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绝对权力_分节阅读_第430节
小说作者:不信天上掉馅饼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2.25 MB   上传时间:2013-11-04 12:21:01

  这话真牛叉啊!

  好像范书记家里就开着印钞厂,那花花绿绿的票子,自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黄子轩咧嘴一笑,笑容很勉强,问道:“范书记,这么有把握?”

  数十道目光又齐刷刷地盯在了范鸿宇的脸上,看他怎么回答。

  范鸿宇笑了笑,说道:“黄场长,有没有把握,咱们可以押后再讨论。现在我还有些疑问,需要大家给我做个解释。咱们农场,为什么会欠这么多债?八千人劳动,连自己都养不活?这是什么原因?”

  黄子轩马上说道:“范书记,这个你就算不问,我也会解释的。为了这个事,在座的同志们不知道研究过多少次。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这三年物价持续上涨,但农产品的价格,却停滞不前。略微有点上涨,也远远赶不上其他产品的涨幅,尤其是赶不上工业产品的涨幅。化肥,农药,种子,都涨得很厉害。我们八个大队,有六个大队是从事农业生产,年年亏损。地种得越多,亏得就越多。范书记,你也知道,像朝阳农场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一百平方公里的农场,八千职工,这个密度太大了……”

  这个倒是实在话。

  国营农场,在我国不少见。东北,西北都有很大的国营农场,职工比朝阳农场更多的农场,数量不少。但他们的占地面积远远比朝阳农场广阔,人均耕地面积,至少是朝阳农场的三倍以上。而且国家有一定的投入,机械化生产程度比较高,人均产出也要高得多。

  朝阳农场属于特例,以前财政包干,省里市里将一些不好安置的人员,纷纷塞进农场,导致农场人口以极其恐怖的速度增长。前几年开始实行改革,省市财政逐渐改变了包干的模式,农场开始自负盈亏。人多地少,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劣势,立即便凸显出来。加上从前年开始,全国物价涨幅增快,农产品的价格却增长缓慢,工农业剪刀差进一步加剧,更是使农场的处境雪上加霜,几年下来,负债累累。

  “第二个,朝阳农场以前国家的投入比较少。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不要说完全的机械化生产,就算是半机械化生产,我们都还差得远。农用机械,严重短缺不说,现有的机械,技术上也非常落后,差不多有一半的机械已经报废了,无法正常使用。本质上,我们农场六个大队的干部职工,和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差别。广大农村,早已包产到户,我们还是大锅饭,集体生产。效率很低。关于这一点,我们也曾经尝试要搞承包,但试点搞不下去。我们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

  黄子轩说着,脸上露出又是烦恼又是迷惘的神情。

  国营农场的干部职工,那是正经的“公家人”,按照农村的方式搞“包产到户”,明显不对头。包产到户了,收入怎么算?产出全部归农场所有,还是按照一定比例分开,一部分上缴,一部分归自己所有?如果全部上缴农场,承包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承包职工自己留下一部分,那他的工资奖金要不要继续发?假如不发工资了,他们到底算工人还是算农民?而且农场的土地和农村的土地,在使用权上,区别也很明显。农场的土地,是百分之百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上面没有明确的政策,黄子轩胆子再大,也不敢真的将土地给大伙都分了。

  范鸿宇微微颔首,示意黄子轩继续。

  黄子轩说道:“第三,就是渔业的问题。渔业本来还行,四大队和七大队,以前不说每年有盈余,起码能够保住自己的本分,不要场里倒贴。这两年也不行了。省里市里放开了渔业政策,整个湖区的捕捞队,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几倍。新增的这些私人捕捞队,装备远比我们的捕捞队先进。以前我们的小渔船出去,还能打回不少的鱼,这两年的收获越来越少。大鱼群都被那些装备先进的捕捞队给捞走了,咱们技术跟不上,只能捞点残羹剩饭。鱼小,又杂,就卖不出好价格。捕捞旺季,多打了点鱼,结果价格立马就掉下来。那些鱼贩子,一个个精明得很。鲜鱼不经收,价格再低,也只能卖给他们。总比搁在手里烂掉要强……总之就是不好弄,处处受制于人。”

  与会干部们就跟着一起摇头。

  这也是事实。

  就范鸿宇所知,再过十几年,青山湖经济鱼类资源衰竭的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一些捕捞队急功近利,过度捕捞,灭绝性捕捞,远远超过了鱼群自然生长的速度,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越来越稀缺。

  现在已经开始显露出端倪,但要让政府重视这个问题,时间还早着。

  范鸿宇当然会在合适的时候,向省里市里反映,不过范鸿宇心里有数,只要青山湖经济鱼类资源衰竭的问题没有严重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一般是不会引起太大重视的。

  在大伙眼里,那么大的青山湖,怎么可能没鱼呢?

