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穿今]70年代幸福生活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闲时听雨晚听风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03 KB   上传时间:2016-11-16 17:57:41

  正厅里徐定睿带着徐长林根本就忙不过来,所以干脆将原本在厨房跟着张敏给厨子帮忙的徐长卿给叫了过来,专门给长辈们沏茶倒水。

  到了吉时,作为族里辈分最高的老族长主持着全族的男人按照辈分大小,依次敬香、叩头。这种时候,原本是不让女人们参加的。可徐长卿情况特殊,她是徐定睿的独女,又还没有成年,当初徐长卿出生之后,徐定睿就向族里提出希望能让女儿一起祭祖,族里商量之后,就同意了徐长卿参加祭祖仪式。当然,族里如果有其他人家跟徐长卿是同样的情况,自然也能出席祭祖仪式。

  这还是徐长卿两世加起来头一次参加这么庄严肃穆的祭祖。她的辈分在临河村算是挺大的,族里很多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是她的族兄,同龄人中按照辈分要喊她姑奶奶的人也不是没有。不过她才11岁,还真没听过哪个辈分低的小辈们按照辈分唤她姑奶奶呢。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就算徐氏族人宗族观念挺强的,那声姑奶奶也不一定能唤的出来啊。

  她跟在徐定睿的后面,跪在正对着香案的蒲团上,学着父亲的样子,向着祖先画像和族谱虔诚的磕了三个头。她原本不信神佛,可他们全家穿越的事太过匪夷所思,她不得不相信这世界上或许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力量存在,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

  礼毕了,徐长卿悄悄抬起头,只见族谱跟她想象中的不大一样。她想象中的族谱应该跟一本书一样,能够让人随时翻看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块大大的白布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很多名字。她略微看了看,上面的很多人她不认识也没有听说过,不过她看到人名的左下方,写着徐定方,她的大伯的名字。

  徐长卿下意识的看了看前方站着的堂哥徐长林。昨天他们去给大伯大伯母上坟,这个哥哥的情绪就很低落,后来还非要自己一个人留下来跟大伯他们说说话。想来今天在族谱上看到大伯的名字,多少又会勾起哥哥的想念了。还是让他自己静静吧。

  “大家坐啊。”等仪式结束了,徐定睿就招呼着大家上桌吃饭了。因为人比较多,长卿家的屋子里一下子坐不下这么多人,就在院子里开了几桌。好在现在正好是四月,晚上并不会冷,这天又是难得好天,晚上的天空还能看到不小星星。

  张敏见人都坐的差不多了,赶紧张罗要开席了。来帮忙的大娘大婶们得到开席的指示,忙往桌子上端盘子。还有一两个大娘满场绕着负责给大家添饭。当然这添饭还有不少讲究,不能直接问人家“要不要饭”,不然非得给人骂个狗血喷头,“谁要饭啊?你才要饭呢,你全家都要饭。”

  菜一端上桌,众人心里就有了计较。都明白了为了这次祭祖饭,徐定睿夫妻俩没少往里贴钱。就算办正规的喜宴,六个大荤都是少见的。要是谁家办事席上有六个大荤了,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没想到就为了这么个称得上普通的祭祖饭,徐定睿一家会准备六个大荤。他们有点舍不得吃了,想着是不是要装点荤菜回家,给没来坐席的家人解解馋。一般这些大娘大妈去吃席都会打包点好菜带回家,现在徐定睿家这么大方,他们反而不大好意思了。

  其实当徐定睿和徐定家商量着要用六个大荤的时候,徐定家是不同意的。他干了这么多年厨子,红白喜事经手的太多了,对酒席上面的道道清楚的很。族里其他人家接了祭祖饭,能实打实的用四荤四素就不错了,族人交的钱,主家再稍微补贴个一点,就够了。还有那抠门的,就仅着钱,弄个三个大荤。基本没人像徐定睿这么大方的。四个大荤已经足够了,根本就没必要再加两个荤菜。全族怎么说也得有百来口人,开席要快十桌,每桌多加两个大荤,就是一笔挺大的开支。更别说徐定睿为了让大家吃好,特意知会他桌上每盘菜的分量都要给的足足的。这里面的花费就更多了。都是同村的,谁还不知道谁啊,徐定睿一家什么情况他又不是不知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算手上有点积蓄,他们马上全家都要去北京上学了,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不过徐定家好说歹说,徐定睿夫妻俩只是笑笑,并不以为意,他也就不好说什么的,干脆就随他们去了。

