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代养家日常_分节阅读_第21节
小说作者:曲流水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75 KB   上传时间:2018-09-24 20:14:01

  “子期,过来这里!”

  穆子期转头一看,果然看到郝村长在朝自己招呼,见他身边站着几个人,他心中不由得一喜。

  这边,县里的管事问了他几句,再亲自出题考较他后,颇为满意地点点头。

  “不错,我看你年小体弱,干不了什么重活,又听郝村长提起你,想到我这里有份活正好适合你做,这样吧,你就先干个两天,如果可行我们再谈工钱。”从县里来的人姓木,穆子期听到别人叫他木管事。

  “没问题,木管事,我一定会好好干。”穆子期表情严肃,挺起胸膛说道。他也没问是什么活,反正有郝村长在身边,总不会害自己。

  他的新工作是记账。

  每天村民的出勤自然有两个村长负责,他主要的任务是记后勤的帐,因为上百人的村民一天要吃三顿,如此一来,每次要采买的食物就很多。

  他每天要跟着后勤的人去市场买菜买粮,回到工地后就得记下今天的花费。

  这个活儿很轻松,不就是记个流水账吗?要不是后勤采买的人不识字,穆子期觉得根本用不上自己。尽管如此,他还是记得很认真,恨不得把这流水账做出个花来。

  两天后,他得到了木管事的认可,得以保住这个工作。

  不过没过几天,他觉得自己还是太嫩了,人家这是让他当眼线呢,那木管事似乎生怕后勤的人把钱给贪污了,每天找他去汇报工作。

  就算有点点不如意,穆子期对郝村长还是非常感激,心里开始琢磨着事后该如何道谢了。

  事后向郝村长打听,穆子期知道后勤的管事是镇衙门的人后,心中顿时了然。窥一斑而知全豹,夏朝对这些工程的监管还是很严格的。

  不用出力,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厨房混,三天吃一次肉,馒头管饱,有时还能趁着职务之便让碗里多出两块肉,穆子期突然觉得自己的服徭役生涯还是很美妙的。

  再想到每天十五文钱的工钱,穆子期恨不得这样干活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八月底,镇上小学开学的那天。

第33章 农忙时节

  穆子期颇为留恋工地上的生活, 他这不是一个人在挣钱啊,他家的牛也在挣。

  挖出来的土有时候需要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填, 木管事体恤干活的人,就专门到各村租用牛车。穆子期近水楼台先得月, 家里的牛也跟着上工, 为此穆子清还派上了用场,小家伙天天牵着牛去吃草, 和牛培养出感情了,早已学会赶车。

  家里一下子有两份收入, 每天的进账有三十文钱,这样的日子何其美好?

  不止是他舍不得,陈香和刘延知也是如此。他们两人正是最能吃的时候,在家里是能吃饱, 可心里会心疼粮食啊。这里就不一样了, 管饱!活儿还不会太重,不会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 让村民们暗地里觉得大夏的官员会体贴人。

  对比以前他们在大金国听说过的徭役或者经历过的徭役,这次的活简直好得不能再好,根本就是一个好的赚钱机会嘛。

  “刘大哥,你在想什么?”这天吃饭的时候, 穆子期见穆子清正吃着香,就捧着自己的饭碗到他们两人身边,不经意瞧见刘延知一边嘴里扒着饭,神情似乎心不在焉。

  “我还在考虑。”刘延知欲言又止。

  “那你想好了再说。”穆子期转向陈香, 发现他吃饭的神情竟然也不专注了,赶紧问他,“你又在想什么?”

  “大郎,你说,你说我去……去从军的话,能行不?”陈香三下两下就把碗里的饭菜吃进肚子里,劈头就问。

  “你想从军?”穆子期很是惊讶,想了想,随即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自从来这里服徭役后,村长等人就一直在村民中宣传从军的好处,再看前几天从县里来的那支军队,他们身穿颜色式样统一的军服,个个看起来身强体壮,走起路来步伐整齐,精神焕发,脸上洋溢着骄傲、自豪之色。

  不说别人,单是穆子期都觉得他们看起来十分威风,更别提从军的好处了,他们说如果家中有一人从军,就可以免税五年,加上之前许诺的三年,一共就是八年。

  而且有村长们的现身说法,大家知晓军队的月俸很不错,还有人教识字,如果厉害点的话,可以直接考军校,出来就是官!或者在军中熬资历,那样即便退役,也能被安排进入官府,下半辈子都有依靠了。

  难怪陈香会动心!

