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伞匠娘子的水乡生活_分节阅读_第6节
小说作者:一鸟嘤鸣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338 KB   上传时间:2017-07-24 10:42:37

  燕子坡上柳树繁茂,野花盛开,一个个坟头像白馒头一样嵌在偌大的山坡上——村里历代人的坟大都埋在这里。

  好多坟头上都挂了纸,看来忙着春耕的村民们一早都来祭拜过了。

  阿媛也很快走到她娘的坟前。除了草,燃了香烛,摆好祭品,阿媛跪到坟前给她娘烧纸。

  整个山坡上也没有别的人,阿媛便小着声和她娘说话了。

  “娘,还记得我上回跟您讲的宋明礼吗?就是您走后,家里来的那个秀才。等他中了乡试,我们就定亲了,到时候我带他来看您。”

  阿媛又添了些纸钱。

  “吴有德那个混蛋,跟您在的时候预料的一样,现在要把这个家给败掉了。不过我把我的钱藏得好好的,他找不到。我卖糕点赚多少,他心里也没数的。”

  阿媛不信鬼神,但她总觉得这样跟她娘说话,她娘是能听见的。阿媛不想讲太多吴有德的事,她娘会难过担心的。

  “娘,你别担心。等我跟明礼订了亲,我就想办法搬到镇上住。我也是怕宋家父母嫌我是个孤单的,这才一直没听您的话搬到镇上去。等婚事定下来,也用不上吴有德了。过个三五年,也许明礼都做官了,我们说不定都不在枕水镇了,吴有德要纠缠也纠缠不了,用些银钱就把他打发了。”

  阿媛说得爽快,但心里面是揪着的。一切的计划都是要宋明礼先考中举人,若是他没有考中,吴有德会不会因为无利可图而反对他们的婚事呢?虽然他只是后爹,但她现在没有别的家人,按理,吴有德是有权给她做主的。

  阿媛禁不住叹了口气。

  “娘,你总说家里人一定会来找我的。可是都这么多年了,要找的话,早来了……如今我也不抱这种希望了,只要将来我和明礼过得好,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这些又有什么打紧。”

  燕子在低空中盘旋,阿媛知道,一场春雨恐怕又要来了。

  待纸钱烧完,阿媛又与她娘说了几句道别的话,起身见头顶一处杨柳新枝繁茂。清明时节有在房前或屋檐插上柳枝的习俗,传说能驱虫辟邪,又或说是为了纪念某个名人。总之到得这日,确实家家折枝,户户插柳,他年长出荫荫一片,或是今日无心之举。

  阿媛伸手折下一段鲜嫩的柳枝,打算也往自家屋檐插上。她娘曾说过,在真正属于她的那个家,每年亦都坚持这个习俗。谁人插的柳枝来年郁郁葱葱,便是平安喜乐的好兆头。

  阿媛将柳枝放到篮中,提步从燕子坡离开踏上了回家的路。

  果然,路才走到一半,雨又淅淅沥沥下了起来。江南春雨悄悄然,阿媛撑伞,加快了脚步。

  到得自家家门口,见颜青竹已归来,正把他院子里的制伞工具往屋里搬,雨天他便只能在屋里做活儿了。

  阿媛想提醒他一句,李幼蝉来找他……买过伞,又觉得自己多事,人家两个有什么事自然用不着她传话,她若是蓦地说出来,没准儿颜青竹也要害臊起来。阿媛便没开口,径直往自家去了。

  她心里想着,或许过不了多久,对面便要多出一位新的邻居。李幼蝉娇俏的面容浮现在脑海中,这般容貌倒是与青竹哥相配,她家中又富裕,不知道多少人巴望着做她夫婿,想来青竹哥也是愿意的。

  阿媛想到自母亲去后,颜青竹一直明里暗里对自己多番照顾,心中自是感激。颜青竹二十岁的年纪,在村里算不得小了,对他有这般姻缘阿媛亦是祝福。

  只是阿媛心中亦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奇怪感受。阿媛自己分析,大概是习惯了每天都看到的那番景象——要么是颜青竹坐在院中忙碌,劈竹刨竹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听得多了,未觉得它噪,倒是和着清风鸟鸣荡出几分韵律;要么那院子便是孤寂寂的,只有落叶与小鸟来光顾,偶尔有胆子大的野猫翻过篱笆去院子中玩耍,来买伞或修伞的人叫上一声,见无人应答,便知道是主人早早地出了门。