  徐定睿夫妻俩哪里不知道人徐定家是在为他们考虑,只是他们有自己的考量。他们家办祭祖饭也就这么一回,下次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他们要去北京上学,以后过年都不一定能回得来,更别说清明了。他们受族里这么多的关照,破费一点花点钱,让大家吃尽兴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原本还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小娃们,闻到空气里醉人的饭菜香味,忍不住一直抽动着自己的小鼻子,循着香味来到长卿家,噔噔噔跑到爷爷或者爸爸跟前,死活要上桌吃饭。宠孩子的就笑嘻嘻的答应,转头跟一桌的同伴打个招呼,就带着孩子挤挤坐。一般人都会答应给孩子们上桌,毕竟谁家都有孩子,这难得的给孩子们打牙祭的机会,谁都不舍得错过。

  不过讲究些的家长就不会同意小孩子上桌,最多问问他喜欢吃什么,然后给他夹个几筷子。等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完,又会再来喊大人帮着夹菜。

  菜好,又是难得的不用干活,很多汉子都是飘着到家的,然后没过多久,村子里很多人家都能听到河东狮吼,“你这死鬼,到底喝了多少马尿啊?干脆喝死你算了。”

  第四十四章

  今年由徐定睿家主办的祭祖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临河村和附近几个村子的中心话题。大家没事闲聊的时候就会说起这顿异常丰盛的祭祖饭。当然,大家并不会在徐定睿一家人面前说些什么。

  清明之后,忙碌的日子就过得很快。老太太在女婿家住了大半年了,经过徐定睿的潜心研究,没事也会去附近寻找乡间大夫共同探讨,老太太的视力多少恢复了一些,最起码不像之前那样完全失明了。现在虽然看东西还是不大清楚,只能看得清大致的轮廓,但老太太和张老爷子都挺满足的了。

  等过完夏天,众人就要上京时,老太太已经不用别人扶着,能自己做些简单的家务,没事的时候还能自己出门去找村里的伙伴们聊聊天,小日子过的轻松又自在。

  徐长卿每天重复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生活很是规律。偏偏很快就到了期末考试那一天,徐长卿这才意识到貌似她还没有跟自己的小姐妹张翠芳说她下学期要转学的事情。踌躇了半天,徐长卿才决定等考完试成绩出来了,再跟张翠芳说这件事。

  放假前一天合该离别,天空难得的飘起了细雨,从学校里拿过成绩单出来之后,徐长卿就和张翠芳一起来到了她们的秘密基地:后山一处幽静的草地。这还是他们有次上山摘野菜,在后山的一个角落里发现的。那里地处偏僻,要不是他们那次走错了路,根本就发现不了。后来他们只要有事,心情烦闷了,就时不时的会去那里坐坐。

  徐长卿不知道该怎么说,纠结了半天才小心翼翼的对张翠芳说道,“翠芳,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里上学了,下学期我就要跟我爸妈一起去北京上学了。”这段时间她都是正常的到校上课,连她自己都忘了下学期要转学的事情了。这次要不是听哥哥徐长林说他在跟自己的好哥们告别,她说不定还想不起来呢。

  说完,还一脸担忧的看着好朋友的反应,就怕她不高兴。张翠芳并没有多意外,她早就听说了徐长卿爸妈考上北京的大学的事,她一直知道这个好友离开临河村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有了心里准备,她并没有觉得不能接受。

  沉默了半晌,张翠芳才幽幽的开口,“下学期我也不来上学了。我爸妈不让我来了。”

  徐长卿一惊,“为什么呀?”她知道张翠芳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张爸张妈一直都不愿意张翠芳上学,不过这个问题不是已经在学校老师和张翠芳自己的坚持下解决了吗?张爸张妈不是答应要给她读完初中的吗?怎么又改口了?翠芳的成绩这么好,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要是不念书那还真是可惜了。

  “我家里让我嫁人了。”似是嫌给徐长卿的“惊喜”不够分量,张翠芳又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炸的徐长卿瞠目结舌的。

