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伞匠娘子的水乡生活_分节阅读_第64节
小说作者:一鸟嘤鸣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338 KB   上传时间:2017-07-24 10:42:37

  说起玉佩,阿媛又想到去京城寻亲的事情,一年多以前,她与颜青竹商量过去京城寻亲的事情,说是等生活安稳富足了就去寻亲。

  她原本想着那得是好几年才能达到的生活,却不想才一年多她就过上了梦寐的生活。

  那如今是不是该去寻亲了?阿媛这么问过自己,答案却是并不那么急于去的。也许时间拖得越长,念想越是薄弱,更何况她已有了新的生活,家里两个店铺又都忙得不可开交,一时撂开辛苦经营的一切去寻亲,在现在的她看来,似乎不太划算。

  因而寻亲的事情,这些日子以来,她未再与颜青竹提起过。

  可心里还是存着一点纠结,于是莫名总盼望那玉佩能找回来,好带着它去与亲生父亲相认。

  如今搬了新家,玉佩也没有找回来,阿媛慢慢就不抱什么希望了。甚至觉得,找不回来,是不是上天刻意安排,让自己不要再对过去抱有幻想?

  毕竟京城茫茫人海,找一份十多年前的牵绊,可不容易。

  ……

  初冬时节,水上有了朦朦的雾气,两岸相隔至多十丈,看对岸却均觉如同矗立在幻境之中,仙气缭绕。

  今年特别冷,有经验的老人说,到了深冬,恐会下雪。

  枕水镇一带,与北方相比,冬日下雪的机会并不多,大约数年遇到一回。

  阿媛的印象中,薄雪覆盖的枕水镇是非常美丽的,有些期盼着深冬来临,和颜青竹一起,到埠头下砸个冰窟窿垂钓,或者把天井处的积雪扫拢,堆个雪人,插一个红萝卜做鼻子,再插两串糖葫芦做手。

  这日,天气有些阴冷,人们裹上了厚厚的棉衣或皮袄。风呼呼地吹着,脸都被刮得生疼,街上没什么行人,自然也没了生意。颜青竹便与阿媛商量不如早些关门,邀巴瓦蓬与刘靖升来自己家里吃饭。

  阿媛自是应下。

  巴瓦蓬倒一直与他们来往不断,倒是刘靖升自春闱后鲜少露面。

  莫不是春闱落榜,心中失意,耻于露面?可阿媛一想到从前在镇南宅子里他说过的话,可见得他不是个执着于功名的人,春闱落榜,只怕他并不会十分介怀。

  那么这阵子鲜有交集,只怕是他忙于俗务吧。

  这日相请,刘靖升倒是与巴瓦蓬前后而来,一袭锦缎做的棉袍把刘靖升从前偏瘦的身子包裹得多了几分魁伟,却又掩不住满面春风得意。

  对此,颜青竹倒好奇起来,席间问起他得了什么喜事。

  从来厚脸皮又没遮掩的刘靖升却笑而不答,倒是巴瓦蓬道出了缘由。

  原来刘靖升已经在不久前订婚了,这些日子忙着与未婚妻花前月下,这才疏远了诸位朋友。

  巴瓦蓬这么一说,刘靖升倒不好意思起来。颜青竹实在好奇,忙问他是哪家姑娘。刘靖升支吾着不作答,颜青竹又转而问巴瓦蓬,巴瓦蓬却摊着手,说自己也不知道,连订婚的事情都是再三逼问才套出话来。

  颜青竹与巴瓦蓬二人责怪刘靖升不够意思,刘靖升却难得认了错,却只说,不管是哪家姑娘,到时候他们就识得了。

  二人哪肯罢休,端起酒杯,直言要把刘靖升灌醉,让他酒后吐真言。

  最后,刘靖升真的醉了,趴在桌上睡了过去。梦里没说出未婚妻的名字,倒一直在说什么明礼,对不起之类。

  颜青竹与巴瓦蓬也是半醉着,没在意刘靖升说什么,阿媛却听明白了,心知他还对从前的事情耿耿于怀,不由叹息。

  阿媛吩咐喜梅给三人熬了醒酒汤,待都清醒得差不多了,又让铺子里留下的伙计送了刘靖升与巴瓦蓬回去。

  颜青竹在阿媛的搀扶下洗漱,回卧室更换了宽松的中衣。

  屋子里烧着银碳,窗户上换了羊角明瓦,一室如春。颜青竹喝过醒酒汤,又躺在温暖的房中,顿时酒意醒了七八分。

  感觉到娇妻宽衣解带坐到自己旁边,又探头去吹床头柜上的羊皮灯盏,颜青竹忙一把搂过她——他向来不喜欢在一片漆黑里与她交融。

  阿媛刚吹出一口气,烛火扑闪着还未熄灭,她就跌到了一个人的怀抱里。

  颜青竹笑得暧昧,“娘子,今日是我们算下的好日子。”

