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穿今]70年代幸福生活_分节阅读_第15节
小说作者:闲时听雨晚听风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03 KB   上传时间:2016-11-16 17:57:41

  见到他们一家,徐长林几个小的很是善解人意的让给他们好几个靠前的位置,他们这才能和徐家一行人坐在一起。

  徐长卿见林旻的养母庄慧一直盯着自己看,到底有点不好意思,腼腆的笑了笑,谁知道庄慧一把抓住她的手,从林旻身边的布袋里抓了一大把东西塞到徐长卿手里,把她吓了一大跳。“闺女长得真俊。是叫长卿把?来,抓点松子吃。这是咱家自己炒的,可香了。”

  徐长卿哪肯要啊,一个劲的推让,还是张敏见庄慧坚持,用眼神示意徐长卿把东西收下。只不过又让徐长卿把他们带来的吃食分了不少给林家人。特别是林强的女儿林欣,明明跟徐长卿差不多的年岁,或许因为长期没有好吃的,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看起来要比徐长卿小的多。看的徐长卿母女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好在没过多久,荧幕就亮起来了。放映队的黄建军和孙卫国正忙着调试机器,放映机的光投在特意支撑起来的硕大屏幕上,留下一束束光,引得小子们满场院乱跑,嘴里嗷嗷直叫,“放电影了~打枪了~哒哒哒哒~”。还有几个皮实的孩子不顾大人的呵斥,把黑乎乎的小手投影在屏幕上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就连大人们都兴奋的很,低着头跟前后左右的同伴们说着话,猜测着这次到底会放映什么电影。

  “臭小子别捣乱。大家静静啊。马上要放电影了。这次咱们先看《地道战》。”徐胜利兴奋的很,也不生气,把那些调皮的小子赶到下面去。站在晒谷场边用喇叭大声提醒着大家,生怕大家的说话声音高了,使得最后面的观众看不清也听不清。

  他的话音刚落,随着电影片头音乐的响起,屏幕上很配合的出现了《地道战》的片名。见电影开始了,大家都屏气凝神,只专注于面前的大大屏幕。就连原本吵得人脑壳儿疼的孩子们都下意识的安静了下来。

  就算这部片子,在场的乡亲们基本上都看过好几遍了,对情节和里面的角色人物相当的了解,丝毫不减大家看电影的热情,还是十分专心的看着电影,最多就是跟身旁的同伴讨论一番。小孩子们就激动了,他们最喜欢看里面打鬼子的情节了,每当剧情里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总高兴的直叫唤。

  等电影的胶片开始转动,黄建军和孙卫国只留了一个人,另一个就去了别的地方稍作休息。他们是放电影的,同样的剧情至少看了几十遍,每个情节都了熟于胸,早就看腻味了,实在不想再看了。反正只要电影能正常放映,有一个人看着就足够了。要不是他们是电影放映员,碍于职责,他们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张溪他们上学的时候没少看《地道战》,加起来怎么也得三四遍了,一个个还是舍不得走。嗑着瓜子谈论着情节,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是啊,这年月,能看的电影极少,基本上都是战争片,能有个电影看就不错了。怎么的都是一个很好的消遣。

  听着熟悉的音乐,老太太抓着老爷子的手,激动的问道,“《地道战》?老头子,是咱们之前看过的那部吗?”

  老太太还记得这部电影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当时她的眼睛还是好好的,电影出来的第一时间,老头子就带她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后来□□开始,因为女儿张敏被迫下乡,又因为持续不断的被□□,她的眼睛慢慢坏掉了,以后就再也没看过电影了。乍一听到熟悉的名字,真是充满了怀念啊。可惜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到当初看这部电影的感觉了。

  “是啊,就是这部片子。”老爷子同样满心的感慨。一晃这么多年了啊。看着屏幕上的剧情,张成儒突然觉得有些兴致索然。要是自家老伴的眼睛还是好的,能跟她一起再次重温这部电影,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边看着电影,边听着身边的人闲聊,徐长卿觉得看这么多人一起看电影,真的是件很新奇的事情。她有点奇怪了,这电影到底是怎么弄成的呢?难道是有人在放映机里演戏?也不会啊,她看过了,放映机那么小,怎么可能放得下这么多人呢?

