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之再不离婚_分节阅读_第24节
小说作者:晴华露蔓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278 KB   上传时间:2017-05-10 21:05:50

  兄弟俩忙活了两天,屋子后面堆了两大堆沙,也是两个能找地方,顺着河上上下下的都捞到别的村子去了,唐军这小家伙嘴也甜,到人家地头上就笑嘻嘻的蹭过去,给根烟,说着话,仗着自己岁数还不算大,耍赖似的让人家给点地方,最后成果颇为壮观。

  “也不知道够不够,今年夏天还早,大雨还有的下呢,要是不够,就等着下次下雨再捞。”唐军和唐鹏腿上一直到大腿根都沾的沙子,张兰芝高兴的不行,“够了,再差也差不了多少,到时候我自己推两车就够了。要没有你们俩,等着我自己可真是忙活死这两天也捞不了这么些。”

  生意清闲,张兰芝就到县城去转了圈,结果发现县城炸油条的没有炸的,有出来卖油炸糕的了,五分钱一个,张兰芝买了一块钱的拿回家,一个是给两个孩子尝尝鲜,再一个是打个掩护,因为张兰芝也会炸啊,县城有卖的家里也能加个品种啦,但是总要有一个为什么会炸的理由吧?

  回了家,送了几个给楚春子,家里一人几个的分着尝了鲜,张兰芝就开始做实验了。其实油炸糕很好做,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烫面比较麻烦,太黏了,不太好和。到供销社里买了红糖,回来包了红糖炸了,玉子和广子看的高兴的不行,老太太就笑。

  “人都说馋婆娘懒婆娘就知道想着法的做好吃的,你这可怎么算的?”

  “这可是本事,可没有几个人吃过一次就知道怎么做的。”唐山做了生意言谈话语的好了许多,这会还知道说张兰芝的好话,倒是让张兰芝不习惯的胳膊上起鸡皮疙瘩。

  炸好了,玉子和广子两个就拿着出去嘚瑟,最后嘚瑟了一串大大小小的孩子回来。油条还是卖那么多,倒是实验的油炸糕都卖完了,还真是不能小看些小孩子的“战斗力”。

  小孩子都回家抠唆五分钱出来买一个油炸糕吃,油炸糕炸的外面都是往下掉的酥皮,一个个小孩子两只手捧着,最后小爪子里的油酥皮都舔了吃了,还意犹未尽。油条以前还有卖的,油炸糕还是县城里刚刚有卖的。

  张兰芝还真不知道县城里有卖的,结果一炸油炸糕卖,来买油条的看见了,就很惊奇,“哎呀,你们这够快的,县城里也是刚有的油炸糕啊,你们这是打哪学的啊?”

  这种话都直接当做没听见就行了,张兰芝和唐山就笑笑没接话,问这话的显然也知道自己讨了个没趣,最后犹犹豫豫的还是买了六个油炸糕走了,嗯,她家里一共六口人,显然是一人一个的。

  有了油炸糕,生意又好做了几分,整个八月份过去,算算钱就油炸糕就卖了三百块钱,这还是刚刚开始。

  唐家村不知道以前的几万年或者几十万年的什么时候应该是海,河边山上到处都有那种巨大的石头,光滑平缓,和海里的石磞一样,有的上面有些看不太清的印子,很像是海里的石磞长得贝壳类留下的痕迹,不过也只是像,谁也没有那本事考察考察确定确定是不是真的的。

  看石头这种事情张兰芝还真不会看,其实唐山也不怎么会,主要是看运气,唐山瘸着腿南山北山的转了好几圈,最后回家特别纠结的说看好了四个地方。

  一个就在南山,三个在北山,南山的那个是上次唐军两个挖沙挖出来的,唐山过去看看还挺大,因为没在地面上,所以受风化的影响比较小。北山的在唐湖家地边一块,就漏了一小块出来,当时唐山领着玉子一块去,这小家伙一口咬定就是块大石头。另外两块都是在山顶上的,光漏在外面的就很大了,还有一部分不知道大小的埋在泥里面。

