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梳头娘子_分节阅读_第39节
小说作者:竹西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72 KB   上传时间:2017-07-25 10:59:56

不得不说,对秦川余情未了的阿愁,此时不自觉地于心里把那前世的秦川给做了个“美颜”。

第五十章·醉翁之意

对于孩子来说,年蒸的乐趣其实并不在吃。

几个孩子一人尝了一只包子后,那小李婶便止住二木头伸向第二只包子的手,笑道:“后面还多着呢,这会儿吃饱了,下面的你们还尝不尝了?我这里可是还做了纯肉馅的大包子呢。”

二木头一听,立时便丢了手。

莫娘子家里的年蒸结束后,接下来忙活的,是同样只有两个人的李姐家的年蒸。她家里依旧是量不大。

那二十六郎李程原就是个淘气的,这会儿再凑上个活猴儿似的二木头,二人立时就是一阵臭味相投。他二人各揪着一团面,不知捏着什么四不像的东西时,二木头的堂姐,大木头孙楠则很是羡慕阿愁的巧手,便凑到阿愁跟前跟她虚心请教着怎么把包子捏得更好看。一旁长着一张秦川脸的周昌,也好奇地想学,却不想那王府的二十七郎君,似乎总看他不顺眼似的,竟是不着痕迹地就把他给挤到了一边。

亏得因他出来久了,叫他阿娘打发了小丫鬟来寻他,周昌只得一步三回头地家去了。

李穆看看他那留恋的背影,回头问着阿愁道:“那孩子是谁?”

阿愁忍不住就横他一眼,笑道:“他叫周昌,是房东家的小郎。”又道,“那‘孩子’今年十一,该是比小郎你还大一岁呢。”

李穆默了默,看着她道:“姓周?不是姓秦吗?”

阿愁一惊,蓦然抬头看向他,“你为什么觉得他该姓秦?”

她那吃惊的眼,落进李穆的眼里,不禁令他眸光一闪,装作惊讶道:“竟不是吗?那我大概是听错了。”

他低下头,拿起一团面剂子,看似认真跟着学着怎么做包子,其实眼尾处一直在悄悄观察着阿愁。

而阿愁,却因着他的这句话,显得很有些心不在焉。

于是,李穆多少有些确定了,阿愁便是没有全部忆起前世,对“秦川”这个名字应该也是有所反应的。

众人正一边说笑一边做着包子时,楼上忽然响起一阵脚步声。孙楠抬头往楼上看了一眼,忽地拿手肘轻碰了碰阿愁,又冲她呶了呶嘴。

阿愁顺着她的眼往楼梯上看去,便只见,楼上韩家的两位姑娘,正娉娉婷婷地从楼梯上下来。

只见那韩大姑娘韩枝儿的头上,正梳着个油光水滑的元宝髻,身上则是一件仍带着折痕的新粗绸大袄,抬手间,手腕上明晃晃地晃过一个铜镯子。她一边下着楼梯,一边对众人笑道:“虽然我家里已经做好了年蒸,不过且让我们姐妹也帮一帮忙吧。”

阿愁不由就跟孙楠招弟等女孩儿们对了个眼。之前小李婶召集大家做年蒸时,那韩家大娘说的可是:她们家来自外地,家里没有做年蒸的习俗……

那韩大姑娘打阿愁身边过去时,她身上那香得有些熏人的头油味儿,不由就叫阿愁抽了抽鼻子,抬眼间。又只见韩二姑娘正垂头跟在她姐姐的身后。

和韩大姑娘相比,那韩二姑娘韩柳儿却是要比她姐姐收敛得多,头上只规规矩矩梳着两个垂髻。那黑油油的发髻垂在她雪白的小脸蛋旁,直衬得她那双乌黑的眼眸更显明眸善睐。

小楼里的住户们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便是阿愁如今不是“专业人士”,也能看出,那位韩二姑娘脸上施着一层极薄的粉。而和后世一样,这个时代里的人们普遍都认为,未到及笄年纪的女孩儿是不该涂脂抹粉的。于是,同样看出这痕迹的几个女孩儿间,不免一阵相互挤眉弄眼。

