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文艺生活_分节阅读_第132节
小说作者:薪越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1.44 MB   上传时间:2017-09-08 11:40:35

  每个翻译家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位法国汉学家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活着》这部小说,他发现电影和小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改动的相当大。

  尤其是细节部分,电影太过粗糙,就像是劣质版的小说。

  这也难怪,电影要把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浓缩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总要有所取舍。

  如果光看了电影,没看原著小说,会觉得电影还不错,可要是先看了原著小说,再去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不足之处了。

  小说改编成电影都会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很难让看了原著的读者满意。

  这就是《活着》在国内放映的时候,那些作家不满意的原因,他们觉得《活着》的原著那么精彩,被张艺谋给改的乱七八糟。

  不少圈内人都说张艺谋的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蹭了一个好原著。

  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张艺谋拍电影总是喜欢改编自小说,然后加入自己的东西,把原著小说改的面目全非,让人诟病。

  要是论起文学性,小说比电影高了好几个层次。

  张艺谋的长处是他能把那些原著小说糅合成自己的东西,拍摄出自己的风格来,成就张氏风格的电影,这也是一种本事。

  这位法国汉学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走电影的路子。

  法国观众是先看的电影,再去看小说,如果他们发现小说和电影是两码事,可能不容易接受这种状况,甚至认为翻译出了问题。

  为了小说的销量,按照电影来翻译是最好的选择,法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还有一种是翻译《活着》的原著小说,小说的文学性更强,悲剧性更浓,能给读者更为强烈的感情冲击,这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就这个问题他和林子轩做了交流,毕竟他希望自己翻译的版本能够得到原作者的认可。

  “你翻译的是小说,不是剧本,如果你想翻译剧本,可以去找张艺谋。”林子轩回应道。

  除了法国的出版社,荷兰一家叫做造反者的出版社也对《活着》有出版意向,他们托人找到林子轩,想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权。

  这家出版社是荷兰一家规模不大的独立出版社,主要出版其他国家的翻译作品。

  随着电影在各国的上映,小说逐步的走向世界,林子轩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西方文坛。

第二百二十九章 传媒

  进入八月,华宜广告公司。

  这家公司在建国门附近,规模不大,有二十几名员工,大部分都是和客户联系的业务员,有几位是编辑和美工,负责广告材料的排版和绘制。

  今年前半年公司的业务一般,勉强维持生计,自从接到华国银行的单子后,才有了起色。

  王钟军暂时把公司的业务交给爱人和弟弟负责,他专心策划起电影的宣传事宜。

  韩三平认同了好梦公司的宣传方案,林子轩把宣传《甲方乙方》的事务交给了华宜广告公司负责,宣传费用是10万元,持续时间到电影放映结束。

  这是好梦和华宜的第一次合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王钟军和各大报刊杂志都很熟悉,知道如何挑起话题,制造噱头,从而影响舆论导向,吸引读者的关注。

  林子轩虽然也能想到类似的手段,可具体怎么操作是个大问题,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以后的电影行业会越来越倚重宣传,在国外,一部烂片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从而大卖的例子并不少见,好梦公司也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王钟军只收了5万元,这是友情价,对华宜广告来说只是一笔小单子,不过他非常重视。

  他做这件事倒不是为了钱,一个是通过这件事展现自身的能力,在圈子里得到重视,还有就是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他学的是传媒,广告只是传媒里的小众,真正和传媒联系紧密的还是娱乐行业。

  影视剧的营销,艺人的包装和推广,维系和媒体的关系等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看着在自己的策划下一部电影获得成功,他会很有成就感,这对他来说也是经验的积累。

  在京城生活,王钟军深知想要进入演艺圈很容易,只要有钱就行,那些大款能和演艺圈的大导演和大明星吃吃喝喝,谈笑风生。

  但想要得到这个圈子的认可很难,大款们只能处在圈子的外围,被人当成长期饭票。

  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进入这个圈子的里面。

  王钟军不是不想和张艺谋那样的大导演交往,不过演艺圈学院派的圈子门槛高,很难进。

  学院派是指科班出身的一帮人,姜文就属于学院派,这些人的特点是拍艺术电影,然后到国际电影节上拿大奖,总想着一夜成名和载誉而归。

  他们有这种情结,或者说是被灌输到头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和华国艺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有关,以电影学院为例,学院的教学态度是纯学术的,也就是只谈艺术,不谈商业。

  这么教育出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要拍思想深刻的艺术电影,特别的摆谱。

  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姜文,亦或者贾章柯都有这种思想,拍艺术电影拿奖,与其说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不如说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处在那种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就被同化了,认为要获得认可只能拍艺术电影。

