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芍药记事_分节阅读_第116节
小说作者:蓝艾草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93 KB   上传时间:2016-01-03 21:30:25

母女俩经年未见,总觉得看不够对方,攒了一肚皮话要讲,一时之间却又不知从何讲起。还是何太太开了口,“姑爷可是忙着?怎的这次只有你带着荣哥儿回来?”

何娉婷遂将赵则通押货前往波斯等国之事讲了,“我接到信之后心急如焚,就想着早些回来好瞧一眼祖父。”到底也没赶上,何老爷子已经入了何家祖坟。

何太太听得姑爷去的远了,立时担起心来,“这也走有的些远吧?不会……有什么事吧?”她大半辈子没出过远门,乍一听赵则通要去的地方就觉得心有些慌。

“不会有事的,幽州城内每日总有许多辽商,也都走这一条道的,贩的货也格外精致些。”让丫环将自己带的礼物一件件拿上来,给何太太瞧异国的象牙梳子,红宝蓝宝,琉璃器具,“听说长安城里现在很流行这些东西,夫君跟夏将军带了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前往他国贸易,再带了他们那边的好东西回来,几个月就回来了。”这是按照韩东庭素日的脚程算的。

何太太听了此话,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何老太爷高寿,算得是喜丧,府里上下人等悲戚之色并不重,只依例不再出门应酬,但何家的各处铺子,何渭卖马的庄子都未曾关,自有底下人看着运营。

何家父子俩今日都在卖马的庄子上,听得下面人送信过来,说是姑奶奶回娘家了,何渭顿时大喜:“妹妹回来了!”

何康元三个闺女都算得远嫁,唯独大女儿日子过的更好,每年节礼都送了不少东西回来孝敬父母,而双胞胎女儿则要看正室的脸色过活,哪里能够轻易往洛阳送节礼回来。不过是个以通房身份爬上来的妾,还真没到需要夫家府上当正经亲戚的地步。

三个女儿没出嫁之前,何康元是觉得双胞胎闺女更为贴心乖巧,大女儿却是鲁莽固执,不够善解人意,只她出了门子这些年,他又回家来住,反倒觉得正室所出的长女年年都能记得四时八节之礼,总不忘给他这当爹的备一份礼,数年不见倒将她以往的狂悖之事都抛至脑后,还催促儿子:“快点收拾完了回家,去瞧瞧你妹子家来,听说连外孙子也一并带回来了呢。”

何渭贩马的这条路子走的好,只是独家生意做久了,总是容易引来祸患,知府衙门已经好几次派人来捣乱了,他已经极力忍让克制,只想着能够和气生财,不要同知府衙门闹起来,到时候鱼死网破,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妹妹回家一时半会也跑不了,父亲这是着什么急呢。”以前还真没看出来,亲爹这么疼妹子。

☆、第113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

崔连浩其实也不想鱼死网破的。

他在洛阳知府的位子上坐了六年了,原本一任三年满了之后,凭着他家与晋王府的关系,再往上挪一挪也没问题的。但是没想到上任两年考课得了个差,此后吏部揣摩着皇帝陛下的心思,他的考课就没得过优,无缘升职。

三年升期一满,只能连任,没降都算不错了。

但他如今已经连任两期洛阳知府了,不可能继续连任,考课又不曾得过优,那就只有降职了。

半年前,崔连浩就开始活动,往晋王府送了重礼,说到底还是指望着这条线有用,但晋王却婉言拒绝了保证他升职之事,只道如今自己久不上朝,委实帮不上忙。

其实晋王如今虽不曾日日进宫,过得几日总也会进宫,齐帝但有难以决断之事,听了臣子谏言,有时候也会召了晋王进宫听听他的说法。只如今太子与二皇子争斗的厉害,但有紧要职位两派人脑子都要打出狗脑子来,吏部人事任免他倒插不上手了,特别是崔连浩这种已经在圣人面前挂过号的。

但此话到了崔家,崔连浩不免觉得是晋王在推脱自己,在崔夫人面前抱怨了好几次,回头便想到晋王只不过是王叔,圣人渐入暮年,太子却是新君,转头就投了太子门下。

东宫门槛高,崔连浩就为着与东宫搭上线,倒费了不少财帛,如今想要动一动职位,所花代价就更不必说了,自己的私库舍不得,可不得往外面去想辙。

洛阳城里的商家们四时八节也往知府衙门里送孝敬,但这远远不够崔连浩的需求。他的考课自被圣人关注过之后,这几年他还算收敛,总算没有在任内大肆敛财,也只是小打小闹,不至于民不聊生。

