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空间之重活一回_分节阅读_第7节
小说作者:沙柳27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671 KB   上传时间:2017-06-27 22:54:11

男人们心里激动,女人们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各家的媳妇都在自家屋里院里来回转悠,看看这里放什么,那里又怎么安排,院里是不是要养几只鸡,种几样菜,开心的笑容洋溢在每人脸上。

既然把家安在这儿就要和村里人处好关系,盖房搬家乡俗是要请客的,李有福和李有财商量一下觉得是要请请村里人,但是一百多户又不能全请,于是李有福兄弟俩拎着两条鱼和一篮子鸭蛋去了村长家,村长侯正德是侯地主的本家堂叔辈,说话很有力度,也深得村里人敬重。

村长家住在正街离侯地主家很近,也是青砖瓦房,但只有一进,东西厢房,青砖院墙门楼,一看也是家底殷实人家,两人敲门,一会儿里面有人应声“谁啊?” “是我们,刚搬来的李有福,请问候村长在家吗?”吱呀一声门打开,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侯村长家的儿媳,看是他们,一脸不屑低头看打他们手里的东西,脸色稍微好些,“你们来找我公公?” “是啊,候村长在家吗?” “在呢,进来吧,”说完一转身自顾往回走,李有福只得跟着进了正房堂屋。

村长正坐在堂屋吸烟,听到脚步声才抬头客气的说:“有福有财来了”兄弟俩赶忙应:“村长,这不房子盖好了,我们都是外来人,不知道这里的乡俗,特来请教一下村长,别让我们失了礼数”把手里的鱼和鸭蛋递上,“家里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这是河里摸来的鱼,孩子们捡的野鸭蛋拿来让村长尝尝。”侯正德看看李有福手里的鱼,嗯个头挺大都有五六斤重,虽说平时家里不缺鱼吃,可这么大的鱼也不是常常见到,野鸭蛋满满一篮子也有五六十个,心下满意,这李家哥俩也算会做人,也没客气示意儿媳接过东西,招呼着”来就来吧,拿什么东西,以后不要再拿了,快坐下吧”兄弟俩这才坐在下首。

22.安家

“大家日子过得穷,也没那么多讲究,盖房搬家一般亲戚左邻右舍要来温锅,做桌酒席热闹一下,象征着日子越过越红火。可就现在这情景,大家过日子都不易,你们情况大伙都了解,真要办几桌酒席也是难为你们,这样好了,简单做桌饭菜请请村里长辈,左邻右舍的过来帮个忙也算热闹热闹了”

“嗯,我们就听村长的,过几天我们搬过来,还请村长赏脸过去喝杯水酒”李有福满心欢喜,真要办几桌酒席办好的太惹眼,办差的又太寒酸还不如不办,村长的提议很合适。

日子匆匆而过,几家的房子干透后,大伙就开始忙着搬家规整,三间房左右两边住人,中间做堂屋,锅灶也要安置在堂屋靠边角。做饭时顺便也把炕烧热了。这里每家都这么安排,没有特定厨房。

屋里缺的东西太多,炕上铺席子,又把带来的铺盖拆洗干净码放一边,家具一件都没有,就在屋里放几个蒲草编的筐,王氏和二奶奶都是心灵手巧的人,他们用蒲草编成成方形或正方形的储物筐,还编了盖子,往上一扣恰到好处。李晓梅很是喜欢这种草编储物筐,缠着大伯母给她编了一个小一点的,放在炕边,盛衣服很是恰当,大家一看纷纷效仿,这不天然储物箱人手一个,就放自己的衣物,干净整齐。

院外或就多了,因是买的荒地院子早草丛生,到处坑洼。院子想以后种菜除草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要找稍肥沃的土把院子填平。有热心肠的村民告诉李家,等冬天河水结冰地面上冻,就去河边铲浮土和糟透的杂草,挑回来垫院子,那土有肥力,是上好基肥原料。这么一说众人只好先简单修整一下。院子是要围起来的,庄稼人一般用秫秸杆,沿着院子外围挖沟,再把秫秸杆一把把并排□□沟里,两边再用土掩埋好,上半部再用横木棍固定,这样的围栏简单但是易腐烂,过一两年就要换新的。李家没庄稼当然也没秫秸,大伙商议后决定用树枝做围栏,这样要比秫秸做的结实。于是大伙有投入到砍树枝大业。

