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之锦年_分节阅读_第77节
小说作者:求之不得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626 KB   上传时间:2017-06-02 22:41:35

  孟云卿又看了看他,没有再应声,继续低头誊抄案几上的《凤阳记》,先前晕开的墨迹也由得字里行间的巧妙距离,将好妥善得处理过去。

  全然不像一个小姑娘的沉稳冷静。

  宋景城就忍不住打量她。

  她端坐在案几一侧的姿势端正,该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凤阳记》的书卷放在左侧,她誊抄的宣纸再右。她一眼要扫过完整的一句,再逐字誊写下来,不像他见过的小姑娘,大都沉不住气,看两三字便写两三字,再看两三字,再写两三字。

  这样写仿佛快是快些,但文章的思绪和排列都显得断断续续,为了誊抄而誊抄。

  缺了做学问的一气呵成和行云流水。

  誊抄文卷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他才让她先誊抄《凤阳记》。

  这样性子的人,往往都性情平和,好相与。

  孟云卿却不是。

  宋景城微微垂眸,她对他,带着某种天然的疏远,他却不好问起。

  他初到京中,需要凭借,定安侯安排的差事,他想做周全,哪怕是让他教受一个养在闺阁中的世家千金政史经纶,荒谬是荒谬了些,他只能利用好这个机会。

  旁人求都求不得。

  只是他要如何做,才能打破孟云卿的芥蒂?

  思绪间,就一直盯着孟云卿出神。

  连孟云卿提笔,他都险些没有察觉。

  好在余光之下,轻轻瞥得,就敛回了目光。

  孟云卿也搁笔,宣纸上还有未干的墨迹,日光应在没有干涸的墨迹上,有些耀眼反光。宋景城拢了拢眉头,就见她拾起方才誊抄的宣纸,拿在手中微微晾了晾。

  他也有这般习惯。

  誊抄完,先不急着放到一处,而是粗略看完后,才会微微晾一晾,怕墨迹沾染出来。

  她也有这般习惯?

  许是先前见过她的字迹,已然惊愕过了一回,眼下便不似方才那般大惊小怪,反是轻声赞许道,“孟姑娘的习惯很好。”

  孟云卿手中就僵住。

  他是有这般习惯。

  所以她才习惯了等他落笔,就替他读完一遍,然后拾起宣纸晾一晾,再还给他收起来。

  特别是当他抄录大段书籍时,他抄好一页,她就粗略检查一遍,而后晾好再逐页整理起来。等他抄完,她也整理得差不多了,他便莞尔,我看红袖添香也不过如此,还是锦年知我。

  ……

  前一世,就如浮光掠影般,在眼前飞逝。

  仿佛她不去想,也会浮现在脑海。

  就像今日在听雪阁,她想知道她能佯装平和到何种程度。

  但院中响起他的脚步声,她都熟悉得通透,先前特意早来正襟危坐敛下的气息,也渐渐打破,难以平复。

  她就抬眸看他,仿佛隔了一世再看一个人的过往,分明熟悉,历历在目,好似昨日,但自己掌心的冰凉,又仿佛想起前一世尾声,隐在那袭昏黄灯火后的幽暗和淡漠。

  她看不透他是哪一种人。

  就像看不透为何重回一世,他也要出现在定安侯府!

  孟云卿垂眸,敛了方才眼中情绪。

  宋景城就收起她案几上的书卷,踱步回对面的案几落座,书卷就正好翻到第一章 。

  《凤阳记》是凤阳子的论著,开篇第一章 其实泛泛而谈的是吴地风土,看似与史无关,实则处处相关,作为引言,末尾才点出用意,被誉为深入浅出的开篇之作。

  宋景城就从第一章 引言的吴地风土说起。

  吴地幅员辽阔,由南及北,地理分为三块。

  吴南,多山,多产茶。

  吴中,丘陵,多产烟草。

  吴北,则多平原,多产酒。

  所以自古看吴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便各有千秋,论史识人皆是如此。

  吴南,多山,多产茶,便多出文人骚客。

  吴中,丘陵,多产烟草,便多出高官政客。

  吴北,多平原,多产酒,便多出武将英勇。

  攻城略地,识人断相,无一不是如此,论史者,知其然也需知其所以然。

  ……

  孟云卿清浅低眸。

  听雪阁出来,安东送宋景城出的侯府。

  侯府在城西鹿鸣巷。

  东富西贵,南市北坊,宋景城借宿的地方在北坊。

  没有马车,走回去要大半个时。

  他是入京参加秋试的,眼下才五月,他的盘差不够在客栈住上四个月之久,就在北坊的葫芦街租了一间小屋。

  葫芦街离百福坊很近。

  百福坊是京中赴考学子的聚集之地,所以葫芦街上住了不少宋景城这样的寒门学子。

  租金低,平日还可多走动,交流京中信息。

  其余两个外乡的考生和宋景城租在同一个院落,一个叫丁成,一个郭宁涛,三人平日里关系也算好。

  宋景城回来,正好黄昏时候,刚进院落就见丁成和郭宁涛二人在苑中亭子内摆了饭菜。

  “再晚些就不等你了。”丁成买好了下酒菜,就同郭宁涛一道等宋景城回来再享用。

  宋景城粗略看了眼,这一顿对寒门学子来说怕价值不菲。

  宋景城便笑了笑,“怎么了丁成,今日可有喜事?”