  “那就四个地方都扎了,不管能扎成什么,咱家不都得用么。”张兰芝拍板,唐山寻思寻思也是,其实扎石头主要是扎石条出来,再加上唐家村到处都是石磞,找了石窝子的扎子(就是扎石头的)扎这么一块石头,就中午管顿饭,给个块八毛,如果扎出的石条多,不知道划算多少。

  老太太在这里住着,张兰芝不知道省心多少,像扎石头了,中午管饭完全不用张兰芝操心,唐山领着唐军唐鹏,顺带还有回来休工的唐湖,兄弟几个扎石头去,家里张母帮着忙,张兰芝的生意一点都不耽误做。

  唐湖当瓦工的和石窝子的人都挺熟悉,和扎子一见面还称兄道弟的,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先上北山,北山的三个地方要是都好运,南山的石头就不用去了。扎子的工具那叫一个齐全,一大包,一小包,还有长长短短的一捆,都在唐鹏借来的牛车上摆着,看的唐军直笑,“哎呦,赵哥,你这东西够齐全的啊!”

  “那可不是,”赵扎子手里拎着个小木箱子,“我这里还有要命的东西呢!”

  小木箱子里是炸药,石头么,不用炸药那得费多少力气,不过这也得人专业人士来,知道用多少量,这个时候炸药的管制并不是特别严,农村里的石窝子有的都是□□,自制被炸着的也不在少数。

第五十八章

  到了地方,赵扎子就拿着钎子拿着锤,仔仔细细的找石头的纹理,这还真得专业的才会看,找到合适的地方下锤子,钉下挺长的钎子,抡圆了大铁锤,一锤下去就能进去一大块,排着钉下这么一排,然后几个人使劲能给石头掀开个口子,赵扎子眼疾手快的塞进去一小包药,组织所有人躲得远远的,没一会就听见轰隆的一声。

  唐家村听的清清楚楚,炸雷似的,唐家村人被吓了一跳然后就反应过来,习以为常的嘀咕一句,“这又是哪个山炸石头呢。”

  一头晌北山的三块就都炸了,结果还是玉子看的那块最好,虽说埋在里面的并不是很多,但是石头块纹理好,赵扎子稍微费点事,整块石头差不多能一点不废的都弄成石条,看的赵扎子直念叨唐山好运气。

  “老哥你这可真是赚到了,这一块石头的石条尽够你使得了,别说那两块个头还大,怎么也能扎些石条出来,赚了,赚了!”

  看还有时间,一群人就转战南山,把南山的那块也给炸了,唐鹏一趟趟的赶着牛车往家里运石头,大的小的石块堆得蔚为壮观。

  中午吃了饭,下午几个人也不走,都留在这帮着赵扎子扎石条,扎好了就一块一块的摞的整整齐齐的,这样一直忙活到大晚上,不管饭就不像话了,这会活完了,就能喝点小酒了,赵扎子喝酒上脸,人还很清醒,但是面红耳赤的像是喝多了。席上不断地羡慕那块石头,“真好啊,真出石条,老哥,你这眼光好,我们这样的老手还经常走眼呢!”

  “嗨,这可不是我眼光好,这是我闺女非得说要这块,我们这些人懂什么,就是瞎碰,要会看还得你们这样的老手。”

  九月十来号开始秋收,春玉米春花生接踵而来,玉子和广子也放了秋假,自己家的地,张兰芝也懒得砍玉子秆,直接人钻到玉米地里把玉米一个个掰下来,一篓子一篓子的堆在地头上,还不到一亩地的玉米,娘仨几个来回就都掰完了,广子和玉子在地头坐着看着,张兰芝用推车分几趟推回家,就这么一点,在院子就能晒了。

  老太太在家里剥叶子,张兰芝这才拿着镰刀到地里砍玉米杆,不砍到时候没法耕地,没法种麦子啊!

