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家女古代生存手册_分节阅读_第19节
小说作者:米饭家族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80 KB   上传时间:2017-08-23 15:03:52

  “原本今天是人胜节,所有人都要戴人胜的。但前朝就已经废除了人胜节,这已经有几百年了,普通人早就不戴了,只有一些贵妇人还保留着这个习惯,你没有听过也是正常的。我们要戴,还是因为夫人的要求。”桂香一边往李玉儿头上插了几根人胜,一边解释道。

  人胜节来源于女娲造人的传说,传说中女娲在创造万物的第七天用泥头捏造了人类。为了纪念女娲的功德,也为了庆祝人类的生日,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这天头戴人胜。但前朝有个文圣,把一个叫付溪的人,变成了女娲的丈夫和哥哥,把女娲变成了一个崇尚爱情,需要遵守三从四德的女人,把她从创世神的地位上拉了下来。前朝也顺势废除了人胜节,而今朝也无意恢复,这个节日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去了。

  知道了这个节日的来历,李玉儿对于头上这个奇怪的东西到没有了反感。

☆、第37章 城

  正月十三,程府的仆役开始在庭院的树木上挂起了各色的小灯。正月十四,程府的各处房檐屋角也都挂起了灯盏。经过前时间的频繁宴会,现在程府的宾客已经渐渐少了些,李玉儿她们这些厨房的丫头也轻松了些。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的主食是元宵。早晨主要是水煮元宵,馅料各种各样,主要有甜味的、咸味的、酸味的,分为荤的和素的。有用米酒煮的,有用干桂花等香料煮的。一天早上就做了十多种口味,让程府的主子任选。

  中午还是主食水煮元宵,不过也加了米饭和其他菜品,除此之外又做了油炸元宵,和清蒸元宵,李玉儿在厨房里学到了各种元宵的做法,不由感叹:饮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忙完了午饭,晚饭就简单多了,因为晚上的元宵都已经做好了,到时候直接煮就简单了。现在上厨房的人可以放松休息一下了,基本这个月上厨房丫环的假期都排在今天的。

  李玉儿是二等丫环,现在每个月有两天休息时间,但因为正月里太忙了,一直没有排出空闲来,现在有机会她当然要好好看看通州府的元宵节了。午饭过后,李玉儿就回屋换好衣服,同屋的周囡囡已经迫不及待的等着了。李玉儿发现一直忙碌的吴平平居然也在。

  “那蒋婆子舍得给你们放假了?”李玉儿好奇的问道。

  “那婆子的性格一眼就能望到底,虽然刻薄寡恩,但想要投她的好,也容易。”吴平平毫不在意的评判,换好了衣服对着水盆照了一下继续道:“今天你们都要去看花灯,怎能落下我一个。”

  “那真是太好了,说起来,这么就我们还没有一起出去过呢。”周囡囡高兴道。

  外面太阳当空,温度却不高,阳光洒在身上,照的人暖洋洋的。

  李玉儿她们刚从程府后门出去,就看到了外面热闹的街景。两边的房屋和树木上都挂满了红灯笼,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穿着新衣,面带笑容的行人,被路边买花灯的小贩拉住,也不生气,而是蹲下来仔细挑选小摊上的花灯。旁边的商贩更是卖力吆喝,希望博得更多的人关注。

  平时没见过这么热闹的情景的周囡囡,现在感觉两只眼睛都不够用。李玉儿也被这热闹的气氛所感染,对这次的逛街之旅更期待了。继续往前走,前面的人越来越多,李玉儿她们都要注意着才能不被挤散,前面还不断地传来大声叫好,勾得三人都起了好奇心。

  反正也是看热闹,李玉儿早就决定今天要好好放松自己,因此在周囡囡和吴平平提议挤过去的时候,李玉儿随即就同意了:“最好还是手都拉着,免得挤散了。”

  即使是想要放松自己去凑热闹,李玉儿还是很注重安全问题的。

  李玉儿三人个子都不高,手拉着手,顺着人流,很轻易的就挤了进去。不出所料,里面是一个杂耍班子正在表演。在这个娱乐活动贫乏的时代,这些表演显然是很吸引人的,看着周围人如痴如醉的表情就知道。

  中间那个带着面具的高壮男子忽然从口中喷出了一把大火,周围人毫无防备之下,被吓得够呛。稍后才反应过来,才觉得分外刺激,纷纷拍手大叫:“好!”

