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寒门崛起_分节阅读_第49节
小说作者:月落坞啼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352 KB   上传时间:2017-01-24 14:43:46

  不听话的狗晋元帝也不愿意再要,索性借助杨继宗的文章推波助澜,趁机清除异己收归世家权力,至于杨继宗此人,若不是他一朝得志竟敢收受贿赂弄出人命官司,晋元帝保他一二也是无妨。

  除了世家之外最有权势的就是国公府了,而今的四大国公府中,镇国公因为当年中计而伤了根基只能养伤在家,后辈子孙文不成武不就,成日里靠着祖辈蒙荫吃喝玩乐,已呈后继无人之势。

  辅国公家只有一个病弱的儿子,出生起就在吃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一命呜呼,除此之外其余的都是女儿,虽说靠着联姻拉近了与世家的联系,但长此以往必是衰败之势。

  护国公府倒是四世同堂,但是护国公早就闲赋在家多年不问世事,嫡长子虽然早就成家,但他只管经商不愿入仕,庶子不管是否有读书的天赋,在嫡子为尊的国公府中丝毫没有出头之日。

  定国公府只有李承景身居高位,李固言明面上只能是官场失意云游在外的学子,这其中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当年定国公府遭遇横祸,风雨飘摇之际旁系落进下石意图取代嫡支,李承景不得已远离汴京告别家人踏上了杀伐之路,当时镇国公设陷阱想置他于死地,虽然他最后反将一军但仍然伤了身体。

  后来随着李承景的名声越来越大,晋元帝得知边关百姓只知定国公而不知皇帝,觉得他功高盖主从而起了猜忌之心,李承景自伤根基让宫中太医查看得了一个子嗣艰难的判定,后又主动移交兵符一心留在汴京这才打消晋元帝的杀心。

  李固言有贤相之才,然而晋元帝好不容易打压了一个李承景怎么可能再捧起一个李固言,但他又舍不得李氏兄弟的才能手段,于是将禁卫军统领一职交与李承景,让李固言掌大周的紫衣暗卫,为他清查官员处置绊脚石。

  李家世代忠君,李承景与李固言从小就被灌输忠君之道,眼看晋元帝如此行事,即使猜到了里面的用心,两人也丝毫生不起不忠之意,作为定国公府唯一的女娃,李修容生来就是肆意飞扬的性子,即使在傅家寄人篱下的时候她也从未吃过亏。

  两年前李修容刚回汴京,不久她的大哥就私下里和她说晋元帝有意纳她为妃,半个月后她就在惊诗会上伤了出言不逊的辅国公家的小姐,后来凡事上来找茬出言无理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吃过她的鞭子,过了不久她的名声就传遍了汴京,这样一来,爱惜羽毛的晋元帝怎么可能纳一个德行有亏的女子为妃。

  然而让晋元帝眼睁睁的看着李修容嫁与世家弟子是绝不可能的,于是才有了指婚一说,只有把李修容的婚姻权利捏在自己的手中,他才能安心重用李家兄弟,后来李承景提出将李修容指给寒门子弟,晋元帝权衡过后便也同意了。

  李承景不能有子嗣,李固言明面上只是一个官场失意出外游历的学子,李修容嫁与寒门成为外嫁女就不算李家的人,这样一来定国公府后继无人名存实亡,达到了削权的目的。

  如今的朝堂几乎可以说是晋元帝的一言堂,尽管世家仍然掌控着一部分的势力,不过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晋元帝虽然打压世家,但也并不是不任用世家之人,只不过所用之人都要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一旦他觉得超出他的预料,便会被他毫不犹豫的放弃。

  而在这场动荡之中,王家和是少有的清明之人,他冷眼旁观,看着杨继宗上书时的志得意满和被贬时的面如死灰,看着晋元帝玩弄权术和朝堂官员的争斗不休,看着那些原来位高权重的官员转瞬之间就被抄家灭族,他越发深刻的感受到政治的残酷与无情,也越发的小心翼翼谨言慎行,不轻易行将踏错一步。

  这天王家和回到家中就见家里的人都喜气洋洋的样子,王家和心里纳闷,就见薛长富笑呵呵的送一个背着药箱的大夫出来。

  “管家,家里有谁生病了吗?”但是如果有谁生病的话,为什么他笑的如此开心呢?