  若是颜青竹成了亲,这幅单调的画面里就会多出一些内容,一些色彩。

  大概就是这点不习惯吧,阿媛压住内心奇怪的感受。

  天色尚早,今日又是难得的节气,阿媛自然打算去趟镇上做买卖。

  于是又往厨房中操办起来,在午前赶制出了一篮子糕点。

  今日镇上出门踏青的人甚多,还未走到桥市,篮中糕点已卖去十之八九。阿媛看着剩余的糕点,想到上次留给宋明礼的太少,要不这次托那位门人老者捎带些给他?不见面,只捎东西,应是不妨事的吧?想想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阿媛调转步伐往镇西行去。

  说起镇西,倒有三妙。

  一妙是月桂桥下的双馥糕坊,终年只卖两种糕点——带着浓郁玫瑰香的猪油年糕和松软香甜的芡实糕。

  虽是只有两个品种,店家手艺却已臻峰顶。门口常有排队等待开炉的顾客,偶尔长队要排至月桂桥上。

  阿媛自认手艺不错,却也未曾做这两种糕点来卖,实在是双馥糕坊盛名已久,不敢与之争辉。

  二妙是绫纱巷里的鸿泰染布坊,这里产出的布匹经久耐用,色彩斑斓,尤其图案众多,最是耐人挑拣。成婚时扯一匹“榴开百子”做被面,做寿时扯一匹“瑞鹤鸣祥”做锦袍,若家中有孩子呱呱落地,扯上一匹“添丁进宝”最是合宜。

  阿媛篮子上常搭着的那块蓝印花布,便是多年前柳巧娘从这里购置的。原是做帐幔之用,如今旧了,便裁下一段做盖布。颜色虽洗得泛白了,质料却无半点破损。

  还有第三妙,旁人听来总觉得与前两者不搭调,那便是在梅子潭旁占了一大片地的梅吟诗社。

  此刻已近晚饭时分,梅吟诗社中,大丫头阿芹正望着屏风上仿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发呆。

  听曲看舞才没意思,干嘛不把这些食物细细描绘?都看不清他们吃的什么……

  从寒食至清明,冷食了三日的阿芹显然对画的关注点与众不同,看着千古名画,肚中竟咕咕作响起来。

  “铛——铛——铛”门响了三声。

  阿芹捂着肚子,慢腾腾地走出屋子去檐廊外开门。心道:“出门都不带钥匙,成心让我这饿得半死的人多动腿脚,若是没带好吃的回来,仔细我把夜半揽香的活儿拨给你做。”

  可待开了门,阿芹却忍不住使劲眨了眨眼。

  “阿媛,怎么是你?!”阿芹霎时忘记了腹中馋虫作祟,激动得差点说不出话来。

  

☆、第8章

    “怎么?不想我来?”阿媛打趣道。

  阿芹立时亲亲热热将阿媛拉进屋来。

  阿媛所来的这处是院子的后门,在她记忆处,这里平时没什么人,通常是派一些小丫头在这里守着,做些打扫看门的事情。心想今日从这里进来,也不用前面的门房通报,不会惊动主家,只烦请那些小丫头跟阿芹带个话就好。却不想,正巧是阿芹守在这里。

  阿媛放眼瞧着,此间物事和她在时并未有太大变化。

  近处是一块两丈见方的池塘,锦鲤戏于碧水之中,灵活摆动的鱼尾无意间拨动了芡实的茎节,漂浮着的卷曲叶片便跟着晃动起来,水中漾起涟漪,犹似小船划水。

  往年,到了秋末,阿媛阿芹便要采了芡实的果实边玩边吃,娘子们见了,便在旁边笑吟一句“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

  池塘前方是房屋延伸出的檐廊,青瓦下几盏羊角小灯,灯内描金细画,作兰草竹石之图。

  夏夜里,娘子们常结伴坐于廊下,乘凉赋诗。

  穿廊而进,四面皆是二层房屋,天井处几丛修竹,似比往昔高挑了许多。

  记得下雨时,雨滴自二层瓦片滑落到一层瓦片,又从一层瓦片落到天井之中,呈“四水归堂”之象。

  那时,阿芹常忘记给放在室内的吊兰浇水,移阳,便偷懒将数个花盆放在屋檐下,每有雨天便自动浇了一次水,檐下阳光半掩,又不至将吊兰灼伤。她自是得意,却不曾想,有一回连着十多天阴雨绵绵,她忘记将花盆搬走,硬是将数盆吊兰涝死了。为此还被娘子责罚了负责晚上倒夜香。

