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之神级学霸_分节阅读_第985节
小说作者:志鸟村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3.79 MB   上传时间:2018-02-25 19:36:50

  克隆的开发过程是很繁琐的,但是,如果将繁琐全部锁到模块里面去,就非常简单了。

  以克隆羊为例,先撸羊一号的细胞出来,取细胞核,这是第一个模块。将羊一号的细胞核塞进羊二号的去核卵细胞中,这是第二个模块。将卵细胞塞进羊三号的体内,由羊三号分娩出一只小羊来,这是第三个模块。

  三个步骤,简化一下,可以称之为取核,塞核,下崽。

  三个模块,如果都攻破了,全都可以采用自动化的技术了,就像是2010年以后的PCR仪那样了,那只要找个有电的山洞,或者随便哪个熊孩子的卧室,就可以开始操作克隆了。

  想象一下,如此方便的技术用于农业、医疗和畜牧业,将是何等的舒服,就是中医都将受益无穷,您想要犀牛角磨粉,没问题,给您克隆一只犀牛,或者干脆克隆一个犀牛角出来,都不是难事儿新的风口将是药房场景,让顾客看着你当场克隆一只犀牛出来,还可以骑着耍一会再割角,用户体验残暴而有趣。

  若是将方便用于侵犯他人的权利的话,大约也能侵犯出花来。不扯恐怖组织等等高端犯罪,当任何一个人,有一整套设备,就能克隆一只和牛出来的时候,日本人的心情大约是不会太快乐的。事实上,当克隆技术被证实以后,美利奴羊毛就被要求灭活出口了,但羊毛能灭活,牛肉的灭活方案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然而,方便的技术都是发展出来的。

  站在1988年的中国的土地上,杨锐面对的首先是重重困难。

  克隆羊的第一道关口就是超数排卵。

  是的,与牛的胚胎移植所需要的超数排卵,是同一个技术。

  杨锐当日会同意丁十一等人的方案,组建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也是因为牛胚胎移植的许多技术都能用在克隆上。

  但是,一点脑筋都不动,就想直接移植,也是做不到的。

  别说一个是牛的超数排卵,一个是羊的超数排卵了,就算同样是牛,不同品种的要求还不一样呢。

  对试验场地都没建好的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来说,任务就更复杂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将技术从牛转移到羊身上的问题,而是将技术从牛,转移到34种羊的身上。

  杨锐也不确定最终会采取哪个品种的羊,来取代多莉的地位,所以,实验室里,只能贴出一张大大的白纸,将34种羊的名字全部写上去,并且分组尝试。

  使用激素的,不使用激素的,中性环境下的,轻酸性环境下的,轻碱性环境下的……

  要是排列组合所有可能性的话,将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再扩大十倍都不够用。

  所以,杨锐也只是划一条线,一旦一种羊能测试出一种合用的组合,就算是通过,最后实在无法通过的,就算是首轮淘汰了。

  有人也许会说,超数排卵和克隆羊有什么卵的关系呢?

  实际上,依旧是成本和时间的关系。

  因为第二个步骤里,将羊一的细胞核,放入羊二的未受精的卵细胞中,会遇到无数次的失败的。

  羊一的细胞核可以从各种体细胞中选取,原料无限,卵细胞的数量就有限了。

  如果不采用超数排卵的话,那需要的羊可就多了。

  几千只都不一定够用。

  韩国的国民科学家黄禹锡为什么声名扫地?他就是在做克隆的时候,因为社会捐助的卵细胞不够用,强迫实验室里的女研究员和女学生提供卵细胞,恶劣的一塌糊涂,基本已经踩在了邪恶科学家的区域。

  克隆羊虽然不涉及这样的问题,但是,一头羊能提供的卵细胞是很有限的,所以,超数排卵效率低的品种的羊,基本是不可使用的。

  一个克隆羊,要做几年的时间,不是没有原因的。

  杨锐即使早就做了诸多的安排和准备,仅仅是第二个模块的第一步,就做到了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建成,差不多用去了三个月时间。

  而这段时间,第一个模块的第一步,摘取细胞核还遥遥无期呢!

