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_分节阅读_第15节
小说作者:归园田居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307 KB   上传时间:2017-07-28 14:39:48

  周琳虽然刚来了三天,也知道蒋家的情况,对婆婆备的礼也没有意外。想到吃了饭就能回家了,她今天一大早就起来做饭了,就盼着吃过饭早点出门。吃完饭赶紧又折腾着换衣服,还盯着福生好好收拾了一下自己。

  收拾妥当后,两个人精神焕发地一起出了门。福生挎着篮子走在前面,周琳空着手小媳妇一样(本来就是小媳妇)跟在后面。她其实还是想体会一下两个人手拉手,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感觉的,可惜担心会被人说轻浮,也就作罢了。

  出了村子,走在连接两个村子的小路上,周琳四处看了看,没发现人影,就悄悄地上前两步,跟福生肩并着肩一起走。两只胳膊挨挨蹭蹭,蹭得福生心里痒痒地,终于忍不住伸出手捉住了媳妇的小手指。

  窃笑的周琳达到了目的,心满意足地朝着周家村走去,直到远远看见村口的人影,才赶紧放开了手。她眯着眼仔细看了看,才认出是她大哥周磊。这头的周磊也看到了妹妹妹夫,高兴地挥手示意。

  等两方人马汇合后,周磊就赶紧接过东西带着他们往家走,“赶紧回去吧,二叔二婶一大早就开始念叨了,一遍遍说着你怎么还没回来,刚吃了饭就催着我在村口候着。”

  一路上街坊看到他们,都纷纷地过来打招呼,“二丫来啦?”“这么早就来啦?”“二丫这男人真精神……”“带了什么好东西给你娘啊?”农村的妇人就是好奇心比较重,热情地让人承受不住。

  那么多话,周琳的耳朵里只听到了一个“来”字,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刚嫁了人再回自己家就是“来”,是客了。还记得每次赶集回来,街坊招呼的都是“回来啦?二丫”,“今天回来得挺早啊”,那个“回”字,直到今天她才品出其中关于家的归属感。

  内心酸涩的周琳无心敷衍街坊邻居的热情,只能加快步子往家走。福生和周磊对视了一下,不解地跟了上去。直到进了家门,看到守在门口的爹娘,周琳一头扑进赵氏的怀里,眼泪刷地决堤了。

  被周琳这作态唬了一跳的赵氏赶紧抱着她问,“这是怎么了,受了什么委屈?”随即隐含怒气地看着女婿,“我这闺女向来娇惯,不知道有哪里做得不好,你直接跟我说,我好好教教她。”

  福生看着压着怒气的丈母娘,还有虎视眈眈的老丈人和大舅子,只觉得无辜又委屈,“这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啊,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家里人也都很满意琳琳的,没有人跟她生气啊?”

  赵氏几个却不信,不然好端端的怎么哭成这样?没有办法的福生只能跟媳妇求救,“媳妇,你说说啊,这是怎么了?”媳妇哭了他也心疼啊,但是再不出来说话,他估计没进门就得吃上一顿竹笋炒肉了。

  周琳这时才不好意思地小声说道,“我只是想家了,蒋家没有人难为我,公婆和福生待我都挺好的。”福生这才松了一口气,赵氏几个就有点尴尬了,只能转移话题,赶紧把女婿让进屋里。

  留女婿在外面和男人说话,赵氏拉了闺女进房,关上门仔细问了她这几天的事情,发现也就一个嫂子难缠一点,但是马上就要分家,也不算什么事,这才真正放下心来。

  不过防范于未然,她还是搂着闺女耐心教导,“新媳妇进门难免要辛苦一点,你婆婆既然厚道,你也不能欺她好性子,该敬的也得敬着。就算分了家,隔三差五去陪她说说话,做了好吃的端过去一碗。你婆婆夸你一句,可比自家人夸你千句百句还有用,女人有个好名声比什么都强。”

  周琳自然虚心接受娘亲的经验之谈,她总觉得好久没见到娘了,腻在赵氏怀里不肯出来。床上的宝儿不知道什么时候醒了,看到娘抱着姐姐,光着屁股就爬了过来,一边推周琳一边急得大叫,“这是我娘,不抱姐姐,抱宝儿……”