  周囡囡看得兴奋,双手都拍得通红了,平时冷静自持的吴平平这时也是两眼放光。李玉儿本以为自己见识过各种表演,不会惊讶,但刚才看到那火差点要烧到那个围观的大婶,即使知道没有危险,心还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现在才知道看表演,还是氛围最重要,即使那些表演难度并不高,但周围的氛围还是感染了李玉儿,让她看得十分尽兴。

  杂耍班子又表演了几个节目,眼看着太阳都偏西了,也就谢过众人,拿出托盘来收钱了。围观百姓虽然仍旧觉得不够尽兴,但都纷纷掏出铜钱打赏。

  李玉儿看周围人穿的好的打赏五六个铜板,穿的差的也有不打赏的,大部分人都是打赏一两个铜板。略一思索,李玉儿也从荷包里掏出了一个铜板递过去。吴平平虽然有点肉痛,但递钱过去的时候也不犹豫,周囡囡看得高兴,还想像别人一样给两三个铜板,被吴平平眼疾手快的阻止了,才作罢。

  人群渐渐散开之后,吴平平把周囡囡拎到一旁说教:“一个月二十五文钱,你还想摆阔!你置新衣裳的钱够了吗?你过年前不是说要存一套衣裳钱吗?”

  “好吧,刚才就是太高兴了。”周囡囡开始嘟着嘴道。

  李玉儿在旁边感叹道:周囡囡果然是个小孩子,不像吴平平这么早熟。她平时看着也懂事,但存钱这事儿上就看得出她没定性。

  这倒也是件小事儿,周囡囡表示记住了之后,三人就继续逛街,毕竟是难得的闲暇时光,不能浪费了。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因为今天是元宵花灯节,程府也没打算宵禁。李玉儿她们可以在外面待久一点。虽然天还没有黑尽,但商家都已经把花灯点起来了。

  随着时间流逝,天空渐渐黑尽,整个街道就璀璨而温暖起来,到处都是散发着柔和光芒的花灯。

  夜色下这些花型的花灯显得格外的朦胧与美丽,小动物形态的花灯,显得格外娇俏可爱,而那些复繁的宫灯也兼顾了精巧和大气,李玉儿就站在这灯火的海洋中,感受着这些花灯里包含的美好希望与祝愿,心里感叹着这些手艺者们真是心灵手巧。

  天上的玉盘已经撒下了银辉,各个小摊上的花灯都在争奇斗艳,李玉儿感觉都快看不过来。

  “你们快看啊!”周囡囡扯了扯李玉儿和吴平平的袖子,惊喜道。

  李玉儿已经听到了后面传来的声音,往后一看,才知道周囡囡在惊讶什么,那是一条巨大的龙灯。

  那条灯龙通身透亮,扭动着庞大的身体,追逐着前面巨大的火球。那条灯龙一点点朝着李玉儿的方向靠近,李玉儿才渐渐的听到了锣鼓喧闹的声音,才看到了龙灯底下是几十个大汉在舞着。周围的百姓都发出惊叹的声音,往龙灯的方向围了过去。

  “我们也过去吧!”周囡囡跃跃欲试,吴平平也有些意动。

  李玉儿看了她们的样子,连忙拦了个笑的开心的大婶,问她这龙灯要舞到什么地方去。

  “这灯要舞到城外清水河去。”大婶热心的说完,就奔着龙灯去了。

  李玉儿来到通州府也有几个月了,虽然很少离开过程府,但对周边的环境也了解的差不多了,便遗憾的道:“等龙灯到了清水河,大概就到子时了,府上虽然允许今天晚归,但子时还是要落锁,我们看不成了。”

  “好可惜,要是再晚一点落锁就好了。”周囡囡失望道。

  吴平平现在也反应过来了:“明天还要干活儿呢,即使今晚不落锁,也得在子时前赶回去,不然你白天打瞌睡,看陶厨娘不抽你!”

  三人又看着花灯,一路从街头走到巷尾。各个花灯摊子上都聚集了一批人在猜灯谜。大的只要十个铜板,小的只要一个铜板,就可以选取一个花灯,猜上面的灯谜,猜中了,就可以得到那个花灯。

  一个铜板并不贵,周围的百姓都在积极的参与。第一次猜不中,以为是运气不好,碰到了难的谜题。看到别人的谜语简单,自己也会,便再掏出一枚铜钱,希望能碰到简单的,这样再三几次后,终于得到了花灯,心满意足的回了家。好心情的他们也不会计较这灯是否物超所值了,毕竟图的就是个喜庆。

  “那些灯都好漂亮啊,要不我们也去猜一个?”周囡囡有点小心的提议道。

  “你会灯谜?”李玉儿问道。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要是碰到了简单的动物灯谜和物品灯谜,她还能回答。要是碰到了字谜她可就抓瞎了,虽然她能够勉强认识这里的文字,但要让她拆开来写,她也就会几个见过的。

  “只要一个铜板!说不定运气好,就碰到了简单的呢?”