  他提醒着,以表明他没有忘记,绝不会因为今天宴请了客人就耽误了良辰。

  自从阿媛与他提过生养孩子的事情,颜青竹便上了心。其实他觉得两个人的日子还没过够呢,总听焦三柱说秀儿生完孩子以后,每天嘴里念叨的都是孩子,连他这个丈夫忙得累得半死,她也不关心了,想要每天回家有口饭吃,还得指望自己老娘。

  颜青竹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悲惨了,也会担忧阿媛将来会不会也变成这样。不过他想想又觉得不会,毕竟人和人不一样。自己的媳妇儿和秀儿怎么能一样。

  如果媳妇儿想要孩子了,自己也该配合他。想到要是能生个女儿和她一样聪明美丽,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只是前段时间伞坊赶了几批货,颜青竹自然又要常往那里跑。再者,新来的工人上手不熟练,老工人怕被抢了饭碗,也不会用心教。颜青竹为了让他们安心留下来,少不得亲力亲为做示范,如此每日沾染大量桐油在所难免。

  加之他听从阿媛的建议,去问了几个大夫,得知这桐油虽不至于让妇人滑胎,但确实是带有一定毒性的。虽说大夫都说是误食才会中毒,普通接触并不会,甚至还有用桐油治疗外伤的记录。颜青竹却不管这些,他只记得两个字——有毒,有毒!

  之后他变本加厉,只要在伞坊沾染桐油,回家必要沐浴良久。而且又恢复了算日子的生活,若是日子不对,他宁愿忍着,或者就用用那些个价值不菲,越用越少的鱼鳔套子。

  这倒让阿媛有些后悔,本来想让大夫为桐油辟谣的,没想到让他恐惧至斯。

  当然,颜青竹害怕的不是自己中毒,就是怕会影响阿媛和将来的胎儿。

  阿媛觉得颜青竹面对此事,过于敏感忧虑,却又知他从小有丧母之痛,难免杯弓蛇影。

  可颜青竹并没忘记要孩子这件事,他已几日没有沾染过桐油,又知道今日是阿媛算好的日子,自然不愿让她失望。

  再说,阿媛听颜青竹发出暗示,却只是淡然一笑,打开床头柜的抽屉,取了一个半透明,圆形开口处系着细软丝带的套子来,朝颜青竹扔去。

  颜青竹下意识接过,却大惑不解。

  “你算过今日是受孕的好日子,怎么又拿出这东西?”

  阿媛笑道:“暂时还得用一段时间。”

  “为什么?”颜青竹眉头紧锁,忽而又展颜一笑,难道媳妇儿又改变主意,不想这么快有孩子?也是,急什么呢,刘靖升比自己大,都才定亲呢,自己晚个一年半载没什么要紧。

  阿媛正色道:“巴瓦蓬跟你说的去南境做生意的事情,你觉得如何?”

  巴瓦蓬在席间曾提议颜青竹与刘靖升一起去南境做生意,刘靖升要忙着将来成亲的事情,暂时没有这个打算,而颜青竹想与阿媛商量,便没有立即作答。

  巴瓦蓬在汐州最大的船坊订购了一艘两层多桅帆船。如今朝廷开了海禁,又改了税制,不少贫农进城务工。可毕竟城镇需求有限,这些人中仍旧有找不到饭碗的,于是到南境务工成为新的渠道。

  巴瓦蓬想的,正是招一批有志到南境的中原人。而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船务,他也是第一次涉及,因而想让刘靖升和颜青竹来协助。