  徐长卿刚想说什么,张翠芳见她满脸诧异,干脆把这段时间家里发生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张翠芳家里好几个孩子,她的爸妈除了正常的下地干活挣工分,偶尔还会在镇上或者附近村子打些零工,补贴些家用。前几天,张爸爸去镇上给人家要盖房子的人家做工时,不小心从屋顶摔了下来,右腿受了重伤。那家人家还算仁义,将张爸爸送去医院看病什么花费都是他们家出的。只是张爸爸的伤势太重了,就算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也不能彻底好了。以后右腿根本就不能用力,只能干些轻松的活计了。

  家里就张爸张妈两个劳动力,这张爸一倒下,就相当于家里塌下了大半边天。就算张妈再怎么努力,挣得工分都不够一家人吃喝的。更何况为了给张爸看腿,他们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屁股账,短时间根本就还不起。有人要问张爸的腿伤不是应该那户主家出的吗?问题是张爸住院人家出了不少钱,又赔了他们家一些,算是结清了这件事了。当时那家主家为了怕以后有麻烦,还特意让张爸签了切结书,表示张爸受伤这件事跟他们家再没有关系了。张家人哪知道张爸的腿伤会这么严重啊,主家已经付了医药费还赔了一笔钱,算是不错的了。谁能知道张爸的腿伤一时半会根本就好不了,以后每天还得吃药,这些花费就没有人出了,只得他们家自家承担了。

  偏偏此时盛家村的村长盛和平要给他16岁的孙子盛亮相看老婆,因为盛和平对外放话,盛亮结婚,他们家会出五百块钱聘礼,另外新媳妇的嫁妆他们家也会出的。有了这五百块钱,张家欠亲朋好友的债就能还了差不多了,张家短时间内就不用为钱烦恼了。而且盛和平是村子,盛家的条件不错,张翠芳嫁过去也是一个挺好的归宿。张妈受了别人的鼓动,托人把大女儿张翠芳的名字说给了盛和平听。

  盛和平让人打听了张翠芳的名字,知道这丫头是家中老大,在上初中,成绩是数一数二,就满意了几分。后来又暗地里相看了几回,见她模样清秀、为人爽利但还算有耐心,心上喜了几分,就干脆让媒人上门,定下了张翠芳。他也有自己的考量,毕竟盛亮的脑子不精明,就要娶个聪明能干的妻子照顾他。

  “你妈让你嫁给盛亮?”徐长卿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这十里八村谁不知道盛家村村长盛和平精明能干了一辈子,家里条件还可以,偏偏子嗣单薄,几代单传。儿子盛飞前些年因病去世了,好歹给他留下来一个孙子叫盛亮。盛亮的名字她也听过,据说小时候脑子受过伤,没有完全恢复,现在说的好听人憨憨的,说的难听就是个傻子。因为头脑的问题,盛亮只上了半年小学一年级就跟不上教学进度了,盛和平就只能让他回家休养。她这个小姐妹多精明的一个人啊,去配一个根本没上过学的傻子真是可惜了。

  张翠芳红着眼眶点点头。自从知道了家里的打算,她就备受煎熬。即使她对情爱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她也知道嫁给一个傻子并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她并不甘心就此从学校里退学,这么小就成为一个傻子的童养媳。她想反抗,她也曾哭着求爸妈不让她这么早就嫁人,可惜爸妈不同意。她能怎么办呢?受伤在床的爸爸跪下来求她,妈妈哭着喊着要她嫁,几个姑姑姨娘轮番上阵劝说,父母生养她一场多不容易,她不答应也只能答应。

  即使张翠芳这么说了,徐长卿还是觉得挺难以接受的。“你才12岁啊,怎么能嫁人呢?你妈怎么忍心的啊?”

  张翠芳沉默不语,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徐长卿的这个问题。她转移话题道,“上个礼拜天休息的时候,我和盛亮就定了亲,盛家让我年前嫁过去帮着照顾盛亮,不过答应我等我来初潮了再跟盛亮圆房。”

  这么着急连亲都订了,日子都选好了,看样子这件事是没办法改变了。难怪这几天看这个小姐妹都是魂不守舍的,明显有心事的样子。徐长卿叹了口气,幽幽说道,“这么说盛家到底不是不讲理的人。不过这不就相当于童养媳了吗?”

