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公府表小姐_分节阅读_第33节
小说作者:云峤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557 KB   上传时间:2017-07-09 23:21:11

  谢昀见他对自己兄长不恭敬,不悦道:“宁兄,天下异能之士甚多,我兄长也是师法前人,怎么就不能有一两处相似?你要诉苦就到嬷嬷、乳母的怀里大哭一场,若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学艺不精,何故推脱到我兄长身上。”

  宁远之哑然,今日败在比自己小的女流之辈手上已经是奇耻大辱,还让他和其他人说?他遮掩还来不及呢!就算回去和母亲提退婚,也只能说徐家以鄙薄之礼相待,不能说下棋的事!

  他活动活动肩膀,整了整本就不乱的衣衫,留下一句:“谢兄好雅兴,教别人家的在室之女修习琴棋书画,好雅兴啊!”说完,便冷哼着上了轿,命轿夫速速离开。

  谢昀大怒,宁远之说自己兄长和冉念烟的闲话,岂不是在侮辱他?作势就要追上去,被谢暄拦住了。

  “随他说吧,不过是败军之将的牢骚罢了,不必往心里去。”

  谢昀这才悻悻然作罢,却听谢暄道:“你也十三岁了,不是小孩子,该稳重些,学业上进步是一方面,将来立功成事,靠的是心性,说到底比的是谁能绷住最后一根弦,进退不乱方能取舍得宜,宁远之今日方寸大乱,输得不冤。”

  ·

  且说冉念烟送别了徐柔则,临走前百般劝慰,徐柔则也道:“今日算是看透了,就算嫁过去也是受气,不如早早了断,没缘分就是没缘分,可现在还不是解脱的时候,要等宁家闹完了,只是不知经过此事,还有谁敢提我的终生之事。”

  这大概就是徐柔则最挂怀的事了,她对宁远之没有半分惋惜,只是恐惧将来无人问津,何况以她家的境况,容不得一个不嫁的女儿。

  冉念烟道:“如今虽是扬汤止沸,却也是当机立断的唯一机会,姐姐不是薄命之人,将来总会遇上良人。”

  她这番话在徐柔则耳中是安慰,可她却知道,上一世,徐柔则是在兄长徐丰则病故后遭到宁家无理悔婚,最终千回百折嫁给了表兄陈青,自此从没传出过怨言,大抵是两意和谐,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他们在子嗣上有些艰难,头胎生来痴愚,他们信了僧人的鬼话,说养在庙中就能灵台清明,结果周岁不到就殁了,之后又连续夭折了两个孩子,都是自胎中带出的病根,再往后的事,因为冉念烟的猝然离世便全部沉埋在云烟中了。

  晚饭前,冉念烟回到梨雪斋,近来母亲吃花斋,今日正好是吃素的日子,她便也陪着母亲戒荤。

  琼枝和流苏在摆饭,母亲道:“你二舅母来过了,明日你就去吧,她派了四个男仆抬轿子,我看足够稳妥,不过还是让琼枝和流苏都跟去,再带上你奶娘和她儿子,叫他明日不要跟着安则上书了,我身边留小文几个侍奉就够了。”

  冉念烟笑道:“不过隔着一条街,却带了这许多人,周太医和丰则表哥见了,还以为我是来仗势欺人的,哪像是探病?”

  不过说起夏十一,母亲开恩让他陪着徐安则在扶摇亭读书,教书的莫先生是个皓首穷经的老秀才,问起夏十一姓名时,嫌他的名字粗鄙,给他取了明德二字,所谓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夏十一回来兴冲冲地和冉念烟说了,冉念烟说莫先生起了个什么酸名,命他取来纸笔,端端正正写下夏师宜三字,还是这三个字,不过叫这名字的人将获得更光明的一生。

  第二日一早,琼枝出去安排轿子,冉念烟照例让夏师宜站在屏风后给自己念书,今日念的是《资治通鉴》,按理说女子读四书已是罕见,何况司马光这部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写就的史书,许多男人未必有耐心精读。