  这一听便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是巴瓦蓬在求着给他们机会。南境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适宜耕种水稻等作物。然而南境人普遍耕种技艺拙劣,若是江南一带的农人愿意迁徙过去,在当地耕种,恐怕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巴瓦蓬来自南境交罗国,他的家族在当地拥有大片可耕种土地,又常年发展海上贸易,如果能招到聪明又勤劳的中原人过去,无论务农务工,都会有极大收益。颜青竹明白与他合作是什么概念,自是心动不已。

  此刻,颜青竹认真想着,道:“老实说,我还是挺想去的。不敢说自己多有能耐,但与人打交道的事情,适合我做的。还有,这次我们可以做上几千把伞,运到南境去卖,巴瓦蓬说了,我若愿意去,他不收一份钱,帮我牵线搭桥,赚的钱都算我的。回来的时候,再拉一些黄花梨木和贵重的香料过来,必得大赚一笔!再者,我也想去外面见识见识。”

  这些日子总听巴瓦蓬讲起那个西方世界的趣事,颜青竹一天天觉得外面的世界当真广阔无垠,他长这么大却连汐州都没有离开过。他有些羡慕巴瓦蓬,走南闯北,跨海经商,见识广博。

  西方世界他这辈子大概是去不了了,可是南境,却是跨出国门最近的一处。巴瓦蓬也时常讲起那里——稀奇的水果,茂密的丛林,海边的沙滩。

  椰林树影,水清沙白,不知那又是个怎样的世界。

  颜青竹说得有些兴奋,想得有些入神,酒意已荡然无存,却有些忘记了刚才是在谈论要孩子的事情。

  阿媛点头笑道:“我觉得你说的非常对,所以咱们还不能有孩子。”

  巴瓦蓬说,开春就要去南境,如果现在有了孩子,还等不及她生产,颜青竹就离开了。虽说现在船业发达,海难甚少,可万一他有个什么事,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只怕伤心欲绝。

  颜青竹愣怔片刻,这才将生孩子和去南境的事情联系起来。

  “阿媛,我刚才三分酒意未醒,忘记这两个事情是有莫大关联的。你若有孕,我自当相陪,怎还能想着去南境。说出刚才那番话,实在对不住你。”他把那鱼鳔套子放进柜子里,今日谈及这等大事,倒一时没了兴致。

  阿媛却摇了摇头,“我的意思并不是阻止你去南境,我希望你去,这种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从前朝至今,海禁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如今一朝开放,就被我们遇到,何其幸运。只是如今涌入南境的中土人越来越多,我想朝廷不会放任自流,迟早会对平民出海加以约束。或许那是数年之后的事,也或许就在眼前。做生意讲求一个先机,我们之前做‘楚腰’,卖绸伞,投资石印,能成事也多归于先机二字,此次去南境,想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我们还很年轻,生养孩子以后多有机会,但有些机会,往后未必还摆在眼前任我们犹豫。还有……我,也想跟着你去。”

  颜青竹差点以为自己的酒还没醒,“你也想去南境?你一个女人家,如何受得了海上风浪?”

  阿媛道:“我知道我的身子弱不适合出海,而且我们在镇北的生意才刚起步,若你走了,我不留在这里,只怕不让人放心。可是,航海毕竟凶险,我想陪在你身边,不管有什么事,我们一起承担。”

  颜青竹看着她,心里一暖,却又蓦然觉得欢欢喜喜的事情竟被他们谈出了几分伤感,忙笑道:“这事情先不急,巴瓦蓬要开春才出海呢,我们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考虑。”

  阿媛亦觉得,今天就一起表明态度,有些不切实际,就算现下决定了,开春后也可能因为其他事由反悔,不如走一步看一步。

  两人遂不再讲这事,颜青竹讲了一些从巴瓦蓬那里听来的趣事,终于把阿媛逗笑了。

☆、第72章 72

  到了正月里, 果然下了雪,比往些年的都要大。枕水镇黛青的瓦片上落了厚厚一层雪, 只在屋檐处露出一抹黑, 让远观的人能看清楚哪里是屋顶,哪里是墙。

  不耐严寒的蕨草枯萎了,落叶乔木也成光秃秃一片,但常绿乔木仍旧在冬日里延续生机。河道里的水虽结了薄冰,仍旧一汪碧绿。水中偶有锦鲤游动, 隔着冰层,一片朦胧。

  阿媛没有按原来想的堆雪人, 打雪仗, 而是在天井处的大树下系了一只秋千。

  伞铺新请来了一个老手掌柜, 是从付记伞行过来的。付老板在老家买了几亩地, 在商业越发繁盛的时候急流勇退, 做起了闲散地主。只是手下一个多年的老掌柜无处安置,听说颜青竹这里缺了人手,正好过来谋事。

