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翠花的种田农家生活_分节阅读_第18节
小说作者:卿卿喵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19 KB   上传时间:2017-10-06 17:16:52

  翠花点头,谁说穿越无往而不利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经验最重要!

  于是李大冰没等三天后,第二天就去交钱定了第一个摊位。快到腊月了,想卖东西贴补家用的多了,迟恐生变啊。

  呼……翠花暗自给自己打气加油!

  这几天看着杨氏和李大冰为了卖面条的事忙前忙后,翠花心里很焦躁不安,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

  杨氏之前还很不确定,没有信心。交了摊位费之后反而沉下心,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样,反正都交了钱,就不用想东想西的了,就尽最大的努力做吧。成语不成总要试了才知道。

  所有的忙碌与投资到底值不值得今天就能见分晓了!是的,今天又到了赶集的日子。翠花要去镇上卖面条啦!

  卖面条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面粉要揉的劲道,这样擀出来的面条才好吃。然后就是干面皮、切面条、下锅煮。

  为了这次去镇上卖面条,杨氏忍痛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白面,做面条的面团是要醒的,就是发酵。天气不热,所以面团头天晚上和好揉好放着,第二天一早带着面团走。家里的白面剩的不多,也就能煮三四十碗的样子。

  骨头汤是熬了一天一夜的,先熬的骨头,血沫炖出来捞干净,把骨头敲碎继续顿。荤油炼了一大盆。

  翠花今天醒的特别早,一醒就睡不着了开始胡思乱想,要是卖不掉怎么办啊家里花了那么多心思,花了那么多钱,还不如卖刺球果呢,没本钱的买卖多好……一直到听见李大冰和杨氏出门的声音,翠花往外一看,天还黑着呢,但是爹娘已经起来收拾东西了。睡不着,只好起来帮忙。

  翠花穿好衣服出门一看,不只杨氏他们,连李林李柳也起来了,看得出大家对今天的买卖抱有很大期望,也很是紧张。上次的刺球果不要本钱,都觉得即使卖不出去也没什么,今天要做的对翠花一家来说是大买卖!

  杨氏煮了面条,用的骨头汤底,把石头和小草从睡梦中叫醒,喂了些面条,一家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石头和小草还迷糊着呢,不能指望虚岁三岁的孩子走山路赶集。所以他俩是在板车上坐着的。

  板车上边安了两口锅,一口用来煮面,一口放着骨头汤。下面做成柜子式的隔层(因为板车高,可以想象成现在的手推车的样子),隔层里放着柴火和面团,以及十来个碗。

  至于桌子板凳,李大冰参考翠花的提议做成可折叠的,直接绑在板车后面。一共就两张桌子,八个小板凳。

  这不是翠花第一次去镇上,却是翠花第一次觉得这山路那么近,近的翠花还沉浸在思绪里就到了镇上。天,快要亮了。

  没来得及紧张,翠花就跟着李大冰去到自家的摊位。翠花家的摊子左边是卖烧饼的,炉子已经生起来了,烧饼的香甜都闻得着,显然来了好一会了。右边是卖包子的,蒸笼的热气弥漫着,香气扑鼻。翠花看了看,找了找,另外的卖面条的离自己还挺远的,隔着二十好几个摊子呢。

  急急忙忙把东西放下来。先固定板车,然后桌子板凳往下拿。看了好几次,才最终确定摆放的位置。那边,李大冰开始生火了。

  韩城今天是来镇上看看的。回来有两年了,家里人催着娶媳妇,但是在战场上待惯了的韩城并不想娶那些娇滴滴的大小姐,见了市面也不想娶个村姑、农妇。所以为了逃避这些麻烦事,韩城就拿退伍的银子和战友合伙在镇上开了家酒楼。小韩氏一拿这事催他他就找借口去打猎,有时就是来镇上。

