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名门娇女_分节阅读_第11节
小说作者:岚月夜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314 KB   上传时间:2015-07-29 14:00:45

卫仲彦听得很感兴趣:“是吗?看来李永年这些年颇有建树。”

萧漠点头道:“李大都护确实花费了不少心力,让人钦佩。可惜毁谤相加之下,竟有人妄言撤换大都护。临别之时,我曾问大都护,‘所建之功堪比卫霍,然为时人所轻,中伤毁谤一至于此,致有贬谪之忧,早知今日,是否宁效卫霍仗剑荡平北疆?’

“大都护言道,‘卫霍功垂青史,某何堪相较?某受先帝之恩,负定边重责,一心只思守土安民四字,至于如何行事,各人心中自有论断,某所行者,乃某之道也。’

“大都护还说,‘人生而有涯,多者不过百年,即便远虑者,也至多虑及身后百年,再多者非人力所及。而如卫霍般绝世名将,尚不能夷灭匈奴,永除此患,何况某一庸将哉?且我朝已得突厥可汗为俘,实在无须昭示武功,北疆如今所须恰是文治。某生无别愿,只盼北疆能得百年安定,各族百姓免受战阵之苦。’”

嘉桐很想鼓掌,李成的意思是,打仗能换百年安定,我文治也换百年安定,都是一样的目的,用什么方式去实现,还重要么?这番话可比那说书先生讲的故事好听多了!这样一位奇人,也比故事里的那位游侠更加有担当、更有血有肉,让人钦佩!

卫仲彦听了也颇为感慨:“李永年确实不负先帝重托,是个能臣干将。”

有他这一番评价,萧漠暗地里松了口气,觉得自己今天这一番话没有白说,就笑道:“也是先帝知人善任,太傅多方保全,才能成就北疆今日的局面。”

嘉桐听完萧漠这句话,和后来新康听闻今日谈话之时的想法是一样的:“这个萧漠倒会说话,替李成表完功,试探出了你的意思,还不忘顺手捧一捧你,年纪轻轻,倒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是啊,江山代有人才出,有后学如此,方不愁圣人来日无人可用。”卫仲彦似乎并不反感萧漠的奉承,反而对他很是欣赏。

边上的嘉桐却郁郁说道:“什么人才!只想着和亲以保一时太平,算什么本事?”

☆、第20章 观念冲突

新康不解:“什么和亲?”

嘉桐愤愤回道:“他们说东/突厥部有和亲之意,已接洽幽州刺史,阿爹也知道的!”

卫仲彦看着负气的女儿无奈一笑:“现在只是有这个提议,谁说就要和亲了?”

“我知道呀!可是那个萧漠明明就是赞同的!”

嘉桐之所以会这么生气,是因为她先前在茶楼已就此事与萧漠发生了争论,不过似乎也不能称之为争论,因为在嘉桐发表了见解之后,萧漠只是看着她微微一笑,就像看一个不懂事小女孩一样的,不肯多说了。这让嘉桐更加恼火。

“你们怎么会提起此事?”新康问道。

怎么提起的?嘉桐回想了一下,哦,好像是云州的话题告一段落,卫嘉棠意犹未尽的插嘴,说要是能把东/突厥部也打下来就好了,那时再建一个都护府,就不怕不太平了。

谁知萧漠听了却说:“一旦开战,兵凶战危,结局如何实难预料。且我朝如今与突厥各部交好,边贸繁荣,我朝能用丝绸瓷器换来良驹好马,百姓也能互通有无,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若轻启战端,有害无益。”

卫仲彦就教育嘉棠:“听见了没有?以后好好跟你萧大哥学学,不要信口开河。”

嘉棠嘿嘿笑了两声,竟然没有反驳萧漠,老老实实受教了。

“不过东/突厥部老可汗年初去世,继任的这位可汗是老可汗的兄弟,听说与我大赵并不亲近。”萧漠以闲谈的口吻说起了边境大事,“太傅昨日问起幽州事,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竟然就这么直接问起了朝政大事!他不过一个未及第的士子,身上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竟然就敢这么向朝廷重臣探听国事!嘉桐实在有些惊讶。

更让人惊讶的是,卫仲彦没有任何不悦之色,还点头说道:“正是。”

萧漠似乎沉吟了一下,然后抬头看向卫仲彦,问道:“听说新可汗有意求娶我朝公主?”