  看看周围的人,都是满脸高兴。不过她还是注意到了老爷子和老太太两人难得低落的情绪。她有点奇怪了,外公外婆这是怎么了?刚才不还是好好的吗?怎么一下子就情绪低落了呢?

  两部电影放完了,大家还久久不愿离去,吵着让黄建军和孙卫国再放一部,一个劲的叫嚷着大伙儿还没看够呢。

  他们两一看,得了,今天乡亲们这么热情,看这架势要是不多放一部,大家说不定会不让他们离开。再想想天色不早,临河村挺偏远的,也不想着回家了,问了徐胜利一声,得知生产队缺不了他们睡觉的地方,索性就又放了一部《大闹天宫》。《大闹天宫》这部电影是除了《地道战》、《地雷战》这些战争片,难得的彩色电影,这还是他们临走时放映队队长临时塞给他们的胶片。要不是临河村百姓这么热情,生产队长徐胜利一直抓着他们不放,他们还真想不起来这茬了。

  这下子好了,随着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彻底坐不住了,一个个乐的眉开眼笑。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特、场面雄伟壮观,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孩子们喜欢,就是大人们看的都津津有味。他们是看过几次电影,但基本上都是战争片,《地道战》之类的是放了一遍又一遍,哪见过这么充满童趣的动画片啊,一个个稀罕的不得了。就有那心急的孩子,折了树枝,想象着自己的电影里的孙悟空,手里抓着的就是金箍棒,嘴里一个劲的叫嚷着,“俺老孙来也~”

  徐长卿自然也是如此,看的眼睛眨也不眨。不过她是很用心的在研究电影里出现的绘画技法。或许是习惯了,又或许是受到《芥子园画谱》和杨老太太的影响,现在徐长卿只要一看到画画的图案,就想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分析其中的奥秘。

  好不容易看完电影,徐长卿和老两口困的眼镜都睁不开了。他们习惯早睡了,生物钟准时的很,一到点就要睡觉。今天看了这么久的电影,早就该到了熟睡的时候了。几个人赶紧加快了脚步想要回家休息。临走时当然没忘了把特意从家里带来的板凳什么的给带回家去。

  看完电影,大人们抱着早就睡得天昏地暗的小孩子,沿着黑漆漆的小路,在点点繁星的照耀下,聊着剧情回家了。原本还算远的路程,在说话间不知不觉走到了。

  好不容易放完了电影,把胶片什么的收拾好,黄建军和孙卫国总算能松口气了。到目前为止,他们此次下乡到临河村的任务才算是彻底完成了。

  他们刚想问徐胜利今晚被安排在哪儿歇息,就被徐胜利二话不说拉到了他家,当然还叫上了好几个生产队的干部,徐定睿自然也在其中。徐胜利的老婆早就在家准备了一桌子好菜,就等着犒劳黄建军他们呢。

  第四十一章

  第二天一大早,还不等整个临河村清醒,黄建军和孙卫国用过一顿丰盛的早餐,带着临河村的乡亲们特意给他们准备的松子什么的土特产就离开了。这里的村民太过热情,他们怕要是不早点走,说不定就走不掉了。他们可是还要赶往下一个村子去放电影的。要是耽误了时间,任务可就完不成了。每天在外奔波,忙着下乡放电影,他们都有经验了。

  果然村里的熊孩子们起床之后,三五成群的赶到村长徐胜利家说是要找放映队,得知他们天不亮就已经悄悄的走了,气的直嚷嚷。他们可是还没看够呢,本来还想软硬兼施,让放映队的黄同志和孙同志多留个一天呢,哪知道人家偷偷的溜掉了。