  周琳故意逗他,“我偏不起来,这也是我娘,当然能抱我了。”看着弟弟都急得掉金豆豆了,她才从赵氏怀里出来,宝儿赶紧一头扎进自己娘怀里,小手紧紧抓着赵氏的衣襟,警惕地看着自周琳,生怕她来跟自己抢。

  赵氏抱起小儿子就骂,“没穿衣服就乱爬,也不嫌冻得慌。”赶紧找了薄袄棉裤给他穿上,“真是个没良心的,以后啊,就是你想见姐姐都难了。”两岁生日才过了不久的宝儿哪里懂得离别愁绪,恐怕就连他嘴里正啃着的手指头都比姐姐重要。

  给儿子穿了衣服,赵氏就把他交给了闺女,自己则出去准备杀鸡宰鱼,准备午饭了。

  无视堂屋里陪坐的福生求救的目光,周琳牵着自己弟弟的小手在院子里玩“你追我赶”的小游戏。宝儿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大叫,“姐姐,你追不上我!”等跑到院子的另一头,又让周琳在前面跑,他来追。跑了十几个来回,也不见这熊孩子喊累,她自己倒累得满头大汗。

  带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真是个体力活,等赵氏来通知开饭的时候,周琳终于能喘口气,心有余悸地抹了一把汗。回头就跟赵氏吐槽,“光看着宝儿我就不想生孩子了”。赵氏用过来人的口吻说,“等你生了孩子就不这么想了。”周琳想象不出来,等自己真生了孩子也许就有体会了,反正她现在是一点都不喜欢带小孩子,偶尔逗逗还行。

  午饭有鸡有鱼,非常丰盛,然而福生却非常悲愤,一家子都卯着劲儿灌他酒,看来对自己把媳妇拐走的事实非常不甘心。吃吃喝喝,一顿饭到了半下午才结束。

  福生已经喝高了,不住地叫着“媳妇”“琳儿”的,顶着家人意味深长的目光,周琳粗暴地灌了他一碗内容丰富,味道精彩的醒酒汤。看着男人脸皱得跟吃了酸橘子一样,她才觉得解了一点气。

  周琳和大哥一起把迷迷瞪瞪的福生扶到自己的房间睡下,男人翻了个身,闻着熟悉的味道,很快就打起了轻微的呼噜。周琳回到堂屋后才想起还没跟家人说分家的事情,赶紧跟赵氏说了当时的情况。

  周家人都觉得只要大面上分得公允就行,都不关心小两口分了多少东西,只问她什么时候搬到新居,他们好去帮着燎锅底。

  “再过两天就是十五了,我们准备先去置办点东西再搬,刚分家除了家具什么都东西没有。”周琳想了想,“还是到十六搬吧。”

  “居家过日子,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都少不了,是得准备妥当再搬,不然吃个饭都犯难。”周奶奶点点头,认为孙女考虑得周全,“不过,油盐酱醋家里铺子都有,你们回去时带点回去就行,记得给你婆婆和嫂子分点,别自己吃独食。锅碗还有别的家里没有的就自己去镇上买吧。”

  看李氏和姑姑都没有意见,周琳也没有推辞,不过下不为例,这次就当回礼了,下次来拿东西,至少也得给个本钱,毕竟不是一家人的生意,还有自己大小也有个家了,帐目还是得算清楚的。

  眼看太阳要落山,赵氏赶紧催着女儿把女婿叫起来,再不回去天就黑了。回门这天是不兴在娘家吃晚饭的,再不舍得也得让闺女回去。再说,等天黑了,闺女和女婿两个人走夜路她也不放心。

  来的时候篮子满满的,回去的时候非但没少,反而更多,都是些油盐之类常用的日用品,拿不下的东西赵氏还专门拿了个包袱给装上了。

  回了蒋家,陈氏看到二儿子背着一个包袱,挎着一个篮子,吓了一跳,“你们这是做了一回响马,把你丈人家抢了不成。”

  福生有点不好意思,周琳却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赶紧跟陈氏解释,“我娘说回些用不着的面子东西,还不如拿点实在东西回来。”说着捡了一些分给陈氏和吴春华,“都是这家里用得着的,娘你留点,这些是给大嫂的,等回头搬了家不用买了。”

  亲家有心,陈氏也没有推辞就收下了,只有吴春华拿着手里的一包盐和一包糖,还伸着脖子想看弟妹还留了多少,“弟妹带回家的东西可真不少,你娘家真阔气,不跟嫂子我……”

  周琳知道大嫂想卖个可怜,让自己多分点东西给她,没听完就指使福生把东西拿回了房间,锁了起来。长得一般,想得还挺美,自己娘家的东西又不是大风刮来的,她还想和自己对半分不成?