  薛长富见王家和回来了,立刻欣喜的说道,“老爷,你回来啦!夫人怀孕了……”

  接下来的话王家和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心里,他的脑袋里不断的被刷着屏,媳妇怀孕了!怀孕了!他就要当爹了!王家和如置梦中脚底下好似踩着一坨棉花走路都有些发飘,以至于当他走进卧房的时候几乎是同手同脚的,这让欣喜忐忑的李修容顿时笑出了声来。

  王家和听到李修容的笑声这才回过神来,见自家妻子笑盈盈的站在屋里看着他,屋内的丫鬟也具都低头忍笑,王家和心中既尴尬又无奈,这次可是彻底丢人丢到家了。

  他三两步上前揽住李修容,小心翼翼的扶着她坐了下来,“修容,你可要小心身子!如今你是双身子的人了!大夫可有什么交代的话?”

  李修容见自家夫君的样子,原本心中因为小生命到来的无措与忐忑顿时消失的一干二净,“夫君不必如此紧张,我的身子向来康健,大夫说我怀孕一个多月,怀相很好!”

  王家和听到一个多月,想到在现代的时候好像听别人说怀孕的头三个月必须要小心谨慎,如此一来他非但没有放心反而越加忐忑,“不行,我得问问那个大夫还有什么要注意的!修容你好好歇着,我马上就回来!”

  话音刚落人已追着那老大夫出去了,李修容见王家和焦急的身影咽下了嘴边的话,她本来想说自己身边有麽麽,有什么注意事项问她们就行了,但看着平日里稳重的夫君如此不淡定的样子,她的心里却升起了兴趣,再说夫君的种种行为无不昭示着对她与腹中骨肉的爱重,这让她心中甜蜜非常。

  要说当初李修容嫁与王家和时心有不愿,那么现在她最庆幸的就是能得晋元帝赐婚与夫君共结连理,刚成亲的那段时间李修容因为李承景劝说之言,把火爆彪悍的脾气很是压抑了一段时间,但曾差点糟她鞭子招呼的王家和却是知道她真实性格的。

  王家和不知其中内情,也不会自恋的认为李修容被他的王八之气吸引,最终思来想去觉得是不是对方因为不能违抗圣旨而嫁与自己的事受了什么刺激,以至于精神分裂形成了第二个人格,他越想越觉得李修容受了刺激,之后的日子他便想方设法的开导她。

  一有空就和李修容说说话,一有机会就买些小礼物送给她,更是叫来了大夫半个月把一次脉,李修容见王家和对她温柔体贴,身边又没有什么通房丫鬟并且从来不去烟花之地,平日里对她这个妻子十分敬重守礼,让她觉得两人一辈子生活在一起也不错,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话本中所写的爱情,但他们两人相互扶持到老或许是没什么问题的。

  李修容自嫁给王家和,她之前使用的长鞭便压了箱底,如今她决心与王家和相扶到老自然也不会再用鞭子招呼人了,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了半年,一个小丫鬟想飞上枝头变凤凰,打扮的妖妖娆娆的想要爬上王家和的床,李修容得知后直接拿出了半年未用的鞭子招呼了那个小丫头一顿。

  王家和见状心道,果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他却喜欢这份维护自己的狠劲,也是因为那一顿鞭打使得府中那些有姿色的丫鬟因为女主人许久未怀孕而蠢蠢欲动的心收了回去,后来王家和一旦被邀请前去烟花之地便立即拒绝,让外界传言他家有老虎惧内的传言。

  王家和也不怕别人在私底下鄙视他,反正也没人当面说什么,照样我行我素,不去烟花之地,照例时不时的带给李修容礼物,关心她的身体,两人在这种相处模式下竟从未有过争吵,他们之间虽无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却有一种淡淡的温馨。

  如今王家和一想到与李修容有了孩子,八个月后就会有一个软软的小孩称他为父亲,他顿时就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而如此一来,他要办的事也要更加周密细致,不能有丝毫差错,他可不想因为自己而连累家人。

  这两年来他暗暗积蓄着力量准备伺机而动,心中已经有了周详的计划,然而这份计划却是带着风险的,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高风险高利益,他辛苦科举过五关斩六将的进入翰林院可不会甘心一直默默无闻下去的,不久之后就是晋元帝的寿辰,也正是他将自己显露出来的良机。

  

  116.第116章

  

  晋元十八年二月初二是晋元帝四十岁生辰,此时晋元帝对朝堂掌控已至巅峰,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所以这个生辰宴会办得尤为盛大。

