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宦海(科举)_分节阅读_第24节
小说作者:司徒隐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593 KB   上传时间:2018-12-11 15:26:04

从小到大,他跟顾芝的感情最为要好,自然不想他二姐今后嫁得不如意。

再则来说,不仅是为了给家里的三个姐姐撑腰, 就是为了他今后的前程,顾云浩也没有丝毫退路可走。

本朝的县试乃是三年两考,隔年一次, 为了方便集中应晋府试, 各县的县试都是差不多同时举行。

一般在县试开考前的一段时间, 县里就会贴出公告榜文,告知全县学子县试的相关事宜。

因县试大多是在二月间,所以这年顾云浩刚过完十四岁的生日,临川县就贴出了榜文,定在二月二十四进行县试。

所谓县试,乃是由本地知县主持,并亲自阅卷。

因着考虑到参考学子众多, 知县分身乏术, 县里的教谕和训导, 也会参与其中, 作为监试官,并参与阅卷。

在有的县里,知县还可以让自己信任的刑名师爷襄助县试事宜。

当然,县试的一切事情,都还是以知县大人心意来决定。

除了决定学子县试取与不取之外,知县还可自主决定县试一共分为几场。

以本朝来说,县试大多是考三场或四场,但有的县也会考五场。

第一场最为重要,被称为正场,若是考得好了,就会直接被取中,等待参加四月份的府试。

当然,第一场取的人数是比较少的。

这也属正常,毕竟一场考试虽然能看出些功底,但为着谨慎而言,知县一般都会再看看后面的考试。

虽然第一场取得人数少,但知晓关键的学子们都不敢小瞧。

因为这一场考试下来,知县大人看了众考生的卷子之后,取与不取,心里就有了个大概,只是会根据后面的考试稍微调整罢了。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第一印象了,若是第一场的卷子知县看着心里满意,第二场又没什么失误,基本就能取中了。

所有一般来说,第二场取中的是最多的。

后面的第三场、第四场则相当于是捡漏,是为了看看有没有什么沧海遗珠之类的作用了。

虽然一场取中对于知县来说会担些风险,但朝廷的规矩在那里,各地知县们即使再谨慎,也不能不取,只是减少取中的名额罢了。

所以只要是正场取中的,那基本都是文章写得很合知县心意,且有一定实力功底的学子。

民间俗称的案首,在县试这个层面,实际就是正场取中的第一名。

虽然县案首这个名头没什么看得见的实惠,但内里还是很有作用的。

首先是代表了知县的欣赏和认可,能在知县面前留下个印象,以后在县里说话办事都方便许多。

更重要的是,一般府试的时候,知府若是没有特别的不满,都会给属地的知县们一点面子,将各县的案首取中。

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考中了县案首,府试基本上也就能考中了。

县试的第二场也叫初复,第三场称次复,第四场为再复。

每场考试都只考一天,隔三天一考。

每一场考完后的第二天,县里的就会放榜,公布当场考试取中的学子姓名。

若是取中了,就不必参加后面的考试,没取中的就会一直考下去,直到最后一场。

临川县的知县姓胡,据说年纪不过三十多岁。

这位胡知县乃是两榜进士出身,行事沉稳老练,想来是属于对仕途还颇有雄心的那一类人。

不知是出于什么缘故,胡知县到了临川县后,每次县试都是决定只考三场。

但就是只考三场,这其中的工作量也不小。

要知道他们淮安府一带,虽然不及苏杭的鼎盛文风,但却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参加考试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临川县又临近府城,不论是人口还是文风,都要比其他县强些,故而每次县试参考的都有一两千人。

所以临川的学子们在科考一途上,都走的很艰难。

每次县试,取中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大多都是在四十人到六十人之间,因而录取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这还仅仅只是科考路上的第一关。