到天气冷的时候,李家家家都把院子规整完,三间土坯房前后小院子,很像这里的小农户。活少了人都消停下来,李有福和李有财开始操持要请客了,因为是第一次请村里人,兄弟俩都很重视,也想告诉村民他们的诚意。

现在人都分开住,有事商量就要提前招呼,晚饭后李家男人聚在李贺春家议请客一事,酒席要办,该怎么办才合适,众人沉默,都在思索。

“大伯,我觉得请人吃饭要清楚我们的诚意来,才不能太寒酸,鱼不愁我们打几条大的,再套几只兔子炖上一锅,鸭蛋也能用上,我们能拿的出手的就这三样,还是太少,饭吃什么?这里以面,高粱,小米为主,饭做高粱的小米的都行。”李福春首先说,他说的这些大伙心里有底,不说也知道,酒席酒席没酒不成席,别的可勉强,一些必要花费还是需要的。大伙一阵沉默,这一盖房收入几乎全都搭进去了。

“爹我看还是先卖几次鱼,攒够了钱再办席面,”李贺春道。

“我们来村上时间不短了,再拖下去多我们不利,人家会怀疑我们的人品”李有财情绪低落的说。

“是这个理,不能拖了,这两天就要办,以前说家里乱没安置好先不请,现在告诉他们说咱们没钱,等有钱了再请吗,道理说不通。”李有福直接否定了。接着说:”这样吧,我和桥头掌柜的说说先从他那儿拿些材料酒食,以后用鱼还。“

大伙一琢磨如果可以还真是个不错的办法。李有福心里有底,这么做也不外乎做事别太招眼,给自己拿来的东西找个合理的说词罢了!既然决定请客各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晓梅和李有福偷偷在空间商议了一下需要做的菜,空间里能拿出来的东西,心里有底,于是白天就和姐妹们出去采野菜摸鱼,这时的野菜都老了,很多已经结籽,只能尽量找,也不是找不到,其实他们种在堤坝上的红薯秧也可以使用的,那里也种了其他蔬菜,李有福让人去一趟采了一担回来,鱼有晓梅下手每天都能收获,捡大个挑了几条养上,其他能卖就卖,兜里实在是很空啊。主要是现在人们饭都吃不饱哪会有钱买东西?需要的也是拿东西交换罢了!粮食就是硬通货。

李有福亲自去镇子一趟,回来时担回一担东西,二十斤小米,三十斤玉米面。二斤油,一斤猪肉,十五个鸡蛋,土豆茄子豆角一篮子,都是这里家常菜。有了这些东西事情就简单了,请客当日二奶奶带着女人们置办了三桌酒席,村长和村中长辈由李有福李有财兄弟作陪一桌,邻里男人由李贺春李福春作陪一桌,二奶奶李氏陪村长媳妇邻里女性长辈,菜很丰盛,凉菜是凉拌马齿苋、凉拌黄瓜、炒菜是韭菜炒鸡蛋,醋溜土豆丝,每桌一条红烧鲤鱼,一盆猪肉炖土豆豆角茄子,一碗红烧兔肉,汤是用鱼熬的鱼汤。村长见到摆上来的菜也不免惊讶,李家能拿出这么多东西实在出乎意料。最后端上来一盆野菜馅的玉米面菜包,一盆小米饭。这在农家就是过年也不一定能吃到这么丰盛的饭菜,村里人都不知道多久没尝过肉味,多久没吃过饱饭,桌上东西多,大伙也敞开肚皮吃,席间女人一桌最热罗,纷纷问菜怎么做的,鱼怎么会没腥味,鱼塘有鱼都知道,但是都不习惯吃,也没拿它当做填饱肚子的食物,如果能做这么好吃,这不又有了一条生路!李二奶奶也不藏私,仔细说了鱼汤熬法,红烧鱼的做法。宾主尽欢,看到众人满意的笑容,李家人觉得和村民关系更进一了步。