  简直就是危言耸听!

  “范书记,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没钱投入,农业和渔业的产量,就上不去。产量上不去,就更加没钱。债越欠越多,到现在,不要说本金,我们连利息都还不起,连工资都必须靠借贷。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黄子轩神情变得十分郁闷。

  显见得这些问题,烦了他不止一天两天了,想不出好办法,常常整夜整夜的失眠,辗转反侧,直至天明,依旧是苦无善策。

  “黄场长,我知道你说的是事实,但不管情况多么艰难,都必须要改变。坐以待毙是不行的。”

  “请范书记指示,我们应该怎么改变?”

  黄子轩就笑了,带着很明显的讥讽之意。

  倒要看看,你范书记有什么高招!

  第554章 厚道的老书记

  范鸿宇不去理会黄子轩的讥讽,又点起一支烟,抽了两口,缓缓说道:“同志们,我刚刚来,对我们农场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十分了解。但在省政府上班的时候,我专门对全省国营农场,渔场,林场的情况进行过大致的研究对比。发现我们朝阳农场的情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现在全省所有大型国营农场的情况,都差不多。财政亏损,举步维艰。那么最主要的问题,又在哪里呢?客观困难是存在的,比如刚才黄场长说的那几个情况,是事实,我不否认。但我认为,客观困难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里……”

  说着,范鸿宇伸手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

  “管理思路和经营理念的问题,才是我们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家的神色,都有点不以为然。

  原来范书记连夜召集大家开会,就是要给大伙上一堂政治课,讲一番大道理吗?感觉上,和上级的文件开头内容是一样的。

  出于礼貌,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从刚才黄场长介绍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就是窝在家里,没有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外边的世界。我们农场,是国营单位,但同时又具有企业的性质。所以我们目前要做的第一个改变,就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来进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拓展。第一步,就是要成立一个销售中心,或者说成立一个销售公司,什么名义不要紧,这个部门,将统管全场的对外销售事宜。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种出粮食,卖给国家就行了,别的不管。这样子是行不通的,这是计划经济的搞法,没办法参与市场竞争。”

  范鸿宇不徐不疾地说道。

  黄子轩忍不住插话道:“范书记,我提一点,现在不是我们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是卖不出好价钱。同时参量偏低,上不去,总体收入就不多。”

  范鸿宇反问道:“既然卖不出好价钱,那为什么我们不生产能够卖得出好价钱的东西?谁规定我们农场只能种水稻?就算是水稻,高产丰收也并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生产的大米,品质好,单价高,附加价值大,才是最主要的。比如普通晚稻米,一斤卖四毛钱,亩产一千斤,总收入也才四百块。如果我们栽种高品质的香米,高档米,一斤卖一块钱,亩产就算低一点,只有八百斤,一亩地的总收入也会有八百块,翻一番。”

  黄子轩就笑,摇摇头,说道:“范书记,可能你对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了解得不够。现在市场上最好的晚稻米,批发价最多也就是四毛钱。我们的米,批发价是三毛到三毛二……批发价一块钱一斤的米,我真没听说过。现在普通家庭,就算是双职工,每个月的收入最多也就是四五百块钱,一块钱一斤的大米,一个家庭按照四口人计算的话,一个月光是吃米,就要一百块,谁吃得起啊?”

  哥们,你在省里大机关呆久了,一点不体察民情,尽说外行话。

  范鸿宇淡然一笑,说道:“黄场长,那是因为你对外边的世界,了解得不够。也许我们内地很多家庭,是吃不起高档米,但沿海地区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他们比我们富裕,收入也比我们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自然不同。米饭是主食,很多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很在意大米的质量和口感。价钱并不是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的。再说,还有那么多的酒店饭店,他们也需要高品质的大米。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住我们身边一小块地方,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我们青山,在过去是鱼米之乡。但如果我们不思进取,不改变,我们生产的普通大米,很快就会被市场完全淘汰,变成饲料米和工业米。普通大米不是不可以种,但种植面积必须减少,腾出一部分土地来,栽种高档大米。这只是最基本的一个改变,而且,必须要变。为什么我要求成立销售公司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建立长期的销售渠道。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没有自己的信息来源,那永远就是一个代加工的命。靠最原始的生产,想要让几万人富裕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一点不靠谱。想要改变现状,归根结底最关键的,只有一句话——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黄子轩有点愣住了,带着迷惘喃喃自语。

  朝阳农场是国营单位啊,难道不应该是上级要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吗?