  徐胜利也不想让黄建军他们走啊,乡亲们难得有个娱乐,就算《地道战》什么的是放过了很多遍的,大家再次看都兴致勃勃。可是人放映队也有事啊,又不是专门为他们村服务的,他们都说了要赶赴下一个地点,领导也有吩咐,他也不好强留人家。

  似乎是看电影上了瘾,后来只要一听说放映队在附近哪个生产队放电影,张溪他们就成群结伴赶过去。徐长卿是从来不肯去的,她是挺弄不明白的,这些电影明明已经看过很多遍了,为什么哥哥姐姐们还愿意走那么远的路特意赶过去看。她哪里明白呢,他们哪是想要看电影啊,就要想要感受那种热闹的气氛罢了。

  徐长卿跟了一次就再不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去附近村子看电影了。反正表哥表姐们有哥哥徐长林陪着,她倒情愿在家陪着两位老人,或者看看书啊,练练绣工,这些明显比整日里跑这儿跑那儿舒服多了。

  虽然是冬天,云省的气温跟北京城比起来要高上很多。整个村子还是绿意葱葱,充满了生机。徐长林带着张溪兄妹几个上山下河,摘野菜采野果掏鸟窝,什么调皮捣蛋的事情都做了。这些对农村孩子们来说普普通通的经历,对张溪他们这些自幼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特别新奇的经历。就算是徐长林他们这些半大小子平常的下地干活挣工分,孩子们也能自得其乐。不过看似简单的活计等他们真正下地干了没半天,手脚就磨出了泡,就一个个的叫苦不迭了。等他们看到徐长林这些农村孩子丝毫不以为意的样子,又不想被他们比下去,只能咬咬牙坚持了。

  看的张成儒一个劲的摇头,直说这些孩子□□逸了,没怎么受过苦难。也是啊,就算张老爷子及两个儿子因为教师的“臭老九”身份被□□,家里的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几个孩子也被保护的好好的,没怎么吃过什么苦头,顶多就是吃穿上亏待了他们,几个孩子从小到大除了帮着家人做做家务,真心没干过什么活计。哪像徐长林这些农村的小子啊,还没成年,就已经是家里半个劳动力,能下地干活挣工分了。

  农村到底不比城里,乡亲们的生活水平要差上不少。还没有出正月,村里的很多人家准备的过年食材因为招待亲友,已经所剩无几,好几顿不占荤腥那是相当正常的。就连农家家里母鸡下的鸡蛋,主妇们都舍不得给家里的孩子吃,都会小心翼翼的找个罐子存起来,准备攒了好一些了,就拿去换了油盐等生活用品。像徐家这样,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两个带了肉丝的菜,那是相当奢侈的事情。论起来娘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特别是还有这么多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半大小子吃垮老子,张敏过年节准备的年货也不多,回来没几天就吃完了;节前生产队分配的粮食也吃的七七八八了。要不是徐定睿夫妻两多少还有些积蓄,去镇上偷偷找人买了不少,根本就负担不起这么多人的口粮。

  徐定睿夫妻俩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徐定睿是忙着收拾和整理药材,他们下半年就要去北京上学了,到了城里哪能像现在这样,想要什么药材,只要山里有的,就都可以找回来啊。他得赶紧趁着还没离开临河村,多晾晒一些药材,给村里的乡亲们准备一些,再带一些去北京。这么一算,他要忙活的事情还很多呢。而张敏是要趁着这段时间赶紧带个徒弟接手生产队的账务。她在生产队里做了十来年的会计和妇女主任,手里杂七杂八的小事情多的很。她这一走,肯定得找个人交接一下工作。只是他们临河村百姓普遍大字不识一个,能念到初中就算是学识高的了;而且会计怎么也得多少会点数学知识吧?要是帐都不会算,还干什么会计啊。想来想去都没想到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最后没办法,还是徐胜利做主,让族里初中毕业两年多的徐长方跟着张敏学一段时间。

  当然趁着家里人多,田里又没有多少活计要忙,徐定睿没少带着孩子们去后山找药材,顺便教给他们不少辨认药材的知识。可惜张家几个孩子对草药都没什么天赋,每次都是徐长卿找到的最多最好。话说张洋他们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的人,哪能指望他们分得清山上的草药啊。在他们看来,山上长着的都是草,只有能不能吃的区别。