23.鬼子来了

时值深秋,粮食都入库,冬小麦已经破土出芽。这个时代小麦产量低麦种是一个原因,农户不会管理冬小麦也是很重要因素。这时的冬小麦也需要浇水灌溉施肥,根扎的结实明年才会多分出小麦,产量当然也会上去。晓梅对这问题也和李有福提到过,怕农民太受传统做法约束,建议让李有福用一两块地先试试,李晓梅知道,土地对于农民意味深什么,怎么可能拿来试验!不过他相信爷爷这人思想不顽固,懂得变通,于是才提出拿一两块试试。

李有福对晓梅每次提出的看法都会慎重思考一下,以前没注意次数多了,也知道这个孙女不会无的放矢,她有时间接说出的看法你去做了,结果往往是正确的 。再以后晓梅提出什么来时,李有福都要考虑一下,认为可行就照着办,会说变通一下。这次对于冬小麦管理方法,李有福直觉这方法可行。家里商议后决定拿五亩冬小麦按着李晓梅建议进行早期管理,除草追肥灌溉,到上冻时要浇上蒙头水。

这天人们正像平时一样做活,村头传来敲锣声,隐约听到人喊声和人奔跑呼叫杂乱声。晓梅正带着晓菊拎着凤儿学走路,一听声音就知不好鬼子来,赶紧吩咐晓菊看好凤儿,自己跑进屋“娘,快!快跑鬼子来了!捡两件重要的拿了快跑,去草泊,我去喊大伯母“张氏一听又怕又紧张,站在那不知所措。“娘啊,快点啊!别傻站着,鬼子来了,带着晓菊凤儿快跑啊!”张氏被晓梅一喊才惊醒过来,“你快去喊你大伯娘,赶紧追上来,别和你大伯娘分开” 晓梅答应着一溜烟早跑没影了。张氏收拾一个包袱,粮食不担心,刚搬来晓梅就让他们在自家后院柴垛下面挖了地窖,平时粮食物品都放里面,用了再去拿,也是防着鬼子来清乡,东西来不及收拾。张氏挎包袱跑出屋带着晓菊凤儿朝东边跑去,只要进草泊,就好办。

大伯家和自己家住隔壁,跑进大伯家,伯娘也已经准备好了,背上庆喜正要和大堂姐一起走,看到晓梅“晓梅。你怎么跑来了,鬼子来了,还不快和你娘去草泊” “这就去,大伯娘,是我娘让我喊你们来了” “快走,咱们一起走” 几人跨步跑出院子,街上已经乱哄哄的了,背包的拎孩子的推车牵牛的,老老少少从各自家中涌向街道,人流再向一个方向奔跑,开始,大堂姐还能拉着晓梅,人群一挤,不知何时就把两人挤开来,晓梅不担心自己,大不了去空间躲躲。爷爷和大伯爹他们还在地里不知道能不能多开鬼子的抓捕,听说最近鬼子看男劳力就抓走,说是都送到煤矿看管起来,也有说送的更远要到满洲里那地去,晓梅有心思,就跑的没那么带劲,“你这小丫头,还不快跑,没劲了?”后面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晓梅回过头一看,原来是上请客来家里吃饭的王守成王爷爷,“王爷爷,我想看看我爷爷和爹来了没” “ 你这孩子,你爷爷他们是大人还用得着你操心,跑不动了?来坐爷爷挑框里”说着不等晓梅愿不愿意,抱起她就放到扁担一头的挑筐里,迈开大步融进人流。

晓梅这个郁闷,本想去看看爷爷却被好心的邻里爷爷带走了。村民常经历这节目,只要在鬼子进村之前跑出村子,就习惯顺着小路,慢慢隐入草泊,草泊沟壑纵横,人躲到哪儿都不显眼,也是因此鬼子也懒得费时费力,一般追追跑得慢的,再搜刮一下百姓带不走的粮食家禽牲畜,当让也不会放过房子,点上几把火泄泄愤。

晓梅被王守成带进一片芦苇荡,这里已经有三五人聚在这儿,“王叔,这是谁家小丫头,怎么眼生”一个年轻点的村民问, “村东新来李家的小丫头,和大人跑丢了” “这鬼子可真会找时候,知道粮食都收家里,就赶着过来抢了,王叔你家把粮食藏好了没?” 又一个村妇问, “ 藏好了,被抢回数多了怎么着也长点记性不是!自己家都不够吃哪有多余的留给他们!” “嘿嘿,鬼子抢不到粮食还指不定拿啥出气呢!” “拿啥出气都行,只要别伤人”王守成有些担心的说。

