现在大明所缺少的,只能先紧急培养一批顶上。

  而且现在虽然一座崭新的棱堡,没用多久就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之内,但这不意味着棱堡能够快速建造,因为在南京边上建造一座棱堡,和在西北边境线上建造一座棱堡,这里面受到交通、原材料等条件限制,速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也要预留出一个大大的提前量来。

  往坏了想,虽然棱堡是姜星火改良过的,并且是按照已经成熟的棱堡建造而成,但它毕竟是新出现的,而棱堡这种新出现的东西,很多内部结构都未经考验,指不定就会在什么地方出么蛾子,而内部结构一旦受到破坏,事情都会变得麻烦许多,如果不够坚固的话,说不好听的,在大西北甚至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来保证运行,重兵围城的时候什么都运不进去。

  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棱堡里的驻军就是死士,用来消耗帖木儿帝国兵锋和作战意志的炮灰,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支持。

  “可若是真的战事一起,棱堡要是被攻克了,这里面的火炮火铳,岂不是会沦于敌手?”茹瑺这时候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一直没说话的姚广孝淡淡道:“就是给他,帖木儿去国万里,也仿制不出来,就算以后真的仿制出来,大明还有更先进的武器若是实在不放心,也可以在西北边境的棱堡中用铜炮和比较落后的火铳,多装备弓弩,效果也是一样的。”

  实际上,别说是帖木儿人来,就算是蒙古人那种工匠团队来,想要在缺乏原材料和设备的戈壁沙漠上临时造大炮,那也是不可能的。

  而按照明军现在武器研发的进度,下一代的燧发枪和大口径滑膛炮都在进度表上,就算真有类似怛罗斯之战的事情导致了技术外泄,帖木儿帝国真的仿制出来了,等到帖木儿帝国能够批产的时候,大明这边新式武器还是代差。

  “全力以赴就是了。”

  众人纷纷颔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这种情况,在场的众人谁敢担保未来没有一场战争降临到头上呢?

  “就按刚才决定的去办吧。”

  朱棣说道:“不过这件事也不用太过仓促,先把该准备的准备好,然后再根据甘肃适合建筑棱堡的地形弄清楚,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棱堡的设计。”

  “遵旨。”徐景昌躬身领命。



第507章 革新

  永乐二年显然从一开年,就没有丝毫要消停的意思。

  武臣那边,京营三大营的军改搞的上下鸡飞狗跳,文臣忐忑了没几天,悬在脖子上的那把利刃也掉了下来。

  吏部接连过堂,结果出来的时候,整个南京的文官似是给挨个斩去了三魂七魄一般,还是一刀一刀慢慢磔着肉的那种。

  原因无他,今年京察的标准太严格了,严格到几乎有些不近人情。

  前后历时六天,中低级官员被噼里啪啦地责罚了一片,到了高级官员这里稍微好点,但也好的有限,稍有不慎,就要被重罚。

  而这种远超洪武-建文时期的京察标准,自然是姜星火所要求的,因此,他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朝野非议,对此大为不满者不在少数。

  但姜星火并不在乎,变法已经到了现在这个程度,想要不得罪人,想要你好我好大家好,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现在姜星火就要趁着自己主导着朝政的这三个月,大刀阔斧地完成他想要做到的变法。

  这是京察的最后一天了。

  “赵羾。”

  姜星火与吏部尚书蹇义一起坐在吏部大堂上,看着眼前这位四十岁的“年轻人”。

  赵羾,字云翰,河南人,洪武朝的时候通过乡举进入了国子监,后来在兵部职方司任主事,老朱觉得这人有才,升了员外郎,建文朝的时候任浙江参政(从三品),献捕倭寇计策有功,永乐朝继续任浙江参政,治水的时候跟姜星火打过交道,长于海事,现在是回京述职但还没有任命,姜星火打算让他在总裁变法事务衙门提举市舶司诸事。

  赵羾坦荡地与姜星火对视了剎那,旋即低下头去。

  “开始自叙吧。”

  “.”

  在众人的过堂自叙和评审中,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一半了。

  “还有几个?”