只是此次东宫那边虽然有让他升迁的意愿,但要价却着实不低。

崔连浩为着前途计,已经暗示了洛阳许多大商家,总想着临走狠捞一把。

旁人犹则,唯独何家算得洛阳第一富户,不但手里有铺面酒楼花圃商队,还经营着马场。何渭的马场在洛阳城可是首屈一指,日入斗金。

崔连浩好几次暗示何家父子,可何家父子却打定了主意装聋作哑,全然不将他的话放在心上,无意援手,这使得崔连浩气恼不已,想着自己还未卸任,何家父子竟然敢不将他放在心上。

就算何家如今有个宁远将军的女婿,一则文武官员升官路不同,宁远将军也挡不了自己的路,对他毫无威胁;二则宁远将军远水解不了近渴,岂能因为他而挡了自己的财路。

纵观整个洛阳城,也只有何家财富令人垂涎。

崔连浩手下幕僚揣摩府君心思,在他的默许之下时不时往何家酒楼马场去捣乱,连花铺子也折腾了几回。

衙门如此行事,何康元还想着花钱卖平安,反倒激起了何渭的一腔傲气,“就算今年的花全给糟蹋了,也不喂给姓崔的王八。”崔连浩在任上六年,可真没少收何家的礼,哪想到临到卸任,还要来这么一出。

何康元也劝过儿子,“到底也就这一次,咱们厚厚送他一份礼,送走了这瘟神,以后不就好过了?”

何渭自有他的道理,“父亲有所不知,咱们就算不是软杮子,可崔连浩这次摆明了是要临走捞一笔,寻常的厚礼可喂不饱他。您不记得当年夏家的事情了?夏家为何要急急忙忙处理了家产,不就是怕他借机吞了吗?”何家在洛阳城也算得消息灵通,当年买夏家的祖产,总还是打听过的。

本想着这几年崔连浩也算得收敛,如今张开了血盆大口等着他们喂,那就决非寻常的东西能够打发的。

何娉婷可不知道自家与知府衙门如今已经势同水火之势,何渭生意做的顺风顺水,日进斗金,引的崔知府得了红眼病。

见到久别的父兄,何娉婷拜过了,又引了荣哥儿过来与外祖父见礼。

何大郎如今还未成亲,何康元抱孙子还不知道在哪年哪月,就连他自己也对长子发愁不已,见到虎头虎脑的外孙子,稀罕不已,抱了他在怀里玩,还一叠声的唤丫环拿吃的玩的过来。

何老爷子过世之后,何二郎就搬到了与香姨娘不远的院里去了。

他小时候无法无天,经过这几年何老爷子的严厉教导,性格倒沉静了下来。

原本何康元极疼爱这个老来子的,只在何老爷子的压制之下,不知不觉间父子就生份了。以前他还抱了何二郎在怀里玩,一眨间何二郎都已经开了蒙,往前街学馆里去读书,回来了也是侍奉在何老爷子身边,规矩礼仪一丝不错,只没了小时候那股子骄横活泛气。

人与人的关系大约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远了,哪怕父子之间,情份淡下来也属正常。

何二郎从学堂里回来,往何太太面前来请安,见到何康元怀里抱着荣哥儿,他心里忽涌起一股酸涩之意。

何老爷子教育何二郎很是严厉,尤其在何太太面前甚是恭敬,容不得半点不敬。投桃报李,何太太也不是那不识时务之人,在何二郎要去外面学堂读书的时候,就提起将他养在香姨娘房里,何老爷子很是赞许她此举,特意开了祠堂将何二郎记到了族谱上。

香姨娘这些年并无所出,四时衣裳鞋袜又常给何二郎做,平日也往老太爷院里去请安,对何二郎嘘寒问暖,使得何二郎对她也颇为亲近。

何二郎在何家大宅子里住了好几年,虽然隐约还记得自己亲娘并非香姨娘,可是亲娘住在哪里,姓甚名谁,却再不记得了。他又不敢问旁人,时间久了渐将此事淡忘。

况他虽是庶出,但何家家资巨富,往外面学堂里去读书,身上穿的用的何太太也不肯亏了他,不过是费些钱粮布帛,何家也不差这仨瓜俩枣的,倒将他打扮的体体面面,跟着小厮书童,单看在他姓何,与何渭是兄弟,旁人再不敢小瞧他,学堂里倒有不少孩子捧着他。

只何老爷子教导的严厉,何二郎若是骨头稍微轻一点,也要被敲打一回,倒将他养成了谨慎克己的性子,进了香姨娘的院子,见到她还要问一句:“大姐姐来了,姨娘可曾去过了主院?”