  至于张老爷子两口子,在临河村的小日子过得同样很惬意。每天一大早,老爷子就会用轮椅推着老太太去村里找相熟的老人聊天。时不时的还能帮着徐定睿两口子做些小事情。他们年纪大了,干不动什么力气活,但在家帮忙看看院子里晾晒的东西,整理整理草药什么的还是可以做的。两个人每天过的忙碌而充实。特别是张老爷子,他做惯了老师,就好一个为人师表,懂得又多。偏偏临河村的孩子们一直在向往外面的世界,知道张老爷子是个教授,人又和蔼可亲,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徐家来,听老爷子讲古。

  忙碌的日子过得很快,等日历翻到正月二十五,张家众人才发现他们要赶紧往回赶了,不然张洋几个就赶不上开学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几个孩子都沉默了,张洋一个劲的嘀咕,“这么快就要回去了啊?我还没玩够呢。”他打心眼里不想回北京上学,上学有什么好的啊,整天听老师叽叽歪歪的,根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还不如在小姑这儿呢。

  “你还没玩够?那就别回去上学了。”老爷子悠悠的看了张洋一眼,把张洋看的心里直打哆嗦。话说自从到了临河村,张洋几个孩子可算是好了,整天都在外面疯玩,轻易不会着家的。每次吃饭都要家人去喊,就连张翩张然姐妹俩,都成了疯丫头,跟着几个男孩子整天上蹿下跳,一点女孩子的样子都没有。要不是他们还算有分寸,知道要帮着女儿女婿做事,张老爷子早就要给他们立家法了。

  在老爷子看来,女孩子就该像外孙女徐长卿这样娴静,平日里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书、做做女红。

  老爷子发话了,张洋可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心里到底还是不乐意的。他们还打算过几天去后山做陷阱下套看看能不能逮到野兔子加餐呢。不过他们也知道上学的事情同样重要,家里人不可能让他们一直呆在小姑家不去学校上学的。

  这种时候,徐定睿就不好说话了。不管说什么都不好接话啊,要是他说什么,别人指不定以为他不想妻子的娘家人继续待下去呢。不过他打心眼里赞成学业很重要。

  倒是张敏好说话的多,直接问张老爷子,“爸,那我去盛家村问问林兄弟他们。林兄弟之前不是说要跟你们一起走的吗?”娘家人难得来一趟,她不是不想他们多呆些日子,不过孩子们还要上学,而他们一家不要多久就会去北京,到时候还是能一家团聚,她心里离别的伤感就淡去了很多。

  对林志,张老爷子还是很有好感的,张敏这么一说,他便点头应道,“恩,那你去问问吧。要是一起走了,路上大家也有个照应。”

  徐定睿刚想出门去找林志商量回北京的事情,就听到了老太太略带迟疑的话“小敏啊,女婿啊,你看我跟你爸他们回去又没事,我就在你们这儿多呆些日子吧,到时候等你们去北京上学了,我再跟你们一起回北京。”人老太太不愿意走了。在这会儿呆的多自在啊,没事就喊人推她出去找人串串门聊聊天,她才刚把整个村子的人认识的七七八八,才刚跟女儿一家的邻居赵大婶说着东加长西家短,实在不想回去。回去干啥?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她平时在家里除了能听听广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张敏一听就乐了,“行啊,妈,我还想您在我们这边多呆些日子呢。”

  见女儿没意见,老太太又转过头来问张成儒的意见了。“老头子,你看怎么样?”话说结婚这么多年,除了当初老头子被□□住牛棚的日子,她还真没离开过老爷子的身边。这还是头一次呢。

  自家老伴这话问的张成儒沉默了。半晌,他才哑着声音说道,“到时候再说吧。小敏,你们先去问问林志怎么说。”

  “好,那我这就去找林志兄弟问问看。”老爷子吩咐了,徐定睿连忙应是,抬脚就要出门,还没走到门口,就听见略显熟悉的声音响起,“徐大哥,你要问我什么呀?”