  冉念烟此举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叫自己时时温习,其二是督促夏师宜读书,他人虽淳朴,心智却极高,虽不至于过目不忘,前后读上三五遍总能记住十之八、九,就算今生不需要他入宫做心腹,可身边有个通今博古的人终归是好事,万一有朝一日,他有心进取,这些读过的书籍都是他垫脚的基石。

  奶娘在屏风里帮冉念烟整理层层叠叠的袖口。

  太后的孝期名义上要守三年,官民却都能通融些,满一年就可除服,就连宫中也只服丧二十七个月,以图便利。

  时下风尚奢靡,女子喜欢叠穿几层轻软的罗衣,只把袖口微微挽起,露出三重、五重乃至九重颜色,宛若月华轮转,名曰挽袖,又名月华衣。

  奶娘笑道:“小姐让他读这么多书,又不能像外面那些男孩子一样考科举,有什么用?”

  大梁人人皆可科举入仕,唯有奴仆、贱户、罪犯被排除在外。

  冉念烟道:“夏哥哥若读得好,娘亲自然会开恩,奶娘还要多督促他。”

  听着儿子流利朗然的嗓音,奶娘眼中突然翻起泪花,从已皱起纹路的眼角滑落,急忙背过身去擦拭干净。

  冉念烟没有点破她,整理好衣物,听琼枝回报软轿已安排妥当,夏师宜也适时地停下诵读,和丫鬟们一起迎候冉念烟出门。

作者有话要说:  迷上了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_(:з」∠)_,强推~~~

  ☆、第四十一章

  周世济每天为宫中贵人请过平安脉后,都会来楚国公府询问徐丰则的病症。

  今日也不例外, 徐征见他在房内从容地劝慰自家长子安心静养, 出门后却换了一副面容, 长眉垮了下来,双收藏在袖口里磋磨——人前人后两张面孔,这是他在宫廷浸淫多年学会的本领,当着贵人的面,不可有喜怒哀惧,永远一副庙宇中的佛祖面庞,无悲无喜方能不出差池, 出了宫门,回到太医院, 方能独自慨叹几句。

  “刘贵妃这胎八成要保不住。”

  “太后等不到今年的慈宫千秋节了。”

  “段昌荣之前开的太平药方都是狗屁,太子的病早已伤及根本, 拖到现在只能靠补药撑着了。”

  诸如此类,不可枚举, 太医就是宫中的催命符,什么都知道, 却什么都不能说,说了就要误人害己。

  当着徐征的面却能松懈些,徐征见了周世济古怪的脸色,不乏担忧地问道:“周太医,犬子这病几时能好?可否会影响今年八月的乡试?”

  周世济道:“还是和从前一样,情志失调,夜惊多梦,肝气不舒,依脉象看是阴虚火浮之象,我之前开的药可按时吃了?”

  徐征将薄薄一张纸从袖中拿出,在周世济面前摊开,上写着柴胡一钱、茯苓一钱半、白芍郁金各一钱之类的潦草字迹。

  “正午傍晚各服一帖,不敢懈怠。”

  周世济点点头,道:“还有四五个月的辰光,若按时用药,悉心调养,大抵无碍。这药方固然重要,不过心病还须心药医,切记不可言语过激,养心为重!”

  徐征想起了那天叱骂儿子的事,嘴上应声,心中却想这些家丑怎么会传到他耳朵里?是柔则多事还是丰则口无遮拦,送走周世济后要好好盘问他们。

  周世济挎上药箱,就要告辞,徐征亲自相送,问道:“周太医,这药箱让童子背着就好,何必自己费力?”

  周世济指指这只半新不旧的麻面箱子,摇头笑道:“里面都是我吃饭的命根子,可不敢交给旁人。”

  徐征一直送到门外,看周世济上了马车才退回门后。

  周世济从窗口目送徐征离去,抱着药箱长吐了一口气,车帘外名唤灵芝的童子道:“先生还去妙应寺求药?”