  张翠芳忽然一把抱住徐长卿,“长卿,谢谢你为我抱不平。”家里都觉得她嫁给盛亮对她对张家都是件好事,偏偏忘了她还只是个12岁的半大孩子。嫁人这种关系到她未来人生的大事就这么草率的决定了,给她造成的影响恐怕外人根本就不能理解。

  张翠芳的话音刚落,徐长卿就感到有什么滚烫的液体落在了自己的肩上。徐长卿拍拍她的肩,想要说些什么来安慰她,却发现所有的言语都是那么苍白。只能任张翠芳紧紧的抱住自己。

  “长卿,你放心。既然要跟盛亮结婚,我就会好好的对待他,好好的经营这份婚姻。等有机会了,我还是会想办法说服盛家人,让我回学校上课的。我要考大学,以后还会去北京找你的。”耳边似乎还在萦绕着张翠芳最后信誓旦旦的话语,回到家,徐长卿的心情还是无比的低落。她还是不大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会让张翠芳的爸妈做出这么草率嫁女的决定。

  一见到徐定睿和张敏,她就跑到他们面前,一把抱住,低声呢喃,“爸妈,还是你们好啊。”

  “长卿,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徐长卿这么明显的不对劲,徐定睿夫妻俩哪还能看不出来啊,连忙关切的问道。就连一旁的张老爷子和老太太还有徐长林听到动静,都忍不住围上来问着。

  徐长卿刚把张翠芳的事情一说,老太太就叹了口气,“傻孩子,这天底下什么样的人都有。这样的事情又有什么稀奇呢?”

  第四十五章

  徐长卿到底明白了隐藏在老太太的深深叹息下的寓意,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事情还少吗?像张翠芳这样的女孩子又不是没有,老太太闲的时候说的那么多的故事里,就有很多。甚至还有一些比张翠芳更悲惨的。但张翠芳只要不认命,还会拼搏,相信她过得就不会有多差。而依着张翠芳的性子,她定然是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的。再说了,嫁人是张翠芳的家人做的决定,她自己也是同意的,他们作为外人还能说什么呢?

  话是这么说,自从听说了张翠芳的事情,徐长卿心里总存了几分牵挂。就算家人再怎么开导,她还是恹恹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自己的好姐妹、好朋友要嫁给一个傻子了,只要一想到这点,徐长卿总觉得心里不得劲。没事的时候她也会想想,要是她自己处在张翠芳这样的处境,家里出现困难了,家人求着她嫁,她会如何?尽管她知道,凭着爸妈对自己的疼爱,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她还是知道,换做是她,同样会嫁。婚姻在这其中,不过就是场交易罢了。那她的婚姻,以后会不会成为交易呢?以后她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丈夫呢?越想,她的心里越不安。一有点空闲,她就忍不住胡思乱想起来。

  徐长卿的不对劲,只有自己知道,面上丝毫不显,日日相处的家人并没有看出来她的不对劲。倒是林旻第一个看出了她心里的惶恐不安。

  自从过年一起去了趟北京,林强一家和徐定睿一家人开始时不时的走动起来。徐定睿没事的时候,会把在家整理的常用药材送去一些给林强一家人,林强也会时不时的把从山上猎到的野味送来一些给徐定睿一家。就连林旻,没事的时候也会带着妹妹林欣来找徐长卿兄妹两玩耍。当然更多时候他们是缠着张老爷子,让他讲故事。谁让老爷子就喜欢当老师的感觉呢。

  这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林旻带着林欣给徐家送点野味,顺便找张老爷子听故事。等他无意间瞥见正在一旁绣着花的徐长卿,眉头不经意的皱了皱,徐长卿看似在绣些什么,眼睛里却是没焦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心事。

  林旻看了看周围,见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老太太出门找人唠嗑了,徐叔叔和张阿姨去生产队上工了,长林哥去村里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老爷子正在专注的给妹妹林欣讲故事,他就悄悄的坐到了徐长卿的身边,伸出手来,碰了碰徐长卿的手臂,“哎,你怎么了?”

  徐长卿被这么一动,针就不小心戳进了手里,她忍不住哎呀叫出声来,见手指流血了,忙放进嘴里舔了舔,见林旻一脸不好意思,微微笑着说了句没关系。不过到底是心里不忿,白了他一眼,“没有啊,我没怎么啊。怎么了?”