  大雪天的, 出门的人少了, 生意自然淡了。伞铺里有掌柜足以应付,糕铺有焦喜梅也忙得过来。

  雪天不能晾伞, 颜青竹干脆早早给工人们放了假, 发了花红,让他们提早回家过年去。

  这下,颜青竹与阿媛倒过上了自来到枕水镇后最为悠闲的生活。

  颜青竹每天就在天井处陪阿媛荡秋千。这个法子还是巴瓦蓬教的, 说很多船员不适应海上风浪颠簸都是用这个办法。

  除了荡秋千,就是练习转圈。别看都是些不起眼的办法,有些人似乎天生就缺乏了这种本领。比如焦喜梅,她看见两个东家每天都在玩这些小孩子的游戏,觉得有些趣味,便也跟着做,没想到才二十多个圈就败下阵来,躬身在一旁呕恶。

  除了对抗风浪,阿媛觉得自己体力恐怕不济,便与颜青竹相约登山。南安村便成了最常去的地方,登山之余,还可探望石寡妇她们。

  这一切改变正是因为他们已决定开春跟着巴瓦蓬去南境。终于下定决心的原因,自然是巴瓦蓬又来劝说了几次。夫妻二人一来盛情难却,二来确实被巴瓦蓬所描述的南境风土吸引了。想他们正当风华正茂,却从未踏足汐州以外的土地,怎能说没有一点心动。

  正月末的一天,关了铺面,颜青竹与阿媛二人带着焦喜梅准备回南安村看看。因着之后要准备去南境的各项事宜,怕到时没有时间再回去,此行算是先做个道别。

  一开自家大门却见到巴瓦蓬身边常带的一个小厮正欲敲门,小厮笑言替主家讨一些糕点作为祭拜之用。阿媛自然让焦喜梅取了来给他,路上又好奇地问颜青竹:“巴大哥要祭拜谁,他的亲人不是都在南境吗?”

  问罢,阿媛又想起巴瓦蓬的父亲是中土人士,莫非是祭拜他父亲?

  颜青竹正好道:“祭拜他父亲,葬在九峰山的。”

  “九峰山?”阿媛有些奇怪,这个九峰山差不多是座荒山,没听说是什么风水宝地,而且早年因为山上一处尼姑庵关押过患瘟疫的人,多少年都没有闲人敢靠近,巴瓦蓬的父亲怎会葬在此处?

  颜青竹笑道:“我也觉得奇怪,不过这是他私事,不便相问,也许他父亲与这座山有过渊源吧。”

  他知道媳妇儿幼年时曾被当做瘟疫患者隔离在那座山上,怕勾起他的伤心事,便不再多提。

  因在正月里,三人上得山上,先到石寡妇处拜年。到得门口却见闰生在那里堆雪人,他欢欢喜喜忙碌着的样子一下就感染了三个人。

  阿芹正推门出来,手中拿了一截红萝卜。随着阿芹的视线,专心致志的闰生才看到了阿媛他们。

  “阿媛妹子,妹夫!你们今天穿得好像小狼生的狗宝宝。”闰生看着阿媛与颜青竹穿着皮袄,特别像小狼跟小花生的孩子,皮毛有白的,有灰的。

  阿媛早已习惯闰生的与众不同,笑着招呼了他。

  颜青竹摇摇头,看看自己的灰皮袄,决定以后上山来,宁愿穿厚厚的棉衣,也不要穿这个皮袄了。

  阿芹赶忙招呼他们进屋,又转头对闰生道:“闰生你就在这里玩,不要跑远了,待会儿吃饭再叫你。”说罢把红萝卜塞到他手里。

  闰生乖巧地点了点头。

  几人遂进屋去,阿芹在前面推门,焦喜梅跟在最后。

  闰生突然走到焦喜梅面前,对戳的手指,嘻嘻笑道:“小傻瓜,你掉的东西在我这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9页  当前第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伞匠娘子的水乡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