  作者有话要说:  发现我说了没有多少人收藏渣作者的专栏后,就涨了三个作者收藏,小天使好贴心,感动ing…

☆、第35章 打探

  到了十五这天,周磊早早驾车到了蒋家,来接妹妹一家去赶集。蒋家没有牲畜,赶集都是走着去,但是这次周琳家要买的是锅碗之类的东西,没有车子实在不方便,如果厚着脸皮去别人家借,又不一定能借来。乡下的牛都是耕牛,差不多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财产了,平常看得跟眼珠子似的,哪舍得借给人赶集用。

  “扣扣!”周磊敲了敲蒋家的大门,里面马上就有人应声了。福生想着借媳妇娘家的牛车,也不好让人家等着,因此早早就起来了。“琳琳还在洗脸,大哥就先等一会儿吧。”福生说着就搬了凳子过来,让周磊歇歇脚。

  终于等到妹子出来,周磊有点意外地看着她身后一个年轻妇人,他稍微动了动脑子想想,就知道是谁了,“这是亲家嫂子吧?今儿个也去赶集?”

  “这不是过两天要搬新家了嘛,我们家还什么东西都没买,这不想跟弟妹一起赶个集都置办了。哎呀,你们还赶了车。这下我能多买点东西,也省得一趟又一趟跑了。”吴春华看到院子里的牛车十分惊喜。

  周琳无奈地对着大哥笑了笑,她也没办法,起来时被大嫂听到动静,隔窗问了一声,知道是去赶集,就也跟着起来了。大嫂非要一起去,她也不好自己坐车,让嫂子走着,那也太过分了。

  周磊本来还想着妹夫家买的东西不多的话,顺便给家里铺子补点货,这回估计不行了。不过他一个大男人,也不会过多计较,让他们三个先上了车以后,自己就坐在车辕上,挥着鞭子赶起了牛车。

  到了镇上,周磊跟之前一样还是把牛车寄存在了酒铺。因为要买的东西不一样,周琳也有点自己的事要做,他们就跟吴春华分开走了,约好申时左右回车上。周磊这回不用补办货物,自然跟着妹夫一家当起了苦力,帮着拿东西。

  自己的面脂没有多少了,周琳就提议先去一趟胭脂铺,省得回头大包小包地过来不方便。两个男人今天就是拿东西的,自然没有任何异议。

  周琳直接去了常去的那家女掌柜的铺子,因为这两年时不时的光顾,路掌柜已经认得她了,看到她挽着妇人的发髻,赶紧从柜台里面走出来招呼,“不知道小娘子这些日子大喜了,恭喜,恭喜!今天是来拿点什么?我给你打个折。”

  “路掌柜这话我可当真啦!给我拿一盒面脂,一瓶茉莉香粉。”她本来是不用粉的,嫌弃铅粉对身体不好,不过后来路掌柜给她推荐了茉莉香粉,是用茉莉花籽做的,她试了试用着不错,就一直用了。

  周琳话音刚落,路掌柜就已经手脚麻利地把她惯用的面脂和茉莉香粉都放到柜台上了,“价钱小娘子都清楚的,一共三十六文,这次就收您三十文,剩下的当我贺您二位的喜事了。”生意人生就一双利眼,上下一打量就知道哪个是兄弟哪个是夫婿。

  周琳数了钱给路掌柜,又跟她打探了一件事,“掌柜的,如果想要在咱们街上盘个铺子,不知道要多少银子?”她想等攒够了银子,就在镇上开个以木雕为主的卖女人首饰和儿童玩具的铺子。

  路掌柜这次可真吓了一跳,还记得前年这一家子来铺子里买的都是些平价的大路货,后来慢慢也能买上一些稍微好点的水粉,但不想这么快就能在镇上开铺子了,“小娘子家是发大财了啊?不过这铺子跟铺子还不一样,大小、位置不同,价钱差别就大了,不知道小娘子想盘个什么样的?”

