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之神级学霸_分节阅读_第894节
小说作者:志鸟村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3.79 MB   上传时间:2018-02-25 19:36:50

  “杨锐的照片,在内页,《视觉》将之称作最值得关注的东方男人。”银格索尔笑的更欢了,道:“我真想看看科学院的家伙们,看到杨锐的照片的时候的模样。”

  “杨锐去拍了时尚照?”有编辑一惊,道:“这可不像是一名严肃的科学家的模样。”

  “严肃的科学家?科学家就得是严肃的吗?嘿,这是个好题材啊。”银格索尔一边记录下来,一边又道:“可惜视觉没有用杨锐的时尚照,应该是被拒绝了吧,他们用了杨锐在商场里逛街时的照片。”

  “这样还好。”后面的编辑道:“科学院的老头子们,是不会喜欢时尚照片的。”

  “读者们喜欢就行了,杨锐是中国人,他用不着在乎瑞典科学院的老头子们的想法。”

  科技版的编辑这时候笑了起来,道:“如果杨锐在乎诺贝尔奖的话,他就得在乎了。”

  “杨锐今年才二十多岁吧,哈哈哈哈……”银格索尔用社会版编辑特有的笑声嘲讽世界。

  科技版的编辑看着他,露出微微的笑容,嘴角也带一点点的嘲讽。

  银格索尔一愣,惊讶道:“不会吧,杨锐能得诺贝尔奖?”

  “PCR就是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科技版的编辑对此非常清楚。

  当然,瑞典人对诺贝尔奖都足够熟悉,银格索尔亦是一笑,说:“诺奖水平的成果不止PCR。”

  科技版编辑微微露笑,说:“杨锐做出的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也不止一个。”

  银格索尔这下子算是明白过来了,整个人也突然变的振奋起来,道:“这么说,杨锐是真的有可能冲着诺贝尔奖来的?他来瑞典是为了诺贝尔奖?”

  “你可以问问他啊。”

  银格索尔面现犹豫,过了片刻,缓缓道:“历史上,诺贝尔奖候选人都不会提前宣布角逐的,我如果问了杨锐,他怎么回答都不太好。”

  科技版的编辑奇怪的看向银格索尔,道:“你这么关心他做什么,请记者去问就好了嘛,你以前也不是没有问过。”

  “以中国人的身份,竞争诺贝尔奖原本就不容易,如果我再报道的话,对他不够公平。”银格索尔说过再道:“PCR的技术非常厉害,我相信将对犯罪行为进行沉重打击,唔……虽然我知道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都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以社会的角度来看,杨锐的发明将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我认为他应该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

  “你这家伙……”

  办公室里的编辑们并不奇怪银格索尔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原本就是一个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人,只不过,他的观点终究只是他的观点而已。

  “其他的报社,是不会放过这条新闻的。”有人轻声回应银格索尔。

  “我们是《瑞典日报》。”银格索尔说过,就埋头工作起来。

  第二天,银格索尔特意翻找了一圈其他十几家报纸的标题,没有找到与杨锐相关的消息。

  银格索尔松了一口气,当然,他并不认为那是其他十几家报纸更有节操。

  “大家都在等待马尔勒案的结果吧。”想到此处,银格索尔也坐不住了,出门喊了一名相熟的记者,就一起前往斯德哥尔摩警察局。

  他们到的很早,报了名字之后,就被领到了会客厅,不长时间,就开始有同行走了进来。

  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会客厅里竟然就有了三十多名记者,有超过20个报纸或杂志的工作人员出现。

  银格索尔略显吃惊,低下头看书都有些静不下心来。

  不过,虽然有三十多人坐在房间里,但并没有人会说话和聊天。

  闲谈或者寒暄之类的事情,瑞典人是很少做的,事实上,沉默是瑞典人与瑞典人之间最常见的状态。

  在某些瑞典居民的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家老小围坐在餐桌前,各自用刀叉处理红肉,却只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发出来,就像是看僵尸片一样骇人。

  公共场所内的寂静更是瑞典的基本行为习惯,哪怕是记者们也不例外。

  这样的场景,或许会让某些外国人感觉尴尬,但在瑞典人看来,这种疏远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没事聊两句是令人无法忍受的行为。