  但此宴会是内廷宴,由皇帝和后宫嫔妃以及皇子皇孙、王公宗室在华清宫举行宫廷家宴,外臣不得参与,王家和属于外臣同样无法进入此宴会,但宴会上需要祝词和歌颂功德伟绩的文章。

  王家和借此时机上书《贺大同篇》和花费两年时间整理编撰的《晋元大典》,前者是歌颂晋元帝经天纬地之才,赞扬其地位可与天地比拟,后者是他翻阅历代帝王事迹和晋元帝登基后十八年来的朝政议事的记载,专门将晋元帝的事迹编撰成册。

  晋元帝见状果然龙颜大悦,在了解到王家和自进入翰林后潜心钻研学术,并未同其他人一样整日里上串下跳汲汲营营,这让晋元帝对王家和的评价又高了一层,他觉得此子眼目清明心性沉稳,不仅吩咐宦官要在生辰宴会上唱读《贺大同篇》,并当着内阁大臣的面亲口赞扬王家和“文采炳焕”,当即于文华殿召见王家和。

  王家和面对晋元帝时脸上溢满了对君主的崇拜之情,在内阁大臣面前应对考核对答如流,并且时不时的表忠心,三句不离要报答圣上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晋元帝对于忠于他的臣子一向甚为优待,特别是像王家和这样毫无背景势力的人,富贵贫穷升迁贬降全在他的一念之间。

  其实在王家和看来,这十八年里若不是因为老天爷赏口饭吃,一直风调雨顺使得大周境内百姓富庶,再加上几代皇帝的治理,想来根本也不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了,原本他以为这样的清平盛世都是晋元帝的功劳,但等他进入翰林院后才发现自己太过想当然了。

  晋元帝确实拥有帝王威仪,手段权谋驾轻就熟,刚登基的那几年,也不知是因为羽翼未丰或是还未被权力迷花了眼,所做决定具是为江山社稷着想,政见上虚怀纳谏,处事上公允端正,但近几年来,他为了收归权力越发的不择手段,偏听偏信固执己见,所做决策已有不少危害社稷之嫌。

  明明一开始是个英明果断励精图治的明君之相,近几年却越发的偏激冒进,或许晋元帝本就是个爱玩弄权术善于伪装之人,亦或许真的是权势惑人将他改变的面目全非。

  不管什么原因,此时的王家和万万不能以政见时疏来引起晋元帝的注意,不然一不小心成了晋元帝手中博弈的棋子,到时候恐怕会沦落为第二个杨继宗,所以他只能以这种拍马屁的方式在晋元帝的面前露脸。

  不久之后晋元帝擢王家和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官从正五品加经筵官之衔,负责进宫为皇子讲学,受皇帝传唤为其诵读奏章,晋元帝觉得王家和编录的《晋元大典》甚合心意,于是便让他重新编录大周史记,王家和接了这活,对晋元帝的目的心知肚明,不就是在编录史记时着重强调晋元帝的功绩嘛!对于拍马屁这一套路,王家和玩得十分溜。

  也不知是后宫争斗的原因,还是晋元帝有心控制世家出身的嫔妃的后嗣的结果,他子嗣颇丰,但多是皇女,皇子只有四个,皇长子高孝珏由惠贵妃所出,惠贵妃庄静姝是阁老庄敏行的嫡孙女,因皇后无所出,遵从立嫡立长的原则,高孝珏六岁之时就被立为太子,可惜的是在五年前因一场风寒病逝,年仅十九岁。

  二皇子高孝瑜由林妃所出,林妃是户部尚书林之焕的嫡女,林之焕是进士出身,由晋元帝一手提拔深受其信任,爱屋及乌,平日里晋元帝对高孝瑜非常喜爱,曾当众说过“此子深肖朕躬”之言,再加上自皇长子逝去后高孝瑜就成了长子,所以他是立太子的热门人选。

  三皇子高孝琏由平贵人所出,平贵人原来是皇后身边的丫鬟,只伺候晋元帝一次就一举得男,因其身份低下,所以高孝琏自小养在皇后膝下,但并未记在皇后的名下,高孝琏在文采武艺上都十分出众,平稳谦和礼贤下士,朝堂和宗室里有不少人都对他抱有好感,再加上平日里兄友弟恭甚是孝顺,晋元帝对这个儿子也是十分满意的。

