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文艺生活_分节阅读_第110节
小说作者:薪越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1.44 MB   上传时间:2017-09-08 11:40:35

  书里有牵涉到华国电视台的地方,不过内容不多。

  比如林子轩在纽约销售华国的电视剧,还提到在美国建立电视台等等。

  一年过去了,华国电视台在海外的第一家电视台美洲东方卫视在1993年10月28日正式开播,覆盖范围整个北美地区。

  这个电视台能实时的转播华国电视台的节目,还能在美国制作节目,面向北美地区的华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宣传阵地。

  这一切正是因为林子轩当初发回国内的一份工作总结,要让华国的声音传遍北美。

  当然,就算没有林子轩,这类在海外的电视台迟早也会建立。

  如果林子轩和慕姗姗接受了安排,现在就应该在美国的芝加哥工作,那会是另一种人生。

  慕姗姗在书里提到了那次艰难的选择,毕竟如今还有不少人想到美国过上美好的生活。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觉得没问题,这件事不是什么秘密,美洲东方卫视即将开播,正需要宣传,通过慕姗姗写出来,也能让国内读者知道在美国宣传的不易。

  这是华国电视台的一项业绩,没什么不能说的。

  这家在东北春城的出版社对书稿极为满意,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幕后故事。

  畅销书往往具有时效性。

  这本书主打的是慕姗姗华国电视台主持人的身份,以及《京城人在纽约》的影响力。

  发行的时间越晚,《京城人在纽约》的影响就越低,除非是等到明年十月份的金莺奖,这部电视剧获得大奖的时候,才会出现反弹。

  无论是慕姗姗还是出版社都不可能等上一年的时间。

  林子轩看过样书,里面有不少他们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照片,这是慕姗姗精挑细选后提供给出版社的,每一张都具有纪念意义。

  由于有了这些照片,增加了书籍的印刷成本,定价是十五块钱,略显贵了点。

  出版社第一批印了五万册,看看市场反应,结果反馈回来的销售数据非常好。

  这毕竟是第一位华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出书,还牵扯到热播的电视剧,读者都很有兴趣,看了后能了解在美国的生活常识。

  通过这部《我在美国的180天》,读者看到了慕姗姗的另一面,她的感情生活和工作态度,她不仅是个主持人,还拍摄了纪录片,非常认真努力。

  其中,林子轩写的序言受到青年男女的热捧,就像是看一部青春爱情小说。

  这么多因素加起来,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造成了书籍的热销。

  对于这次的签售会,慕姗姗一开始拒绝了。

  她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没什么,那是工作,私下里并不想过多的抛头露面,更喜欢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

  何况,华国电视台对主持人有严格的要求。

  出版社为了追求销量,极力鼓动慕姗姗,签售会是目前的一种潮流,能起到宣传的作用,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要一切向钱看,连作家都下海经商了。

  “你说我要不要去?”慕姗姗询问道。

  “还是去吧,你不能一辈子呆在华国电视台,以后总要走出来,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林子轩建议道。

  随着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华国电视台的地位虽然还是不可撼动,但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地方电视台更为自由。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有一种不愿意受到拘束的性子,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儿。

  这个年代的青年其实都一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只是有人性子急,有人走的稳。

  他们在上午九点半来到新华书店,签售会在十点举行,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在新华书店的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著名主持人慕姗姗小姐书籍签售会”。

  华国电视台有规定,主持人不能打着电视台的旗号在外面办私事,所以横幅上没有加上“华国电视台”的字样。

  这是慕姗姗请示了台领导之后的结果。

  在书店内,出版社早已准备好了桌椅和书籍,还请了报社的记者前来,签售会后,慕姗姗还要接受记者的采访。

  都是为了宣传。

  还没到十点钟,就有读者开始排队了,慕姗姗在京城的影响力不小。

  签售会开始,林子轩站在一旁看着慕姗姗坐在那里微笑着和读者交谈,并在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走这位读者。

  整个过程很顺畅,没有出现意外状况。

  接下来的半小时,慕姗姗接受了《京城晚报》的专访,聊了聊写作这本书的缘由,都是些场面话,足够记者写一篇稿子了。

  拒绝了出版社邀请的饭局,他们离开了新华书店。

  “签了这么多,手都酸了。”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慕姗姗抱怨道。

  林子轩帮着慕姗姗揉着手腕,走到车子前面,打开车门,让慕姗姗坐进去。

  今儿是立冬,俩人要去父母家里吃饭。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细节

  在北方,过了立冬就表示进入了冬季,天气转寒,京城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补。

  说是进补,也就是在这一天买点牛羊肉,熬一锅汤,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顿饭。

  在这个年代,普通人家不是经常能吃到牛羊肉,立冬这天就有了较为特殊的意义。

  这两年大家的日子过的好了,但习惯还没改变,到了这天家里人大多会回家吃饭。

  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进院子就能闻到弥漫着的肉香味,每家几乎都这样,这就是习俗。