  当然,谋杀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寂静的小镇中连续发生三起谋杀案,更加令瑞典社会震动。

  这也是如此多的媒体关心马尔勒案的缘故。

  瑞典的新闻报道崇尚深入和严谨,尽管很难做到,但严肃媒体总是少不了对马尔勒案连篇累牍的分析,因此,大部分的瑞典人,其实都已经持有“案件可能无法侦破”,“或许要等凶手下一次作案才有机会”的心态,斯德哥尔摩警方愿意才用PCR做尝试,也是受到了重重压力后的选择。

  不过,几天前的PCR仪测试,以及警官们对马尔勒镇的样本采集,并没有吸引如此多的媒体,特别是高端媒体。

  也是有了朗费罗案等小案件的发酵,媒体们才渐渐的将注意力转向PCR仪的破案结果。

  “各位,请跟我们来。”一名警官推开了会议室的门,低声说了一句。

  “结果出来了吗?”

  “即将抓捕,你们可以来同步等待。”警官和颜悦色的回答。

  ……

  

第1313章 核心部件(第二更)

  

  银格索尔与众记者走进会议室,一眼就看到了杨锐。

  杨锐静静地坐在长条会议桌左侧的第一个拐角处,看不出有什么科学家的风范来。

  事实上,他身着暗色条纹西装,略显鲜艳的领带和亮晶晶的袖口,展示出一丝不同于政客的活跃性,整体来看,银格索尔宁愿相信杨锐是一名商业银行的高级经理,而非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天才。

  “各位请就坐。”舍伍德与许多记者都认识,并且与两名老资格的记者行了拥抱和贴面礼虽然内心冷漠外表冷酷,但瑞典人的见面礼却是表面热情无比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确实很有维京海盗的文化派。

  “舍伍德局长,已经确认马尔勒案的凶手了吗?”问话的记者坐在银格索尔的斜对面,他的胸牌上写着《纳克人报》的字样。

  与《瑞典日报》不同,《纳克人报》是区域性的大报,虽然在斯德哥尔摩也有出售,但销量很小,它们总体上是服务于所在地区的,银格索尔基本没有与之接触过,只知道他们是一周发行六次的晨报。与类似的周日停刊的报纸一样,《纳克人报》是依靠订户活着的报纸,换言之,它的当地属性很强,而全国属性很弱,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事,通常对纳克人报吸引力匮乏。

  但是,马尔勒案的影响力显然不止于斯德哥尔摩一地,或者说,它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谋杀案了。

  瑞典的大多数城镇都是类似马尔勒一样的,安静、平淡又冷漠。邻居与邻居之间相隔几十上百米的距离,朋友与朋友之间隔着半米的距离,瑞典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希望维持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这样的环境,就应该出现不能侦破的连环凶杀案。

  马尔勒案表面上看起来是连环凶杀案,但瑞典人乃至于北欧人关心的重点,其实在于“我们的生活状态”。

  银格索尔想到此处,立即将“我们的生活状态”几个词记录了下来,并在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瑞典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能够继续呢?

  银格索尔暗暗想,我们可不希望瑞典像是美国一样,变成一个警察国家,或者像是法国一样,变成一个低效率的国家。

  然而,瑞典人是否有能力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呢?

  银格索尔主持《瑞典日报》的社会版,他知道这样的问题并不新鲜,瑞典人时不时的就会自我怀疑似的讨论一下。

  但是,这个不新鲜的问题,其实正正说明了瑞典人所担心的东西。

  “通过杨锐先生提供的PCR仪,我们已经确定了马尔勒案的凶手。”舍伍德局长的话,打断了银格索尔的思绪。

  只见舍伍德局长两手轻压,阻止了有些混乱的询问现场,道:“我们暂时还不能告知大家,他的名字,我们正在向法官申请搜查令和逮捕令,在得到法官的批准之后,我们才能公布嫌疑人的身份。”

  “是一名凶手还是多名凶手?”纳克人报的记者再次发言。

  “我们暂时只确认了一名凶手,但并不否定多名凶手的可能。”舍伍德回答的很小心。

  “武器呢,你们找到了武器吗?”