  穆子期再看刘延知,果然,他也心动了。

  “我觉得……”穆子期沉吟了一会儿,“从军是一个路子,咱们几个在大夏称得上是举目无亲,势单力薄,以后想光耀门楣无外乎是读书,听村长说起码需要读到国立中学毕业,考上吏员或者进入朝廷开办的作坊才算是好出路,当然,最好是一路读到大学毕业,那样相当于大金国的进士了,出来后进入官府很容易往上升。”

  千百年来,做官从来是底层百姓最美好的愿望之一。

  陈香和刘延知听到这里,不约而同地摇摇头。两人都是习惯舞枪弄棒的,冷不丁让他们重新进入学堂和一些小娃娃一起读书,总觉得不好意思,也静不下那个心。

  “再就是从军了,大夏的军队和大金不同,士兵的月俸多,待遇好,不会轻易让你们涉险,会珍惜你们的性命,加上你们两个有基础,不说其他,我看比大多数的新丁都强。”穆子期说到这里,竟然觉得从军是陈香和刘延知最好的出路了。

  “对,我就是这般想。”陈香使劲点头,这几个月的农活他老实干了,从不抱怨,可他有时候觉得自己不该和别的村民那般一辈子面对土地,心思就不免想到其他方面去。

  或许这就是大郎以前所说过的,有时候懂得越多,心思就越发不容易安分下来。

  “唯一的顾虑是大金和大夏这几年肯定会开战,我怕你们有危险。”穆子期说了一堆,总结道,“你们还未成亲呢,而且陈香你是家里的独苗,真的要去吗?战场上的事,谁也说不清楚,这是拿命在搏啊。”还不定能搏出一个富贵的前程。

  想到这里,他的心情不知为何,突然有点低落。

  “我再考虑考虑。”最终,陈香默然不语,刘延知却说了那么一句。

  穆子期点点头,默默地吃完饭。他发现,自己能走的路现在也只有一条,从军是不用想的,就算老叶氏突然肯同意,他的年龄也是硬伤,人家可不要娃娃军。

  因为服徭役的待遇不错,往后几天,主动把自家人带来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官府的人剔除一些想浑水摸鱼的人,剩下的几乎来者不拒,所以时间刚到六月底,路就修到了清溪村。

  穆子期拿着到手的一千两百文钱,只能遗憾路修得太快了。

  清溪村的村民却大喜,觉得时间恰恰好。修完路后,他们并没有在家休息,因为水稻已经成熟,他们要开始“双抢”了。

  稻谷一变黄成熟,整个清溪村都变得极为忙碌紧张,村民们走路都要快几分,村头村尾闲聊的人极少。

  穆家不算忙,他们家里这一季没有种水稻,可地里的黄豆已经接近成熟,还是要细心照看一下的。还有荔枝地里的花生,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

  他不忙,陈香倒是去刘家帮忙去了。后来老叶氏见刘家三兄妹忙得脚不沾地,煮饭的时间都没有,连刘延萱都得到地里帮忙捆绑稻谷,想了想,就干脆帮他们把饭给做了。

  穆子期看到这种情况,自己就背着弓箭,进入山里的外围四处转悠。依靠着他一手苦练的箭术,还有和刘家兄弟一起挖的陷阱,他每天都能有一些收获,不过大都是山鸡或野兔之类的小型动物,数量也不多,多的三五只,少的时候一只都没有。

  于是,在农忙的时候,穆家的餐桌上出现了野味,让刘延舟吃完后还叫嚷着想进山去捕猎。

  穆子期闻言就笑道:“嗯,现在村里人很少进山,我发现山上的确出现不少野物,只是我不敢太深入,它们又过于聪明,我这种收获不算多,有你帮忙的话我求之不得。”

  “可惜啊……”刘延舟眼睛一亮,紧接着看到他家大哥面无表情的脸,顿时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忙摇头道,“算了,等我家种上晚稻再说吧,还是你家好啊,当时直接种黄豆,现在不用跟着忙活,我现在收割稻谷可是累坏了,腰都快直不起来。”说完还一脸的羡慕。