“咱村人都跑出来了吧?” 村妇也担心起来。 “ 应该跑出来了,放哨的锣一响,大火那么大动静还能有不知道的?” “也是,但愿鬼子没赶上来” 众人议论着。晓梅担心家人,心心垫垫的,不知道娘她们躲好了没?爷爷他们能不能逃过去,伸手拽拽王守成衣角道:“王爷爷,我想去找我娘她们” 王守成看看她又四下看看:“你娘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跑了,这草泊太大,你这小姑娘跑丢了怎么是好,你先跟着爷爷,等回村了我把你送回去!”晓梅也知道这时候不是找人的好时机,点头道:“好吧”自己蹲下一边玩草叶,听着几人聊天。她最担心的还是李有福他们,就怕被抓走了以后想见怕是都不好见到,日本人抓人运到哪里都有可能,煤矿盐场东北甚至去哪帮着盖炮楼都与可能,在家附近还好,真要运到东北或是日本得救的机会就太渺茫了,心焦无力,现在只能祈祷上苍不要让亲人离开自己!

24.劫后

“鬼子烧村子了”不知谁惊呼一声,大伙听声向乡村子方向望去,一阵浓烟冲向天空,隐约还能看见火光。“这可叫人怎么活啊”村妇悲哀的哭泣着,众人望着村子方向一阵无语,眼看就要过冬了,没了住的地儿,这个冬天怎么熬!沉重的心情压抑着每个人,让人窒息。村妇一边哭泣一边咒骂“这些个杀千刀的小鬼子,凭什么来抢我们的东西!凭什么要少我们的家,我咒他祖宗十八代,咒他们不得好死!唔唔、、、、、” 。“拴住家的别哭了,这火都烧起来了,鬼子应该快离开了。我们看看还是尽快回村,赶紧救火,兴许没那么大损失”旁边一人过来劝村妇,“是啊,先找人探探路,看鬼子走了我们先去救火”大伙跟着附和这说。于是王守成找了个腿脚快的去打探。

过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听到远处传来的锣声,知道鬼子走了。众人又背包挑筐的往回赶,脚步一样的匆忙,多耽搁一分家里可能多份损失。李晓梅又被王守成放进挑筐,晃晃悠悠被带回村口,路上看到村民从四面八方冒出来,慢慢乡村口汇集,晓梅仔细寻找着张氏的身影,直到村口才看见张氏和王氏带着孩子们站在那儿,张氏也向她这边张望,看到晓梅迎上来把晓梅抱出条框斥责道“你这孩子,不是让你和大伯母在一起吗,怎么跑丢了,让我们一通好找!"又不好意思得对王守成诚心谢道:“王叔,太谢谢你了,照顾晓梅一路,要不是您老这孩子还不知道出啥事呢!” “没什么,侄媳妇,半路看到晓梅一个人跑顺手也就带上她了,快带孩子回去吧,家里还不知道怎么样了!” 小梅忙插嘴道:“娘啊,不是我要和伯母分开的,是人太多,把我和大堂姐挤开的,”张氏还要说什么,王守成赶忙岔开话“这是怎么了?大伙怎么聚在这儿,还不赶紧回去看看家里情况” “我们也是刚来,听说是王麻子被鬼子杀了”张氏说了知道的事。“真的是王麻子被杀了?” 王守成也是很吃惊询问另一村民, “是啊,还不是他腿脚不好,肯定跑慢了”村民回答着。王守成看看人群那边,又回头对张氏说 :“先带孩子回去吧,别在这儿了,让孩子看见做噩梦”张氏点头应允,她也着急想快看看家里情况。