  “还没有。”

  “凶手是男性吗?”

  “暂时还不能透露。”

  “你刚才说了他,是男性吧。”纳克人报的记者层层追问。地方报纸就是这样,他们不做那些人尽皆知的大新闻,更不会将名人的行踪变成资源,事实上,他们总是喜欢抠住当地新闻的细节,并用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满足订户。否则,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大新闻,读者们很快就要流失去大报了。

  舍伍德局长被追问的有些狼狈,勉强的笑了一下,道:“我刚才说过了,有关嫌疑犯的身份,要等法官同意之后,才能告知大家。现在请大家进来,我只是希望一旦逮捕令和搜查令生效,能够让大家立即知道相关的细节。”

  他这段话说的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在杨锐坚持下,做出的决定。

  舍伍德局长约莫能猜出杨锐的心思,但越是如此,他反而越是配合。

  就算诺贝尔奖是在瑞典颁布的,瑞典得到的诺贝尔奖也是凤毛麟角,舍伍德局长还是很愿意与杨锐这样的科学家打交道的,有能力竞争诺贝尔奖的学者,那就是真的有能力。

  另一方面,杨锐愿意注意到瑞典媒体,舍伍德局长也是心中暗爽,这是一种不能名言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绪,它们促使舍伍德局长下定决心。

  银格索尔注意到舍伍德局长两次谈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微微皱眉道:“舍伍德局长,法官是否有可能否决你们的申请,我是说逮捕令和搜查令。如果否决的话,你们是否有备用方案?”

  舍伍德局长迟疑了一下,道:“我们期待情况向好的方面去。”

  杨锐听着他的外交辞令,稍稍抬眉。

  如果是在后世的话,警察拿到DNA证据,一个案子基本就算是妥了。辛普森杀妻案之所以检方败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辛普森的律师要求摒弃DNA证据,并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不管怎么说,在后世的司法环境下,DAN证据是妥妥的证据之王,是通行法庭的证据。

  然而,86年的世界尚未形成这样的认识。

  如果瑞典法庭不信任PCR仪,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当然,斯德哥尔摩警方是不吃亏的,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最大嫌疑人是谁,之后采取别的手段,一样有几率拿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只是那样一来,杨锐的宣传大计就无从谈起了。记者们的文章也必然会失色不少。

  许多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不禁坐立不安起来。

  这时候,又有一名作者,直接问到了杨锐,道:“杨锐先生,您是南瑞典报的迪克,您是PCR仪的发明人,您认为法庭是否应当批准逮捕令和搜查令。”

  “法庭的想法,我不能揣测。”杨锐顿了一下,道:“通过PCR仪鉴定出来的结果,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您的PCR仪从874人中选出了一个人,并认定他是凶手,对吗?”迪克没有追索杨锐的话,而是再启话题。

  杨锐道:“差不多是这样。”

  迪克露出兴奋的眼神,提高声量,道:“让一台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您认为正确吗?”

  让机器代替人来做裁决,这样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时不时的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他们中,机器大部分时间都是扮演反派的。

  杨锐用英语说话的时候,语言的敏感性要差很多,所以没有听出迪克话中的声音,直到对方图穷匕见,杨锐才发现,这家伙竟然是来踩自己。

  DNA鉴定与“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没有丝毫的关系。

  但是,杨锐即使如此解释,恐怕也也不会得到认可。

  如果在场的记者中,有足够无耻的家伙,他们完全可以断章取义,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写文章。

  瑞典媒体喜欢深挖题材,并不代表他们有更高的觉悟性,或者更高标准的道德感。

  望着迪克的眼神,杨锐仿佛能够看到,自己被他在报纸上大加鞭笞的场景。

  丢脸丢到国外什么的,杨锐其实不太在乎。

  一个人总归是要丢脸的,只要出国的人多了,就会有人丢脸,更不要说,丢脸也并不值得道德谴责。国内能丢的脸,国外就丢得。

  但是,丢脸丢到科学界就不好玩了。

  PCR仪制造的大新闻,与“机器决定罪犯”的标题并列,想想就醉人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2页  当前第89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94/10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之神级学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