他同胞的两个姐姐嫁人的时候,他还未落地,连她们什么模样儿也不记得,只有亲娘在他耳边叨叨过,那也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小人儿忘性大,何家主宅子可没人在他面前提过自己的亲姐姐,见过了嫡姐,他也还记不起来自己的亲姐。

“你大姐姐才来的时候我去过了太太院里,只她们母女许久未见,恐要说些私房话,太太便打发我回来了。一会吃晚饭的时候咱们再过去。”又吩咐了丫环侍候何二郎净面换衣裳。

晚饭时候,香姨娘站在何康元身后服侍他,其余人等包括何二郎一家子济济一堂。何康元环顾席上,见得一妻一妾,二子一女,倒觉日子和乐,揽着荣哥儿要喂大孙子,他是做惯了大老爷的,哪里侍候过人,祖孙俩笑闹成一团,衣裳上都沾了菜汤酒渍。

当晚无话,次日天色才亮,何家大门就被人砸开了,小厮打开门一瞧,门外站着个烧的满面焦黑的汉子,眼泪在脸上冲出两道沟来,他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快,快告诉大少爷,马场出事了!”声音嘶哑,讲完了就瘫倒在了门口。

何家父子惊闻马场出事,忙穿了衣裳坐了马车就往外跑,一路上追问那报信的伙计,“到底怎么回事?”

前来报信的正是何家马场的伙计,此刻还是惊魂未定,“昨晚也不知怎的,马厩里起了火,起先只是一点火星子,等我们发现已经连着烧了起来,怕马被烧死在里面,只能将马暂时从马厩里赶出来,但火太大了,群马大约受了惊,直接跑出去了,我们找了半夜都没找到,马场也烧了,马也没了……”那伙计讲着讲着,就又流起泪来。

马场里有三四十个伙计,照看着近一百匹马,平日人手是够用,偏偏遇上紧急的事情就抓了瞎。

大半夜的城门也关着,想往城里来求助得等天亮,一行人寻了大半夜,愣是没找到马。

何渭听得这话,心里就起了疑,“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这个……小的也不知道,等我们看到,火势就已经烧的很高了。”当时都忙着救火了,哪有空追究过起火原因。

何康元的疑心不比何渭的少:“难道是有人故意纵火?”父子俩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崔连浩。

他还有两三个月就卸任了,会不会暗中捣鬼,指使了人来放火?父子俩暗中猜测,却苦无实据,这话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只能互相交换个心知肚明的眼神。

*****************************

何娉婷回娘家,何太太早早就收拾了她昔年的闺房,昨晚她带着儿子一觉睡到了大天亮,往正院去的时候,见何太太神魂不定,这才知道家里马场出事了。

“好端端的怎么会烧起来呢?”

何太太也只是听得含混一句,昨晚何康元在香姨娘房里,大清早父子俩出门了她才知道出了这事儿,不放心又另遣了小厮往马场跑一趟,打听清楚了来回她。

前去打听消息的小厮前脚出门,后脚何娉婷就起床过来吃早饭了,就算是荣哥儿也没让她拧在一处的眉毛散开,惹的小家伙悄悄跟何娉婷说:“外祖母不喜欢我……”他马上三岁了,说话十分流利,常有出人意料之语。

何娉婷只能安抚儿子,“外祖母有了烦恼,不是不喜欢荣儿。”

派去城外马场的小厮午后才回来,说是整个马场只留了两个烧伤的伙计看着,其余人等全出动去寻马去了,就连老爷与大公子也出动了,具体因何原因起火的,那两个伙计也不知道。

何家母女在家里焦心如焚,殊不知何家父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何康元与何渭在见识过马场火灾后的惨况,只能吩咐马场伙计继续寻找,又派人往其余地方调人过来帮忙寻找。

何渭主张报官:“不管这事跟崔知府有无关系,但咱们家马丢了,在官府留个案底,将来万一在哪里寻到了,也容易追回来。”

何康元想法又自不同:“崔知府就等着咱们往他设的套里钻呢。报了案之后呢?三不五时就有人往府里来,以查案为名勒索财物?”崔连浩任期内的衙门差役都学会了勒索事主,谁家若是报了案,案子了结之日遥遥无期不说,还常有衙差上门来“盘问”案发过程,没个几十上百两的打发不走。

那还只是普通人家的案子,轮到何家失马的案子,何家又是出了名的巨富之家,这些人一口咬下去,不吃的肠满肚肥,哪里肯松口?