  但这回,黄子轩没有反驳范鸿宇的话,隐隐觉得,这位新来的娃娃书记,正在向大伙揭示一个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新天地。

  “成立独立的销售公司,统一销售渠道,只是第一步。先花些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外边的市场。但是,这个销售公司怎么成立,用些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培训,怎样才叫合格。这个我说了不算,在座的每位同志都说了不算……”

  “那谁才说了算?”

  大伙被范书记搞得一愣一愣的。

  农场的事,书记说了不算,场长也说了不算,这不是开玩笑么?那还有谁来做主?

  “要请专家过来。我不是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在座各位也不是。市场怎么做,渠道怎么建立,我们都是门外汉。这个不能勉强,必须请专家。就在近段时间,我会请香港大公司的专家过来,在我们农场搞一个实地考察,由他们拿出意见书来。这个销售公司,由香港专家来成立,至少一年之内,由他们来主管,培训人员。一年之后,看情况再做决定,是不是逐渐由我们自己的人来管。”

  与会干部面面相觑。

  这可真是闻所未闻。

  “范书记,这,这合适吗?”稍顷,农场宣传部长开口了,满是担忧之色:“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营农场……”

  社会主义的国营农场,请资本主义的香港专家来搞销售公司,培训人员,会不会犯政治错误?

  宣传部长年近五旬,在座诸人,除了已正式离休的耿飞,就数他年纪最大,管的又是宣传工作,经历过太多的政治运动,有这样的担忧,正在情理之中。

  “没关系。这个事,就这么定下来。如果有任何政治风险,都由我一个人承担。”

  范鸿宇一挥手,决然说道。

  每逢大事,范鸿宇性格中强势的一面,便展露无遗。

  耿飞微微一笑,插话道:“范书记,你的意见我支持。你刚才说得对,怎么搞市场营销,我们都是门外汉,不懂。香港专家搞这个东西,肯定比我们懂得多。不过,既然是开会讨论,会议上通过了,那就是集体决定,呵呵,这可是组织原则啊……”

  范鸿宇便向耿飞点了点头,眼里露出感谢之意。

  老头子果真是个厚道人。尽管今天还是头一回和他见面,关键时刻,却毫不犹豫地维护他。毋庸讳言,现阶段,集体决定绝对是最好的“挡箭牌”。尤其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耿飞不愿意让范鸿宇一个人冲在最前边,独自去面对。

  耿飞心里很清楚,别看范鸿宇年轻,却是朝阳农场打翻身仗的唯一希望。不管他真实本事如何,最少他来头够大。前省府一秘,那关系网,不是农场其他干部能够比得上的。范鸿宇向上边要求资金,政策的支持,肯定比他们说话管用得多。

  这不,范鸿宇一开口,就把发工资的大难题给揽在了自己身上。

  没有十足把握,范鸿宇焉敢上任第一天就夸下这样的海口?

  假如范鸿宇因为所谓的“政治错误”而垮掉,朝阳农场就会错失这个最佳的翻身机会。耿飞老则老矣,头脑却始终十分清醒。几十年人生阅历,官场经验,绝不是说着好玩的。

  一些干部本来还有疑虑,见耿飞开口表了这样的硬态,便都闭上了嘴巴,不再质疑。

  黄子轩在农场强势过人,如果没有耿飞在背后力挺,黄子轩的工作,决不能展开得那么顺利。

  姜是老的辣。

  关键时刻,还得是耿飞才能镇得住场子。

  “范书记,果然不愧是省府下来的干部,看问题的角度,方式方法,就是和我们下边的干部不一样。哎呀,我们以前是太闭塞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个责任,主要在我啊……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请范书记继续给大伙开导开导!”

  耿飞又笑哈哈地说道。

  大伙望向老书记的眼神,就变得有些讶异。

  怎么范鸿宇才来,耿飞的“立场”就变了?对新书记的支持不遗余力,难道他对黄子轩有什么意见了,只是一直容忍未发?

  耿飞毫不在意大家的目光。

  支持范鸿宇,就是支持黄子轩。黄子轩绝对不能和范鸿宇对着干,不然结果会非常糟糕。上级刚刚将范鸿宇派到朝阳农场来做一把手,对他的支持力度,根本不用怀疑。无论哪个班子成员和他唱对台戏,被调整的绝对不会是范鸿宇!