  周世济没理会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药箱,拿出一瓶银制的鎏金小葫芦,像是看待稀世珍宝或是难得的美女。

  瓶身只有拇指大小,上面的雕花镂刻却精致无比,仔细看去,却是一副银丝勾勒出的西域高士维摩诘讲经说法的经变图。

  灵芝口中的妙应寺正是吐蕃番僧在大梁国都修建的庙宇,立国百余年,礼佛之风日益兴起,汉传的大乘佛教已不能满足国人的汲汲之心,吐蕃喇嘛因其诡秘的教法礼仪和诸多极灵验的传闻,拜入番僧门下渐渐成为一时风尚,信徒无数,连带着吐蕃国传来的颅骨木鱼、人皮细密画等一类法器也水涨船高。

  而最骇人的传闻还要属番僧修炼的方式,传说不仅不戒荤戒色,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吃人心肝、修习欢喜禅,对于不愿听信教义的人,番僧先对其下毒,再一点点帮其解毒,过后那人便服服帖帖,视番僧为活神灵——这些流言大多是那些自诩清正之士愤世嫉俗,编造出来污人名声的,不过番僧手中持有剧毒之物的传言或许是真的。

  因为周世济手中的银葫芦里装的就是番僧自西域吐蕃带来的毒物,虽不致命,但若不服下解药,毒性就会令人形容委顿、日渐枯槁,此毒梵语名为啰酡,译成汉文就是鲜血,当真如同一只吸食人血的妖物。

  周世济就是这样一个医痴,无论是药是毒,总要拿来钻研,不过他手上的□□不是从番僧处得来的。

  他看着掌中繁复精致的银葫芦,毫末之物却有千斤重,他脸上的笑意渐渐变了味道,不知是喜是忧。

  他吩咐灵芝催动马车,朝城西的妙应寺奔驰而去。

  冉念烟来到南府时便听说周世济已经离开了,徐柔则面带歉意地道:“往日周太医都是先为齐德妃诊过脉再过来,巳时离开,今日来得早走得也早,害你扑了个空。”

  冉念烟难免有些兴味索然,不过她并不心急,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安排。

  现在插手血滴子的事还太早,仔细算来,此时世上还没有血滴子,周世济手中的只是它的前身。

  她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因为她知道一切的来龙去脉,知道那人把□□交给周世济的目的,更知道有人会因为这味□□毁掉半生心血,现在该焦灼的绝不是置身事外的她。

  既然没见到周世济,便能安下心来探望徐丰则。

  他居住的南熏斋内弥漫着悠远的药香,加之房内古书繁多,药香和书香混杂在一起,扑面袭来一阵古拙凝重的气味,让人想不到这里的主人仅仅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伴随而来的是盈耳的读书声,先是一道稚嫩的声音,读了几行,又换成另一相似的声音,用更严肃的口吻诵读,读的是《诗经》大雅中生民一章。

  她们绕过屏风,就看见徐令宣、徐令和这对孪生兄弟同坐在一张玫瑰椅上同看一本书,一人扯着一边。

  徐丰则卧在藤床上昏昏欲睡,却在她们出现时毫无预兆地睁开眼,眸子清亮,丝毫不见萎靡之态,只是脸色苍白憔悴,嘴唇毫无血色,显然极其虚弱。

  徐令宣和徐令和一同向姑姑和表姑问安。

  徐柔则解释道:“哥哥昨夜没睡,提不起精神读书,就让宣哥儿、和哥儿过来读给他听。”

  冉念烟笑道:“真是个好办法。”却只字未提叫夏师宜读书给自己听的事。

  徐丰则让丫鬟拿了几枚解药苦的山楂丸子给徐令宣和徐令和,他们放下书,跑跑跳跳地走了。

  “要是能像他们那样就好了。”徐丰则叹道。

  徐柔则握着哥哥瘦劲的手,道:“哥哥好好养病,等有了精神,自然也是身轻体健。”