张氏王氏带着孩子们绕过人群,并嘱咐孩子们不许往那边看,晓梅忍住没去看那边,不过她知道这个王麻子是被鬼子绑在木桩上活活用穿钉钉死的,死的很惨。晓梅家住在村东很快到了家门口,柴垛还着着火,房门院门大开屋顶是草烧了大半,“晓菊看好凤儿,晓兰快和娘救火,晓梅去村口望望你爹,看到了就去喊来,人都死了什么时候看不行,房子都快保不住了,没了房子冬天怎么过!”张氏一见房子还在着着火急眼了,一边吩咐一边从被打破的缸里舀水,泼向火苗。晓梅应着跑出院子,一头正撞到自己爹身上,李寿春扶住晓梅“急急忙忙的往哪儿跑?” “爹,娘让我叫你先救火” “知道了,李寿春大步量着迈进家门,也不多话挑起水桶去河边挑水,一人挑水太慢,于是张氏也跟着去挑,回来大人救房上的火,晓梅和晓兰扑打底下的火苗。房顶除了草就是木头很易燃烧也不还扑救,隔壁李贺春家一样都在忙活救火。幸亏离水源近,取水方便,火总算扑救完,等救完火大伙坐在院里望向只剩半个屋顶的新房,都沉默无语。

李寿春抬头能望见隔壁李贺春家,一样房顶冒着青烟,刚被扑灭的样子。隔着篱笆李寿春喊:“大哥,你那儿怎么样了?都灭了没?” “扑灭了,正收拾呢,你那儿好了吗"正说着话李有福也过来看看他们这边情况,家家几乎差不多,房子都挨着房顶铺的都是苇草,现在正是秋季点火就着,一烧一片。好在救得及时,房梁没烧毁,把房顶重新换新的就行。

“老二,损失怎么样?”李有福沉声问道, “里面还没来的急看,屋顶肯定要换新的,门窗修修换下窗纸应该没问题了,其他损失在慢慢补,大哥那儿怎么样?” “和你这儿差不多,屋里也被祸祸了,幸亏没啥正经东西。先收拾收拾明天去割苇子赶紧把房顶补上,我去看看你二叔家。“李有福又急急火火的赶去李有财家。

李寿春搬来梯子上房,得先把烧毁的房顶清干净,在收拾屋内,张氏带着孩子们把清下来的草抱出院子,一直忙到晚上众人才歇口气。“孩儿娘,先别忙了,做饭吧,孩子们也都饿了” “唉,你也歇会儿吧,我先做饭,还用去看看王麻子那儿吗家里也没啥人,帮着办办丧事” “ 好,我先去看看” 李寿春拍拍身上的脏土离开。张氏把灶间清出来,地窖有粮食,没被鬼子发现,晓兰晓梅都着手做饭收拾,人多都着手也快,赶李寿春回来时饭菜应摆好,就在院里吃,饭菜摆地上。姐几个早饿的没了力气,纷纷盛饭蹲一边解决肚子问题,就连凤儿也用小木勺舀米粥吃。

“当家的,王麻子那边怎么说?” 张氏把饭碗递给李寿春,“还能怎么样,人被村里人从木桩上解下来了,我去时正换衣裳,说是准备明天就埋了,家里穷,也买不起一口棺材,还是隔壁的拿来草席给卷起来的,嗨!人命贱啊!这世道遇上事也没法” 李寿春感叹的说。这时代人活着也实属艰难。

25.余生

晚上一家子把炕清理出来铺上干草,这一夜谁也没睡好,房顶露天,窗户用个草帘遮上,深秋的夜晚很凉,一家子相互依偎勉强凑合一宿。天一亮李寿春就起来:“孩儿娘,我和爹他们先去王麻子那儿帮帮忙,你带孩子们吃完饭就去收苇子草,等我回来再去找你们”

“嗯,知道了,你不先吃点饭?” “不吃了,说是起早就埋了,这次村里房子损失惨重,大伙都要修房子,不会耽误太长时间”

“那就快去吧,饭给你留在锅里,回来记得吃” 李寿春答应一声去隔壁找李有福李贺春。两人一说话李晓兰姐妹几人也跟着醒了,一晚挨冻睡也没睡踏实。“娘,我们先去割苇子,饭好了喊我们”李晓兰和张氏说完招呼两个妹妹跟着她走,“这孩子这么急,等会儿吃完饭再去吧,你一个小人能干多少!” 张氏知道晓兰是个急性子,惦记着家里屋顶,可深秋露水重,她也怕孩子受凉生病可就不好,这年头穷人生不起病。李晓兰也不听张氏唠叨,拿起镰刀带着两个妹妹就走。