新康听嘉桐如此这般学了经过之后,失笑道:“这个年轻人有点意思,他问这个做什么?”

“可能是想探查我的意思好推测朝廷动向,进而向朝廷进言。”卫仲彦答道。

新康听完丈夫解释,不由诧异的望了他一眼,说道:“你什么时候这么好脾气了?竟然甘为人梯?”说到最后竟笑了起来。

卫仲彦也失笑:“什么人梯!我也不过是想探探这少年的心胸见识到底如何,所以就任他讲说了。”想从他这里走捷径不是不行,但得有真本事,卫仲彦要不是看萧漠确实出类拔萃,也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唔,那他是什么看法?”新康笑问道。

萧漠的看法嘛,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如今东/突厥部正是新老交替的时候,若新可汗主动提出和亲,证明他还是想与赵国保持交好往来态势的,只要他肯称臣纳贡,不劫掠边境百姓,维护边贸通商,那朝廷为了国家大计,和亲之事就不无不可。

新康听这话也有道理,又问嘉桐:“……那你生的什么气啊?”

嘉桐回道:“我们大赵如今国富民强,又有精兵百万,凭什么还要以委曲求全、下嫁公主去和亲,来获取一时安定啊?且不说那新可汗提出和亲,是真心与我国交好,还是只是为了麻痹我国而使出的权宜之计,只说去和亲的公主,好好一个女孩儿,不过十几岁,就被迫背负起这么沉重的担子,去国离乡,从此再不能见父母亲人,您不觉得很残忍么?”

新康的神色严肃起来,她目光锐利的看向嘉桐,问道:“这是谁教你的?”

“没人教我,我自己想的。”嘉桐也不闪避,正视着母亲继续说道,“阿娘,以妇孺换安宁,真的可取么?如今西突厥部已灭,东/突厥部不过苟延残喘,我大赵却正是如日中天,难道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以和亲这样牺牲一个女子一生幸福的方式去换安宁么?”

新康不动声色的与丈夫交换了一个眼神,忽然缓缓露出一个微笑,问女儿:“那依我们阿乔之见,此事该如何是好呢?”

嘉桐回来的时候已经想了一路了,听见母亲问,就答道:“当然是婉言拒绝,若是那新可汗不满,敢以武力相胁,咱们打他就是!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一展我朝军威。”

“打完之后呢?”新康又问道。

嘉桐答道:“打败了他,打痛了他,他就老实听话了呀!”

新康和卫仲彦看着女儿亮闪闪的眼睛,一齐笑了出来,嘉桐不明所以,却觉得父母都不是赞同的神色,好像是觉得她天真可笑,不由气馁,问道:“阿娘觉得不妥么?”

新康摇摇头,又点点头,说道:“我儿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不过,你并不知道那些外族人,他们最喜欢逞凶斗狠,却轻易不肯服输,有的时候,哪怕你打败了他十次百次,他痛极了,也还是不怕你,还敢趁你不备就从背后咬你一口,实在是恼人的很。”

卫仲彦看出女儿的沮丧,伸手轻轻摸了摸她的头,解释道:“漠北之地不比我中原,冬冷夏热,若是一旦遇上雪灾旱灾,他们不南下劫掠,就只能饿死。在这样的情境下长大,自然都长成了个豺狼性子,为了吃饱,为了活下去,也就不知道怕了。”

“既然他们是豺狼,那和亲不就成了羊入狼口了么?”嘉桐嘟哝道。

新康大笑:“你这孩子!”

嘉桐辩解道:“难道不是么?再说既然他们是这样的人,和亲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吧?”

“你以为和亲只是送一位公主过去么?”新康收了笑,轻轻一叹,“少不了还要赏赐钱帛。”

嘉桐皱眉,更加有底气了,质问道:“这不是养虎遗患么?”怪不得后世有人推崇明朝,说明朝“无汉唐之和亲,两宋之岁币”,是最有中华底气的,果然和亲什么的,太憋屈了!

新康却道:“那也分怎么养,若是李成那种养法,将虎养的肥肥的,动也动不了了,不就能杀了给小狼崽子分肉了?突厥各族,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听话听音,嘉桐终于察觉母亲的意愿,她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难道您也赞同和亲?”