  唐山在家里也是忙活的热火朝天,越到靠晌午的时候越忙活,买油条的油炸糕的,人多的时候都能在门口挤一圈,挤着嘴里还不断地催促唐山快一点,又热又急,唐山忙活的一头一脸的汗。

  春玉米将将晒干,还没有脱粒,就开始收春花生了,一亩地的花生就有点费事了,张兰芝在前面用镢头刨出来,玉子在后面把带出来的泥都甩掉。玉子手快,像了张兰芝了,前面张兰芝刨着,后面玉子就能跟上趟。广子就被玉子嫌弃到一边去了,自己撅着屁股拔花生呢,半大小子也有劲,张兰芝和玉子走一个来回,广子自己也能拔一趟的。

  玉子和广子上山,张兰芝给钱让两个拿着买点小零嘴什么的拿着到山上吃,广子非得买两瓶汽水,这会汽水可是好东西。玉子受不了汽水的气泡,嫌喝了打嗝鼻子酸,哪哪都难受,就拿着瓶子一阵摇晃,摇晃完了就递给张兰芝,“妈,你给我尝尝还麻不麻了?”

  张兰芝喝一口,“麻!”

  玉子接过来还接着摇晃,正巧这会上头地里唐夕子媳妇和张兰芝说话,玉子摇晃一阵又让张兰芝尝尝,张兰芝喝一口,接着和人家说话,玉子在一旁问麻不麻,张兰芝就点头,“麻!”

  玉子又开始重复以上动作,直到一瓶汽水就剩个底了,玉子很无奈,“妈,一瓶都完了,怎么还麻呀?”

  张兰芝这才反应过来,哈哈直乐,“哎呦,早就不麻了,我给忘了。”

  从开始收春玉米的时候一整个大秋天就从头到尾的连起来了,张兰芝家里是地少,一般的人家忙活一个月都是少的,有的都到了十月底还有秋玉米没晒干呢。

  这个时候张兰芝开始织毛衣了,今年家里条件好了,正好县城里也有各种各样的毛线卖,16块钱一斤,掂量掂量张兰芝还是一人卖了一斤半线,两个孩子肯定要有,两方的老太太也不可能缺了哪一个,就中间剩俩,唐山还是个病歪歪的。

  这么一看就自己可以省20多块钱,但是重活一世,张兰芝也不想就这么委屈自己,反正也不是没赚钱,没得弄得自己跟个受气的小媳妇一样,就这么大手一挥,不到一百五十块钱巨款就花出去了。

  有张母在,棉袄棉裤的就不用张兰芝愁了,就只顾着快手打毛衣了。张兰芝也不做那么精致,这样挽个扣,那样换个扣的,直接平针反针的几天就完一件。张兰芝织的都是套头的,一家子就是颜色大小不一样,其余的一看就是一个人织出来的。

  唐桂芳的孩子这会都会吧嗒吧嗒走了,家里秋收忙活,没有人顾得上,就想着送回来让楚春子帮着看几天,楚春子的声音震天响,说什么就是不给看,“你有没有良心,秋收累的要命,你还把个孩子送回来,你怎么不找你婆婆看着,我不看!”完全也不在乎小女婿就在跟前。

  唐桂芳委屈的不行,其实楚春子还真没有多少地,因为唐海当兵去了,楚春子一个老太太虽说现在还活蹦乱跳的但是地还是不多的,就这些不多的地也被唐湖接手了,不怎么用楚春子费心,也就是说老太太现在就在家里闲着,秋忙的时候给唐湖两口子按时按点的做个饭,别的时间就一大把一大把的。

  唐桂芳婆婆和公公养的孩子多,还这个发那个心不下那个放心不下,又想一碗水端平,帮这个干几天那个干几天,老两口天天忙活死了,唐桂芳哪能把孩子送过去,先不说老两口累不累,就这时候把孩子送过去,整个就是想让一家子干仗呢。

  何跃东见媳妇肯定是说服不了丈母娘了,就脸上带着笑领着媳妇抱着孩子出来了,唐桂芳还委屈的抹眼泪,“你领我出来干什么,我妈不给看孩子真就没人给看了。”

  “咱妈咱俩说不通,咱家不是还有个能人呢吗,咱俩找大嫂去!”