李晓梅可不觉得自己也能像大姐一样能割动苇子,苇子到秋季已经长成,变得坚硬不易割断。她目标还是蒲草,这时的蒲草更柔软有韧性,家里也需要编炕垫,筐篓,蒲草已经变黄轻很多,河边成片生长。姐妹几人来到最近的河边时,那里已经有了不少人,“晓兰,你们怎么刚来?” 堂姐李晓英见到姐三招手问 ,“堂姐,你们来这么早啊,我们刚起来就来了,今儿人可真多” 晓兰也和堂姐打招呼,“可不是,家家多少都遭难了,天越来越冷,都急着修房子呢,这边来吧,这里苇子又高又密,还很整齐” “堂姐,我去那边割蒲草,晓菊就留在这儿帮大姐吧” 晓梅看上另一边的蒲草,“ 自己注意点啊”晓兰嘱咐着。

李晓梅身体一直很好,自己有空间吃喝也没短过,空间水也有调理身体功效,这是晓梅一点点体会出来的。自己力气比同龄孩子也要大些。割蒲草也不费劲,等张氏来喊她们时,已经割了一堆,李寿春也回来了,看来大伙都急着收拾家,天冷人受不了啊!张氏让孩子们回去吃饭,她和李寿春投入割草大业。

修屋顶不是简单事,因为屋顶已经损失大半,只能从基本上建,割回家的苇子要编成笆覆盖在房梁上,上面铺上泥土,压沉也有隔温作用,最后才铺上成捆的苇子,最上面用泥土压实,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所以每家的活不可能一家能干,村民这次前所未有的团结互助,苇子可以自己来,接下来的编笆上顶几乎全村动员,相互协助,三两家一搭伙,一家完工到另一家。在三五天内,全村都恢复了基本正常生活。一个家维持生计需要的东西很多,现在只是能有地儿遮风挡雨,家里的家货式都要填制,窗户要糊纸,要挂挡风帘子,炕上要编垫子、、、总之事儿总也做不完。

等到十一月份天已经很冷,因为村子被鬼子洗劫一回,村民们又再次为过冬做准备。男人们大多是去河堤上砍树枝,然后背回家做过冬柴火,冬天冷全靠烧炕,家家被子没两套,再不把炕烧热一家人这个冬怎么也过不下去,所以柴火得备足。女人们要晒野菜蔬菜干,储备过冬,没有谁家粮食能够吃,都得搭上野菜,秋季的野菜籽和草籽也是储备的食物,家里女人和半大孩子都会出去采野菜籽,吃的时候磨成面子混着粮食干野菜一起吃。李家来时没种地,在大河堤坝上种的红薯土豆收获不少,几家分分,也有几背筐,这里面晓梅多少做了手脚,不然一块刚开的土地哪能打这么多红薯土豆,除此之外每家还收获一口袋豆子。孩子们也没闲着,鱼虾不论大小一律往家端,这可愁死女人们,鱼虾是好东西,可要想放久就要腌制晒干,这就需要盐,哪家有那么多闲钱买盐腌鱼?

李晓梅见张氏王氏发愁,想起一个地儿,是距离这里有百十里地的黑沿子,解放后在黑沿子附近的南堡建起亚洲最大的盐场。黑沿子临海处于海口,海鲜味美种类多产量也大,以盛产对虾闻名,毛蚶更是美味,其他地产的没法和他比,螃蟹种类就有梭子蟹,海虹,沟渠又盛产毛爪蟹,鱼类更多,常见的有黄花鱼,梭鱼,平鱼,净鱼,比目鱼,鲈板、、、。想起那些海鲜晓梅嘴里直流口水,后世海鲜是多贵!而且天然的越来越少吃的大多是养殖,这时候不去弄些回来其不亏大方!空间有地儿,多买几口缸,每样海鲜来一缸!晓梅想着差点乐出声,这事还得找爷爷帮忙完成。那里村民常年生活在海边,以打鱼为生,盐肯定有,海鲜不会少,土地盐碱粮食一定很少,如果那粮食换他们一定会愿意。