新康不闪不避,正色答道:“若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和亲是最好的选择,又有何不可?”这话跟萧漠的意思差不多。

“可您说了,和亲还要赏赐他们财帛,有这份钱,何不……”

新康挑眉道:“何不打他们是不是?傻孩子,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以为打仗打的是什么呢?是钱!你爹当年曾经领兵征讨突厥,你问问他,大军在外,一日光粮草就要多少钱?”看女儿怔住了,新康缓和了语气,又道,“钱的事说完,还有人。阿乔,我问你,和亲的女孩是人,那军中的士卒呢?”

嘉桐一瞬间就明白了母亲的意思,打仗总是要死人的,那么死了的士卒就不可叹可悯了吗?她动了动嘴,想说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是死得其所,可是她又无论如何说不出来,最后只能抿紧了唇。

看女儿不作声,新康想了想,还是加了把火:“除了军中士卒,还有边境的百姓,一旦开战,战火波及之处,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阿乔啊,其实军国大事,有时候也不过都是一笔账,只看怎么算划算,就怎么办了。”

原来这些事在他们眼里是这样的,嘉桐被新康一番话说的怅然若失,只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冲击,这时候再想自己先前那番言论,果然有些幼稚可笑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幸福,又如何与三军将士的安危和边境百姓的福祉相比?难怪萧漠当时会不屑于跟自己争论。

☆、第21章 求全责备

等等,不对,好像也不能这么比较,嘉桐觉得自己好像漏了什么,正在寻思呢,新康却又说话了。

“再说妇孺又如何?谁说女子就不能为家国社稷出力了?难道只有好好被父兄丈夫养在家里,才是女子一生的幸福所在么?”

嘉桐反驳道:“您这样说太轻飘飘了,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给过人家,却还要人家自己承担这样的重担,不能有一丝怨言,这……”

新康抢过话头:“既然生为杨氏女,受了万民供奉,享了皇室的荣华富贵,就得挑起这样的重担!若有怨言,也不配为宗室女!”

卫仲彦看她们母女争执起来,忙出来打圆场:“你瞧你急什么,不过是闲谈罢了,又不是真有此事,别再吓着了阿乔。”然后就转移话题,“我们进府的时候,你这里有客?是谁啊?还拦着我们,叫我们晚些过来。”

嘉桐满脑子混乱,根本没心思听母亲说来了什么客人,干脆起身闷闷告辞,新康也没有留她,让侍女翠扇送她出去。

卫仲彦等女儿走了,才无奈的对妻子说道:“你这又是何必?”

“唉,难道真的是我错了?”新康长叹一声,“我想着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外面的风雨自有我们做父母的遮挡,以你我的本事,让她安乐无忧的过一世,也不算为难。可是今日听她说了那些不知人间疾苦的话,我又觉得不满意……”

卫仲彦道:“我倒觉得也没什么,她自小出入宫廷,跟宗室的公主郡主们常有往来,听说和亲的事,在意和亲公主能不能过得好,也是应有之义。”

新康皱眉摇头:“可我的女儿,怎能只有这点见识?哪怕她能说出击败突厥是为了永绝后患呢?”

卫仲彦笑道:“你这就是求全责备了。阿乔是你教的,你可曾教导过她外面的这些事?是谁说万事不操心才是真正好命?”

新康无言以对,自己思忖了一会儿,又哂笑:“你说得对,这不就是我的本意么?今日不过是话说到了这里,本没什么事,是我较真了。”

“想通了便好,等会儿晚膳的时候,你再好好哄哄阿乔,她并没错,只是她看的是身边的人,而我们看的是大局。”

新康点头应了,这才回答先前卫仲彦的问话:“今天来访的也不是外人,你也认识,就是顺安郡主和吕备。”

“他们来做什么?”这两人卫仲彦确实认识,顺安郡主是新康的堂姐,吕备是顺安郡主的丈夫,“我记得吕备好像是在兖州为官,他怎么回来了?”

新康回道:“说是调入了太常寺,顺安是常借故跟我搭话的,这次带着吕备来,估计是想见你,我说你带着孩子们出去玩了,只让长史招待的吕备。”

卫仲彦身在要职,每日来府里拜访求他关照的人不知凡几,他并没有心情一一过问,此时见妻子都已打发了,也就不再多说,起身去换了件衣服,就去悦性斋看着嘉棠临帖了。

同一时刻,被这对夫妻谈到的顺安郡主则在跟身边的侍女发牢骚:“……真以为他自己是什么百年不遇的奇才呢?四十几岁的人了,不过还是个从五品,也好意思摆什么清高文人的谱!我呸,要不是我,他连从五品也升不上来,一辈子做个校书郎罢了!”