  “即使你运气好,碰到了刚好能猜到的灯谜,但我们有多余的灯油吗?没灯油这花灯晚上可看不到。”李玉儿不想她花冤枉钱,耐心的问道。

  吴平平拉着周囡囡就往程府走:“我看她是这个月多了二十几文月例,烧得慌。”

  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李玉儿也跟着回程府了。对于周囡囡的心态李玉儿倒是能够理解,小孩子没见过什么稀奇玩意,想要拥有是很正常的。李玉儿估计:周囡囡在家还是很受宠的,应该没有看到大人为银钱操心。

  皇宫里,第二天起床的皇帝心情舒畅了一点,因为昨天上元节天气很好。虽然他不相信这天天气好就真的预示着这一年风调雨顺,但终于不像去年那样天气反常了,也是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昨天有什么紧急的奏折吗?”皇帝张开手臂,任由宫女服侍着穿上龙袍。

  旁边的秉笔太监躬着身子道:“陆大人送来奏折说‘灾民已经顺利送到边关了’”。

  “好!把奏折拿过来。”皇帝大声道,此时他眉间充满了喜意,开年的第一次大朝会前就解决了一件麻烦事,让年都过不好的他,不由心情舒畅。

  秉笔太监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思,这份奏折放在最上面的,因此很快就找到,递到了皇帝的手上。

  钦差的这份奏折详细的讲述了这次安抚灾民的过程,把当时通州府的危机、灾民的绝望、蒋府的野心、程府的大义以及他路途的艰辛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当然其中不免有夸大之词,但其中文辞之精妙,不愧是挤过了科举独木桥的人。把皇帝看得情绪激动,仿佛也经历了整个过程,心里对蒋家恨得牙痒,对程家也有了几分好感。

☆、第38章 城

  钦差的奏折短短几百字,就把安排流民这个事说的清清楚楚,尤其重点交代了蒋家抄家这件事,把蒋家的野心说的明明白白,给朝廷大佬敲了一个警钟,平静了几百年的国家下面已经是波涛暗涌,地方上的一些士绅对朝廷已经离心。

  对比蒋家的狼子野心,程家的做法就讨喜多了。要是平时哪个士绅捐献了身家,在朝廷大佬的眼里也是理所应当的,最多嘉奖几句,赐个匾额或者牌坊。而现在是人心不稳的时候,朝廷大佬是有意要树立个典型,告诉天下人心向朝廷还是有好处的。朝廷大佬决定对程家厚赏。

  程老爷正在听账房汇报几个产业的出息,外面门房就快步跑了进来。

  管家皱着眉质问道:“什么事?如此慌张!”

  程老爷看了看门房跑的站立不稳,出气不匀的样子有些不喜。

  “外面……,外面,来了钦差。”门房大口踹着粗气。

  程老爷嫌弃的表情还没有消散,又被这个消息一惊,一时间表情有点滑稽,顿了顿整理好情绪才问:“你是说陆钦差回来了?”

  “……不,不是,是个公公,说是来传旨的!”门房说了半天,才把话说清楚。

  “什么,传旨?!”程老爷失声问道。

  “是一个穿着鹭鸶补服的公公,身边还有两队带刀护卫!”这是门房已经恢复的以往的口齿伶俐,只是神色还有点惊惶。

  穿鹭鸶补服的已经是正五品太监了,已经反应过来的程老爷大声道:“赶快打开中门,我出去迎接,你赶快去后院通知夫人!”

  程老爷说完就快速整了整衣冠,快步往大门走去,他的贴身小厮都要小跑才能追上。

  管家听了程老爷的吩咐,用他几十年来最快的速度跑到后院,将这件事禀告给了夫人。

  “怎么办?该怎么办?”平时喜欢自称名门之后的程夫人这时急得团团转,她根本不知道接旨要准备哪些东西。

  这时还是闻讯赶来的二少奶说话了:“管家你先去召集全府的仆役,准备好香案。婆婆你先把衣服换了,顺便给公公准备一套正式的衣服。”

  “儿媳也要去换一身衣裳,就先告退了。”二少奶奶见婆婆已经镇定下来,便开口告辞。

  管家听到吩咐也顾不得向程夫人告退了,径直出去吩咐各个管事召集府里的仆役。程夫人被儿媳提醒了也马上镇定了下来,心里有些尴尬和羞恼,看管家直接出去了,更加觉得难堪。但这种关键时刻不能表现出来,程夫人吩咐身边的丫环找出程老爷的衣裳,她自己自顾自的换了衣裳。

  这边,中门大开,程老爷看见门外穿着鹭鸶补服的中年太监神情高傲的举着手里的黄色圣旨,连忙躬着身子出去迎接。

  “公公远道而来,不如先喝口茶解解乏?”程老爷一边躬身在前面带路,一边恭声询问道。

  “杂家有皇命在身,当然要先传圣旨!”那太监看了看左右,眉峰一敛:“香案还没有摆好?”