就是因为知晓这些,这么些年来,顾云浩从来不敢懈怠,更是不敢小瞧科考,只有尽全力苦学。

县试的事宜都是由县衙的礼房负责准备张罗。

因着临川县试规模大,参考人数众多,所以县衙各房都抽了人手到礼房帮忙。

而且,因为考试期间阅卷量过大,又诸事繁多,一旦开考后,县衙就会封印,基本上除了重大事件,知县一概不问诉讼等事。

自榜文发布之后到开考的前十日,所有准备参考的考生都要前去县署礼房报名,且报名的时候还需一并请了禀生作保才可。

顾云浩他们私塾此次有五个内舍学生要参加县试,因而县衙的榜文一张贴出来,几人就商议着一起找禀生作保之事。

县里的禀生不多,基本上作保都是要收作保费用的。

打听了一番,基本上都是相熟的学子一起找同一个禀生作保,到时候一起去报名,禀生往来方便些,收费就会稍稍便宜一点。

但也便宜不到哪里去,怎么也要四五两银子。

好在梁成业有一相熟的禀生,因看着梁成业的面子,每人只收了他们二两银子的保费。

这次县试,顾云涛也参加了,只是跟顾云浩不是同一个禀生作保,就没有一起报名罢了。

家里两兄弟都考这次县试,顾家众人更是紧张的很。

顾明良一听说要花钱找人作保,二话不说就让李氏拿了银子给顾云浩跟顾云涛两人。

顾云浩原本想着这两年他抄书赚了十来两银子,就不必从家里拿钱,但奈何顾明良执意要给,说要一碗水端平,顾云浩也不好再坚持。

二月五日这天,天气微微有些寒意,顾云浩、楚毅等人跟着为他们作保的禀生一起到县署报名。

这位禀生叫吴成,年纪将近四十,想来是为人作保惯了,带着顾云浩几人熟门熟路的就到了县署,又在衙役的引领下到了礼房。

刚至礼房大门口,一礼房的杂役见着吴成身上代表身份的生员衫,当下就不敢怠慢,忙笑着引他们入内。

“请略坐等片刻,几个录房都有学子在报名,只等他们一出来,就可进去了。”那杂役解释了两句,便请几人先坐。

又等了一会,才轮到顾云浩几人。

临川县试因为参考人数众多,所以一共备了六个录房,每个录房由一名书吏负责,外加几人帮忙打下手。

进了录房,先是由杂役分别询问填写顾云浩几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待填写完毕,再由吴成签字作保,才一并交给本房负责的书吏验看。

那书吏验看过后,又询问了几人一番,确定其三代之中无人从事娼、优、皂、隶以及贱民之列,方才让那杂役带着几人去领取考牌。

杂役记录下他们的相貌特征,又贴在考牌背后,待签字盖印之后,方才交给几人。

如此一番下来,整个报名的流程才算走完。

几人辞了吴成,又到文房铺子买了考试需用的笔墨等物,一起回了私塾。

县试的考点就设在县学旁边的考棚。

因着他们私塾离县学不远,顾云浩就决定考试这几天还是住在塾里。

为此,李氏可是一直忧心的很。

又是担心他吃不好,又怕他赴考的路上出现什么变故,还提议让顾长光到县城的客栈住下,来回接送顾云浩考试。

但最后耐不住顾云浩坚持,也只得作罢。

顾云涛所在的私塾离县学要远一些,自然就要住客栈了。

由于各地考生都到县里考试,客栈生意大好,特别是靠近考点的几家客栈,早早就客满了。

好在顾长荣托人想了办法,好容易才在县学旁边的如意楼留下了一个房间。

顾长荣担心儿子,加上这几天衙门没什么事,索性告了假跟着顾云涛在如意楼住着,当起了专职陪考。

当然这些事情此时已经无法引起顾云浩的注意了。

现在他的全副心神都在温书上。

与他一起选择住在私塾的还有李文旭跟楚毅两人,因而三人经常在一处温书。

梁成业也会每日指点他们几句,但并不会多说,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只有学生们自己才清楚自己的学业情况,自己温书才是最有效果的,老师说多了反而影响学生的心境。

师娘陈氏也很是关心几人,自县试报名之后,他们的饭食茶点一应都是由陈氏打点,虽然称不上珍馐美味,但也比饭堂的伙食好多了,几人自是感激不已。

******

备考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半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考试这一天,三更的梆子刚响了一声,顾云浩三人便穿衣起床。

洗脸刷牙之后,感觉整个人清醒不少,顾云浩就开始检查自己的考篮和要带的东西。

考篮是早早就准备好的,因为防止考生夹带,本朝考生一律都只能用考篮,不管是笔墨纸砚还是随身携带的食物清水,都全部放在考篮里面。

检查了没有什么漏掉的东西,顾云浩又理了理衣裳。

这时楚毅跟李文旭二人也准备妥当,三人一起到了前厅。

梁成业此时也是早早地等在了那里。

三人先是跟着梁成业一起拜过了孔子像,又跟着梁成业一起到偏厅吃早饭。

早饭自然也是陈氏提前吩咐备下的。

有馒头、包子、红豆稻米粥,外加两种小菜和鸡蛋。

因着要考试,所以稻米粥煮的比较稠。

只是三人为了避免在考场上三急不便,还是主要吃的馒头跟鸡蛋,稻米粥只稍微喝了一两口便罢。

一时间吃过了早饭,梁成业亲自送他们出了私塾,看着顾云浩三人提着灯笼走出了巷口。

他们私塾离考棚很近,不过一刻钟左右的路程。

因着离考棚近,一路过去,随行同路的人也越来越多,人流车马来往不断。

虽然往常此时都仍是一片夜色笼罩,但今天却不尽然。

不论是马车还是行人,都或挂或提着灯笼,在众多灯火的映照下,哪里还分得清是什么时辰。

到了考场,更是一副车水马龙的景象。

参考的考生、陪着家里子弟考试的长辈、前来跟着伺候主子的仆人,密密麻麻地都聚集在此。

更有许多马车来来回回。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02页  当前第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2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宦海(科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