  “最后两个了。”

  巧的是,最后这俩人,姜星火还真都认识。

  倒数第二个人便是前几天去五军都督府时,兵部尚书茹瑺后边跟着的小跟班,一直没说话,但姜星火认得他的脸。

  随后,听着这人的自叙,姜星火翻了翻他的资料。

  方宾,杭州府钱塘县人,同样是洪武朝末期从国子监提拔出来的那批人.朝廷上的中生代都是这批人,因为当时朝堂都快被老朱给杀光了,很多都是直接从国子监出来就做京官了。

  不过方宾的起点比较高,一开始就在兵部和刑部打转,然后还担任了应天府知府,惹了勋贵被贬到广东,建文朝的时候经过茹瑺的推荐,复召兵部武选司郎中,这可是兵部一等一的肥缺,看起来是茹瑺的心腹无疑了。

  官面文章上做的漂亮,有政绩,官声也不错.这种人精,即便想卡他也抓不到把柄,蹇义和姜星火没为难他,直接过了。

  最后一个人稍微特殊点。

  人还没进来,声音就传来了。

  “蹇公、国师!”

  来人名为吴中,身长七尺有余,声若洪钟,面上坦荡磊落,却是个能算计、有主见的,背景不简单。

  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同样是国子监出身,在大宁都司担任经历,朱棣千里奔袭大宁,吴中率众文官迎降,朱棣见他长相丰伟,应答明畅,非常赏识,在朱高炽麾下先后负责蓟州、北平等地的守备和粮饷转运工作,如今官至大理寺丞,顶头上司是口蜜腹剑的大理寺少卿吕震,听说跟大理寺卿陈洽关系不太好,但吴中跟大宁系的几位侯伯和朱高炽的关系都相当紧密若无意外的话,就该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了。

  姜星火看了看吴中的评价,大理寺少卿吕震和大理寺卿陈洽全给了差评。

  待吴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以后,喜提了一个“不称职”下堂,整个人脸都黑了。

  吏部众人又忙乎了半晌,整理资料归档,制作表格,最终版的京察记录就算是做完了。

  “诸位辛苦。”

  “国师辛苦。”

  姜星火的目光尤其在吏部的考功司郎中金纯面前停留了片刻。

  金纯,洪武三十年才从国子监出道的年轻人,步入仕途是因为被当时的吏部尚书杜泽看中,经杜泽推荐,老朱把他扔到了吏部,先后任文选司员外郎、考功司郎中,很得蹇义赏识。

  此人精明强干,精力几乎无穷无尽,这段时间给姜星火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已经很少见到能每天不怎么睡觉就可以精神充沛地从事大量工作的肝帝了。

  姜星火从金纯手里接过一摞文书,蹇义亲自拿着另一摞,两人去宫里见皇帝。

  京察的过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其实是结果和后续。

  皇宫,奉天殿。

  朱棣身边有姚广孝、金忠、金幼孜等人,显然是在商议军事谋划上的事情。

  “臣惟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夜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

  靖难以来,边境空虚,虏患日深,臣等屡蒙圣谕,严伤边臣,人心思奋”

  “哼,盛庸倒是会说话。”

  奏折是新任大同镇总兵官历城侯盛庸上的。

  南军这些名将,譬如盛庸和平安等人,算是在战争过程中从中高级军官里靠着战功逐渐崭露头角的,南军兵权交替的转折点,就是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兵败白沟河逃往济南,济南一座孤城危在旦夕,而朱棣亲率燕军尾随而至,李景隆直接润了,当时都以为济南要失守了,谁料盛庸与铁铉一文一武全力固守,燕军围攻济南三个月打不下来,被迫撤退,这直接成了靖难之役的一个小转折点。

  如果当时盛庸和铁铉守不住济南,那么在南军大溃败的情况下,燕军肯定能取得更大的战略主动权.正因如此,建文二年九月论功时,盛庸被建文帝封为历城侯,食禄一千石,随即被命为平燕将军,任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铁铉进升为兵部尚书参赞军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6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5/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