  四皇子高孝琰的亲娘乃是前礼部侍郎的嫡女,被晋元帝封为敬嫔,但礼部侍郎因“贪功冒进构陷同僚”而被罢黜,后来敬嫔因为“残害皇家子嗣”被晋元帝打入冷宫,不久就于冷宫上吊自尽了,失去母亲的四皇子被晋元帝指给柔妃抚养。

  柔妃膝下已有一女,一心想要再生一个儿子,再加上高孝琰并未记在柔妃名下并且当时他已有八岁,柔妃觉得他已经记事养也养不熟,所以对高孝琰一直只是面上情份,晋元帝对于这个第四个孩子也并没有太大关注,甚至因为对敬嫔的厌恶故意忽视了高孝琰,宫中下人上行下效看菜下碟,纷纷怠慢四皇子,高孝琰虽然不至于忍饥挨饿,但该有的锦食华服却是没有的。

  皇宫内讲课的地方是尚书房,王家和到这里讲课的时候只有三个学生,其他的要不就是年龄太小还不能来此上课,要不就是已经到了开府的年纪,领了职务行走在朝堂之上,如今在这里听课的除了不受宠的四皇子以外还有两个小皇孙,王家和要做的无非是为他们讲述经义以及忠君之道。

  王家和只想做个安分守己的好好先生,但当他无意中看见自己的学生大周朝的四皇子在水池中挣扎时,他还是不忍心置之不理,等他将其救上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令他苏醒,之后这四皇子对王家和多了几分亲近,见他勤勉向学,王家和也不藏着掖着,自是尽心尽力教授于他。

  王家和于尚书房和文华殿两边奔波,晋元帝时不时的召见王家和让他诵读奏章,有时与内阁大臣商议国事之时也会令他在一旁聆听,三五不时的询问他的想法。

  王家和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后来往往会提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令晋元帝十分欣喜,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王家和在文华殿听得多看的多了才会有如此的长进,王家和也往往配合晋元帝的想法,有时明明都知道的事情却故作不知,等晋元帝点出后才做恍然大悟的样子,这让晋元帝越发自得,更加好为人师。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王家和回到了家,每天陪着晋元帝演戏是十分累人的,稍有不慎就有欺君之嫌,这让他几乎一整天都绷着一根弦,不过他的辛苦也没有白费,半年多的时间,让晋元帝亲眼见证他的成长,而且这个成长还是晋元帝“亲自”教导出来的,有什么是比亲手调/教出来的人更令自己满意的呢?如今只需要一个契机,更进一步指日可待。

  李修容挺着大肚子在丫鬟的搀扶下走进了房,王家和见状立刻上前扶着李修容坐了下来,“今天小家伙乖吗?可有闹你?”

  李修容一手抚摸肚子满脸慈爱,“小家伙这几日很是乖巧,倒是让我睡了几天安稳觉!”

  王家和怕睡觉之时压着李修容,所以自李修容怀孕后他都是在书房睡的,每天从宫中回来他都会第一时间来到卧房看看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就算心中再累,一回家看到家人就觉得什么压力也没有了。

  王家和从未在李修容面前说过他的劳累辛苦,但李修容又岂会不知他的境况呢!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还是一位生性多疑的君主,若不是那一位想的太多了,定国公府又如何会落得如今这般两难的境地?不过也要感谢那一位的“乱点鸳鸯谱”,若非如此,她又如何觅得良缘呢!

  李修容有意逗王家和开心,想到今日所见场景便说道,“夫君,今日我散步的时候看见园中池里的鱼在水面乱跳呢!不如你也去瞧瞧?”

  王家和听到这话也来了兴致,“这倒是奇了,鱼不在水里呆着反倒是在水面乱跳,难不成是想长一双翅膀飞上天不成?”

  于是夫妻两人带着丫鬟婆子一起去看那些心比天高想飞上天的鱼,到了池边果然见到不少鱼儿在水面跳跃,王家和饶有兴致的看着,当看见水里的鱼有一部分翻白肚时顿时皱起了眉头,李修容见自家夫君的样子问道,“怎么了?可有什么不妥之处?”

  王家和摇了摇头回道,“没事!只是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在外面站了这么久想来你也累了,不如早些回去歇息?”