  丁成生得胖,又是个憨厚得,所以得了喜事就想着买酒菜回来同他二人一起吃,宋景城问起,他便挠头笑,“有!今日去了趟都统府,没想到能见到陆都统,还在陆都统那里谋了个差事,秋试还有四个月,正好可以混个脸熟,对日后应考也有帮助。”

  这对寒门学子来说,的确是天大的好事。

  “那要恭喜丁兄。”郭宁涛就先举杯。

  宋景城随后。

  三人一饮而尽。

  “那丁兄谋得是什么差事?”郭宁涛随后就问,都统府在京中都算富贵的,门庭若市,能得陆都统青睐,他羡慕得很。

  “陆都统有三个儿子,听说年幼顽劣,气走了好几个先生,又懂些拳脚,好一些的学儒都不敢踏入都统府。我小时候练过些拳脚,制服三个孩子倒是不在话下,正好得陆都统的赏识,就让我明日起去都统府给三个公子授课。”丁成说着,都忍不住启颜。

  郭宁涛也替他高兴,道贺了两句,又想起前几日宋景城也是去过定安侯府的,就问起他进展。

  宋景城顿了顿,他去定安侯府的事情丁成和郭宁涛是都知晓,但他并未告诉他们定安侯安排的差事。

  给侯府的表姑娘授课,还讲的是政史经纶,一来听起来滑稽,二来,定安侯似是并不想外人知晓。

  他就摇头,还在等。

  郭宁涛就道,“我上午去了趟百福坊,听许多人在议论定安侯府,说定安侯府近来才接回了一位表姑娘。”

  宋景城手中一僵,就抬眸看他。

  “我也有听过,但知晓的少。”丁成也应道,“你快说说看。”

  郭宁涛继续:“据说这表姑娘姓孟,是定安侯妹妹的女儿。定安侯就一个妹妹,当年还是侯府的掌上明珠,可惜后来嫁的不好,远离了京中。听说年前这表姑娘的父母都过世了,年纪也不大,就十二三岁,老夫人就做主接回侯府来住,宠爱有佳,连定安侯都很喜欢。”

  宋景城捏了捏酒杯,轻声道:“百福坊也是无事了,议论一个小姑娘做什么?”

  言外之意,读书人不务正业。

  郭宁涛就不赞同了,事关前程,你说当议论不当议论?

  事关前程?丁成就凑进了些,说来听听。

  宋景城拢了拢眉头。

  郭宁涛就道,“你们想想看,定安侯府是什么样的人家!世家贵族,高门邸户,整个侯府却只有一个定安侯世子能入仕,定安侯不提拔沈家的子弟,但若是你我能能娶到定安侯府的姑娘,就等于有了定安侯府的助力,岂不是仕途平顺,平步青云?”

  丁成就摇头,“这京中的世家贵族哪个不是门当户对?侯府的大小姐是殿上赐婚嫁到的尚书府的,定安侯世子娶的是国公府的二小姐,岂是我们这等寒门学子要想平步青云就能平步青云的!最多能高中之后,能娶个侯府的庶女做妻室。定安侯的子女都是侯夫人亲生的,侯府的庶女只有二房和三房有,虽是沾亲,却也不见得有多好助力。”

  宋景城却怔住!

  果然,郭宁涛就笑,“老丁,你想想,若是侯府的表姑娘呢!本就是老夫人和定安侯的心头肉,自然想留在京中。但出身却又欠缺些,大的世家不会娶过去做正妻,小的世家又怕嫁过去受欺负,但若是高中的寒门学子呢?入仕后,靠定安侯提携一把,日后做了朝中的权贵,就自然而然扶上了对称的位置,了了老夫人和定安侯的一桩心事。你说,这定安侯府内,谁才是我们寒门学子眼中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丁成恍然大悟。

  郭宁涛又道:“要我说,如果能入定安侯的眼,等日后高中,再求娶这位表姑娘,才是前程不可限量!景城兄,你觉得呢?”

  宋景城敛眸,一口饮尽杯中之酒。

第069章 偶遇

  翌日,宋景城到侯府,安东已在门口等候。

  见他来了侯府,便迎了上来,神色有些愧疚:“对不住,出去了,姑娘不在。”

  安东是结巴,只能三四个字一起,说得有些吃力,宋景城大致听懂——孟云卿有事出府了,人不在侯府里,安东又不知道他的住所,没有办法提前通知他,就一直在侯府门口等。

  让他白跑一趟,安东很愧疚,就一直道歉。

  宋景城莞尔,道了声无妨。

  安东才把手中的小册子给他:“姑娘的,宋先生。”

  他接过翻了翻,小册子里的字迹是孟云卿的,是他昨日教受之后给她留的功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2页  当前第7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7/24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之锦年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