  酒楼虽说是韩城开的,但是韩城平时并不常来,只是投了钱,掌柜的还是老铜!老铜在当兵入伍前是个伙计,后来退伍了,手里有钱,也不想受从前那个窝囊气,所以开了家酒楼自己当掌柜。

  开酒楼的事韩城也没让家里人知道。退伍的钱给了家里一部分,一部分存了起来,还有一部分就用来与老铜合伙开了酒楼。

  今天来镇上也是被小韩氏逼的。韩城今年十九再有一个月过年就二十了,这在现代是小鲜肉在古代就是老腊肉啦,小韩氏怎么能不着急!可惜小韩氏她急,儿子韩城不急啊。韩城被催的没办法,打猎吧,去的腻了,就来了镇上。

作者有话要说:  男主戏份开始多啦!

收藏收藏,继续求收藏。

☆、37

  韩城骑马到镇上的时候,正是集市上人最多的时候。不过虽然人多,但老远听到马蹄声的人还是让开了一条道来。

  德顺酒楼开在集市中心拐个弯的地儿,那儿没有这么多小摊,都是些店铺。集市是特意划分出来的,头顶有蓬的空地。摆摊就自己带器具,只要不超出范围来随你怎么摆。翠花家的面摊就在这集市中。

  要去德顺酒楼是要经过翠花家的面摊的,不过韩城心里郁闷,也就没怎么看,骑着马随意撇了眼,根本没看清谁是谁。

  翠花家的面摊不大,但是能摆的下两张桌子也算可以了。

  早上摆好桌椅,李大冰把炉子的火生好,一家人就进入了等待期。杨氏擀好两碗份的面条放在案板上,翠花、李林李柳站着看着过往的来人。石头和小草蹲在墙边玩着从家里带来的、李大冰用做板车剩下的边角料做的木头小玩具。

  来往的人很多,但是翠花家的摊子就像被排除在外似的,没有人过来吃面,偶尔有人的眼睛看过来很快就又转回去了。

  杨氏闲着没事做,心里着急,手都开始发抖,拿着擀面棍的手握紧又松开,手心开始出汗,像求救似的杨氏将目光投向李大冰。

  李大冰沉默了半晌,这个情况……要不,吆喝两声

  翠花额头开始冒汗:这可是寄托了全家人希望的买卖啊,一定……绝对不可以失败!走到盛着骨头汤的锅子前,翠花揭开锅盖,用勺子搅了搅锅里的汤。已经炖了一天一夜的骨头汤的香味立刻弥漫开来,待充满了翠花家的小摊便立刻向四周侵袭。

  闻见味道往这边看的人越来越多了,却还是没人过来,哪怕是问一声。翠花深吸一口气,朝人群喊道:“面条,好吃的面条,独家秘方啊,好吃的面条。”

  有人往这边走,看了看案板上的面条,再看看桌椅,问“这面条怎么卖的”

  终于有人问了,翠花暗自松一口气,面带微笑回道:“三文钱一碗!大叔尝尝吧,包你好吃!”

  “不好吃怎么办”人群中有人这么问,正要走进摊位里的大叔愣住了,看看面条又看看人群,脚步要收回去了。

  “不好吃不要钱!”翠花热情的走到桌子前拉开板凳,“我娘做的面条可是有名的,尝尝就知道了!”

  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汉子,满脸胡子,长的高大威猛,看起来就不太好惹的样子。汉子走到桌子前坐下,“看着我干啥,来碗面!不好吃我可不付钱!”

  “唉,您等着。”翠花高兴的应答,回头看杨氏还愣着呢,赶紧催促道:“娘,下面哪,拿出你最好的手艺来。

  杨氏赶紧揭开煮着水的锅,拿起早就切好的面条放进锅里,用筷子划开面条不让面条结在一块。

  翠花拿出一个碗,用勺子舀了少许的盐,放了一点荤油,然后就等面好了。

  那汉子不耐烦的敲敲桌子,“好了没啊这么慢!”