昨儿阿愁被送回来时,对王府小郎们颇感好奇的女孩子们曾围着她一阵仔细打听。阿愁很能理解女孩们的这种好奇,所以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便是众人都有那样的好奇心,却是再没一个像韩家两姐妹那样,打听得那么仔细。当阿愁答不出来两位小郎喝茶用的茶盏出自哪个窑口时,韩家大姑娘那鄙夷的眼,立时便叫阿愁觉得,自个儿可真是个没见识的乡下人,居然连这都看不出来。这还不算,随着两位韩姑娘的问题愈发“深刻”,阿愁愈发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后,韩大姑娘的语气里不由就透出一股奇怪的酸味来。便是阿愁不想多心,那会儿也忍不住觉得,这韩大姑娘似乎是认为,由她给两位小郎做玩伴,简直是“暴殄天物”。再说上两句,阿愁忽然就又有一种感觉,似乎她被两位小郎看上,不是因为她自个儿有什么出色之处,不过是因为两位王府小郎还没见过她们韩家姐妹,才叫她得着机缘捡了个漏……

前世时,阿愁也见识过不少奇葩,可这对姐妹花,却是叫她有种说不出的新鲜感。特别是,当她发现,那明明比韩二姑娘年长了四岁的韩大姑娘,其实总不自觉地被她妹妹拱着做了个“打手”时,她对这对姐妹就更感兴趣了。

只可惜,她的这种恶趣味,竟叫过来找着莫娘子说话的乔娘子给打断了。一向眼里揉不得砂子的乔娘子听出韩家姑娘话底的意思后,便忍不住出头,替阿愁讽刺了那韩枝儿几句,这才叫那姐妹二人组悻悻而退。

如今看着这打扮一新的姐妹二人下得楼来,其醉翁之意,自是不言而明。

虽然韩家两位姑娘是借着帮忙的名头下了楼的,那韩大姑娘扭着腰肢向两位小郎行礼问安后,却是站在那里卖弄着窈窕的身姿,一边跟两位小郎扯着闲篇,一点儿也看不出想要伸手帮忙的意思。倒是那韩柳儿,见礼毕,便一脸乖巧地跑去井台边洗了手,然后状似无意般地往李穆身边一站,一脸羞涩地问着李穆道:“小郎这是在做什么?”

李穆连看都不曾看向她,只扭头看看阿愁,然后忽地一错步,装着伸手去拿馅料的模样,巧妙地跟阿愁换了位置。顿时,被挤到韩柳儿身边的阿愁,就闻到韩二姑娘身上那只比韩大姑娘略好了一点的香气。阿愁忍不住又动了动鼻子,再看向李穆时,就只见李穆正不舒服的以指背揉着鼻子。

阿愁不由又是一愣。前世时,有着过敏症的秦川也极讨厌各种香味……

“怎么?”见她看着自己,李穆问道。

阿愁赶紧一阵摇头,抬手指着他的鼻尖道:“蹭上面粉了。”

“帮我。”李穆说着,向她低下头去。

阿愁立时冲他一摊她那同样也沾着面粉的双手。

她的身旁,那韩二姑娘忙笑着插话道:“小郎要是不嫌弃,我来……”她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只香喷喷的手绢来。

李穆就跟没听到似的,忽地以胳膊架起阿愁的胳膊,就这么顺势在她的手肘上蹭去了鼻尖上的面粉。

顿时,小楼里那些一直难掩好奇,偷偷打量着那两位贵人的妇人们就笑了起来。

——熊孩子!