  林旻笑笑,“你还没怎么啊,我刚看你明显心不在焉的。”

  徐长卿哪肯承认啊,摇摇头,“那是你看错了吧。我一直在绣花呢。”

  都这么说了,林旻忙举手投降,难得好心一次,人家偏还不承认,他难免有点不得劲了,“好好好,我看错了。你没事就好,那我去听张爷爷说故事了啊。”

  徐长卿见他要走了,恍惚间想起张翠芳要嫁的不就是林旻他们盛家村的村长的孙子,想来他应该会知道点盛亮的情形吧,忙出声唤住林旻,踌躇了半天才开口道,“哎,我问你件事啊。盛亮你知道吗?”

  这一问把快要离开的林旻给唤回来了,他有点不明白徐长卿怎么跟盛亮有关系了,反问道,“盛亮?你怎么想起来问他的啊?”

  徐长卿直跺脚,“你到底知不知道啊。他不是你们村的吗?”

  林旻还是一头雾水,“我当然知道了啊。他是我们村村长的孙子嘛。”

  徐长卿干脆讲白了,“我听说他是个傻子啊。”

  林旻立马反驳道,“谁说的啊。纯粹瞎说,盛亮他虽然头脑怎么灵光,但并不是傻子啊。他就是一根筋,头脑不会转弯的。哎,你怎么想起来问盛亮的啊?”怎么看盛亮都不像是会和徐长卿有什么关联的人啊。真不知道徐长卿怎么会问他的。

  想了想,徐长卿还是将张翠芳的事情跟林旻说了。

  林旻点点头,话说盛亮要成亲的事情他们村都知道了,都是一个村的,盛和平又是村长,到时候他们家的人还得去帮忙呢。就是不知道那时候他们有没有去北京呢。但是没想到这新娘居然是徐长卿的好姐妹。说起来这世界还真小。不过他对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事情,倒是觉得还好。他们这边又不是没有童养媳的,就是徐长卿少见多怪了。像隔壁张家村张木匠家的小儿媳妇不也是个童养媳吗?人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不是也挺好的。

  见徐长卿一脸担忧,林旻难得好心的安慰了几句,“你放心吧,盛和平精明是精明,但很疼爱盛亮。既然你朋友马上要和盛亮成亲了,只要她能好好的对盛亮,盛和平就不会对她不好。还真别说,盛亮为人挺憨厚的,人也挺能干的。身上一把子力气。在我们村上的风评还算不错,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挺喜欢他的。”

  被林旻一说,徐长卿心里多少好受些了。虽然是童养媳,但盛亮的年纪也就比张翠芳大个三四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正正好;盛家的家境挺好,说不定能让翠芳以后上高中考大学。而且盛亮性子憨厚,翠芳聪明伶俐,两个人正好形成了互补。说不定盛亮还真是翠芳的好归宿呢。

  不过张翠芳的事情到底给徐长卿的心里留下了一抹消不掉的痕迹。她开始暗地里归拢自己练习绣工时的作品,准备积攒一些等离开的时候送去给张翠芳,算是给她添妆吧。按照翠芳家人的态度,应该是不会给她归置多少嫁妆了。她的这些刺绣成品虽然还不成大器,但多少能糊弄糊弄外行人,拿出去卖应该还能值些钱。有了这些钱在身边伴身,翠芳在盛家的日子就不至于那么难过了。

  不知道为什么,徐长卿就想做些什么来帮助翠芳。她知道凭着自己并不能改变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现状,但她做了什么,或许这个好朋友就能好过些。

  等过完夏天,徐长卿要跟着家人一起上京之前,还特意让哥哥徐长林陪着她去了趟张翠芳家将特意准备的绣品还有问妈妈张敏要来的几本书送给了张翠芳。

  直到后来,徐长卿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这个好姐妹在家不停的忙着家务的场景,还有她脸上浮现的与自己的年纪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与淡然。

  第四十六章

  眼看夏天过了大半,已经告别了八月进入了九月,徐定睿就跟张老爷子商量着要去北京了。他们虽然是十月份才开学,但他就是想着早点去,把新买的房子收拾收拾,顺便看看有什么能赚钱的营生,毕竟在北京什么都需要花钱,能赚点钱补贴些家用,自然是好的。而且任老先生之前就来信了,说是徐长林、长卿还有林旻、林欣几个转学去北京的事情已经办好了。不过因为接收的学校怀疑云省的教学质量,还要安排一次考试,看看他们几个要不要留一级上学。徐长林他们几个上的年级不同,但考试的日子都在同一天,9月5号,而第二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徐定睿一家和林强一家自然要在5号之前赶到北京,准备孩子们的入学考试。