  好吧,张兰芝看看小外甥女白白嫩嫩的瞪着大眼睛,虽说知道她爹明显让自己出头,张兰芝还是无奈的出头去了。正好给楚春子织的毛衣也织好了,就拿着毛衣到楚春子家去了。

  “喏,给你织的毛衣,你看看合不合身。”一进门,张兰芝就把毛衣递给楚春子。其实唐桂芬去年就给楚春子买了现成的,但是好东西不嫌多不是,张兰芝织的又明显厚实些,乐的赶紧套身上。

  “合适,挺合适的!”

  “行,合适就行。”张兰芝也不管人老太太还乐着呢,衣服都没下身,还这摸摸那瞅瞅的,就开口了,“怎么听说你不给小妹看孩子?你怎么不给看着,家里一堆的活,就这时候用着你了,你不给看啊?”

  楚春子立马脸色就难看了,“看什么看,不看。”对着张兰芝楚春子不敢说让唐桂芳婆婆给看孩子,就转了转眼睛找到了借口,“当初广子和玉子我一个都没给看,现在也不给她看。再说我也没有时间。”

  这种借口对于张兰芝来说完全不用在乎的,“怎么不给看,你白天没有时间,晚上还能没有时间?不行白天我看着,晚上你带着睡觉就行了。”

  嗯,一锤定音。要不说楚春子一直想掌握家里的话语权,压服张兰芝呢,这不是楚春子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晚上带着小外孙女睡觉了。

  玉子和广子都在家里,白天他们俩就能看住了,小闺女特别省心,只要给我吃饱了就行了,也不哭也不闹的,就是新鲜的这里走走那里串串,弄得玉子一直弯着腰跟在后面,并且毫无怨言,这孩子疼小孩子简直疼的不行,不管是谁家的看见了都快要走不道了,非得亲亲摸摸才肯罢休。

  等到秋收完了唐桂芳两口子过来把孩子接回去,小家伙胖了好几斤,喜得何跃东不行,倒是也知道感恩,有点什么新鲜东西还知道想着张兰芝,想着玉子和广子。

  到冬天一家子就都穿上毛衣了,张母在这住的还挺舒心,也不急着回去,一直等到入冬了还不见老娘回来,张在放张在援坐不住了,等到张兰之家一看,老太太红光满面的身上还穿着毛衣,乐呵呵的哪里有一点惦记儿子的样子,兄弟两个就有点不是滋味了,但是什么也不能说啊,特别是张在援,他自己把老娘惹生气了,现在很明显老娘不是非得指着自己这个儿子了,妹妹也能依靠了。

  张兰芝看见两个哥哥来了,什么也不说,也不摆脸色,好酒好菜的招待着,老太太也不提走,唐山也有意思,吃着饭还得说着过年的时候买点什么什么,人家老太太都吃,说的张在援和张在放兄弟俩挺没意思的,也不敢说一句接老太太回家的话。

第五十九章

  归根结底钱是王八蛋,张兰芝想想上辈子,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明知道几个哥哥都不是孝顺的,可是根本没有说话的立场,老娘也是,实在生气了,过来住几天,很快就又回去了。

  现在呢,张兰芝自己有底气,妈也有底气,能让儿子看看,怎么说自己还有个闺女能依靠。张在援捅了张在放一下,张在放寻思了寻思,朝着张母咧着嘴笑,“妈,玲子家里都想你了,你不回去看看啊?”

  “呦,这是奶奶大还是孙女大,想了不会自己来,还得奶奶回去看她?”张兰芝冷言冷语的堵了一句,堵得张在放青青白白的一张脸,也不吱声。

  也是,一直不如意的小妹,看自己脸色的小妹忽然腰杆子硬了,说话不好听了,没有心理落差才怪。

  “妈总共养了四个孩子,没道理一直是你们哥俩伺候着,以前是我没有本事,现在有这条件了,妈就在我家里住下了,你们俩也轻省轻省。”

  这也是上辈子那哥仨打起仗来的原因,张在援张在放哥俩住的近,前后门的,张在援又是个光棍,张母就算是这俩伺候的,老大张在亭家离的远,又不是个孝顺的,大嫂也不是个特别孝顺的媳妇,根本就不提伺候妈这一茬。