  周琳苦笑了一声,“哪里有那么多银钱盘铺子,只不过是问一声,心里有个盼头,哪天存够了钱不至于抓瞎。”至于想盘什么铺子,她心里也有个大致的想法,“如果是在咱们这胭脂首饰街呢?跟您这个铺子大小差不多的,不知道要多少?”

  路掌柜有点迟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追问了一句,“小娘子是要卖首饰还是胭脂?”她自然是不愿意多一个竞争对手的,肯定要问清楚。

  周琳明白她的顾虑,指着福生笑着说,“我家里这个会点木匠活计,想着开个铺子卖些木头玩意,指定不敢跟掌柜您抢生意,有您在,哪还有我们的活路啊。”

  路掌柜放了心,就爽快多了,“我这样的铺子现在差不多得二十两,如果靠近后面,还会再便宜一点,十五六两银子也能盘得到。如果小娘子打算开铺子,就得早早打听好了哪家要出兑,好铺子可不好寻。”

  福生从周琳说起盘铺子的事情时,就想问怎么回事,终于等周琳跟掌柜的道了谢走出了门,他才忍不住问,“媳妇,你怎么想起要盘铺子了?咱们家现在没有这么多银子啊?”他想都没敢想过,能在镇上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铺子。

  周磊事先也不知情,但是他对自己这个妹妹比较信任,知道她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况且这是小两口的事情,他就不多嘴了,不过他倒是也想听听妹妹是怎么想的。

  周琳对福生解释,“只靠赶集在路边摆摊子也不是长久之计,我想的是有了钱还是开个铺子,我再想点花样,你做点别致一点的东西来卖,也能多赚点钱。开铺子说是投入大,但是回报也大,就看你敢不敢做了。”

  看着自信地侃侃而谈的媳妇,福生也立马雄心万丈了,他毕竟是个男人,也有野心。他想给媳妇盖一栋不输她娘家的青砖大瓦房,让媳妇和将来的孩子吃香的喝辣的,过上好日子。

  “我倒是也想,只不过这银子哪里来呢?差一点的也要十五六两银子呢,再修整一下店面准备货物啥的,至少得二十两银子才行。”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福生为银子犯起了愁,更觉得媳妇嫁给自己委屈了。

  周琳问了他,“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银子?”她自己的私房加上压箱银子倒有十一二两,但是她最多只能拿出十两,不然她男人更觉得自己是吃软饭的了。

  福生有些羞愧地说,“四两零四百二十六文。”这是他全部的家当了,之前攒了五两还多。娶媳妇的时候,娘给的钱有数,为了不委屈媳妇,买礼品请花轿他又贴了不少进去,现在也只剩这么多了,离二十两还遥遥无期。

  周琳盘算了一下,“我手里也有点,你再辛苦多做点东西,再攒上几个月,明年估计就差不多了。”

  虽然福生不想用媳妇的嫁妆,但抵不住周琳的坚持,只想着到时候把铺子放在媳妇名下就好了,反正男人赚钱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一家子么。

  周磊虽然有点羡慕,但想得更多的是,能不能把家里的杂货铺子也开到镇上来。周鑫也学得差不多了,管一个铺子没有问题。爷爷常说,土地是根,他是长子长孙,就留在家里守着家里的田地,反正父母的分红将来也有他的一份。

  “赶紧去买东西吧,你们俩别傻愣着了。”周琳催着不知道想着什么的两个男人,要买的东西可不少,得好一阵子转呢。

  说是不少,其实也不过是灶房里的那些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一大一小两口锅了,没有这个,搬了新家也是吃不上饭的。因为东西不太多,没用多久就买完了,几个人扛着锅抱着碗的回到酒铺,把东西放到牛车上,就在路边等吴春华。

  也不知道吴春华都买了多少东西,这都过了申时还不见人影。就在周琳等得不耐烦,想去找她时,吴春华远远走了过来。只见她空着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两个小伙子,每个人身上都挂了不少东西。

  周琳看着有点眼熟,正琢磨呢,就听到两个小子走过来叫了一声,“福生哥,嫂子。”

  原来这两人也是上湾村的,农闲时也在镇上打点零工,赚几个家用。今天下午主家无事,两个人出来耍,不巧被吴春华碰上抓了“壮丁”。一个认识的妇人,好歹也叫声嫂子的,他们不好推辞,也只能帮忙了。