  张老爷子哪有什么不同意的啊,他们老两口离开北京有大半年了,就算在这里和乡亲们相处的挺融洽,每天的日子都很充实,但他们到底放心不下北京的孩子。再说了,北京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呢,也不知道这些日子他们过得如何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这么长时间没有和能聊到一起的人说说话,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

  临走之前,徐定睿正式的摆了酒席请了生产队长徐胜利还有族里的几个族老还有隔壁的赵大婶一家。他们全家要上京,家里别的东西都好说,还有两座老房子呢,最起码得拜托别人帮忙照看一下,偶尔帮忙开开门看看有没有少东西的。虽说徐定睿挺相信他们临河村的乡亲们的人品的,但架不住还有村子外面的人啊,谁知道会不会有梁上君子上门呢。另外还有长辈们的坟地,要是过年过节他们一家没办法回来,总得有人上去烧点纸钱啊。临河村毕竟是他的根,叶落归根,以后他总会有要回来的一天,总不至于回来找不到家了。

  当然徐定睿这些拜托人的话还没全都说出口,大家就拍着胸脯保证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而且大家在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徐定睿夫妻俩进京上大学,以后出来夫妻俩都是国家包分配,抱着铁饭碗吃皇粮的。怎么也得比他们这些只知道在土里刨食的泥腿子好上太多了。日后指不定有要求徐定睿夫妻俩办事的时候。当然农家汉子不轻易求人,一个个的都撇不开面子,要是真到了开口求人的地步,那肯定是摊上什么大事了。

  见村里说话最有用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请求放在心上了,徐定睿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去北京的事。家里炮制的药材是肯定要带上的。不说拿去能卖多少钱,最起码自家用的时候不用再到处去买了。而且他也得为村里的乡亲们准备一些常用的方子,即使顶不了什么用,到底是他的一番心意啊。此次进京上学,他们最起码得有个好一阵子不能回来了,张老爷子之前就建议他们干脆等念完大学再回来。毕竟来回一趟几个人的路费都是一项挺大的花费。他们到北京上学,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进项,就这么坐吃山空的话,还是节省一点吧。卖药材的那笔钱能不动还是能不动就不动吧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而林强,这次也是拖儿带女,准备全家一起进京的。林志早就托人给他安排好了工作,就是在一家医院当杂工,就算每个月的工资不是很高,林强也已经很满足了。他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乡下人,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他可是听广播说很多下乡的知青回到北京都不一定有活干呢。而且林志也帮他的妻子庄慧找了个在学校食堂做活的工作。他们夫妻俩都有活干了,他相信凭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家里以后的日子就不会差。更何况林志也把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孙氏的病例拿去找专家看过了,据说就算不能完全康复,最起码不会像如今这样还要人在家照顾。他所求并不高,只要老母亲孙氏能活动稍微能自己照顾自己,就是给他们夫妻俩减轻了不少压力。

  孙氏一直觉得是自己瘫痪在床拖累了儿子一家,她常年瘫痪在床,还要吃药,花费自然小不到哪儿去。她曾经想着干脆死了算了,要不是顾忌她,儿子一家的日子就不会这么难过了。在日子艰难的时候还寻死过。要不是林志当时正好有事回家,说不定她还真不在了。她一直忘不了儿子当时震惊的表情,还有跪着求她要好好活着的哀求。现在听说自己有机会能康复,她高兴的不得了,总在心里想着以后不要给儿子拖后腿了。

  林强这会儿真的挺感激林志这个好兄弟的。这么多的事都是他一个人奔走忙碌着。而且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易能办成的,比如给他们夫妻俩找工作,比如给两个孩子转学。可以想见这个好兄弟为了他们家的事,肯定要求爷爷告奶奶了。他是憨厚,但并不傻,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很。不管怎么说,好兄弟这么尽心尽力,自己以后自然要把他当做一家人来好好待他。不然也对不起他们兄弟之间这份情谊。