  吩咐丫鬟将李修容搀扶离去后王家和立马带着文远出了门,果然看见有不少猫狗在街上乱跑,还有老鼠也不惧怕天敌直接在猫的眼皮底下乱窜,王家和又找到几户人家,给了银钱查看了水井,接连几家水井的水都比较浑浊,而且还在不断的冒泡,他顿时就确定了心中的猜想。

  这些迹象都是地震前兆,恐怕这繁华似锦的汴京城不久就会迎来百年不遇的大地震。

  

  117.第117章

  

  王家和拿出空间里的指南针,见指针并没有抖动心下稍安,这样看来这次的地震应该还有几天的准备时间,这一夜他的书房一直灯火通明。

  第二天一早他就进宫面见晋元帝,晋元帝正在和内阁大臣商议国事,听闻王家和有急事要面见于他便立马将他召了进来。

  王家和一脸焦急跪伏在地,“微臣叩见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昨日微臣发现家中所养的鱼不断在水面跳动,因以前翻阅过书籍看过有关的现象便留了心,后来和下人查看了一番发现种种迹象都十分符合微臣以前所看到的记载,故而特来禀报!”

  说着便把花费一夜时间整理的奏章呈了上去,晋元帝接过宦官手里的奏章翻看,久久不言,目光如炬的看着跪伏在地的王家和,“你可知道若你所说之事没有发生,你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王家和再次叩头回道,“圣上,微臣所言句句属实!若是圣上还有疑虑可稍等片刻,微臣之前所看的书就在宫内,圣上一看便知,种种迹象都与地龙翻身十分相像!”

  一旁的四位内阁大臣听到“地龙翻身”四字顿时心下一惊,想要询问却又不敢打断晋元帝的问话,只能将疑虑压在心底。

  晋元帝一边吩咐宦官将王家和所写的奏章交给四位内阁大臣翻看,一边说道,“你直接将所看书籍名称告知刘进忠让他去取就行!”

  王家和说了四五本书,等查阅了那几本书又一一对照后晋元帝已是信了一半,“你对地龙翻身这事有几分把握?”

  王家和其实有九成把握,要不然也不会把事情捅到晋元帝面前了,但他不敢把话说满,“微臣约莫有七八分的把握。”

  晋元帝犹豫不决询问其他几人的意见,内阁大臣之一的史辅城说道,“微臣以为,王侍讲是在危言耸听,只凭着鱼儿猫狗之类的牲畜就断言京城有地动实在是太过儿戏了,难道就因他的无稽之言而兴师动众?”

  史辅城早就看王家和不顺眼了,此人当初不仅抢了家族晚辈的探花之位,还靠着溜须拍马被圣上重用,此等小人早就欠收拾了!在史辅城看来,王家和一无是处,除了阿谀奉承外什么都不会,平日里靠着圣上的隆恩还敢在他面前对时事指手画脚,真是不知所谓!气得他差点没喊出“清君侧”了,如今王家和恃宠而骄竟敢说出地动之言,等着抓他小辫子的史辅城可不会轻易错过这次良机。

  史辅城想着定要解决了这厮,绝不能让这小人再蹦哒,“圣上,王侍讲居心不良,竟让圣上下令让汴京百姓到城外居住,若是真的如此行事定会引起百姓恐慌,京城必乱!其心可诛!还请圣上严惩!”

  王家和见晋元帝态度不明,心想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人生就是一场豪赌,若是输了大不了带着家人远走高飞,“启禀圣上,微臣一片忠心日月可鉴,这种种迹象与书上所记载的事迹都一一符合,若是真的发生地动,京城百姓不知有多少人要骨肉分离阴阳相隔,如今能救他们的只有圣上了!微臣敢用项上人头担保,微臣所言句句属实,请圣上明察!”

  晋元帝眼中明明灭灭,一边担心王家和所言属实,一边又担心若是没有发生地动到时候会引起百姓恐慌,他看着另外三位大臣问道,“王侍讲所言,你们以为如何?”

  张怀瑾回道,“还请圣上派人查看王侍讲所说之言是否属实,若真的发生地动,此时有了准备,伤亡必会减至最小,并且王侍讲所说之事有理有据,书上记载确有其事,此事甚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董仲行难得没有与张怀瑾唱反调,“微臣附议!”剩下的一个同样附议,见三人都同意,晋元帝立刻便派人去查看是否有王家和所说的种种迹象了。

  史辅城不甘心道,“让城中所有百姓居于外处实在太过兴师动众,即使有地动也不知是何时,总不能让他们一直有家不住吧!时间一久难免会有怨言,既然王侍讲能断言有地动之灾,那么应该也能知晓什么时候发生地动吧!”