  这一点,耿飞心里明白着呢。

  第555章 曙光

  范鸿宇忙即谦逊了几句。

  耿飞笑哈哈的,说道:“范书记,请继续,请继续。”

  “好,那我就继续谈谈我的意见。成立销售公司,只是第一步。下面,捋一捋咱们农场的产业结构。黄场长刚才介绍了,目前咱们农场的产业,就是三大块。第一块,农业生产;第二块,渔业捕捞;第三块,小型加工厂。这三大块的产业,有个共同点,就是技术落后,甚至可以说很原始。所以必须要改变。总体思路是改农业为工业。当然,不是重工业,是轻工业。搞重工业,我们没那个基础,没技术力量,也没有资金,只能因地制宜搞轻工业。”

  范鸿宇竖起一根手指,不住晃动,说道。

  这是他的习惯性动作。

  “搞工业?”

  大伙简直被范鸿宇层出不穷的“古怪念头”搞得晕头转向。咱们不是农场么?怎么变工厂了?

  耿飞则饶有兴趣。

  范鸿宇点点头,说道:“对的,就是搞工业。以生产生猪和牛羊合成饲料为主。同志们,我没来农场之前,就对饲料产业进行过一定的了解。这个东西,配方比较简单,不复杂。主要原材料就是小麦、大麦、碎米、次粉、米糠,麸皮、植物油、鱼粉、豆粕、花生粕、棉粕、菜粕、酵母粉、肉骨粉,还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合成的化学添加剂。看看这些原材料,咱们农场的先天条件,可谓得天独厚。除了小麦大麦,因为气候和土壤的问题,咱们农场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其他原材料,我们都能生产。稻米,大豆,花生,棉花,油菜我们自己种,鱼粉,也可以自己做。我们紧靠大湖,有鱼。所以,饲料产业在今后将成为我们农场的龙头产业。把饲料厂搞起来,产品打出去,占领市场之后,其他产业围绕着这个产业运转,基本上就全盘皆活了。”

  大伙面面相觑,眼神却渐渐变得明亮起来。

  虽然谁都没有搞过饲料,但听起来,似乎就是这么回事啊。农场生产的这些东西,人都能吃,给猪羊牛做饲料,肯定没问题,原材料不怕没办法解决。

  “呵呵,我们农场有上万职工,加上家属,三万人。大兵团啊……这都是我们的资源。思路不正确的时候,这三万人是我们的负担,每个月单是发工资,就愁白了头发。一旦思路对头了,跟上了市场的要求和步伐,上万职工,十万亩良田,就能成为最宝贵的资源。”

  范鸿宇笑了笑,说道。

  “范书记,你的意思是说,一个饲料厂就能把咱们农场全部养活?”

  黄子轩沉吟着,问道,神情还是有点不敢置信。

  朝阳农场可有一万职工,两万家属,一个工厂全部养活,那这个工厂,该是多大的规模?黄子轩一时半会,完全想象不出来。

  范鸿宇笑道:“一个饲料厂当然不够,还得有其他的产业。咱们一块一块的来分析,不急……”

  说着,看了看手表,八点多,不知不觉间,这个会议已经开了一个小时。但那没关系,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会议开长点不要紧。

  “饲料厂的规模,该建多大,需要多少资金来启动,我这里也没底。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很多具体的数据我还没来得及去计算。而且,还是那句话,这个方面,我不是专家,在座诸位也不是专家。要建饲料厂,怎么建,依旧要请专家过来,好好的规划一下。专家我去请。但饲料厂建起来之后,前景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全国经济将会越来越活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对猪肉牛羊肉这些食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要实现大规模的养殖,饲料必不可少。所以饲料的销售,完全不用担心。原材料我们也有。就差技术和资金了,这个总能想出办法来的。饲料厂搞起来之后,我们农场的养殖业,可以率先搞起来。任何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越复杂,一般来说,附加价值也就越高。生产饲料,我们可以赚一笔,养殖生猪,又能赚一笔。碎米,豆子,花生这些农作物,可以生产猪饲料,猪粪又能做农业肥料,养鱼也用得上,循环利用。人员方面,也比较好消化。一举数得。这是陆地上的,咱们接着来看看,水里的产业,怎么改变。”

  范鸿宇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不徐不疾地说道。

  不知不觉间,与会干部一个个挺直了身子,目不转睛地望着主席位置上这个高大的年轻人。如果说,一开始,大伙还只是出于礼貌和对一把手应有的尊重,现在则完全被范鸿宇的谈话吸引住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73页  当前第4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0/67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绝对权力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