  众人循声望去,说曹操曹操到,这进门说话的这不是林志是谁。林志也不拐弯抹角,进了门稍稍跟众人打过招呼,就说明了来意。

  原来林志一看今天是正月二十五了,他请的假期只到月底,再不赶回去就来不及了。想到在来的路上,无意间听说过张家几个孩子开学的日子就在月底,估计张家众人也要赶回北京,他就跟林强一家到了徐家,打算问问张老爷子的打算。只要张家众人想要跟他一起走,至于车票什么的,他会想办法搞定的。

  “林叔叔,那林旻不跟您一起回去吗?”徐长卿见林旻拉着妹妹的手,一脸欢喜,有点好奇了。

  林志挺喜欢文文静静的徐长卿的,见她一脸好奇,忍不住摸了摸她的头,耐着性子解释道,“林旻不跟我回去。他跟你一样,先在你们这边读书。他学籍的事情还没落实好,我先回去催催,等下半年再把他弄到北京读书。”

  徐长卿了然的点点头。林旻还是要呆在他的养父母家啊,难怪听说要回北京,他没有像上次那样伤心呢。

  “林志啊,这次回北京,能不能麻烦你带着我这几个不成器的孙子孙女一起啊?我和你张婶还想在这边多呆些日子,等小敏他们进京再跟他们一起回去。”张老爷子也没办法啊。老伴跟着他这些年受了不少苦,难得有想要的,他实在不忍心拒绝。可要是真让老伴留下来,他根本就不放心啊。考虑了半天,想着反正年前他已经申请了退休,回北京也没什么事,他就决定跟老伴一起留下来吧,没事还可以教教村里的孩子们过过瘾。

  张老爷子一番话说的众人都傻眼了。话说刚才老爷子不还说要回北京的吗?怎么一下子就改变主意了呢?

  张溪立马就问了,“爷爷,你不跟我们一起回北京了吗?”

  老爷子看了看张溪这个大孙子,语重心长的说,“张溪,你是咱们老张家的长孙,几个孩子之中属你最稳重。这次回京,你就跟你林志叔叔一起,带好你的弟弟妹妹们吧。”雏鹰不能一直被护在羽翼之下,总得自己飞翔。这次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多少是他的临时起意。不过他相信,孩子有稳重的大孙子张溪领头,旁边又有林志看着,肯定没什么问题的。

  老爷子都这么说了,张溪还能说什么呢?只好应是。不过心里到底有几分慌乱,他们什么时候独自去这么远的地方啊。两天一夜,也不知道能不能安全达到北京。

  “林志啊,这次就拜托你了。”张老爷子又对林志道。

  林志爽朗一笑,“张叔您客气了,这有什么好麻烦的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张家几个孩子他又不是没接触过,一个个都挺听话的。而且他们都是半大的孩子,又不是抱在手里的奶娃,什么都要他照顾,他就只要看好几个孩子就成,即使张老爷子不开口,他也会照顾好他们的。

  第四十二章

  于是张老爷子和老太太就留了下来,而张溪兄妹几个则跟着林志一起回北京。走的时候张洋他们那个不情不愿啊,嘴噘的都能挂油壶了,抱着徐长卿哭着叫着不肯走。可惜他们不得不走,毕竟都快要开学了。直把徐长卿弄得哭笑不得。话说回北京上学有这么恐怖?怎么一个个都哭丧着脸啊。她哪知道对像跳豆一样坐不下来的张洋来说,农村比北京城里有趣多了,只要他们善于发现,就连生活中普通的小事都能发现无限的乐趣。

  徐定睿夫妻俩到底不放心,还是想请假送几个小的回京,可惜他们没那个时间。之前他们回北京探亲,徐胜利已经算是难得体谅他们,特意多批了好几天的假期。马上春耕就要开始了,生产队还有不少活计,实在是腾不出时间再去送张家几个小的回去。