  林旻对养父母一家能陪着自己进京,还是很高兴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起亲生父亲林志,心里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听说徐定睿一家要去北京念书,并且暂时不会回来,乡亲们难免不舍。村民们自发的给徐定睿一家送去了贺仪,尽管都是些松子、木耳什么的山货,不一定值得了多少钱,但到底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徐定睿夫妻俩并不想要,都是一个村的,谁不知道谁家的底细啊,这些东西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怎么也得值上一些钱,怎么都够买些油盐酱醋什么的生活用品了。可到底是乡亲们的一番心意,大家好说歹说,要是真的什么都不拿,多少都说不过去。徐定睿夫妻俩没好意思占人家的便宜,趁着没事的时候,徐定睿教了大家不少收拾药材的方法,乡亲们这才知道原来山上那些看似野草的植株居然是中药材,稍稍收拾一番,就是能卖钱的玩意儿。他们真的守着宝山却不自知了。

  别人不知道,徐定睿的这个消息对生产队长徐胜利来说是很重要的,他算头脑活络的,又是一门心思希望整个村子的日子过得好,他暗暗把药材的事情放在心里,心里也想着多给大家增加个补贴家用的门路。

  时隔8个多月再次进京,徐定睿一家难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云省是农村,到处都是自然的风光,有的时候几里路都不一定能看得到人烟,根本见不到北京这样的城市繁华。这次他们除了些衣服,并没有带什么东西,毕竟这一路又有小又有老的,根本就带不了什么。而且路上确实远,很多东西并不好带的。他们来之前就将家里的很多东西打包装好,还特意放了防潮防蛀的香草。

  张老爷子老太太回到北京那是既怀念又失望,面对车水马龙的熟悉城市,老两口居然有点不适应了。两人一个劲的嘀咕着还是临河村清净比较适合他们养老。不过现在儿女们都在北京,北京本就是他们的家,要真是让他们独自呆在临河村,不说儿女们不放心,就是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呆得住。

  头一次进京的庄慧母女早就看呆了,他们最多就是去镇上赶集,什么时候来过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啊,一出火车站就茫然四顾不知道东南西北走不动路了,要不是林旻和徐长卿在一旁看着,林强又时不时的出声提醒着,他们还指不定顺着人流走到哪儿去呢。

  张老爷子和老太太还好些,都可以自行走路,碰到人多的时候,顶多要徐长卿这些晚辈们搀扶一下。倒是林志的老母亲,长期瘫痪在床,不良于行,这一路上都是靠着林志背着走来的。偶尔徐定睿帮着林志背一会儿,林志都不肯,就算累的满头汗水,还是咬着牙把老人背到了北京。养父林强的不容易,林旻都看在了眼里,他挺遗憾自己现在还没有长大成人,不能帮着养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更要像养父这样孝敬长辈。

  一行人好不容易出了车站,就见到了站在最显眼处的林志和张灵瑞兄弟俩。

  自从接到林强和徐定睿的电报,他们早就算好日子在火车站等着了。林志还特意问单位借了辆车,就为了来接人。其他人还好,坐个公交就能到家,就是林强的老母亲孙氏,一大把年纪了,又不能走路,还是找个车方便些。

  第四十七章

  等一行人回到张家,只见正厅里呆满了人,与徐家相熟的杨老太太、徐长林的外家石家还有任老先生他们都是老早就得到消息,特意来等着的。就连整日在医院里忙碌着的盛雪都特意请了假在家给林薇嫂子林薇帮忙,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席面来迎接老两口和徐家一家人的到来。

  得亏现在在北京城郊那边经常有乡亲们推着车进城来换鸡蛋、换各种蔬菜的,不然就算有票还不一定能在供销社买得到合心意的菜呢。厨房里正在炖的老母鸡,就是盛雪用票换来的。当然现在大家都这样干,也就没人会在意什么“资本主义尾巴”这事了。

  徐定睿刚进屋,就看见了正端坐在正厅的任安全老先生。大半年没见,他似乎比过年的时候看起来要消瘦不少,头上的白发变多了不说,原本保养得宜的脸上也开始爬上了不少皱纹。仅看老先生的脸色,明显是大病初愈的样子。徐定睿更是细心的注意到,老先生的椅子旁还放了一根木质的拐杖。

  徐定睿心里咯噔一声,忙走上前去关切的问道,“师傅,您这是怎么了?”,说着,就要给任安全诊脉。明明走的时候才给任老诊过脉,任老的身子并没有什么大碍啊。就算之前的中风,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半年没见,怎么任老明显衰老了不少呢?而且还是大病初愈。

  却被任安全摇手止住了,“不用给我诊脉了。我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我没什么大碍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6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2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古穿今]70年代幸福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