“郡主息怒,郎君一贯如此,你又何必动肝火呢?”侍女一边给顺安郡主拍背,一边柔声劝道。

顺安郡主冷笑:“若是平常我也懒得理他,可这次不同!他以为他是谁,到了大长公主府,还得卫太傅破格接见么?别说卫太傅确实不在家,便是人家在家,就不想见他,他能如何?公主府长史接待他,他还亏了不成?认真论起来,人家长史可比他品级还高呢!你瞧他那一脸穷酸样!”

侍女不敢接话,心里暗叹,谁让郡主您当初就看中了这位穷酸士子呢?

“这还是新康大长公主为人亲和,换了当年兴平大长公主的做派,他连长史都见不着,能有口水喝都算客气!”顺安郡主意犹未尽,不觉说起从前,“唉,说起来,我倒与兴平是一样的,都及不上新康有眼光。”

侍女看她转移了话题,忙凑趣问道:“兴平大长公主眼光不好么?”

顺安郡主点头道:“你看看她的驸马兰光义就知道了。要说当年兰光义也是长安四公子之一,是与卫太傅齐名的人物,无论才学人品都算值得称道,那时兴平下嫁兰光义,我们这些人还艳羡了好久。可谁知道那兰光义竟只是个表面光鲜的,不但风流成性,还不通庶务、只会空谈。早先有仁宗皇帝宠着兴平,尚看不出来,到了先帝的时候,兰光义接连坏事,到现在还不如我们家这位,连个实职都没有了。”

这么一比较,好像自家的吕备也不算不堪了,起码他不敢明着出去嫖,给自己没脸,而且为官做事虽不算圆滑,却也不会坏事。顺安郡主长出了一口气,最后道:“罢了,谁让我就选了他呢?如今便不为了他,也得为着孩子们,改日再带着他去登新康的门试试吧。”

坐在家里的兴平并不知道自己被评论眼光不好,也不知道自己成了那“比下有余”的下,她正一心琢磨着,怎么能让自己的女儿进宫,就算不能为后,封个妃子也好。只要女儿能最先生下皇子,为后为妃倒也不是那么要紧。

如今大家都看出来后位是王家自留的,她是争不过王太后,但李张萧几家却未必甘心,所以兴平正想办法跟这几家结交试探,想寻一家出来结盟。到时就算皇后是姓王的,她的女儿在宫里也有了帮手,不怕斗不过王氏女。

恰在这时,府里有个清客给她出了个主意:“太后虽然一言九鼎,可毕竟不是圣人生身之母,那洛家也还是有人的。”

兴平如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立刻打发人去打听洛家的事,下人手脚也快,不过一两日就送回了消息。

洛太妃是宫女出身,其娘家自然平平,原先不过是长安城郊的乡农。直到洛太妃母以子贵封昭仪后,洛太妃的父亲洛祥才封了个正五品子爵,不过洛家祖坟冒青烟,没过几年,洛太妃的儿子杨劭就登了帝位,洛家成了正经的皇亲国戚,洛祥也终于封了德阳侯。

“王太后这是打发叫花子呢?”兴平公主讥笑道,“从前朝南北并立至今,也有二三百年了,我还是头一次听说皇帝的外祖父只封侯的,还没有实封。那洛祥有几个儿子?”她以前从没拿洛太妃当个人物,自然也根本不了解洛家的情况。

管家回道:“有三子两女。”

“三个儿子都没有另外封爵么?”兴平又问。

管家道:“只有长子洛永贵封了忠武将军的散官。”

兴平再次嗤笑:“这是欺负田舍翁不懂呢。没关系,他们不懂,咱们可以教他们。洛家小一辈的,有几个女孩儿?”

“回公主,洛永贵有四个女儿,正当龄的只有一个,他两个兄弟家另有三个女孩儿。”

兴平详细问了几个女孩儿的情况,仔细盘算了一下自己身边的可用之人之后,亲自去了一趟十王府。

☆、第22章 转变思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3页  当前第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名门娇女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