  杨氏忙连声答道:“好了好了!”将面捞进碗里,不放水,而是从另一口锅里舀一勺汤浇上。

  翠花端过这碗面小心的放在汉子面前,“好了,叔叔你尝尝!碗底有了,先拌拌。”

  汉子拿起筷子搅拌几下,也不嫌烫,“稀里哗啦”两三口就吃完了。

  汉子吃完了碗一放,看向翠花。围观的人都看着这一幕,都还记着翠花说的“不好吃不要钱呢”。

  翠花这时倒有些紧张了,万一这汉子就是要找事,说不好吃咋办……那接下来的生意自家还咋继续做下去啊。

  汉子没说话,从怀里摸出三个铜板放在桌上,擦擦嘴穿过人群走了。

  望着汉子的背影拐个弯不见了,翠花回过神来,把铜板一个个收好,并收好碗筷擦干净桌子。很快,就有下一个人来坐下了。

  翠花走到案板后开始洗碗,李林李柳擦桌子收碗收钱忙得不亦乐乎。杨氏不停的擀面皮切面条,李大冰负责生火调底料。

  有认出李林和李大冰的人,问一句“你们不是卖刺球果的吗改卖面条啦!”再一问价格,不贵,这可是白面啊。舍得的也会买上一碗。

  韩城骑马到酒楼前停下,自有小二来牵马去后院栓好。摸摸马的脖子算是安抚,韩城迈进酒楼。

  酒楼收钱打算盘的不是老铜,而是伙计,见到韩城来了忙停下打算盘的手走出柜台,“哟,韩爷来啦!铜掌柜在房间呢。”

  韩城“嗯”一声算知道了,就头也不回的上了二楼。老铜没有家室,所以平日里就住在二楼的一间屋子里。

  推门进无滋味,老铜正喝着茶磕瓜子呢,歪着腿毫无形象的坐着。见着了韩城,立即端正坐姿,狗腿的擦擦板凳,拉开,“老大你来啦,坐坐。”当兵的时候,韩城是一个小队长,老铜是队员,所以平时都叫韩城“老大。”

  韩城不发一言,坐下。老铜又殷勤的的到倒了杯茶,“老大,你喝茶,喝茶。”

  韩城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把茶杯重重的往桌上一放。

  “这么大火气,伯母又催你娶媳妇了”

  面无表情的瞪了一眼老铜,老铜立马收起自个儿幸灾乐祸的表情。老铜家里人都死了,只剩他一个,自然没人逼他。因此每次都笑话韩城。

  韩城拎着茶壶给自己又倒了杯水,喝完还是郁闷,于是杯子一放,走了。

  老铜:一说这个话题你就走,小心友尽!

作者有话要说:  下午有事没码字,晚上码了这么多,困……明天继续~

收藏哟亲~

☆、38

  不想理会老铜的取笑,韩城端了茶杯一口饮尽,杯子一放就离开了。下楼的时候伙计看见了殷勤的凑过来:“老板,有事您吩咐。”

  韩城烦躁的挥挥手,连马也没有牵,出门去了。

  出了酒楼没处去,韩城就双手背着无聊的四处走动,看看摆摊的小贩和买东西的人讲价,瞅瞅有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翠花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连带着旁边卖烧饼包子的生意都好了不少。这年头可不像现代平民也不差钱,吃面都是一人点一碗,吃不掉不要了扔掉。

  在古代,一家人,舍得的点上两碗,孩子、父亲(母亲)一人一碗,双亲都来的呢,就父母每人从碗里挑一点出来凑一小碗。舍不得的,点上一碗面,分好几碗出来。面不许添,但是汤管够啊,所以一般都是就面汤吃干粮。有钱的再买点烧饼包子填肚子。

  一共三四十碗的面条,配上油脂丰富的荤油,再来一勺骨头汤,浓香扑鼻。来往的熟人或者陌生人,你一碗他一碗的。很快,面团就缩水成一小块了。接近中午,镇上赶集的人都陆陆续续回家了,小面摊总算清闲下来了。