  他们就没想过要拍摄商业电影。

  像这种圈子你要没有科班背景,或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人家根本就不带你玩。

  即使你费尽心思的混进去了,也只能在外围呆着,进不去核心。

  林子轩的圈子属于杂牌军,相对来说颇为开放,他们自己都不是科班出身,自然不会讲究这些规矩,这个圈子讲究的是志同道合,脾性相投。

  王钟军现在对于影视圈还处在较为陌生的状态,只是在外边看热闹,没机会下场。

  所以,他要抓住这次机会,加强和好梦公司的合作,或许下一次就能投入资金进去,在影视行业试试水。

  他打算先从介绍好莱坞大片开始,让国内的读者对大片有个直观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就算是张艺谋的电影在好莱坞也算不上真正的大片。

  就这样,王钟军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电影营销。

  与此同时,林晓玲拍摄的短片《姐姐》在华国电视台的早间节目《生活空间》中播出。

  电视节目讲究效率,生产周期短,一般来说也就是一周到两周左右。

  比如慕姗姗的《文化访谈》,半个月一期,在这半个月内要邀请嘉宾,搜集嘉宾的信息,拍摄有关嘉宾的短片,还要制定采访的话题等等。

  不可能像拍电影那么的细致,和电影相比,电视节目就相当于是流水线作业。

  这部叫做《姐姐》的短片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拍摄,三天时间剪辑,然后就会播出。

  林子轩和林晓玲一起看了这部20分钟的短片。

  前面十分钟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蕊蕊和峰峰之间的争执,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姐姐在这个家庭里处于劣势。

  她争不过弟弟,从母亲那里得不到支持,转而寻求父亲的帮助。

  父亲作为警察,努力的调解家庭的矛盾,但显然收效不大,他并不明白女儿需要的是什么,只是被动的进行说服教育。

  蕊蕊反抗的方式是在地上打滚,并把衣服弄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但这种胡闹的行为只得到了母亲的埋怨和父亲的阻止。

  “妈妈不喜欢我,她总是和弟弟说悄悄话,她不喜欢我。”蕊蕊这么说道。

  在短片的结尾,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蕊蕊突然爆发,哭诉着母亲不喜欢她,她不想做姐姐,最后只能听到小女孩的哭泣声。

  二十分钟的时间没有展现太多的生活细节,在剪辑上重点突出了家庭的矛盾。

  “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林子轩询问道。

  “还行吧,把蕊蕊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拍下来了,她其实就是想多一点父母的疼爱,并不是在胡闹,我在旁白里都说了。”林晓玲回应道。

  “算了,你别管这件事了,好好学习吧。”林子轩叮嘱道。

  他意识到,这部短片会造成不小的社会反响,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有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许会引起讨论。

  再说了,短片播出后还可能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产生影响。

  不过仅仅从纪录片的角度看,拍的非常不错。

第二百三十章 国考元年

  无论是王钟军的营销计划,还是林晓玲的短片暂时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这时候华国百姓被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那就是普通人通过考试就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叫做考公务员。

  1994年8月,华国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消息一出,全国沸腾。

  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在城市里的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在京城,百姓起初是不敢置信,持怀疑的态度,就连很多国家机关都在观望。

  没有人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着考试就能到政府机关工作,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新形式的科举考试。

  国家人事部为此专门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首届招考。

  在此后的几天内,有将近一万四千人进行咨询,报纸上称为“万人赶考公务员”,一时间,考公务员成为热门话题。

  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时候,大学毕业包分配,有关系的能分配到好单位,没关系的只能服从安排,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考公务员。

  这和高考一样,一场考试改变一生。

  报纸上并不是一面倒的支持,还存在着质疑的声音。

  他们质疑这种新形式的科举考试真的能选拔出可用的人才么,会不会只录取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庸才,考试的内容会不会成为新的八股文。

  慕姗姗最新一期的《文化访谈》邀请了华国国家人事部的常务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领导小组组长来回应质疑。

  《文化访谈》有时候会肩负着宣传国家政策的责任,考公务员和文化有渊源,起源其实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破除了门阀权贵对人才的控制,给寒门子弟创造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而且,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相对的公开透明,减少暗箱操作。

  慕姗姗的《文化访谈》节目成为了华国电视台的一个招牌,越来越受到社会上中高层人士的关注,成为他们必看的电视节目。

  访谈的对象有大企业老总,有著名学者,有国际明星,还有政府官员。

  无论是内容还是深度都是其他节目不能相比的,慕姗姗并不仅仅问一些八卦故事,而是在分享这些人的人生经历的同时,能让观众有所收获。

  比如他们的成功经验,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还包括像这次的国家政策。

  大家最为关心的是这种公务员考试制度能不能坚持下去,考完试之后还要不要托关系,这是不是铁饭碗,如果在机关单位干不好会不会被辞退等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5页  当前第1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2/4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文艺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