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此生应不负[民国]_分节阅读_第7节
小说作者:总裁哥哥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446 KB   上传时间:2018-06-22 19:53:47

  但他刚说完,另一珠宝铺的掌柜便立马摇头否决道:‘不行,他们那经营方式才出现多久?怎么会赶得上我们这用了许久的经营方式?’

  几人的意见相左,李财主自己一时间也拿不出一个准确的决定。

  ‘好了好了,你们都别吵了。要不便都试试好了。’沉了口气,李财主最终开口道。”

  其实,所谓的李财主便好比华夏,所谓的杨商人,便好比那些侵华的洋人了。曾经的李财主有多骄傲自大,此刻便有多为难难堪。

  华夏之于那些洋人是什么?究竟是那些仍旧活在想象中的华夏人所想的合作友人,还是他们眼中的一场笑话?他们所谓的礼遇究竟只是出于他们的教养,还是他们真的以为华夏民族是他们真正值得尊重以待的民族?

  她不否定在洋人的管理下,租界的法纪法规更为规整公正,人们在租界的生活更为安稳。毕竟谁也不是个傻子,若非如此的话,怎么还有那样多的文人名流选择住在租界?

  但是,租界的公平是相对的。华夏人和洋人的地位,本身便是不对等的。只有那样真正大权在握的华夏人,和那些极具盛名的名流、有才之士,才是洋人真正愿意礼待的人。

  那么,那些底层社会的人呢?出身于底层社会的人的存在算是什么?他们的结局应当是什么?这才是锦颐想要探讨的问题——

  “李财主允许两种经营方式同时存在,但最终,所有店铺的经营结果合算起来,仍旧是亏的比赚的多。

  他手下的那些人,是掌柜的,有些想保证自己的利益,轻易不肯尝试任何改变。是劳工的,有些尝到了甜头,便拼命地想往杨商人的手下钻。剩下的有些人,有的对他忠心耿耿,满是热忱的想要同他共度难关,还有的,便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满是麻木。

  李财主知道,他不能再这样了,否则他的家业总会有败光的一天。但与杨商人一次又一次的交手中,他失败的太多次了,以至于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还会有战胜杨商人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再生起同杨商人对决的念头了,他的思想从一开始便输了。

  第一次,他主动约谈了杨商人,以一种极低的姿态。

  他愿意割让一些土地和产业给他,也愿意以极低的租金将土地租借给他,他只希望他能不在打压自己的产业。

  缝隙中生存。这大约便是他对自己彼时处境的想法。”

  终于,锦颐写到此处,写到李财主与华夏的境遇吻合的地方,她陡然停住了笔——

  之后呢?李财主将土地割让、租借给杨商人以后会怎样呢?

  大体是会和如今的状况相似吧。底层劳动者仍旧在底层苦苦挣扎,管理层开始生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梦境中醉生梦死。

  杨商人会在属于李财主的土地里为所欲为,会因为李财主的手下不是自己人而施以暴行。强者欺负弱者,杨商人并不以为有什么问题,因为成王败寇。甚至,因为占领了属于李财主的土地和产业,他还将李财主剩下的全部逐一蚕食。

  而李财主这边呢?底层人民漠不关心,管理层自欺欺人,最终的结局又会是怎样?

  李财主失去家产,生活窘迫。管理层失去工作,朝不保夕。

  底层人民呢?他们沦落到了杨商人的手下,不仅仍旧在底层挣扎,甚至连性命都成了杨商人用来娱乐的把戏。他们连“活着”都成了最深的渴求,更何况尊严?

  “最终,所有人都一无所有,包括性命、包括尊严。”

  小说的最后,锦颐如此写道。

  她向来是不惮于以最恶劣的想法去对未知的未来加以揣测的,更何况她想激起所有人的共鸣,不施以最为沉重的一击,又怎能见到最为显著的成效?

  一无所有,那是最残忍,也是最合理的结局。

作者有话要说:  女主写文的副本开启~~~~

关于女主写的文,因为是作者在写,写得肯定比不上文学大师,大家见谅~

  ☆、第九章

  锦颐放下手中的钢笔,拿起那两张写满了文稿的轻薄稿纸一读再读,直到确认自己已然不能修改得更好了,方才找了一张信封,将文稿给包裹起来。

  拿着手中写好寄件地址和寄件人等信息的信封,锦颐站起身走出了房门,下楼找到了李妈,便将手中的信封递到了她的手中:“李妈,替我去将这封信给拿出去寄了吧。”