  林晓玲从电影学院赶了回来,这种解馋的机会她可不会放过,学校食堂里的饭菜谁吃谁知道,只能说价格实惠,量大管饱。

  等两人进门,郑秀莲把早就炖好的肉汤端了上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喝着羊汤,随便聊着闲话。

  晓玲同学对慕姗姗的签售会很有兴趣,还帮着算了一下版税的收入。

  “十五块一本,这都快卖出去三万本了,百分之十的版税,那就是四万五啊,要是卖出去一百万本,那就是150万,这下发财了。”林晓玲兴奋道。

  “没那么多,一开始读者感兴趣,销量好,以后就慢下来了,出版社估计最多也就30万册左右。”慕姗姗解释道。

  这本《我在美国的180天》第一次印刷五万册,一个月销售出去三万册,成绩不错。

  慕姗姗毕竟不是那种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即便在华国电视台也不是最有名的主持人,她只是占了先机,成了华国电视台第一个出书的主持人。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就会掀起主持人出书的热潮,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

  不过,这笔钱不是一次就能拿到,书卖出去才能收钱,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拿版税就是这样,讲究细水长流。

  “那也不少了,好几十万呢,原来写书这么赚啊,我也去当作家好了。”林晓玲羡慕道。

  “别三心二意的,好好学习,等你出名了,再讲写书的事吧。”林子轩教训道。

  “老哥,别光说我啊,你还是个作家呢,嫂子都出书了,你呢?”林晓玲取笑道。

  “我要是写通俗小说,比这个还畅销,吓坏你们。”林子轩夸张道。

  “你就吹吧,反正也不上税。”林晓玲低声道。

  这是在家里,兄妹两个闹惯了,说说笑笑地就过去了。

  “对了,老哥,郑教授让我问问你,咱们那个纪录片的版权问题,导演系准备重新拍摄制作,好像是当作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弄好了兴许还会送到国际电影节上呢。”林晓玲高兴道。

  林晓玲不大懂这些,郑洞添较为看重。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不大,除了圈内人和纪录片爱好者,没什么观众会来看一部影像粗糙,制作低劣,没有明星的片子。

  光是采用了过期胶片这点就没办法在正规的影院放映,只能走录像带的路子。

  想靠这个赚钱基本上很难,它的价值在于形式新颖,为华国纪录片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郑洞添想把这部纪录片重新制作一下,填充内容,加上配乐,让其更为完整。

  当初林子轩和林晓玲只拍摄了一天,很匆忙,没那么多的讲究,整部纪录片非常的原始。

  郑洞添是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想重新制作这部纪录片很容易,就当是导演系学生的实践课程了,让这些学生按照这个思路自己拍自己剪。

  如果最终的成品还不错,就送到国际电影节上试试看。

  他询问版权的事情,是在担心万一这部纪录片在国际影坛获了奖项,引起纷争就不好了。

  他在电影行业混了几十年,看的很透彻,大家争来争去的,无非是为了名和利。

  “版权归你了,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林子轩想了想,决定道。

  他对这部纪录片不怎么看重,原本就是给妹妹考试用的,如果真拿到什么奖,那林晓玲以后在这个行业会走的更为顺利,没什么不好。

  林晓玲回到学校,向郑洞添汇报了结果。

  郑洞添找了几位对这件事有兴趣的导演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按照正常拍摄电影的步骤来筹备,写计划书,分配工作。

  比如要找摄影系的同学拍摄,找文学系的同学写台本,找录音系的同学录音等等。

  电影的制作是一个团队的协作,京城电影学院里最不缺的就是各个专业的学生。

  林晓玲还会是片子里的红围脖女孩,她有实践经验,只不过这次更为正规,她参与其中能体会到拍摄一部电影的全过程。

  晓玲同学还把贾章柯拉了进来,毕竟在电影学院,她就认识这一个人。

  再说,大家都是旁听生的身份,有种亲切感。

  贾章柯这才知道林晓玲都有一部自己的作品了,他跟着一帮学生看了《京城的风很大》,脑海里有种朦胧的感触。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我拿个摄像机把老家的街道和人物拍下来,也会是一部好电影。

  冯小刚从艺术中心离职,他没有办理停薪留职,走的很干脆。

  “我不打算留退路,在单位里呆了这么多年,早就厌了,这下轻松了。”冯小刚感慨道。

  他没去空政中心执导《炊事班的故事》,而是先去做了一名演员。

  京城101中学,冯小刚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拿着一顶帽子,带着眼镜,嘴里念念有词,他正在做开拍前的准备。

  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拍摄的是冯小刚在课堂上上课的戏份。

  这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份,京城有点冷,可拍的是夏天的戏,冯小刚要穿着半截袖。

  教室里有几十名学生,有的是找来的演员,还有就是101中学的学生,凑人数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5页  当前第1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0/4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文艺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