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文艺生活_分节阅读_第167节
小说作者:薪越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1.44 MB   上传时间:2017-09-08 11:40:35

  “你看着办吧,赔了再赚回来就是了,就当积累经验了。”慕姗姗赞成道。

  这件事被冯小刚和葛优知道了,也要求入伙,他们还给饭馆起了个名字,就叫不见不散。

  进入12月,《不见不散》上映在即,林子轩忙碌起来。

  他和慕致远商量过打击盗版光碟的事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一个是上面领导的版权意识比较薄弱,没有重视盗版光碟的危害。

  还有就是需要各个部门联合行动,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就需要时间。

  再者说,盗版光碟的大本营在南方,京城只能抓到底层的贩子,功劳不大,大家都不愿意兴师动众,这件事只能是不了了之。

  按照制定好的宣传计划,在12月17日,林子轩带着剧组的人马前往东北三省。

  第一站是沈城,当地的电影公司组织的第一次观众见面会就是慰问下岗职工。

  这在当地已经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不过剧组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面对一千多名下岗职工,大家有点犯难,不知道这些人当中有多少是正在待业,又有多少重新上岗,更不知道目前他们的心态,应该如何把握?

  最后大家决定用真诚的态度给下岗职工拜个年,祝他们新年快乐。

  这时候,《不见不散》的电影还没有上映,只能是聊一些题外话,歌手唱了一首歌,才把这次见面会给应付过去。

  接下来,一行人顺着铁路线一路向南,包括大连、京城、津门、沪城等等。

  在京城的这一天,刚好是《不见不散》的首映日,也就是12月25日,见面会是在观众看完电影举行的,京城的观众很给面子。

  尤其是对葛优的表演,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在见面会上,葛优和徐帆表演了电影里的经典片段,引发了观众热烈的反响。

  这次越往南方的城市,观众越是热情,这些人都看过了电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好。

  剧组是马不停蹄,几乎一天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起码三场见面会,非常的疲惫,不过看到观众的热情,看到电影院里挤满了观众,大家都很兴奋。

  冯小刚一再要求,虽然劳累,但不能因此冷淡观众和新闻单位,要热情的与观众见面。

  葛优一向随和,没有架子,能和观众打成一片,所以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

  在花城的时候,观众还和葛优开起了玩笑。

  当主持人请剧组人员与大家见面时,主持人不把话筒给葛优,反而伸向观众席。

  “葛优先生千里迢迢赶到花城,咱们花城的观众是不是要问候他呀?”主持人询问道。

  “要。”观众齐声回答。

  “那么,咱们怎么问候呀?”主持人不怀好意道。

  “吃了吗?”观众一起问候道。

  台上的葛优一愣,但他不愧是个好演员,马上反应过来,笑呵呵的说:“没吃那!”

  “没吃回家吃去吧!”观众大笑道。

  这是葛优在《不见不散》里的台词,观众刚看过电影,记忆犹新,拿来和葛优开个玩笑。

  这部片子中许多台词都让观众津津乐道,走出影院之后一想起来就止不住的又笑出声来。

  《不见不散》和《甲方乙方》不同,它的受众面更广,剧组一路从北到南,能感受到不仅北方的观众爱看,南方的观众也能接受。

  宣传的效果很明显,有了各地新闻媒体的大力报道,让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等他们从花城返回京城的时候,《不见不散》上映一个星期,票房已经过了八百万。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回到京城,林子轩没有让大家休息,而是继续宣传。

  虽然电影首周的票房突破了八百万,势头很好,但不能因此而放松,京城是他们的根据地,别弄到最后,得到了外地的票房,却失去了根本。

  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京城,不用那么密集的宣传,时间安排上会自由一些,主要是通过报纸和电视,以及进入各所大学和学生们举行见面会。

  经过调查,大学生是观看《不见不散》的主力军。

  他们更容易接受调侃和黑色幽默,更容易愤世嫉俗,容易对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表达同情。

  这和如今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关。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侵蚀进了校园,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知识无用论逐渐抬头。

  甚至出现了不少从大学退学的现象。

  以前的大学生被认为是国家的栋梁,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现在的大学生则产生了怀疑。

  是去学知识搞科研,还是去街边卖茶叶蛋,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考入了大学,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一方面要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以及各种浮躁思想的影响,心理上比较迷茫。

  再加上大学开始逐步推行收费制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等。

  处在变革和不确定中的大学生为了消解压力,愿意看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电影,如果在欢乐的同时还能有一点回味和思考那就更好了。

  在这一时期,国内的大学生对于后现代电影,对于各种调侃解构的电影,对于那种无厘头的电影,反正就是不那么一本正经的片子尤为喜爱。

  《不见不散》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冯小刚拍摄喜剧片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些,他也没有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只能说是恰好和大学生们产生了共鸣。