  锦颐找到李妈的时候,李妈手中拎这个菜篮子,恰好是将要出门的模样。她伸出一只手,从锦颐的手里接过了信封,紧接着便又掀开了竹篮上的深色花布,将信封稳妥的安置在内。

  “好的小姐,恰巧我也要出去买菜回来做晚饭了,待会儿出去的时候,我便顺便替小姐将信封给拿去寄了。”

  李妈如是说了,锦颐才像是反应过来般回过头去望了望墙上的时钟——

  此时已是五点又十分了。那短短的万余字,竟足足花了她一个下午的时间。偏偏除了那隐隐酸胀的脖颈和后肩,她都未曾察觉。

  “去吧。”愣了一会儿,见李妈还站在自己的身旁,想是还在等着自己有别的叮嘱,锦颐便对着李妈笑了笑,轻柔说道。

  眼瞧着李妈对自己点了点头,逐渐的消失在门口,锦颐便转过了身,想要重新回到房里去。谁知她脚步都还没施展开来,便瞧见了谢锦言正风风火火的从楼上小跑了下来。

  “锦颐?你今天怎么没在房里?”陡然间瞧见了正孤身一人站在客厅里的锦颐,谢锦言刹时便挑着眉对锦颐问道。

  显然,对于能在这个点看见向来总爱躲在房里看书的锦颐,他不是不感到惊讶的。

  “哥哥这是要去哪儿?”锦颐不仅没有回答谢锦言的问题,反倒反问道。

  在她的印象里,今天的谢锦言,下午应当是没课的。但此刻,他右臂上搭着西服外套,手中拎着出门时惯常拎着的提包,连头发都没来得及打理,俨然是一副急着要出门的模样。

  一语惊醒梦中人。

  谢锦言顿时想起了自己手中还未完成的事,于是脸上便又连忙浮上了急色——

  “我有急事要出门一趟,应当会晚些回来,若是爸妈先回来了,你便帮我告知他们一声。”

  他匆匆撂下这样一句话,待锦颐回过神再往身后望去的时候,便只能看见那扇来不及掩上的大门,还在他的身后晃动。

  他究竟是去做什么?锦颐其实是知道的。她走上前去,重新将大门关好。

  上海的报社,惯来是在晚六点截稿的,他若是再去的晚些了,便赶不上报纸明日的发行了。

  当然,他是不需要担心他的文章不能刊发的。当一个文人在文坛的地位已经抵达了某种特定的程度,那么便在不是谁要来审核他的文章,而是他要将文章投递给谁了。

  第二日下午。

  当锦颐顶着谢峰德探究的眼神,第一次向谢峰德讨要来了家中订购的几份报纸后,果不其然便在《上海日报》里瞧见了谢锦言所撰写的一篇文章。

  《上海日报》、《上海晚报》和《申报》是上海纸媒界的三大巨头,几乎是每一个上海人都会阅览的报刊,影响力几乎是涵盖全国。

  这一次,谢锦言并未将自己的文章刊登在自家文学研究社名下的报刊下,反倒是刊登在了《上海日报》上,所看重的与她一样,无非便是那报刊的名气,想凭借报刊的名气,令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这篇文章罢了。

  正如她,她便将她的《一无所有》投发在了《申报》的报社里。

  《一无所有》,那是她给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所取的名字。

  静了静心,锦颐将手中的报纸翻到了刊登着谢锦言的文章的那一面,轻轻将报纸叠起一半,便捧着报纸细细斟读起来——

  那是一篇名为《华夏上海?》的文章,即便是还不曾真正读到文章的正文内容,但光是文章的一个题目,便叫锦颐的心突兀的停了一下,没来由的心慌。

  没有任何的停顿,锦颐连忙往题目下方的正文看去——

  一如既往,谢锦言的文章是不惯于堆砌华丽的辞藻的,他的文辞一如既往的犀利,字字句句直指人心,下意识的便让人想要退缩、想要回避。他的文章就像是一面镜子,印刻着社会里最残忍的真相,容不得任何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装聋作哑。

  他文章中所写的内容,其实正如锦颐所料那般,只是将合乐里强制拆迁的血腥事实,明明白白的摆在整个上海滩所有阶层的人的面前。甚至,为了更真实的还原真相,他都不曾刻意在字句中掺杂个人情感。

  他的每个字都是冷冰冰的,似乎要将所有的是非都要交到别人的手上,强制所有人给出一个对真相的判断——

  残酷的真相。

  这是锦颐在看完谢锦言的文章后唯一的感触,即便是她本身已经经历过这样的事实,但她仍旧是忍不住在心里如此感叹着。而这,便是谢锦言的文字的吸引力了,也是谢锦言如此受当世文人追捧的原因。

  锦颐手捧着印刷着谢锦言文章的报纸,始终不曾放下。

  在这篇《华夏上海?》中,在对合乐里强拆事件的整个叙述中,她是找不到谢锦言个人情感的偏向的。他只在文章的最后,才好似一个稚子般,满怀一腔疑问般问道——

  “华夏上海......华夏上海!上海真的是华夏的吗?”