  想了想,他们赶紧拍了个电报给张灵瑞兄弟俩,电报里当然没忘记告知张溪几个到北京的时间,好方便这两个舅兄去火车站接人。

  张敏心里总不放心,一个劲的跟徐定睿嘀咕他们应该去送的。张成儒无意间听到了,还好好安慰了她。

  送走了闹腾的表哥表姐们,徐长卿多少还觉得不大习惯了。这些天有张洋张翩姐弟俩时不时的耍宝,整个家里显得热闹的很,每天家里都是欢声笑语的。他们一家人和老两口都不是爱说话的性子,平日里除了陪老太太说说话,彼此之间话说的很少。不过徐长卿还是很享受父母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的。

  两位老人一直奉行女孩应该娇养。除了时不时的嘱咐徐定睿夫妻俩多多关心女儿,好好的调养徐长卿的身子。提醒徐定睿隔些日子就给徐长卿把把脉,让张敏做些药膳给她吃,他们自己平日里也更偏爱徐长卿一些。总会在徐长卿上学的时候,偷偷的在她的书包里塞些钱,让她买点零食吃。当然老两口人老成精,做的这些小事都是在明面上的,不会瞒着徐长林。除了这些,老两口对徐长林这个便宜外孙跟徐长卿倒是没有分别,只要徐长卿有的,徐长林就会有。

  徐长林倒是丝毫不以为意,在他的心里,妹妹本该是宠爱的,就连他平日里,对这个妹妹也是疼爱有加的。再说了,他本就不是老爷子和老太太的亲外孙,有点区别也是正常的。

  前世在徐长卿很小的时候,徐定睿和张氏的父母就已经去世了,她对自己的外祖父母和祖父母根本就没什么印象,也没有享受过什么祖辈的爱护。现在许是隔辈亲,张老爷子对子女要求严格,不苟言笑,对孙子孙女倒是挺不错的。跟老太太一起让徐长卿体会到了前世从没体会到的长辈们的关爱。徐长卿跟着画谱临摹的时候,老爷子会在一旁指点一番,还会顺便教她练毛笔字,教她下棋。只要徐长卿感兴趣、想要学的,老爷子就耐心的教她。没事的时候,老爷子就会讲古,说些历史上的奇闻异事,使得徐长卿对张老爷子的学识那是相当的崇拜啊。一个愿意教、一个愿意学,祖孙俩其乐融融的。

  而老太太自然不甘示弱。她的年纪大了,姜还是老的辣,毕竟有这么多年的阅历,而且她以前还是书香门第家的小姐,小时候也过过几天呼奴唤婢的日子,她闲着的时候,就跟这个外孙女说些古代后宅里女人家的阴私事。还有时不时的吐槽戏里面的那些才子佳人。她说这些无非就是让徐长卿懂得自尊自爱,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女孩子,只有自尊自爱了,别人才会尊重你。

  老太太还真想多了,就算在前世,徐长卿都没怎么开窍,整日呆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根本就没什么机会去认识男子,而现在她还只是个11岁的孩子,懂什么情情爱爱啊,她现在心里最大的想法就是好好的学习杨老太太的绣工。至于其他的,她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

  老太太说的这些阴私,听得徐长卿咋舌不已,她恍惚中依稀记起,貌似前世无意间也曾听过一些达官贵人妻妾相争的事情。没想到女人之间勾心斗角的战斗同样硝烟弥漫。

  老太太在教徐长卿的时候,徐长林也听过几次,觉得很不可思议。他实在没办法想象那些外表柔柔弱弱的女人,内里会有着一副蛇蝎心肠。看来看人真的不能只看表面,特别是漂亮的女人。这么些年,他接触最多的除了自家的婶婶和妹妹之外,就是村里的大娘大婶们。他看自家人自然是千好万好,就连村里的大娘大婶小媳妇们,他都觉得根本不像老太太话里话外说的那样啊。尽管她们有着爱贪小便宜、喜欢八卦等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本质上都是淳朴的人,没有什么极品。他所知道最极品的女人,就是隔壁村张屠户的前任妻子孙大花。她干活偷懒不说,才嫁过来没多久,就撺掇着张屠夫要分家,不想赡养老人。搞得张家原本挺和谐的一家人,你猜忌我我猜忌你,家里整日里鸡飞狗跳的。张屠夫的父母兄弟都烦了她。最后还是由他们生产队和村里做主,让张屠夫和孙大花离了婚,才算作罢。