  “有什么好的?”穆子期面露无奈,“本来还打算今年种晚稻的,可是你看到了,如今黄豆还差一段时间才能收获,估摸着赶不上种水稻,看来得像村长说的那样,等收了黄豆后,我们家就种玉米。听镇上的农官说,黄豆玉米轮种,对土地恢复有好处,明年我家的水稻收成应该不错。”

  黄豆一般是八月份才收获,而晚稻七月底就得种上,如此一来,总会差上那么一点时间。在农事上,差几天,收获就会有区别,这还不如种玉米呢。

  “那你们家今年岂不是要买米吃?”刘延萱眉头微微一皱,颇为惊讶。她对于农活也是新手,先前以为穆家会和他们家一起种晚稻呢。

  “嗯,只能如此了,第一年没经验。”穆子期摆摆手,看了一眼正在打络子的老叶氏和穆圆圆。早在月前,两人从县里的绣庄接回一些单子,两人都是利用空闲时间做,每次都是积攒一堆再交给他拿去。

  这些络子薄利多销,其实得到的钱还比不上他这几天卖猎物的钱,但老叶氏和穆圆圆乐在其中,穆子期见状当然不会反对。

  “穆家大郎在吗?”几人正说着话,穆子期就听到篱笆外传来叫他的声音。

  “黄叔,找我有事?”穆子期从堂屋里走出来,拉开竹门一看,见是村里的熟人,忙问道。

  “大郎,你们家的牛明天有空不?有空的话帮我家运稻谷,我怕过几天会下雨,那样的话,我家的稻谷就来不及晒了。”黄大叔眉头紧皱,几天不见,他一脸的疲惫,不过眼里却闪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的确风调雨顺,虽然土地贫瘠,但收成已经符合村民们的预期,自然人人高兴不已。

  “好的,那我明天帮许家运完就去你家。”穆子期回想一下明天的日程,马上回答道。

  “那行,等运完了我明天晚上就给你钱。”黄大叔一听,心里总算松了口气。之前仗着自家人多,还想着不出这个钱的,可现在不行了,从他们家的田到晒谷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靠自家人挑担子的话,到底太累。

  主要是他家的壮劳力刚修路回来,都没躺下来好好休息过又要开始农忙,他的小儿子昨天已经病倒,他这才急切起来。

  送走黄大叔后,穆子期刚想回屋,没想到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人,都是跟他租牛车运稻谷的,他一一应了,还根据大家的先后排了顺序。

  回去和老叶氏他们一说,大家都很是高兴。

  “估摸着牛挣回来的钱,都快够咱们半个月的买米钱了。”老叶氏笑眯眯说道。

  确实,现在稻谷刚刚收获,一石带壳的米大概需要三百文钱,已经够他们家吃上大半个月。而帮村民们运一车的稻谷,路程远的话就是五六文钱,少的话也有三文钱,一天七八趟下来,平均三十文钱是有的。

  闲聊了一会,大家赶紧散了,刘家兄妹和陈香白天干活太累,得抓紧时间休息。

  第二天吃过早饭,穆子期开始赶着牛车帮人运稻谷,到底是同村的人,他也会亲自动手帮忙扛上扛下,一天下来,全身都酸痛了。

  这钱并不好挣,他忍不住暗想。

  这样忙碌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自家开始收黄豆。

  他们才刚刚准备下地去干活,结果这天早上,郝村长突然敲响大钟,等人来齐后竟然是通知镇上小学即将开学的事。

  “八月二十日就是让娃儿念书的日子,凡是未满十五周岁的娃儿都能入学,每学期只要束脩五百文。”郝村长喜气洋洋地说道。

第34章 新的收获

  “什么?镇上的学堂建好了?”村民们愕然。

  “我许久不上集市, 我怎么知道?”有人摇头,“不过我们修路的时候, 镇上的那些人去修学堂,估摸着时间也差不多了。”