  偏只这一句,像是空谷中最后的回响一般,占据了她的整个脑海。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根细针,在她的心尖上猛地扎了一下,刺痛得快要使她断绝了呼吸。

  上海......真的是华夏的吗?甚至于,华夏......真的是华夏的吗?

  这才是《华夏上海?》这个题目真正的含义。犀利、刺痛,却叫人辩无可辩。

  苦笑着将手中的报纸丢开,锦颐平复了一下心中略略荡开波澜的心情,拿起了早已准备好的手袋,便出门去了——

  中午时分,她已经接到了《申报》编辑的来电,接受了那编辑的邀约。

  她出了家门,走到路边,随手拦了一辆人力黄包车,便向着《申报》报社的方向去了。

  锦颐进到报社内部,只见那报社里的办公桌大都安排在一处,期间有许多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埋头苦干,根本便分不清谁是谁,更何况她压根便没见过这葛继涵编辑了。

  于是,沉了一口气,她只好扬声询问道,“请问葛继涵编辑在吗?”

  一时间,她突兀的声音在原本因为工作而略显嘈杂的报社里响开。几乎同一时间,所有打探的目光都向她扫来。不过也幸好,这些记者编辑们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也不过是一瞬的功夫,他们便又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的工作上。

  “哦,你是谢锦颐先生?”一个身穿白色衬衫和深咖色夹背的男人,忽然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

  他唤她为先生。在此之前,她从来是听惯了别人唤谢锦言先生的。自己被别人唤作先生,这还是头一遭。

  “来,先生。我们来这边谈。”

  锦颐并没有回答他,但他却已经确认了锦颐的身份——

  今天所有的安排中,他只约见了《一无所有》的作者。

  他引着锦颐在一处颇为宽敞的地方坐下,为锦颐添了一杯凉开水后,便交叉着双手,略略前倾着身子道:“先生的小说我已经看过了......”

  他沉吟了一会儿,似是该思考应当给出锦颐如何的条件才更为合适——

  “我不会为了报社的利益便说些虚假的话语,先生文笔很好,《一无所有》也是一篇难得的好小说。但先生毕竟是文坛的新人,我给先生开出千字七角的价格已然是极限。”

  做报社的人,是一个十分中间的存在。他们既不是纯粹的文人,也不是纯粹的商人。

  他是编辑,编辑是鲜少有约见作者的。一般遇上了想要刊登的文章,若是对方同意,便将钱寄去,将文章刊登。但这次,他十分难得的遇上了一篇可以称得上是“心头好”的小说,于是便直接将笑说的作者给约到了报社来,怀着的本身便是不愿放弃的心思。但在这同时,报社利益的底线,却也不是他能轻易打破的。

  他不断地思考着该如何说服锦颐,以一种将要面临一场重大的谈判的姿态。

  “好的。”锦颐望着葛继涵忽地笑了笑,最终应道。

  “什么?”葛继涵有些傻眼。

  原本他的底线是千字八角的,怎么现在他连底线都还没说出来,他眼前的人便直接笑意盈盈的应承了下来?

  “我说好的。”或许是葛继涵的目光狐疑太重,锦颐便再次出声,肯定了他的想法。

  于她而言,这篇文章能挣多少钱根本便不那么重要。生活方面,谢峰德和谢锦言都不曾短缺过她,她所在意的,是她的文章究竟能不能在《申报》刊发。

  她并非谢锦言,她在文坛还没有一星半点儿的地位。她的这篇《一无所有》算得上是触犯洋人的利益了,没有那样多的人会愿意为了她这样一个声名不显的人而冒险。

  在上海滩里,只有身后有背景的任务才能将产业做大,三大报刊也无非如此。于诸多报刊中,她选择了《申报》,既为它的浏览量,同时也为它的“无所畏惧”。

  ☆、第十章

  《华夏上海?》像是一颗被投掷于深水的炸、弹,引起了波澜壮阔。

  上海租界里的那些腌臜事,底层人民或许人微言轻,或许逆来顺受,总不会去说。那些名流文人,不曾亲身接触,甚至不曾知晓在租界的某个角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灾难,便也不曾刻意提起。

  正是在多方缘由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上海滩表面上的宁静。而现在,这样的平静被打破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页  当前第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此生应不负[民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