阿愁则是一阵默默瞪眼。

于二十六郎来说,年蒸虽然好玩,可老只这一项,他很快就腻烦了。早不愿意他们在这里逗留的阿愁,便悄悄拱着他,想让他俩早点走人。察觉到她这小动作的李穆淡淡看她一眼,心里一番计较后,便答应了李程的要求,决定“换个地方找乐子”。

顿时,阿愁松了口气。

见两位小郎要走,孙老头一个就是恋恋不舍,便赶紧招呼着两个儿媳依着广陵城里的习俗,给两位小郎包了不少自家的包子作为年礼赠于两位小郎,又道:“蓬门鄙户,这些东西实不成礼,不过总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以感念贵人贵足竟肯下踏我们这种贱地……”

那种种顺带着把小楼众人全都比作贵人脚底污泥般的谦词,直听得来自后世的阿愁一阵目瞪口呆,兼颇为不适。

除了孙家外,其他人家见状,也纷纷收拾了自家的包子当作礼物送了过来。那莫娘子原就因昨儿受了两位小郎的礼而不安着,这会儿更是几乎把家里大半的包子都打包给那二位做了回礼。

那二十六郎拉着阿愁说话时,李穆则是不客气地站在莫娘子身边,直接上手挑捡着莫娘子准备给他们带走的包子。于是莫娘子便发现,这位二十七郎君总挑着那长得格外好看的包子拿。看看自己那五大三粗的包子,再看看阿愁包的那些看着格外玲珑的包子,莫娘子倒是没有怀疑到李穆的用心,只当他是挑剔了些而已。

挑捡完包子,李穆往剩下的包子里看了一圈,忽然一皱眉,扭头问着阿愁道:“我做的包子呢?”

——做年蒸这种事,于李程来说,就只是一种游戏,所以他一个包子也没捏,就忙着做那些四不像的面塑去了;李穆虽是别有用心,倒确实是包了几个包子的,不过,加起来也才做了五只而已。

当别人都以为李穆是想要带走他们亲手做的包子时,阿愁却不知怎地,竟听懂了李穆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他似乎是想让她们也尝尝他做的包子。于是她笑道:“我家的包子在你们来之前就做好了,这里自然没有你的。”

李穆不由就是一拧眉。

而,虽然阿愁听懂了李穆的意思,别人却未必了。所以那孙老忙回身于家里拿出两个精致的细瓷碟子来。一个上面放着四只包子,一个上面放着两个四不像的面塑——那奇形怪状的丑陋造型,可不就是李穆兄弟俩亲手捏出来的!

孙老双手捧着那两只瓷碟,一脸忐忑地道:“请容小老儿留下这几样面点作个念想。这是两位贵人亲手所赐,除夕敬祖时,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祭品了。”

李穆:“……”

阿愁忽地扭过头去,她怕她会忍不住笑出声儿来。

李程则感觉很是得意,哈哈笑道:“行啊,就给你了。”又回头对李穆道:“你不是一共做了五只吗?该还剩一只。加上我做的,我们带去你姨母府上,叫夫人也看看我们的手艺……”

他话还没说完,就只见那韩家两位姑娘也一脸虔诚地各自捧着一只瓷碟上得前来。两只瓷碟中,一个是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的一团面塑;另一个,正是李穆所做的最后一只包子。

二人上前,向着两位小郎盈盈一礼,韩枝儿笑道:“我们姐妹也想各留一只下来做个念想,不知二位郎君可愿赐予?”

顿时,李程轻佻地一挑眉,回头和李穆对了个眼儿。虽说他二人年后才十一岁,可因着出身的缘故,又岂能看不懂这二位姑娘眼底几乎都要满溢出来的情义。

李穆皱着眉时,李程已经不以为意地哈哈一笑,挥着手道:“你们不嫌丑就好。”又对李穆笑道,“包子是没了,不过好歹还有我捏的老虎呢……”

他说话时,那韩枝儿忽地又上前一步,向他屈膝一礼,却是从腰间摘下一只香囊,一脸羞涩地递过来,垂头又道:“不好平白受了小郎所赐。这香囊是奴家亲手所绣,郎君若是不嫌弃,便拿着赐人吧。”

顿时,楼里的众人都是一怔——虽说这韩家母女三人都是绣娘,原就是以绣技谋生的,可这非买卖的赠送女儿家亲手所绣的东西……就有点私相授受的嫌疑了。

阿愁看了也不禁一阵无语。谁都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谁都愿意活得更轻省一些,就这一点来说,阿愁其实挺能理解韩家两姐妹那想要攀上富贵的心思,可这难看的吃相……作为邻居,阿愁觉得,略丢脸。