  “呼……”杨氏擦了擦汗,把洗好的碗整齐的码放在案板上,筷子插进筷笼里沥干水。

  “娘,喝水!”翠花早就被从洗碗的循环中解放出来换成了调汤底。擀面皮切面条变成了李大冰。李林李柳两个机灵敏捷的小伙子依旧招呼客人。石头和小草玩累了,正着烧饼有一搭没一搭的啃着玩。

  “嗯。”接过水喝完,杨氏笑了笑,“还真是渴了呢。”

  “娘,没人了,你歇歇。”

  忙了一上午,有人的时候忙,没人的时候急,心思全在面摊上,就没想过别的事。猛的一歇下来,身体上的疲惫全都涌上来。杨氏叹了口气,捏捏自个儿的胳膊。捶捶酸痛的腿,放松放松。

  “娘我给你捏捏。”翠花放下手中的抹布,给杨氏捏肩膀,“是这儿吗”

  “不用,你也累了,”杨氏拒绝,女儿也累了一早上呢,“赶快坐下,歇歇。”

  “我不累,我又没干什么活。”其实站了一早上腿早就酸了,但是和杨氏他们比起来,这根本不算什么。

  杨氏甜蜜的笑了,果然女儿是当娘的贴心小棉袄啊。

  李大冰收拾收拾案板坐下,看着媳妇与女儿说话,两个儿子在一旁逗小儿子小女儿,觉得生活也就这样了,有妻有子,家庭和乐美满,幸福啊!

  “好了好了,你快坐下歇会儿。”感觉捏在肩膀上力道越来越轻,杨氏知道女儿恐怕也是累了。忙叫女儿坐下。

  翠花放下酸麻的手臂,听话的坐下,暗地里双手交错着给自己捏捏。

  李大冰和旁边卖烧饼的老板闲聊,卖烧饼的老板叫老陈,长得瘦瘦高高的,有点黑。老陈笑呵呵的对李大冰说道:“李兄弟,今天托你的福啦,烧饼都多卖了些。”

  “哪里哪里。都是陈大哥你的烧饼做的好吃,哪里是多亏我。”李大冰谦虚道。

  “是啊,多亏了李兄弟你啊。”卖包子的老金也笑,老金长得胖胖的,身材高壮结实。

  “金大哥这就折煞我了。”

  “李兄弟这你就谦虚了,”话说到这儿,老陈突然低下声来,努努嘴说道:“喏,你看那边那家同样是卖烧饼的,今天剩了那么多。再看我,”指指自家空了的篮子,“往常总要剩些烧饼,今天都卖光了。”

  李大冰依言望去,对面不远那家卖烧饼的,篮子里还剩大半篮子的烧饼。再看老李的篮子,空了。

  翠花坐着听李大冰和老陈老金唠嗑,闲闲的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这边一位母亲牵着孩子,孩子看见糖不愿意走,母亲不买,孩子就眼巴巴的盯着糖看,母亲心软了给买了一两块,孩子高兴的捧着糖走了。那边几个少女在脂粉摊边,叽叽喳喳的讨论哪个颜色的胭脂好看,哪个发带更配衣裳。

  突然间,一个挺拔的身影走进翠花的视线。翠花眨巴眨巴眼,以为自己看错了。等确定了那人是真的,翠花高兴的拉拉杨氏的袖子,“娘,你看,你快看。”

  “怎么了,看到谁了”杨氏顺着翠花手指的方向看去,“那人你认识谁啊”

  “娘,就是韩城……哥哥啊。”看杨氏还没想起来是谁,只好这样解释,旧事重提,“就是在青山上见到的下河村的韩城哥哥,那个送了我们家一个猪大腿的韩城哥哥。”

  “哦,那个韩家二郎啊。”杨氏好笑的看翠花提到青山而有点蔫的表情,这是被说的重了怕了呢。知道怕就好,下次就不敢乱跑了。“当家,当家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页  当前第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4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翠花的种田农家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