这两天晓梅干活就心不在焉了,总想找机会和李有福说说这事,这不她刚一瞄见李有福独自一人离开,就在后面跟上来。李有福见是晓梅知道一定找他有事“晓梅有事吧,走咱们找个清静地”李有福使个眼色爷俩找见没人地儿进了空间,“那个爷爷,这几天娘他们不是发愁腌鱼用的盐嘛,我就想咱们出趟门,找盐多的地儿用粮食换盐回来' "你知道哪有盐?” “这不前两天听村上大娘说的她娘家在黑沿子,说是那里就靠海边,海鲜很多,还给他们带来不少盐的鱼干等干货,说是那里很多不值钱,不如我们弄些来,冬天也多个菜” 李有福多少也听说过,想想就点了头 “明后天没事我们就去一趟,能把盐的问题解决了也好。路有些远,看看能不能搭上顺路车,这事我去打听打听,定准了咱们就去,李有福拍板。

26.涧河行 1

第二天李有福就带回消息,村西那条南北通的马路每天都有运货的大马车路过,可以搭上顺路车。隔天李有福只是说遇到一位老朋友想去串个门,也把晓梅带上,可能会住上一晚别为他们担心。爷两抓空去空间看看算计一下要带多少粮食,带多了太显眼,遭人惦记。带少了不够干什么的,白薯产量高可以带一筐,小米带上二十斤,白菜准备一筐看情况拿出来,黄豆也准备一盆,土豆这些好放又能填肚子的可以备一筐,玉米面也要带上十斤,看着差不多了,祖孙俩才住手。又多准备一些篮子筐罐子,去一趟不容易,尽量多换回东西。

早上大约五点左右,天还黑着,李有福就带着晓梅蹲在马路边等车,脚边放筐红薯上面放着约十斤玉米面,这年头能拿出这些已经很打眼了,出门在外不得不防。等了约莫一刻钟,就从北面由远及近传来马蹄声,李有福赶忙站起来,感觉到近前,便高声说:“这位赶车的老哥,能不能稍上我们一段路?我和孙女要去黑沿子。“ 吁、、、、、、、”传来赶车勒住缰绳喝住马匹声,“大叔,你们要去黑沿子?我到不了那儿,只能稍你们一段” 说话的像是年轻人。“行啊,稍一段就行,到了地儿我们再想辙” “那就上来吧我车上是拉的货,你们自己找地儿坐下“车上装着麻袋,码了有半人高,李有福只得把筐放车顶,自己抱着晓梅坐筐旁边,伸手扶着,不然会被颠下去。

等爷孙俩坐稳车把式又接着赶车,路不平一颠一颠的,晃悠的晓梅只想睡觉,“大叔,你们去黑沿子做什么?那边可有鬼子” “我们想去换点盐和海货,这边盐买着贵,就想拿东西换” “我们那边是缺粮食,这回就是乡亲们把积攒下来的鱼干扇贝等干货拿来换粮食的,我们在涧河里黑沿子不远,海货也不少,盐每家也都有偷偷攒下的,足够你们换,” “ 那真是太谢谢大侄子了,这可让我们省不少事,”两人聊着天,马车赶得也快,天大亮时已经快到涧河。

李晓梅是被一股鱼腥味呛醒的,左右一望,一片水看不到草,水不深,有的地儿漏出河底,沟边长的都是碱蒿子,一群群鱼鹰子飞起又下落寻找吃食,马车从大路上下来,转弯拐上一条小路,这里的空气充斥着咸腥味,又走了少半个时辰,前面才出现村庄,鱼腥味更重,时不时的在空地上看到晾晒的鱼虾,有的村民在收拾翻晒,这就是涧河村了。

“大叔,到了,我带你们去我家吧,我家就我和我娘媳妇儿子,清净,忘了告诉你们了我姓郑叫郑海,一会我把货送到村长那儿就去通知乡亲们,谁家有干货和盐就来换,不看行不?” 李有福思索一下,觉得这样安排最好,有个当地人照应着总比他们祖孙俩瞎摸强,“ 那就先谢谢大侄子,我们就先打扰了”李有福很客气的道谢。 “没啥,出门在外都有个方便不方便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0页  当前第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11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空间之重活一回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