  这是一次意外的不谋而合,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需求。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愿意享受和娱乐,而不是接受教育,说得难听点,那就是观众看电影都不愿意带脑子。

  电影的情节简单明快,轻松幽默最好,不要弄得和猜谜似的,考验观众的脑细胞。

  当然,也不能太过庸俗,要稍微有点情调和档次,有点情怀。

  冯小刚乐意和大学生交流,他觉得大学生说话直接,能听到真话,不那么虚伪。

  如果是在社会上,大家都顾着面子,不会当面说你这个片子有多烂,但会背地里说,还会说的很难听,相较而言,大学生可爱的多。

  “以后青年人是看电影的主力,咱们要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才能拍出他们喜欢看的电影。”冯小刚如此说道。

  在这拨宣传活动中,冯小刚极为卖力,一个是这是他的电影,还有就是他的收益和电影票房息息相关,他签的是分成合同。

  只要《不见不散》的票房超过三千万,他能拿到五十万的分成,这比葛优的片酬还要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京城的票房就超过了一千万,全国的总票房接近三千万,还在继续增长之中。

  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春节前夕,那部大投资的香港动作片就会上映。

  在去年引进的十部大片中,香港电影占了三部,基本上都是动作片。

  1997年快到了,香港回归在即,总局有意加强和香港电影人的联系,香港的电影公司也想进入内地市场分一杯羹,如此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国内观众对于香港的电影更为熟悉,更愿意进影院观看。

  “最后半个月,大家辛苦一下,忙完这部片子就放假,还有丰厚的年终奖和庆功宴。”林子轩在公司里做着最后的动员。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下档,这是一个运营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

  公司里的员工每天要联系各路媒体,做好公关,尽可能的让报纸上不刊登差评,还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和各地的电影放映公司保持联络,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这就是有公司的好处,繁杂的琐事有人替你做了,否则根本忙不过来。

  媒体上对于《不见不散》取得的票房成绩给予肯定,相对于去年对《甲方乙方》的批评,在公关的作用下,评价正面了很多。

  有人甚至说这是冯小刚的胜利,是娱乐片的胜利。

  国产电影除了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娱乐片开始崛起,冯小刚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还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贺岁档上,认为冯小刚的两部电影都在同一档期上映,都拿到了高票房,说明这个档期有很大的票房潜力可挖。

  也有人把《不见不散》和《大撒把》拿来做比较,认为冯小刚把一部文艺片变成了喜剧片,把葛优和徐帆从文艺青年变成了喜剧演员。

  两部片子在叙事层面上没什么突破,反而变得更为世俗化。

  《大撒把》当年在金牛奖上让葛优拿到了最佳男演员,是一部具有文艺气质的小众电影。

  这种评论并不能阻止冯小刚继续朝着世俗化前进,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我也想按照他们说的那样,拍一部伟大的电影,震撼观众的心灵,在电影史上留名,但我要先出名,要是没人认识我,谁会给我投资啊。”冯小刚坦然道。

  “等以后咱们赚了钱,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林子轩保证道。

  “说不定到时候我还是喜欢拍喜剧片,这辈子没治了。”冯小刚自嘲道。

  林子轩可不会这么认为,他了解冯小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大咧咧,但骨子里是有追求的,否则不可能从一个美工师成为电影导演。

  只能说他很清醒,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踏踏实实,不去想那些太遥远的事情。

  等到有一天他像张艺谋那样功成名就之后,不去考虑市场和票房,不再为了钱去拍电影,单纯的就是拍着玩,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那样的日子应该很不错。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两部戏

  林子轩回到家里,家里正在拍戏。

  这两天京城下大雪,林晓玲的《我们俩》正在拍摄之中,院子里架着摄影机,在拍雪景。

  这是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情节碎片化,不太连续,每个季节都要拍上大半个月的时间,到了冬季,自然不能漏掉雪景。

  京城的雪一般都很厚,铺在地上像是地毯一样,走上去还能听见响声。

  那种嘎吱嘎吱的声响就是京城冬天的声音,拍摄冬天的场景绝不能错过这个细节。

  屋檐下,郑秀莲正陪着一个老太太聊天,这老太太叫做金亚琴,是一位话剧演员。

  金亚琴今年七十多岁,早已从京城话剧院退休,偶尔在影视剧里出演角色,这些老戏骨虽然不是主角,但往往能给一部戏增添不少亮点。

  老戏骨在剧组里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

  他们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能带动和指导青年演员进入表演状态,到了他们这个岁数,演戏更多的是一种热爱,而不怎么看中名利。

  金亚琴就是如此,她看了《我们俩》的剧本后很感动,觉得是个好本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5页  当前第1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7/4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文艺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