如今洛阳城里,谁不知道知府衙门前的大鼓轻易敲不得。

何渭却劝说何康元:“就算崔知府想拖,可他任期还有两三个月就到了,哪里拖得住?咱们只是想在衙门报个案留下卷宗,等下任知府来了,倒可以做个敲门砖。”至于找寻失踪的马群,还是要指望自家下人。

何家各商铺酒楼紧急抽调出的人手寻了一天,到得晚上全都聚集到了马场,何渭下午就开始排查人手。刚开始马场出事,他脑子里还乱着,找了半日才厘清思路,如果是马群受惊,就算跑出去,也会慢慢平静下来。但据一路寻过去的伙计提起,马群一路往西跑的时候,速度是一直不停的,倒好似有人驱赶着。

也有目击何家马群走失的路人提供线索,说是似乎隐约瞧见有两个人骑着马,他还当是人为驱赶马群。

等撒出去的人回来之后,何渭便开始排查马场伙计,最后查来查去,昨晚到现在倒还真有个姓张的伙计不见了。

张二向来沉默寡言,埋头干活,从来不多话,在马场里也不出众,寻常除了他打扫马厩,按时半夜起来给马喂食,平日近乎隐形,与庄子里其余的伙计都不甚亲近。

这人并不是契了卖身契的,何家使的伙计有一部分都是从外面雇来做活的,譬如酒楼的伙计,商队的伙计,还有马场的伙计,都是打听清楚了底细签了雇佣契书的。

张二就是马场附近村上的男子,家境贫寒,父母年老病弱,前两年陆续过世了,他家里穷,也无人瞧的起他,后来投到了何家马场里来做工糊口。

到得这时,何康元反主张报案了:“马场说不定就是这小子烧的,他烧了马场,再驱了马出去寻了地方脱手,不比在咱们马场里做工要强。”

“既然有人瞧见是两个人骑在马上,那另外一个呢?”

到得此时,损失已经铸成,何渭也冷静了下来,倒想知道张二跟谁一起合伙做得此事。何家马场向来严禁伙计们在马厩燃火。马厩旁边还放着干草垛,四处全是易燃物,平日是要求一点火星子也不能见的。

父子俩商量过一回,亲自往知府衙门去报案。

崔连浩近来长日无聊,下面各县乡的事情自不必他操心,就连州府里的公事也是能拖就拖,反正马上有人来洛阳接手,他倒也不必着急作出刻苦样儿,倒有闲心瞎琢磨。

听得外面差役来报,何家父子前来报案,若非何家父子就要进来,他当真想要先得意的笑一回。

何家父子前来,不外是请求府君派人全力追查何家失马一案,到底是由张二里外勾结,还是他只是前去安抚受惊的马,最后只能一路追着马群而去。

其实私底下,何家父子还是偏向于前者的,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报案之时倒不好贸然下定论。

**************************************

下衙之后,崔连浩再忍不住脸上的得意之色,脚步都轻快了几分,往后院里去了。

崔夫人见得他这模样,与前几日发愁的模样截然不同,倒也高兴:“夫君的事情都解决了?”

“只要本官出马,难道还有办差了的事情?”

见他都在后院里打起官腔来,崔夫人倒有一事:“大人既然有此能耐,只不知我这里有桩事情,大人可能帮我决断?”

“说来本官听听。”

“大人既然会高升,二郎向来在书院里读书,大人可记得二郎身边跟着侍候的文姨娘,她与磊哥儿怎么办?二儿媳妇如今可还不知道二房里有了磊哥儿呢。”

原本崔二郎在书院里读书,这几年也只中了个举人,他发誓要上金殿考个进士回来的,因此倒不急着走门路跑官。而文姨娘自跟了他,这几年就一直跟着在外面生活。

宁景兰倒是疑心过丈夫在外面有人,可她被崔夫人圈在后院里,哪里都不得去,崔大姐儿倒是在互市开的那一年就出嫁了,嫁的乃是崔连浩同年的儿子,如今也跟着公婆丈夫在外地任上。

崔二郎这些年在家里住的日子不多,这些年在她身上也有限,竟然至今也不曾有孕。宁景兰才嫁进崔家是何等神彩飞扬,如今神色间却带着沉郁之色,她也不是涵养功夫好的,就为着崔二郎长年在书院里,回家来三回里总有两回是在闹别扭。

每次跟他争过吵过了,等他走了之后,总是后悔不已,时不时想起才新婚之时崔二郎对她的好来,这时候又觉得自己有些过份了,下次崔二郎回来再俯低做小。但她从不曾向别人低过头,哄起丈夫来全然不似文姨娘那般温柔自然,一面温顺小意着,一面心里又暗暗不甘抱怨,总想着这次哄转了他,下次还要压他一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9页  当前第1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6/1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芍药记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