  徐长林的困惑还是徐定睿先看出来了。不过他并不打算跟这个侄子去解释什么,有的事情就算别人说了再多都没用,等徐长林亲身经历过之后,就会自己想明白的。

  还真别说,没过多久,徐长林就没心思再纠结了。因为很快就要到清明了,每到清明,他们徐氏宗族就要祭祖,每家轮流安排祭祖饭。而今年族里的祭祖正巧轮到了他们家。前些年吃大锅饭的时候,祭祖饭不是由各家准备,而是生产队统一安排,到了日子就全族人在生产队的大食堂里一起吃。这几年由于大家都不想在一个锅里搅食,每家都分开了做饭,这祭祖饭自然就要每家轮流准备了。

  张老爷子想着他们老两口是外人,并不好参合到祭祖这种场合,头一天就很善解人意的提出他们老两口干脆去隔壁赵大妈家混饭吃算了。赵大妈家是外姓人,同样不需要参加老徐家的祭祖。

  其实是张成儒自己不想参与其中。原先做出要留在女儿家的决定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过清明的事情。这会儿一下子想起来了,心里就不是滋味了,毕竟之前每年清明,他都会去给已经逝去的亲人上上坟,烧些纸钱。今年在千里之外的云省,也不知道家里的儿孙会不会记得上坟这件事。他心里存了事,根本就没有什么凑热闹的心思了。

  好在清明前几天,老爷子去镇上买了些纸钱,去后山找了个空旷无人的地方烧了,心里才添了几分安慰。

  张敏本来还想让老两口见识见识具有农村特色的祭祖仪式呢,她还特意去找族老商量了半天,好说歹说才算是征得了他们的同意。谁知道老爷子却是不肯参与其中了呢。

  既然老爷子坚持,张敏就随他们去了。考虑到老两口要在隔壁吃饭,她还特意做了些拿手菜去给他们加餐。至于她自己,肯定是要在家里忙活着的。

  在临河村,徐姓是一门大姓,村里除了一两户,其他都是姓徐的。再加上隔壁村还有几户前些年分家搬过去的,怎么也得有好几十户人家。祭祖是族里的大事,任你再有本事,就算再忙,祭祖的时候就必须回来。而祭祖饭可得准备好,这可是关系到一家人脸面的问题,大家都是会比较的,谁家的祭祖饭准备的用心、谁家的差,一个个心里有数的很。当面不说什么,等吃完了回到家,私底下就会说了。

  另外祭祖饭还得多准备一些。祭祖是男人的事,但吃饭的时候可都是全家出动的。这时节,吃顿干饭都是问题,更别说吃荤了。祭祖饭准备的丰盛些,也算是给全部的族人打打牙祭,犒劳下大家。按照老徐家的规定,哪家负责办祭祖饭了,族里的其他人家就会象征性的交个一点钱,充作饭菜钱,毕竟现在谁家都不富裕,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和粮食去办席。

  当然,族人们交的钱除了准备祭祖饭,不能挪作他用。要是被族里知道了克扣了这份钱,就得被全族人骂了。徐定睿夫妻俩自然不想让族里的人戳脊梁骨,除了族人们交的钱,他们自家都贴进去不少钱了。之前其他族人准备的祭祖饭一般是四荤四素八大碗,他们就改成了六个荤菜两个素菜的。平白花了不少钱买肉。

  全族几十户,一年才轮1家,等下一次轮到他们家,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而且徐定睿只有一女,按照族里的规矩,女儿没有办祭祖饭的权利,这么说起来,这算得上是他们家最后一次办祭祖饭了。难得一次,索性就干脆办的好点吧。