韩家两位姑娘显然并不在乎别人怎么想,韩枝儿向二十六郎递上自己的香囊后,那韩柳儿也紧随其上,默默往李穆的跟前递上那原挂在她腰间的一只香囊。

许是觉得这一幕太不堪入目了,性情古板的莫娘子皱着眉头将阿愁挡在身后。虽然阿愁心里对这姐妹俩的热切很有些看不上眼,可这并不会影响她看热闹的心情,所以,便是莫娘子有意遮住她的视线,她仍在莫娘子的身后悄悄伸长了脖子。

可见二十六郎李程是见惯了这种场合的,只哈哈笑着跟那韩枝儿调笑了两句,勾得如今已经十六,正是恨嫁年纪的韩枝儿忍不住就涨红了脸,他这才命小厮上前接下那只香囊。

见李程收了香囊,阿愁不由带着看戏的眼神看向李穆。

而,当她的眼跟李穆看过来的眼撞在一处时,她忽地就是一怔。不知为什么,她觉得自己好像从李穆眼眸里懂到了一种复杂的恼恨之意。

就只见李穆瞪她一眼,然后便扭过头去,一脸酷酷地走向那韩二姑娘。

就在阿愁晶亮着两眼,以为他是要亲自去接下那只香囊时,不想李穆伸出去的手忽地一沉,竟是绕过那只高举着的香囊,劈手就从韩二姑娘的另一只手里夺了那只盛着包子的瓷碟,然后一回身,直接将阿愁从莫娘子的身后揪了出来,把那瓷碟往她的手心里一塞,又侧过头去,对那韩二姑娘道:“真是麻烦。即这样,我不给你礼,你也就不用想着该回什么礼了。”

阿愁:“……”

低头看着手上的瓷碟,再想想李穆的话,阿愁不由就觉得,这熊孩子把这包子塞给她……不会是想跟她要回礼吧?!

再抬头间,她忽然就看到,韩二姑娘正涨红着脸在看着她。那仿佛淬了毒一样的眼神,不由就叫阿愁猛一眨眼,然后就跟被烫了手一般,飞快地将那只瓷碟往旁边尚未收拾起的案板上一丢,冲着韩柳儿摆出一脸无辜的表情。

至于注意到她这动静的李穆,看向她时那同样如同淬了毒的眼,却是叫阿愁觉得,比起韩家二姑娘的恶毒,她倒宁愿顶着这位抬抬小指尖就能摁死她的贵人的恶毒。

第五十一章·回礼

所谓“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做了年蒸后,不过眨眼的功夫,年三十就近在眼前了。

照着习俗,除夕这天各家各户都是要祭祖的。虽然于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祭祀一事跟妇人们无关,可这亲戚云集的一天里,谁也不愿意蓬头垢面地见人。所以,就和后世的理发店一样,除夕这天,于梳头娘子们来说,竟是年前最后的一个“小高峰”。

就和之前王大娘曾刺着莫娘子的话里所说过的那样,往年每逢着这样喜庆的时候,莫娘子的生意总是格外惨淡。可今年却是个例外。甚至,都到了二十九了,还有人家急急来找着莫娘子,预定着次日除夕里的大妆。

一开始时,莫娘子还以为是因为坊里王大娘忙不过来,那些妇人们又没个耐心去坊外找别的梳头娘子,直到她于路上遇到王大娘,听着她那满是酸味儿的话,莫娘子才反应过来——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因为,她家阿愁得了王府两位小郎青眼的缘故……

就和孙老战战兢兢收藏起两位小郎随手所捏的面食一般,似乎不少人家都觉得,便是他们没那福气亲自跟王府小郎们有所接触,借由被王府小郎所看中的阿愁,多少也能叫他们沾上一点王府的富贵……不得不说,便是在秋阳的那个时代里都有个“名人效应”,又何况这个时代里,人们对真龙血脉有着一种格外的崇敬。