  往事历历在目,又望见远处依稀露出的小亭,假山,回廊,耳间或闻涓涓水流之声,从前的身影,恍若也置身其中。

  阿媛十岁时,便被柳巧娘送到了此处。非为钱财,实是用心良苦。

  柳巧娘见阿媛岁数渐长,乡间私塾不收女子,镇上的世家族学不收外人。柳巧娘虽是慧心巧手,却并不是个有学识的人,她教不了阿媛,又怕将来阿媛认祖归宗时被本家嫌弃。

  这时,机缘巧合间听说梅吟诗社要招上几个杂役丫头。

  梅吟诗社多年来被称为镇西三妙之一,无他,妙诗妙人也。

  其发起者是江南才女,出自书香世家的程碧薇,成员也多为世家女子,少时数个,多时数十个,她们结伴游玩,吟诗作对,甚至和男子一般讨论天下大事,历代兴衰。梅吟诗社结诗成册,刊于坊间,在镇上风行一时,甚至州府之上亦有人追捧而至。

  这样的地方,对于服役于她们仆从,亦是有较高的要求。首先的,你要识字。若是不识,便要学会。天赋好点的,最好能懂诗作。服务于娘子之间,除了基本的粗使杂作,细致的磨墨添香,你若不懂得一点诗作,如何明白她们的雅趣?

  数年之间,阿媛自是在这方天地中成长为一个与普通乡间女子不同的人。直到十五岁及笄那年,契约满期,方才回到南安村。

  阿媛忆起母亲的温暖,心中禁不住叹息,愣怔得半晌,方听得阿芹正笑着和自己说话。

  “说的什么话?你一年多没来了,不光我想你,几位娘子也想你呢。你约满离开之后,也时常来看我的,如今隔了这么久,我以为你嫁人了呢。”阿芹握着阿媛的手腕,觉得似乎细了很多,又打量她面色,但觉不如以前白皙了,原本圆圆的脸蛋瘦削了,显得下巴都尖了些,眼睛也显得大了,不过眼中竟生出些血丝来。

  “阿媛,你这一年多过得不好啊?”阿芹是个性子直率的人,她的关心从来毫不含糊。

  此时两人已走至屋内,搬了两个雕花鼓凳坐下。

  阿媛叹了口气,对着阿芹她无须隐瞒,便将这一年的事情略略讲来。

  阿芹听得柳巧娘已经过世,而吴有德性情大变,挥霍无度,不由拽紧了拳头。

  “你娘以前身子骨挺好的呀,怎会说走就走了?”阿芹伤心地问道,泪珠子已在眼眶中打转。

  “之前总是咳嗽,以为是受了风寒,可吃了乡间郎中的药却不见好,待咯血了,便到镇上去看了大夫,大夫说,恐是干痨。我娘这些年操劳,看着精神,实际外强中干,又得了这等精壮人都难扛过去的病,如此几个月便去了。”阿媛见阿芹替自己伤心,不由握了她的手,勉力一笑,“你可别这样,我现在也都不难受了,日子总要过下去的不是?”

  阿芹脱出手来,捏起粉拳朝阿媛轻锤了一下,“你个小蹄子,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也不来找我们,就算我帮不了你,娘子们也要帮你的呀。”

  阿媛抿抿嘴,又朝阿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你可小声些,我来找你,可不想被几位娘子知道。”

  “你放心吧,娘子们都结伴踏青去了,留我在这儿候着呢。”阿芹有些奇怪,“为何不叫她们知道?她们常念叨你呢,说我不如你做事仔细,学问不如你好,做的饭菜也没你的好吃,笨头笨脑的。”

  阿芹说到这些,不由哭丧起了小脸。

  阿媛笑着捏了捏她的脸蛋,“那你就得努力些,让她们知道你的好,重用于你。”

  阿芹撇了撇嘴,甚是不服气,她可努力了,没那份天赋有什么法子?