  “快了,快了,内子正在操办。”程老爷一边抹汗,一边递出一叠银票小心翼翼的道:“我们这是乡野之地,没有接过圣旨,没有见过世面,要是有什么不妥之处,还望公公不吝指点。”

  那太监一手接过银票,仍旧目不斜视,只是用手指感受了一下手里银票的厚度,开口的声音就柔和了几分:“接旨的一切事宜,本该太常寺派人教导,但这通州距京师确实远了些,这些事就由杂家代劳吧。”

  那太监说完又指点了程府一些事,程老爷听了,立马吩咐身边的下人去安排。

  李玉儿正在切菜,就听见管家的人给苏厨娘带话,让厨房所有的人都马上收拾好仪容,都到正院去。

  苏厨娘不知道是什么事,但立马派了跑腿丫鬟去通知大厨房的人。所有大厨房的人到了之后,苏厨娘又剔除几个仪容不整的粗使,才带着众人去往正院。

  李玉儿跟在后面思量着到底有什么事儿,从她来程府这样的全府大集合也只有两次,一次是要杀鸡儆猴,一次是要给主子拜年,不知道这次有什么大事。

  到了前院之后,李玉儿才发现,程家所有男丁和女眷都已经穿好正装,依次排在一个香案前面,府里其他仆役也陆陆续续到达了,但都鸦雀无声的在管家的指挥下,依次的排在主子们的后面。

  就刚才那快速的一眼,李玉儿已经看清楚了,香案的对面肃立着一个面白无须穿着官服的人,那人手里还捧了一个明黄色的卷轴一样的东西。垂下头,李玉儿跟着桂香她们一起排在后面,面上也带着些惶恐无知的表情,但心里对今天的事情已经有了个大概的猜测。

  果然,见人到齐,程老爷净手焚香后,那个太监就打开圣旨,开始宣旨,接下来就是一通华丽又晦涩的辞藻。

  李玉儿听不懂圣旨里每一句话的意思,却仍旧努力去听,半天终于在脑海里拼凑出了个大概,那就是程府这次献粮有功,朝廷给了嘉奖。给程老爷封了个从五品员外郎,给程夫人封了个‘恭人’的诰命,还给程府长子赏赐了一个国子监名额。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跪接圣旨的程老爷一时间都觉得热血上涌。原本他捐献家财主要是为了避祸,顺带刷刷钦差的好感,哪想到效果这么好。当朝也有商贾士绅捐献巨资来换得员外郎这个称呼,但肯定没有他这么荣耀:是圣上下旨嘉奖的!况且他儿子还能进入国子监!

  接旨之后,程老爷将圣旨恭敬的放进一个金丝楠木的盒子里,然后双手捧着盒子往祠堂供奉圣旨去了。

  祠堂就不是女人能够进去的地方了,接下来就没有程府女眷什么大事儿了。程夫人的神情有点亢奋,但她还能勉强冷静的吩咐苏厨娘:把所有的拿手菜都做出来。

  “恭喜婆婆,贺喜婆婆,得封‘恭人’!”李玉儿跟着苏厨娘刚走,后面就传来大少奶奶高兴的祝贺声,紧接着二少奶奶也不甘落后,好话一箩筐一箩筐的往外冒。

  一路回去厨房的小丫环心里都有些兴奋:是圣旨!她们有生之年居然能跟着主子接了一次圣旨!今天的经历够她们往后传三代的了。

  “啊!没想到我也能接圣旨,那圣旨真好看!”一个丫鬟终于忍不住兴奋之情,感叹了出来。

  另外一个丫鬟毫不留情的打击到:“好看?你看到了吗?我明明看到你当时埋着脑袋瑟瑟发抖。”

  周围的丫鬟闻言都发出了轻笑声。

  那丫环涨红了脸,仍旧挺起胸脯道:“别笑我,难道你们不是?有谁看清了圣旨的样子,听清了圣旨的内容?”

  “……光顾着兴奋高兴了,是没有听清。”小丫鬟们你看我,我看你,良久有人呐呐的说。

  最开始跪下接旨的时候都光顾着担心害怕了,后来大约知道是嘉奖圣旨之后,又光顾只高兴了,那里还静得下心去听圣旨里面到底说的什么啊,而且里面一大堆没听过的词儿,谁听得懂?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0页  当前第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16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家女古代生存手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