  知道后来因为一块养头牛赔了,哥仨争起来,越争火气越大,最后几百年前的事情也翻出来,伺候妈的事情也翻出来,也弄得老太太心里郁结,张兰芝那会的日子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又没有说话的立场,只能最后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让自己后悔了一辈子。

  “看妹子你这话说的,养儿防老,养儿防老,妈养我们这些儿子哪一个还不能伺候个老妈,让闺女伺候着,村子里的话不好听不是。”张在援就自己一个光棍,张母不在的这些日子,最不好过的就是他了,饭没人做,衣服没人洗,有妈没妈的差别真是天上地下。

  “哼,你有指望呢!妈今儿不走,在我家里我说了算。”张兰芝说完了也不稀得搭理这俩了,和老太太一起到里屋坐着去了,留唐山在外屋打圆场,最终两个人只能怏怏的回去。

  这也是张兰芝打算好好给个下马威,也是老太太配合默契,一句话不说,要是给一个脑子糊涂的妈,张兰芝自己也没法唱独角戏不是。

  冬天天太冷,就没法在门口搭架子了,正好炕上多烧点就多烧点,冬天里也不怕热不是,战场就转移到家里,每天都在家里炸,弄得家里热乎乎的。

  唐海的信到了,说是很想家,也很想妈妈,也不知道是不是不用亲口说,心里简直甜言蜜语,腻歪肉麻的不行,唐湖念着都时不时的龇牙咧嘴的,但是楚春子不啊,慈母心肠那叫一个泛滥,等唐湖信一念完,楚春子手背一抹眼泪,“我得去看看海子去,这两天就去!”

  唐海当兵是去的南方,又在山区里,可以说处处不习惯,但是唐海绝对想不到,自己一封肉麻的信竟然把妈给弄来了。楚春子别看一直称呼的是老太太,但是人心理上身体上绝对不是老太太,本来唐山唐湖两兄弟还以为楚春子是说笑话呢,结果翻过天人老太太就开始收拾东西,骑着车到县城唐桂芬家,让大女婿给买票了。

  接着又找张兰芝要夏天晒得干货,唐山这才知道人老太太不是说说而已,行动力那叫一个强,说今天绝对不明天的。“妈,你还真去啊?这大冬天的太冷了,你自己一个人哪能行呢?”

  “冬天怎么了,咱这冬天人家南方那夏天,暖和,我还正好当——人家老辈子说皇帝都夏天去,去,哦,去避暑,我就当去避冬了。”

  好吧,唐山一直就知道自己在他妈跟前说话没有什么分量,表达一下关心,看老太太心意已决的,就很放心的把任务交给底下的弟弟妹妹们了。结果,被楚春子一个要票的电话惊动了的唐桂芬唐桂芳姐妹两个,轮流上阵,最后只能以给钱告终。

  张兰芝早把钱准备好了,给唐山让他给楚春子,这会已经都腊月了,还有个20来天就过年了,楚春子人要潇洒的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弄得家里一阵子人仰马翻。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实在是不敢恭维,这么一算时间,人楚春子表示,不用算了,本来也没打算回来过年,就在那陪着小儿子过了。

  好吧,这都打算好了,给一封信勾了老妈过去的唐海发了电报,在家里收拾了大包小包的,唐湖和何跃东一块把楚春子送到市里车站,家里这才算安稳,但是没过几天,好嘛,要过年了。

  这阵子村子里很热闹,要过年了嘛,家里要添什么大件,都是一等二等的想等着过年,到日子了,几家做生意赚了的,互相攀比似的开始往家里搬电视了。

  就是个小小的黑白电视,天线调不好还一阵一阵的雪花,但是就这样,也引得村子里闹哄哄的,头一家买了电视引得村子里老老少少的都挤到人家家里看电视,第二家买了还是这样,等到第三家买的时候,还是里里外外的挤挤攘攘的都是人。

  唐山看的眼热,回来商量张兰芝自家也买一个,被张兰芝瞪了一眼,“嗯,就你能行,就这么个小破屋子,买了回来放哪?再说了,出了年就好找人打地基了,你房子不盖了?”