  打了招呼,两个人放下东西就跑了,生怕再被抓去做苦工。周琳有点好笑,这大嫂是逮了人就往死了使,自己倒好意思一件东西都不拿。幸好自己说还有别的事先做,跟她分开走了,不然她大哥和福生可就要受累了。

  看到周琳没买多少东西,吴春华有点后悔,“早知道你们就买这些东西,就让你们来个人帮我拿东西了,我一个人买这些东西累得够呛。”敢情刚才两个小子拿着东西,她大爷一样指挥着的场景是他们三个的错觉一样。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是桂圆在医院一边候诊一边码出来的……没有存稿无限辛酸……

☆、第36章 燎锅底

  前两天家具、农具之类的大件已经搬过去了,新买的锅碗也放到了新居,今天主要就是把分给他们的粮食搬过去就行了。

  刚收了秋季庄稼,周琳和福生两口子只分到了一袋子麦子,最多的是几袋子苞谷粟米之类的杂粮,一天三顿怎么算也吃不到明年收麦,要是一天两顿倒也勉强够了,但是她不习惯啊。她穿过来的时候周家日子已经起来了,经常都是一天三顿饭,这几天在蒋家,跟着他们一天吃两顿,她都觉得腰围都细了一指。

  一脸喜气的福生因为期待着和媳妇的二人世界,不知疲倦地来来回回搬着东西,丝毫没有考虑到粮食够不够吃的问题。毕竟他十几年都是一天两顿饭,邻居也是这样,早已经习惯了,哪知道她的小媳妇每天都觉得没吃饱呢。

  周琳看着这点粮食直犯愁,难不成要回娘家拿?她可没有那么大脸;要是买着吃,估计又要被人说嘴:其他人家都能一天吃两顿,怎地你这小媳妇就要吃三顿?额?你娘家就三顿!不知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她一想那画面就打了个激灵,画美不看。

  一筹莫展的周琳在看到爹娘从牛车上搬下来的两袋子小麦时,又是高兴又有些担心,“你们带了家里的粮食来,我大伯娘没说什么吗?”她大伯娘虽然不是什么坏人,但是这么明显的拿家里的共同财产贴外嫁的女儿,她肯定看不过去的。

  赵氏看着自家男人把粮食放进仓房,才跟女儿说,“你娘哪是那种做事不周全的人,这两袋子麦子我是按市价给了你爷奶钱的。一路上都用草毡和菜盖着呢,也省得哪个碎嘴的看见到处说闲话。”毕竟时下女儿家外嫁后,还是贴娘家的比较多,要是还要娘家时不时贴补,那就是当闺女的拎不清,当爹娘的脑子进了水。也许是之前十几年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赵氏两口子倒没有这么想过,甚至更看重女儿一些。

  把粮食放好后,周爹和赵氏在福生的带领下仔细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新居,这还是他第一次来这边。新房是这里常见的三间泥肧房,墙壁是稻草混了黄泥垒起来的,房顶倒是铺了黑色小瓦,跟邻居的茅草顶的房子一比,立即上了一个档次。周爹点点头,还算像点样子,倒是一旁的福生还是觉得不足,生怕老丈人不满意,不过再怎样也只能等以后攒了钱再重新起一栋砖瓦房了。

  房子坐北朝南,进屋就是堂屋,一左一右两个卧房,一间福生两口子住,一间留给将来的孩子住。东边盖了一个仓房,是放些杂物农具,以及屯粮食用的;西边挨着大路的是灶房;茅房在东南角,挨着前面邻居的后墙和东边的墙头,农家的茅房大多都是这样,能省两面墙的材料和功夫。

  新居参观完,福生看着老丈人一家平静的脸色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心,赶紧把他们让进堂屋歇着。赵氏却推辞了,搬新家燎锅底是最紧要的事情,还是先把新买的铁锅开了锅,中午才好做饭。居家过日子,吃喝头等大事,锅是必不可少的。生铁锅买回来必须要开锅才能除去锈味,还能在以后使用的时候不易生锈。

  早就知道闺女想不到这点,因此赵氏提前就备了一条带着猪皮的肥猪肉来给闺女燎锅底了。虽然很多人家都用砂子除锈,但是赵氏嫌弃用砂子开锅锈味去得不彻底,还不能养锅。

  周琳看到自家娘手里的肥猪肉,还以为是送来给自己炼油用的,听了赵氏的话就懵了。她和福生面面相觑,都没想到还有开锅这回事情,她还以为燎锅底只是暖房的一种说法,就是吃吃喝喝的意思,哪想到还真得“燎”。