  刚刚成立的8811项目,如此沉默,实在是令人有些失望,以至于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的成立,几乎没有什么大操大办的迹象,媒体记者虽然来的很不少,但是与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之时的规模比,却是远远不足。

  身为官方代表的胡池,很担心杨锐胡思乱想,见到杨锐,就道:“大家都知道,科学研究是需要时间的,没有人指望你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出成绩,媒体都是追逐热点的,这次能来这么多人,其实已经听不容易了。”

  “可不是,北大清华和科学院一起出面了,玩科技板块的,不能不给面子。”杨锐调笑着,表面看不出什么来。

  胡池更担心了,道:“这不是大家给面子,是对你的信心。你放心,就我所知,领导现在还是很信任你的,你只要认真做研究就可以了。再说了,你的实验室才刚刚落成,算时间的话,才是起步阶段呢。”

  胡池所知道的领导里面,自然是包括乔公了,甚至就是专指乔公的。

  杨锐立即回应道:“感谢领导关心,不过,我们已经起步了,进步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

  “你可不要追进度,影响了自己的节奏。”胡池是非常替杨锐着想了。

  他是有联系科学界的经验的,知道科学研究的很多步骤,其实是可以变化的,但是,最快的步骤不一定是最优的方式,而前期出成绩的模式,也不一定有利于后期的研究。

  对于现在的杨锐来说,研究做的快,小成果出的多,除了有一点宣传上的优势之外,毫无必要。

  国内媒体的报道有什么价值呢?如果真的有必要的话,宣传阵线上的所有媒体都要一致口径,胡池很担心杨锐看不到这一点,而选择了错误的表现方式。

  当然,对关系一般的科学家,胡池根本不会这样提醒。

  杨锐不禁笑一笑,道:“我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的,你放心吧,我没理由追进度的。”

  “我就怕你关注媒体太多。”胡池的忧心不能说是空穴来风。媒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连篇的赞誉很容易让人飘飘然,小小的骂声也可以令人郁闷。

  杨锐是在鲜花中成长起来的,掌声少了都有可能不开心,更不要说最近没有成果,容易遭骂呢。

  大笔的资金和政策投入进来,结果三个月了,就只有一个新实验室落成的新闻,胡池已经可以想象到媒体的义正言辞的严肃脸了。

  杨锐却是笑笑,道:“媒体关注不关注,如果不能影响经费的话,啥都算不得。”

  他说着眨眨眼,令胡池错愕不已。

  这与他熟悉的科学家完全不同。

  只能说,这是两个时代的认识的偏差了。

  21世纪的学者,最重视的永远是经费,其次就是实验条件,有了这两项,能做出成绩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做不出成绩的,也能蹭点实惠。

  但在80年代,学者们的关注点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学者不能自由流动,除了讲科学还要讲政治,甚至连荣誉的评判都不一定以成果为主,这就让大家非常注重舆论,不仅注意领导的看法,还要注意群众的呼声。

  21世纪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了,学者做出了成绩不仅能跳槽,甚至能出国,所以,大家虽然在乎领导的看法,对群众却没什么畏惧感了,社会媒体更不是第一要务。

  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经费已然成为了学者的生命线,有了经费才有资格谈其他的。当然,文科学者主要还是要讲政治,毕竟,他们做的都是主观题。

  在比平时少,但数量依旧很多的媒体的注视下,杨锐完成了剪彩和发言的步骤,宣布8811项目正式进入到了实验阶段。

  而对簿耿鑫等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保密要求飞升了两级。

  “院子里的任何活物,哪怕是一只羊,也得是身家清白的。”簿耿鑫在保密科的闭门会议上神情凝重。

  

第1447章 补人

  

  新的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与原来的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有一段距离,但已然挂上了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分院的牌子,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也都很快的转移了人事关系,大部分进入新区工作,少部分留在分院的,就变成了现场研究员和养殖员。