对于这样的情由,莫娘子师徒都颇为无奈。且,莫娘子生怕阿愁因着这个原因而不知自己的斤两,便很是严肃地敲打了阿愁一通。

两世为人的阿愁又不是个真孩子,自然深知,她于两位王府小郎君来说,就只是个“乐子”。可便是她很是诚恳地跟莫娘子说,她不会因着两位王府小郎的“看中”就生出什么别样心思,显然莫娘子还是不放心她。每跑完一个主顾,主顾家里对阿愁的格外殷勤,总不免又叫莫娘子想起这样的情由来,然后便总忍不住又敲打阿愁两句。却是叫前世就受够这种苦楚的阿愁立时就深信起,莫娘子肯定是秋阳奶奶的转世来。

隔了一世,再次遭遇这种不信任,直把阿愁郁闷得恨不能当即扎了那两位王府小郎的小人儿来泄愤。

也亏得自年蒸后,许是除夕在即的缘故,两位小郎再没来找她,不然阿愁还真不能保证,她能不能忍住脾气,不把这一肚子的郁闷给当面发作出去。

除夕这一天,阿愁和莫娘子起得比往日都更要早一些。二人匆匆吃了年蒸的包子后,便这般早早地出了门。这一天里,除了两家老主顾外,跟莫娘子有约的还有八户人家。等忙完最后一个主顾,那天色都已经黑了下来。坊间原本零零星星的鞭炮声,此时也已经渐渐连成了片。

等她们师徒赶回周家小楼时,就只见整个九如巷里一片灯火辉煌。二木头正拿着个香头,在巷道里放着鞭炮。招弟盼弟四丫还有孙楠等女孩子们,则捂着耳朵站在院门口看他放鞭炮。见阿愁回来,几个女孩子们立时上前把她拦了下来。莫娘子见状,便笑着叫阿愁留下跟女孩们一起玩耍,她则先上了楼。

这是阿愁于这世间头一次过春节,便是她心里住着个成年人,这会儿也忍不住像个九岁的孩子般,和小楼里的其他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那二木头独自放了一会儿鞭炮,见楼里的女孩们都聚在门口的灯笼下各自说着话,竟再没一个关注他了,这熊孩子忽然就点了个鞭炮往女孩们的脚下扔去。

顿时,周家小楼门前响起一片惊呼声。四丫挽着衣袖就追着二木头打了过去,她大姐招弟怕她没个轻重叫孙老怪罪了,便赶紧也追过去阻拦。来弟盼弟和孙楠都已经习惯了二木头的淘气,跟着冲那二木头的背影骂了两声后,三个女孩又叽叽咕咕地说着新年的新衣裳来。

这边各自笑闹着时,那边,巷口外的街上忽然就响起一阵马蹄响。

此时天色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加上今儿是除夕,阿愁跟着莫娘子回来时,就已经看到,路上早已经行人稀疏了,这会儿听着马蹄响,她不由就好奇地扭头看了过去。

就只见巷口外的暗影里,忽然停下一辆黑乎乎的马车。不一会儿,只见巷口门户大敞的老虎灶上那片光影里,踩进一个穿着深色大氅的人。那人行动间,从大氅的下摆处露出一角浅色的袍带。于他的身后,似乎隐约还跟着几个仆从。

那人下了马车后,也不管身后的随从是否跟上,就这么从容地走进了九如巷。因是除夕,巷内的人家依着习俗,家家户户都大敞着门户。那从住户家里投出的光线,忽明忽暗地照在那人身上,却是忽地就令阿愁眼前一阵恍惚……

那明灭不定的光线,那从容不迫的步态,以及,那一刻,某种无法解释的微妙印象,忽地就令阿愁心头一阵激跳。明明眼前只是一条古老的巷道,可于阿愁的脑海里,却隐隐约约似叫她看到了前世时,她家楼下的那条小径,以及小径上,正一步步向她走来的秦川……

那人走过来,于她的面前站定。那张遮在宽大风帽下的脸,明明跟秦川生得一点儿也不像,却是不知怎么,叫阿愁忆起,那天,秦川那张遮在羽绒服宽大帽檐下方的脸……

阿愁忍不住往后退缩了一步,却不想,她的脚正踩在背对着她的来弟的脚后跟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8页  当前第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9/1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梳头娘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