  赵氏看了这不靠谱的两个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幸好她有先见之明,本来也没打算指望他们。周爹搬了几块石头,在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的灶台,把新锅架上,拿稻草引了火,又加了几根柴小火烧了起来。

  不明白家里有新砌的灶台,怎么爹娘还在院里烧锅,周琳不耻下问,“娘怎么不在灶屋烧锅啊,莫非是我们的灶台有问题”?福生也慌了,他可是请了村里手艺最好的匠人来搭的啊,不应该啊。

  赵氏没有说话,直到铁锅烧黑以后又恢复了原色,她把肥肉条放进锅里,用筷子夹着在锅底由内向外一圈一圈擦着。随意黑色的油滋滋地冒出,锅里也开始冒气狼烟的。周琳和福生对视一眼,都了然了,这要是在屋里,恐怕一屋子都是烟气,冒气狼烟的,熏得够呛。

  等到锅里积聚了不少的油以后,赵氏就把油倒到一个大碗里,都是些好东西,就算有铁锈,人不能吃,还能给牲畜吃呢。然后她把肥肉烧焦的那一面切去一层,又放进锅里继续转着圈蹭着。来回几次,直到肥肉用完了,开锅也成功了。

  等把另一口小锅也开了锅,蒋家一家子也过来了。看着两口油光锃亮的新锅,陈氏没口子夸道,“亲家这锅开得真是好,我还想这自己来帮孩子弄呢,幸好你弄好了,不然我这回可丢人现眼了。”不过这并不是她的手艺比赵氏差多少,而是她可没舍得用肥猪肉来开锅,人都要吃不上呢,这效果自然也比不上赵氏了。

  既然人都来齐了,娘家和婆家人带了菜肉过来,周琳就想着中午吃锅子算了。她到灶房里把头天集上买的大骨头拿出来,拿了洗干净的石头砸裂,加了水放了葱姜调料在在新锅里炖上。不大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一股诱人的香味,引起一院子人都看了过去。

  年纪最小的蒋福亮已经蹲在锅前流起了口水,迫不及待地问周琳,“嫂子,你放了什么这么香?中午是不是就吃这个?什么时候能吃啊?”蒋家其他人也不太清楚,莫非是要炖个汤水?那要吃什么菜呢。

  赵氏呵呵一笑,解释了起来,“这是二丫在家里的时候捣鼓出来的,说是什么锅子,听人说是府城里人的吃法。不过做起来也简单方便,用大骨头熬了汤,再洗了蔬菜,切了肉片放进去涮一涮就能吃了。要是等下了雪,一家子围着炉子吃锅子就更合适了,吃完浑身都暖洋洋的。”

  听了赵氏的话,大家都想尝尝这传说中府城的人吃的新鲜菜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为了能尽快吃上锅子,蒋家人都开始跟着周琳和赵氏一起洗菜,切肉,切萝卜,忙得热火朝天。吴春华还一直打听具体的做法,不知道做些什么打算。

  等到周琳说汤好了的时候,望眼欲穿的一群人立马开始往里下东西,七手八脚的下了一锅,周琳赶紧劝住,“别放这么多,一样一样的放,先放菌菇和肉,再放蔬菜粉条。”喊了好几遍才勉强维持住了秩序,可是之前下的一锅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能捞出来了,只能耐心等着。

  菇类熟的比较慢,肉片和蔬菜很快就能吃了,这会儿也顾不得长幼老少了,一双双筷子飞快的挥舞,锅里的东西吃完了又放,一锅又一锅,最后每个人都吃了个肚皮滚圆。

  “就是有点费东西,不过冬天偶尔吃上一顿也挺好。”陈氏看着洗的那么多菜,还有一捆子粉条,两斤肉都吃得干干净净,有点心疼,虽然味道确实好,要是经常这么吃可吃不起。不过等到冬天里,倒可以抽空一家子围着炉子热热闹闹吃上一次。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隔了一天,蒋大家搬家,撩完锅底做的暖房饭居然也是锅子。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吴春华用砂子开的锅还是别的,周琳觉得这锅子吃着味道总有点怪怪的。吴春华倒是一点也不尴尬,还高兴地很,自觉很有面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2页  当前第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4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