  “建好就建好吧, 可惜这束脩也太贵了, 这可是五百文钱啊!”更多的人摇头。

  “从六岁到十五岁都能上小学,我们清溪村符合年龄的娃儿有十五个。”郝村长似乎没有听到底下村民的窃窃私语, 自顾自地说道,“乡亲们, 这读书可是好事啊,五百文钱看起来多,可书本不用你买,人家学堂里免费下发, 中午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饭, 也是不用钱的,这样一算, 你们平日里最多是出点纸张和笔墨费,怎么看都是划算的。可家里的娃儿万一能把书读出来,那可是有大出息,以后你们也能跟着享福。”

  难为一向沉默寡言的郝村长这次说了这么多话, 看得出他很重视教育问题。

  穆子期一听,暗自算了下,发现真有这样的政策,这五百文钱真的不算贵, 比大金国的私塾便宜多了。

  “村长,五百文可以买到将近两石的大米,这可是两百多斤的大米呐。”有一位脸上长得瘤子的村民抽着旱烟,叫嚷道,“读不读书还不是一样,不当吃不当喝,现在又不能考秀才,不能免税。”大夏的一石米是一百二十斤,这位村民算得也不错。

  “愚蠢!”郝村长正说到兴头上就被人泼冷水,脸顿时一沉,“读书的好处大伙儿都知道,偏你爱唱反调。不说别的,单看这次修路,你们在太阳底下累死累活,咱们子期拿着笔在屋内记账,可他的工钱顶得上一个壮劳力!要不是他年纪小,工钱指不定还能更高。”

  穆子期听到这里不由得一囧,这是拿他举例子么?

  “那是穆大郎,人家长辈是读书人出身,我家的兔崽子先前从来没有念过书,家里往上数八辈都没出过一个读书人,你让他冷不丁去上学,家里的活不用干了?想累死一家老小啊?”那长瘤子的村民见郝村长严肃的模样,心里一怯,却还是坚持着勉强把话说完,只是在郝村长的注视下,声音变得越来越小。

  穆子期注意到旁边围观的人群中,那个和他一般大的小少年听到他爹这话后,眼中期盼的光芒似乎已经熄灭了,眼睑低垂,没有再看向这边。

  不过像长瘤子村民的这种思想在清溪村毕竟是少数,在服徭役的这一个多月里,穆子期活生生地证明了知识的重要性。不说别的,每天自家男人都是灰头土脸地回家,穆家大郎则赶着牛车进村,整个人都是干干净净的,看起来就是和村里的人不一样。

  他和村长一样,都是读书人,难怪村长对他另眼相看呢。

  围观的人群中,有婆子在暗暗嘀咕:“听说穆大郎帮人写信,说是不收钱,可咱们哪能干出那种占人便宜的事,几把青菜两个鸡蛋是有的,所以说呀……别看人家穆家老的老,小的小,可人家就是能撑起一个家。”

  说完她还看了一眼不远处村长家的庭院,只见老叶氏正在那里和村长的丈母娘谈话,两人不知说到什么,脸上还露出笑容。

  “读!我让我家娃儿去读,砸锅卖铁也要读,村长,你刚才说小学毕业要多少年来着?”黄叔想到自家的儿子,再看看旁边的穆子期,下定决心。

  “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至于大学,这个就暂且不说,以后想知道的自然会知道。”郝村长不觉得村里的人有谁能考上,就算是让他觉得聪明的穆子期,他认为最多能上高中,毕竟天底下聪明的人太多了。

  “村长,女娃也可以读书吗?”穆子期见其他人还在议论,就上前一步,低声问道。

  郝村长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摇头答道:“咱们镇上不能,现在连男娃都不能保证入学,更别提女娃了,不过我看邸报,据说在阳城,女学已经有了,陛下正在做试点,看女学是不是能派上用场。”

  穆子期一听就沉默下来,其实他能理解穿越者皇帝的考虑,在广大农村,如果连男娃都不送入学校的话,那女娃就更不可能了。关键是,女孩读书出来能不能找到工作?社会舆论如何?认不认可?如果只是办变相的新娘学校,女孩一毕业就嫁人,那国家花费那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办女学岂不是一种浪费?

  他该庆幸大夏的这三位掌权者并不激进,也没有在民间宣传什么自由民主平等之类的,而是按照这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慢慢地去一步步改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7页  当前第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12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古代养家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