  第四十三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按照习俗,清明是要祭拜先人的。徐定睿想着清明他们家要忙活着祭祖饭,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给他的父母还有大哥大嫂上坟,就提前一天折了柳条,系上红色和白色的纸条,带了祭品还有铁锹什么的,领了徐长林和徐长卿上山去了。

  奉上祭品,给每个先人的土坟松松土除除草,将系了红白纸条的柳条插到坟顶,鞠个躬叩个头,祭拜才算是结束。

  清明那天,天还没亮,徐定睿一家就起床了。虽然这些天他们一直在忙活着祭祖饭的事,该准备的都准备的差不多了,他们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准备祭祖饭称得上是族里的大事。这几天徐胜利和族里的另外两个族老没事的时候就来徐定睿家看看,帮着徐定睿夫妻俩张罗这张罗那。到各家各户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谁负责倒酒谁负责烧火,谁负责端菜,都给安排的井井有条。弄的张敏直感叹,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这些小年轻的哪经过事啊,遇到这种大事就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办事有办事的规矩,但年轻人哪懂这些。如果没有这些族老的帮忙,说不定就要闹笑话了。还真别说,农村办事,里面的道道多着呢。

  而祭祖要用的族谱和祖先像,那是一大早就被挂起来的。其实认真说起来,现有的族谱根本就不是他们老徐家祖上传下来的。以前的族谱是从明代传下来的,已经有了不少年的历史了。可惜在□□中被人举报化为了灰烬。现在的族谱是族里的老人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默写的。上面的名字对不对都是一个问题。只是谁在乎呢?他们只要有族谱这么个东西能让他们顺利的祭拜,那就行了。至于祖先像,那基本上是靠想象找人代画的。毕竟都隔了几百年了,谁那么有能耐能看到自己的祖先长得什么样子啊。

  等张敏安排的人把蔬菜弄回来,又弄点不少猪肉还有几板豆腐,那些要来帮忙的大妈们忙活完家里的家务就领着家里直拖鼻涕的小娃们过来了。大家也不去厨房,就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长卿家院子里的空地上,边理菜边说些家长里短。来迟的找不到凳子了,就将右脚的鞋子一脱,垫在屁股底下坐下来,或者干脆坐在还算干净的石块上。农村每家的厨房都挺大的,但也没办法一下子塞得了这么多人啊。还不如坐在外面敞亮呢。而且还能看着在外面玩耍打闹的孩子们。做事带娃两不误。

  这么多人一起做事,说说笑笑,理菜、洗菜、借桌子板凳,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厨房里早就忙的热火朝天了。这次掌勺的还是族里的徐定家。他是这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掌勺能手,哪家一有红白喜事了,就喜欢找他下厨。这么多年,他的名声早就传出去了。还真别说,他还真有一手,只要告诉他大概有多少人,他就能估算出要准备多少食材,开多少桌席面。因为每次他的估算都差不了多少,不会给主家造成浪费,喜欢找他掌勺的人很多。作为厨子,他自然不缺油水,是他们临河村唯一的一个胖子。就连他的家人多少都沾了不少光,三不五时的吃肉,日子可比一般人家好过多了。

  张敏带着几个走的近的大婶给厨子徐定家打下手。别的做不来,洗个菜烧烧火,递个盘子什么的还是可以的。当然,张敏他们没少在徐定家身后想要偷师,徐定家也不是什么小气的人,大方的将他的经验说出来。至于他厨艺中最精髓的东西,自然不会轻易告诉别人,那可是他吃饭的手艺呢。

  今天大家都不用去地里干活,族里的男子们早早的在厅上坐着喝茶聊天,大家所能说的,不过就是地里的收成和东加长西家短的。把在正厅充当服务员的徐长卿听得一愣一愣的。她是相当没想到,原来男人也可以这么八卦。说起闲话来一套一套的,不比村里的三姑六婆好的了多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6页  当前第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2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古穿今]70年代幸福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