  “盖,盖,但是盖也够买个电视的不是?”

  “那就等房子盖好了买!”张兰芝也想买电视,现在妈也在,买个电视看看多好,但是就个黑白电视就不便宜,张兰芝还看不上,上辈子活到那个岁数的时候,都已经出了那么大那么清晰的液晶电视了,现在没办法技术达不到,但是买个彩电还是可以的吧?

  但是这样一来就得再攒点钱了,等到房子盖好了,钱也攒够了,买个彩电回来,不比现在花了钱买个小黑白,没过几天又要换彩电的好,那样不是白白废了个黑白电视的钱么。

第六十章

  今年的年,可算是有年味了,因为家里鸡鱼肉都有了,除了不能有新鲜的菜,当然现在来说,过年有肉吃,谁还会傻乎乎的吃什么青菜呢?

  大年三十都要吃年糕,取年年高的好意头,做法简单粗暴,是用高粱面做的,高粱面黏,和了水,垫上玉米叶子,上锅蒸就行了,等吃的时候,再热一热,拌上糖,其实粘粘的又很甜,很好吃。

  要做年糕,张兰芝才想起来还没粉高粱面呢,就地边种那一点高粱,收回来张兰芝窠了皮就收在那里了,这才想起来,本来打算吃高粱米的,都忘记吃了。

  高粱米里面放了花生,红小豆,吃起来的口感很像八宝粥,不过是干饭版的,当然了,吃这个也得有个好肠胃,太黏了,胃不好还真是不能享受。

  越到过年这两天,油条和油炸糕越好卖,一般都是给家里孩子买点,家里的生意一直做到腊月二十九,从二十八开始家里就开始忙活了,炖鸡,炖排骨,炖排骨的时候玉子和广子在锅旁边围着,兴高采烈的,其实这俩不缺肉,可能吃的是个气氛?

  在没有煤气,没有压力锅,没有电锅的时代,过个年要准备的丰盛些,就要提前开始忙活好几天,热热闹闹的。到了大年三十,说是吃年夜饭,其实不是,一般下午两点来钟就吃完了,等到半夜吃饺子,不过以前张兰芝一家都是直接吃了饭就睡觉了,或者会聚到楚春子家里,那吃饭的时间就不确定了,也没有什么守岁不守岁的了,吃不起饺子还不直接睡?

  然后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初二早上吃面条,初三还吃饺子。不过这都是以前的张兰芝一家没办法做到的。今年楚春子不在家里,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就都到唐山家里来了,唐山一家提前给南叔南婶拜了年,一大家子的小辈们就都凑到唐山家里了,男人们一块抽烟喝茶侃大山,茶是之前许志东送来的,直接用大茶缸子泡的,没有丝毫讲究。

  女人们都在炕上坐着说话,张兰芝今年炸了麻花,还在供销社买了糖,家里炒了花生,炕上桌上的摆着,不大的家里挤挤挨挨的,南婶家里的四个儿子,加上唐山兄弟两个,南婶家的老大老二都结了婚了,老大家的孩子大的满地跑了,小的刚会走,老二家的还在怀里抱着。

  玉子和广子特别兴奋,带着小弟弟满地的乱跑,炕上那个刚会走的小的看着哥哥姐姐在地上跑就眼热,急的在炕上哇哇的乱叫,就有大人时不时的喊几声,让孩子不要那么淘气,接着又引得这个那个的说几句,什么大过年的让孩子玩去吧,大初一的不兴说孩子的,接着又高高兴兴的提起个话头来热热闹闹的聊。

  外屋男人们不知道说了什么,哈哈的一阵大笑,广子颠颠的跑进来,“妈,妈,军子叔说要烤地瓜吃,让我来拿地瓜!”

  外屋生了个小炉子,里面烧的不是煤,是松球和玉米棒子,一次填满一炉子,就让它自己在那慢慢的着。唐军还有些小孩子心性,也对现在哥哥们说的不感兴趣,就在那拿着烧火棍捅来捅去的,然后朝着广子招手,“广子,吃不吃烤地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3页  当前第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4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之再不离婚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