  这也是杨锐设计好的规划。他现在已经不再是中小型实验室的负责人了,挂名“杨锐”的遗传工程实验室必然会是一所大型研究所,这就要求极好的阶梯性和容纳。

  小型和中型的实验室要讲究小而精,因为经费和薪金空间就那么多,人力臃肿的话,分配就会影响到工作。不止上级和拨款单位会有成绩要求,研究员本身也是会有成绩要求的。最基础的,副研究员想评研究员就得发表论文若干,研究员还想支持项目,实现个人意志。

  与其他单位和机构不同,研究所的学者们是最看重未来发展的。

  如果仅仅是着眼眼前的话,做研究是真真没有意思的,不说读书的时候的种种不爽,工作以后,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再到副研究员,做的一大半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剩下一小半能有什么意义,也要看跟的老板好不好,大部分还是运气。

  国内如此,国外也好不到哪里去。类同于研究实习员的初级职位不用说,拿的薪水还不到中级职位的三分之一,活下来都够呛,做的事更不用说了,老外缺少无私奉献的学生,以至于研究实习员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杂活,而且面临更大的升迁危机。事实上,很多初级职位都是给杂工们的,没有博士头衔的学者天然受到歧视。

  然而,拿到博士头衔的学者,在研究体系内,起码还有五年左右的困难期,他们的薪水虽然是中级职位的三倍乃至于五倍,但是根据地区差异,也就是拿三五万美元而已。资历较深学科较好的,缴了各种税负,每个月拿个三千美元就要谢天谢地,如果不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展望,或者真的热爱,谁能坚持下来。

  这里所说的坚持,可是以十年乃至于二十年计的。

  所以说,中小型的实验室,其实是对管理层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当然,从更高管理层的角度来看,中小型实验室也是最不用操心的,采用达尔文体系,让他们自生自灭,得到的结果就不会太差。

  稍微有钱一点的,稍加补贴的话,就能让中小型实验室的水平涨起来。

  但归根结底,大家看的都是饱含着热情,看向20年后,30年后的世界的。

  造导弹的,比煮茶叶蛋的,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不过,发展是大家的期望,而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总归是有人会发展不起来的。

  在中小型的实验室里,不能发展起来的学者,本身就是要淘汰的学者。

  大型实验室却不必如此。

  那既不人性化,降低了实验室的吸引力,也对管理层提高了要求。

  你得判断谁是真的要被淘汰的学者。

  谁真的不行了,谁真的没有潜力了。

  老实说,这样的判断太难太难了。

  每个学者的研究方向都不同,想要理解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大量的脑力和判断力,很少有人能够有这样的储备和能力的。

  总有人会做奇奇怪怪的偏门研究,但是,难道将所有奇怪和偏门的研究都从大型实验室里逐出吗?

  做主流研究的永远不缺,大量的竞争意味着总有人落后,难道将暂时落后的人开掉吗?

  在科研世界里,三年不鸣,七年不鸣,三十年不鸣,然后一鸣惊人的例子还少吗?

  没有管理者或研究所,愿意做这种故事的背景板。

  风险极大也不环保。

  另一方面,大型研究所对初级职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在国外,这样的矛盾最终就产生了技师的职位。

  他们对固有的实验非常熟练,对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异常熟悉,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思路开阔,养的小白鼠都比别人养的壮实健康。

  但是,技师的进步空间狭窄,往往只是听命形式的中坚力量,可能永远都站不到聚光灯下。

  类比一下的话,技师很像是军队里的士官。

  在小规模的战斗中,他们可能比军官还要有用。

  但是,技师与士官一样,晋升就非常困难了,提升的空间也有限。

  在军队改革中,中国最终也是搞出了职业士官的制度。

  而在研究系列中,国内是否需要技师,仍然处于争论当中。

  杨锐却不管这些,自顾自的搞了相应的序列,再将人事关系丢到分院就算完了。

  在分院工作的研究员们,很快都感受到了工作的变化,但是,反对者几乎没有。

  短时间来看,科研是个很透明的体系,自己的能力如何,做的好不好,有没有潜力,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对于许多只能在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里工作的科研员来说,他们能向技师的方向发展,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技师一样是有跳出的空间的。

  最近的例子,就是谷强同志。

  “恭喜本所研究员谷强,发表论文于《自然》……”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2页  当前第98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85/10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之神级学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