  王家和心里诽谤,这老头真不是个东西!他又不是地震测试仪,他哪知道具体在什么时候,不过既然提起这事的是他自己,若不说出个子午寅卯出来,估计这老头又要搬弄是非,到时候晋元帝一不高兴把自己给突突了,他上哪喊冤去!

  “启禀圣上,微臣观书上所写,这种迹象后少则七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就会出现地动,为稳妥起见还请圣上让百姓在外面居住二十天,若二十天后仍然未发生地动,臣甘愿受罚!”

  晋元帝见王家和信誓旦旦,原来对此事信的五分顿时变成了七八分,若真的没有发生地动王家和就是欺君之罪,想来他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的,下了决心后晋元帝也不再犹豫,同几位大臣商议后续事宜。

  第二天晋元帝下旨,以金龙入梦祈福为名,令百姓全部去城外的空地生活,并调动士兵看顾,为了不引起恐慌,地动之事只有当初在场的几人知晓,晋元帝严令不可泄露出去,任谁也不敢在这节骨眼撩虎须,所以这一旨意一出,立马遭到朝上文武百官的反对。

  首先发难的就是几个御史,均认为这个旨意太过荒唐,会造成民众怨言,但晋元帝独断乾纲,只要他所做决策容不得别人反对,再加上内阁的附议,使得这个旨意还是安安稳稳的传达下去了。

  不少大臣心中百思不得其解,尽管之后的二十天他们自己也要去城外居住,但他们却不敢不做,若是以前,他们还敢耍滑头,对上面的命令糊弄,但现在这个时期谁也不敢阳奉阴违,毕竟在晋元帝掌控力如此紧密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丢了脑袋,谁也不会嫌命长啊!

  王家和回家后叮嘱下人收拾好细软,带着李修容立即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帐篷,在帐篷外面围了一圈士兵,这些士兵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前来保护王家和,另一方面是为了监视看守他,防止他见情况不对想要逃跑。

  李修容见到这种情况心中充满了疑虑,“夫君,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王家和本不想让她烦神这些事,但若不解释清楚估计她会胡思乱想,以前那老大夫说过怀孕之人最忌心思过重,所以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李修容。

  李修容说道,“不论结果如何,我都会陪在夫君的身边!如今我也不知该盼着真有地动,还是盼着不会发生地动才好!”

  王家和揽着李修容,“地动可不是你想盼就来,不想它来临就不会发生的,该来的迟早还会来,如若地动当真来临,如今百姓都居住在城外,想来也不会造成太大伤亡,只要人还在损失点钱财也没什么不好,若是没有地动,我自有脱身之计,你可不要太过忧思担心!”

  李修容和王家和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夫妻,自然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便也放下心中的忧虑,只想着若是最后夫君被问责,真到了没有转机的时候,大不了就动用暗卫,带着大哥二哥还有祖父妹妹一起远走高飞,不得不说,这两人不愧是夫妻,都想着一有不妥就溜之大吉。

  过了十来天还是没有什么动静,只是天气越发的炎热,致使被强制在城外生活的百姓越发的怨声载道,朝堂上的官员也三五不时的劝说晋元帝让百姓进城,王家和每天都被召至文华殿,史辅城每次都会说王家和“包藏祸心,欺君罔上”,几乎就没指着王家和鼻子骂了,连带当初带头同意王家和所言的张怀瑾也被穿了几次小鞋,晋元帝见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动静内心也有些动摇,看王家和的眼神也越来越不善。

  这天王家和依旧顶着晋元帝的压力听着史辅城的指责,一开始他还会辩驳但后来听得多了他也就当耳旁风了,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什么“小人之行,危言耸听”之类的话,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换个新花样!就在王家和默默在心里吐槽的时候脚下的土地突然剧烈的震动了起来,王家和第一反应就是终于不用再听那老头天天说他坏话还不能骂回去了,风水轮流转啊!

  晋元十八年八月十六,汴京地动,然于半个月前晋元帝金龙入梦,上天指示委以重任令其拯救黎民百姓,晋元帝面对朝堂的反对,力压众议将京城百姓尽数牵出,致使地动发生之时百姓得以逃过这场灾难,自此后晋元帝尽得民心,真龙天子之名传于大周各地,威严尽显令万民臣服。

  晋元十八年十月十日李修容产下一女,取名王琇莹,出自《卫风·淇奥》中的“有匪君子,充耳琇莹”,有光明秀亮之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1页  当前第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9/5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寒门崛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