  徐丰则朝妹妹笑了笑,只是摇头不语,继而对冉念烟道:“谢谢表妹还记着我,我只以为你的日子也不好过,咱们算是同病相怜,劳烦还能抽出时间来看我。”

  冉念烟心中觉得不舒服——什么叫“你的日子也不好过”?她从未觉得自己可怜,哪里需要他的“同病相怜”?却终究顾念他是个病人,安慰了几句,见对方也只是敷衍,便知情识趣地告辞了,早些回去,免得母亲担心。

  回去路上,冉念烟细想徐丰则的话,恐怕人人都怀着同样的心,只是出于各种利害关系,不方便明说,昨夜徐希则没在人前道破她的身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这样也好,她原也不曾指望借此出名,唯一担心的就是怕谢暄看出端倪,然而他此时也不过是个十七岁的少年,即便看出来,也没有任何影响。

  南府北府只隔了一条街,冉念烟的软轿出了南府北门,不消半炷香的工夫就能回到北府,可就在这片刻间,她发现几辆陌生的马车向南府驶来。

  若是两府的人相互往来,只需坐轿,若是京城的亲眷过来走动,没有急事的话也不必动用马车,何况看车前的驾车的马夫骨骼纤细,驾马时喊的口令并不是北方常用的,和车内的人说了句含混不清的话,略带些南方音调。

  既然出了南府,就不便再回去,冉念烟对夏师宜道:“你去找喜枝,让她留心南府新来的客人。”

  夏师宜领命去了,陪她坐在轿上的流苏道:“小姐怎么留心起南府的事?”

  琼枝冰雪聪明,代答道:“那马车夫是江南口音,试问南府可有什么亲眷和江南有关?”

  流苏道:“那边的老太爷是金陵长大的,府上有会说金陵话的人也不足为奇。”

  琼枝摇头道:“彻大爷和征二爷都是在京城长大的,之前的下人早都流散了,现在的都是复起后在京城罗致的,哪里会说金陵话?倒是先前和刘氏夫人所生的一儿一女在金陵长大,那位夫人你是见过的,那位名讳为牧斋的舅老爷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听说他五年前到天下第一大县松江府华亭县做官,如今任满,难道是他调职回京了?”

  她这话是说给冉念烟听得,可巧说中了冉念烟的心思,不过只是一方面。

  冉念烟上一世学过金陵话,方才车夫所说更软糯些,绝不是金陵方言,倒像是更南方的,而他身上穿的是松江土棉布,和北方常穿的麻布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她还有另一个猜测。

  回来的未必是徐牧斋本人,国朝从未出现知县任期一过就调回京城的先例,徐牧斋本人应该正在奔赴下一个任地的途中。

  可无论回来的是谁,只要是徐牧斋派来的,南府日后的形势就十分微妙了。

作者有话要说:  假期结束了QAQ

  ☆、第四十二章

  喜枝没到,夏师宜却先回来了。

  流苏停下擦拭香瓶的手, 问道:“你怎么一个人过来, 问清楚来的人是谁了吗?”

  夏师宜还没喘匀气, 扶着膝盖道:“来不及找喜枝姐姐了,人已经过来。”

  他声气虽急,却并不慌张。

  流苏一阵好笑,念叨着:“谁来了,瞧把你吓的,麻烦是南府的,和咱们这边有什么关系——再者说了, 咱们小姐也不是北府的人,住在这儿罢了, 怕什么!”

  夏师宜摇头道:“不是这个意思,从马车上下来的是昨天的宁家少爷。”

  流苏心里一凉, 道:“说清楚。”

  夏师宜道:“被小姐奚落的宁家少爷宁远之,没去南府, 朝咱们这边来了,姐姐去和小姐说一声, 我这就去前面看看那宁家少爷要去见谁。”

  流苏见他思绪清晰,也渐渐稳住心神,挑帘进去通报。

  冉念烟坐在镜子前,已散开了长发准备午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5页  当前第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1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公府表小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