  阿媛接着道:“我娘刚过世那会儿,吴有德便拿了家里的钱去挥霍,后来结识了几个赌徒,钱更不够用了,便拿了值钱的东西去当。他从前是个庄稼汉子,力气大得很,我哪里拦得住他。我找了村长来,村长也只能帮我劝说几句,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吴有德要花自家钱财,就算我去官府告他,朝廷当下不禁赌,没理的是我不是他。”

  “我当时心灰意冷,只想拿了剩余值钱的物事就来梅吟诗社投奔。可是……可是后来发生了另一件事,我便改了主意了。”

  阿芹好奇,急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阿媛怔了怔,心想,自然是宋明礼的事。可她暂不愿将这事说与阿芹听。并非刻意隐瞒,而是她自己也觉得这件事犹如深潭之水,不可见底,想等能彻底确定下来的时候方告知阿芹。到那时,阿芹必会替她高兴的。

  阿媛道:“我现下也不知如何跟你说,只可说,这是件极花钱的事儿。而且投了钱进去,未必就得到想要的结果。但若事成,这些钱便千值万值!”

  阿芹平时大大咧咧,但毕竟身在梅吟诗社,做人做事的规律到底明白些,因而阿媛如此说,阿芹也不寻根究底,只道:“遇到要花钱的事,怎么就来不得梅吟诗社?这里又不是不给工钱,我现下的工钱是一个月五钱银子,吃住没得花销,我差不多全能存下呢。”

  阿媛心道,自己当初自然也算过,按与阿芹一致的工钱,一年下来能存到差不多六两银子,这对她来说也是项不错的收入了,而且能助她脱离吴有德。

  可那毕竟是暂时的。自从家里没钱也没东西可当之后,吴有德就时常问自己要钱。如果自己离开,吴有德哪日缺钱了,迟早能找到这里来。当初他还未大变时,是晓得这个地方的。

  阿媛是良籍,不可卖身于梅吟诗社,只能签订契约来做长工。不受人身约束自是好事,可若吴有德真的找上门来,梅吟诗社便无法庇护于她,因她的身份首先是属于自家的。吴有德虽是后爹,毕竟算是家人,他若蛮狠起来,梅吟诗社的一干娘子如何抵挡得住,再者,别人又凭什么帮助自己一个长工,不是无端添了麻烦么?只怕闹得凶了,只能毁了那契约,让自己回家去,如此一来,自己做工攒下的钱财还是便宜了吴有德。

  去枕水镇其他地方谋生?从前她确实这么想,只要那些糕点铺子愿意请她,包吃包住工钱少些她也乐意。如今越发了解了吴有德的德行,便知道不可行。吴有德要是缺钱了,只怕枕水镇挨个找,迟早能找到她。

  逃走?去一个吴有德无法找到的地方?这也很难。且不说她一个女子有没有本事独自去外地谋生,就是有,那还需得到官府的路引。若无路引,离开所居地百里之外,便要治罪了。而她一个小女子,要弄到官府颁发的路引,并不是那么容易。外出经商?出远门探亲?你要是编不出个正当的,禁得起核实的由头,这路引便拿不到手了。

  再者,阿媛与吴有德的户帖尚属一户,她成婚之前,很难凭正当理由分割而出。没有户帖在身,她走到哪里,只怕都要被当做了黑户。

  若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阿芹身上,结果却是不同。阿芹是奴籍,梅吟诗社就是她的主家,主家对她支配的权利绝然大过父母。若是阿芹家里人想从她这里拿点钱,而阿芹不愿意,主家替她说句话,这钱家里人便不敢要了,只能苦苦去求阿芹。

  作者有话要说:  许多天前,就把签约合同寄出了,到今天了也没把签约状态改过来,倒不是心急,就是状态不改的话,经常遇到审核,章节一锁,就看不到了。鉴于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把状态改了,如果遇到被锁的情况,大家就第二天看吧,反正最近也更得挺晚的,么么,晚安!

☆、第9章

  阿媛知阿芹在这些事情上头脑简单,便不与她多絮叨,只道:“我这件事,花的钱真是特别多,光来这边做工是远远不够的。我这一年,将我娘以前操办的糕点生意又做了起来,已经存到不少钱了,你不必替我担心。也因这样,少了空闲,我才没来找你,今日估摸着这里人少,我才来的。你今日晓得了,便莫要告诉几位娘子。未来的事情不可知,人要为自己多留后路,说不准哪日我又需得回了梅吟诗社,可不想在几位娘子面前存了不好的印象。”

  阿芹点点头,在这件事上她并不马虎,“你放心好了,我晓得的。阮娘子和蒋娘子最是瞧不起贩夫走卒,引车买浆之流,何况你还是个女子,若被她们知道你为了赚钱去做这些下等事,必然不会再念叨你的好处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9页  当前第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伞匠娘子的水乡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